上海博物馆观后感范文相反地,大汶口文化黑陶镂空高柄杯轻薄易碎,杯壁仅一毫米厚,因此被称作“蛋壳陶”。
看了这么多的文物,我最喜欢的还是青花瓷器。
雪白的瓷器上画着青色的龙,这些龙栩栩如生,有的张牙舞爪,好像在找谁比试;有的两条龙缠在一起,似乎在打架;有的奋力往天空飞去,仿佛要去摘太阳……看着这些朝气蓬勃的龙,我不禁暗暗佩服古代艺术家丰富的想象力和精湛的工艺。
一天一晃而过,转眼就要离开博物馆了。
我回头凝望身后的`博物馆,深深感受到中国的古代文物绝不是单纯的艺术品,而是一个个时代的象征。
青铜器、瓷器、雕塑、书画沉淀了中华五千年的文明,诉说着历史的沧桑。
我为中华民族灿烂辉煌的文化感到骄傲!上海博物馆观后感范文4今天晴空万里,是我和爸爸在上海游玩的最后一天了,我们决定去上海最大的展馆之一——上海博物馆参观。
排了将近一个小时队伍,我们进入了博物馆,整个馆分四层,我们决定先上四楼,依次走下来参观。
在四楼,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硬币馆,里面收藏有三千多件展示品,有纸币、刀币,还有金、银、铜、铝锭等。
馆内大型电视机向我们介绍了古代硬币发展的历史。
然后我们又去了古代家居馆,里面的家具古色古香,品种繁多,令人目不暇接,有椅子、桌子、床以及有特定用途的家具。
这些家具几乎都是用紫檀木、花梨木、鸡翅木等名贵的木材做成,非常名贵,而且工艺精湛,真佩服古代工匠师的灵巧手艺。
第三层是书法馆和绘画馆等,我们先去参观书法,那里的字写得非常好,粗细大小均匀,一个个字好象被写活了似的;绘画馆里展示的名师画,有牧童放牧图、荷花图,还有一幅超长的“清明上河图”,每幅图都画得非常精细,仿佛自己也进入了美丽的画卷之中。
后来,我们又去了二楼的陶瓷文化馆和一楼的青铜馆、雕塑馆。
通过今天的参观,让我又增长了许多知识,真令我兴奋呀!上海博物馆观后感范文5今天是星期六,我和妈妈中午吃好午饭,便乘坐地铁一号线来到了上海博物馆。
到了那儿,只见门口排了好长的一条队伍,其中还有两批外国人的团队。
上海博物馆观后感博物馆是征集、典藏、陈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实物的场所,并对那些有科学性、历史性或者艺术价值的物品进行分类,为公众提供知识、教育和欣赏的文化教育的机构、建筑物、地点或者社会公共机构。
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上海博物馆观后感,欢迎阅读。
上海博物馆观后感一上海是一个科技文教很发达的城市:上海科技馆、上海美术馆、上海体育馆、上海博物馆等等,这些都在展示着上海的科技文教气息。
今年暑假,我有幸来到了上海这座世界闻名的大都市。
第一天看了世博会,第二天我们便去了上海博物馆。
上海博物馆有四层。
我们一进博物馆,就听到一个漂亮的导游小姐在作精彩的介绍,博物馆的一楼有中国古代青铜馆,中国古代雕塑馆。
在第一展览厅里,中国古代雕塑馆里面收藏有120件雕塑。
这120件雕塑展现了从古至今的文化变化和佛教艺术文化。
中国古代青铜馆有400多件青铜珍品,它们有着独特的造型,精美的纹饰和高超的制作工艺。
二楼有中国古代陶瓷馆。
在第二展览厅,二楼有陶瓷精品500多件,个个都是集历代名窑的佳作。
三楼有中国历代绘画馆、中国历代印章馆和中国历代书法馆。
绘画馆汇集了唐宋元明清的明家真迹。
一幅幅画都那么栩栩如生,多姿多彩。
四楼的第三展览厅,有中国少数民族工艺馆、中国古代玉器馆、中国明清家具馆、中国历代货币馆。
在中国历代货币馆里我看到了最值钱的成吉思汗金币和最不值钱的无名小钱。
最大的和最小的、签字板的袁像共和纪念银币、像一把钥匙一样的刀币。
以及清朝的一元、十元、一百元的纸币,明朝和宋朝的纸币等,总共有500多件的展品。
家具馆大部分展品是明代以来传世至今和明墓墓出土的,有书房用品、衣柜、桌子、厅堂、椅子等。
玉器馆有300余件精美的玉器,有朴实神秘的,也有传世绝品。
上海博物馆里面的东西真是太多了,这次都没有看完,下次有机会我还要来参观。
上海博物馆观后感二暑假,妈妈说要带我去上海玩,我别提有多高兴啦。
上海博物馆人民馆观后感前几天去了上海博物馆人民馆,那可真是一场超酷的体验,感觉就像跳进了一个装满宝藏和故事的魔法盒子。
一走进人民馆,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那琳琅满目的展品,每一件都像是在大声说:“朋友,我可有好多故事要告诉你呢!”那些精美的瓷器,光滑得就像被仙女施了魔法一样。
你看那上面的花纹,细致得不得了,感觉像是工匠们拿着世界上最微小的画笔,一笔一笔精心勾勒出来的。
再说说那些古老的青铜器吧。
它们就像一群威严的老者,静静地站在那里,散发着一种神秘的气息。
有的青铜器造型特别奇特,感觉像是来自外太空的东西,但又透着一种古老的韵味。
我凑近去看上面的铭文,那些小小的文字就像神秘的符号,我一个都看不懂,但就是觉得它们特别厉害,像是在诉说着几千年前的秘密。
我就瞎猜呢,说不定是在讲当时的一个超级大的战争,或者是某个很牛的部落的故事。
还有那些书画作品,简直绝了。
一幅一幅地挂在墙上,就像一扇扇通往古代的窗户。
看着那些笔触,有的豪放得像奔腾的骏马,有的细腻得像春天的微风。
我看着一幅山水画,感觉自己都能走进画里去,跟着画家一起在那山水之间漫步。
我就在想,这些画家肯定都是有一双魔法的手,能把他们看到的美景、心中的意境这么完美地呈现在纸上。
在馆里走着走着,我还看到了一些很有趣的民俗展品。
像那些古老的服饰,花花绿绿的,样式特别奇特。
我就想象着以前的人穿着这些衣服走在街上的样子,肯定特别有范儿。
还有那些小玩意儿,像精致的荷包、古怪的小摆件之类的,每一个都充满了生活的气息。
这让我觉得,不管是在古代还是现在,大家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都是一样的呀。
而且,馆里的氛围也特别好。
周围的人都在静静地欣赏展品,偶尔能听到一些小声的惊叹或者轻声的讨论。
最新上海博物馆观后感(汇总10篇)当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吧,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观后感了。
可是观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观后感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上海博物馆观后感篇一六月六号早晨,我们去了上海博物馆。
博物馆免费参观。
上海博物馆,坐落在市中心——人民广场南侧,整幢建筑外观,圆鼎状框架结构,上圆下方,寓意中国的传统说法“天圆地方”。
从远望去,建筑恰如一尊中国古代青铜器。
迈进圆形中厅,仿佛与熙熙攘攘的喧嚣市井隔绝,置身一个寂静文化艺术世界。
由于是早上,观众不是很多,印象深刻是,半数以上为外国游客,欧洲、美国、韩国、日本等等,其中遇见日本妇女,身着亮丽和服,脚穿木屐,微微弓着腰,足下碎步,装饰好像参加盛典。
外国子民,渴求了解中华传统文化,前来瞻仰。
整个博物馆设有青铜、陶瓷、书法、绘画、雕塑、印章、玉器、钱币、少数民族工艺十个固定陈列厅,另有国际交流书画展等。
中国古代青铜馆设在一楼。
陈列着自公元前21世纪夏代,到战国时代各种青铜酒器、食器、乐器、兵器等。
那个年代,青铜器作为贵重的合金,被制成礼仪用器,多用在祭祀祖先神灵,宴请嘉宾贵客,举行隆重典礼盛大场合。
青铜器显示其主人贵族身份、地位和权利。
春秋晚期的牺尊,展露古人高超铸造技术,造型繁复,纹饰精美,一副憨态可掬模样。
还有编钟,大小不等,声音差异,排列组合演奏乐曲,古人蛮有创意的,生活趣味悠然自得。
中国古代陶瓷馆位于二楼。
陶瓷品种丰富多彩,古朴典雅,栩栩如生;景德镇窑,青花骑兽吹螺人像,那老翁神态迥异,生动传神;还有绚丽斑斓的唐三彩,一一汇聚古人智慧、精湛才艺。
中国历代绘画书法馆居三楼。
百余件绘画精品参展,此次主要是明清各派各家杰作,风格多变,有讲究工细、整饬,墨彩丰富,精巧深微的院体画;或笔墨放纵,洒落简略,写意物象形神画;约略作品,寄情山水花鸟,注重笔墨情绪,脱略形似,强调神韵颇多。
上海博物馆个人观后感博物馆是非营利的永久性机构,对公众开放,为社会发展提供服务,以学习、教育、娱乐为目的。
以下是为大家推荐的关于一些上海博物馆个人观后感,希望能帮助到大家!上海博物馆观后感1暑假的一天,小姑妈让表哥和我去参观上海博物馆。
上海博物馆新馆位于上海市的中心,人民广场的南侧。
是中华文化精华的宝库,也是上海社会文明、文化的象征和窗口。
上海博物馆新馆的整幢建筑是上圆下方的造型,寓意中国的传统说法:"天圆地方"。
从远处眺望,圆形屋顶加拱门的上部弧线,整座建筑宛如一尊中国古代的青铜器。
建筑面积共4万平方米,地下一层半,地面四层半,建筑总高度为29.5米。
我和表哥迫不及待地走了进去。
哇!博物馆里面的人真多呀,有来自五湖四海的外国朋友,也有许多是中国各地来的参观者。
看了简介,我知道了上海博物馆陈列面积共计12000平方米,一楼为中国古代青铜馆、中国古代雕塑馆和展览大厅;二楼为中国古陶瓷馆、暂得楼陶瓷馆和展览厅;三楼为中国历代书法馆、中国历代绘画馆、中国历代玺印馆;四楼为中国古代玉器馆、中国历代钱币馆、中国明清家具馆、中国少数民族工艺馆和展览厅。
但是,还有些是没有开放的,所以我们没有全部都参观过。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楼的古代青铜馆,因为我和表哥都算是这一个馆参观得最仔细了,也是唯一把全部都参观过的一个。
在那里面,我知道了青铜器是所有文物中比较重要的一类,()而在中国这一点尤其突出。
青铜器以其量大、精品多、艺术与科学价值高而饮誉海内外,因此青铜器的鉴定也成为文物鉴定中最重要的一门学问。
听说我们中国的青铜器数量繁多,其原因也在于它的数量太大,到处都有,难以确知。
青铜器不但数量多,而且造型丰富,品种繁多。
有酒器、食器、水器、乐器、兵器、农具与工具、车马器、生活用具、货币、玺印,等等。
单在酒器类中又有爵。
角、觯、尊、壶、卣、方彝、觥、勺、禁等二十多个器种,而每一器种在每个时代都呈现不同的风采,同一时代的同一器种的式样也多姿多彩,而不同地区的青铜器也有所差异,犹如百花齐放,五彩缤纷,因而使青铜器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上海博物馆观后感上海博物馆观后感8篇看完一部经典作品以后,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让我们好好写份观后感,把你的收获感想写下来吧。
那要怎么写好观后感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上海博物馆观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上海博物馆观后感1休息,百无聊懒,感觉好无趣!女儿提议:带我们去上海自然博物馆看看。
有孩子们请客,我当然高兴!上海自然博物馆位于地铁13号线,它特意建立了一个站点,并设有多个出口,给予前往观光游览的人们提供了快速而又便捷的绿色通道。
上海自然博物馆,门票30元,人好多,有来自五湖四海的外国朋友,也有许多是中国各地来的参观者。
走进博物馆,首先看到了两具高大的恐龙骨架,超大无比的大恐龙一下进入眼帘,那仿真模拟的深沉高亢的声音在整个空间回荡,似乎一下子把观光的人们拉回到了很久很久几万年前......展厅里还有许许多多动物的标本:金丝猴、大熊猫、金钱豹、虎、亚洲象、梅花鹿、羚牛、扬子鳄、白鲟、狮子、长颈鹿、袋鼠还有恐龙蛋等等,那动态十足的摸样,栩栩如生。
生命的长河奔流不息,绵延至今40亿年,谁也不能窥其全貌。
全球的生物星罗棋布,编辑海洋、天空、陆地,谁也无法令它们聚首。
今天,古今生物跨越时空,济济一堂,如同生活明的长河汇聚凝结一瞬。
一件件的珍贵的标本待给我生临其境,感受生命的多彩,惊叹大自然的神奇。
生命是什么?浩瀚精深的宇宙又是什么?你可以在这别有洞天的博物馆里找寻,追溯,甚至可以亲身体念遨游星空的感受与美轮美奂的奇异过程。
不知不觉两个多小时过去了,各场馆错落有致,是根本看不过来的,当我们依依不舍离开的时候,参观的人流还络绎不绝进入。
上海博物馆的参观之旅是集视觉、听觉、触觉的自然科学的一次盛宴。
她让我获得了不少新的知识,也让我经历了一次全新的体验。
上海博物馆观后感2“两京锁钥无双地,万里长城第一关”。
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
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雄距在世界东方。
从东边的山海关到西边的嘉峪关,有一万三千多里。
上海博物馆观后感导语: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博物馆能够很好地保护中国的珍贵文物。
参观了博物馆,小伙伴们有什么感想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参观博物馆感想范文,欢迎阅读参考。
上海博物馆是一座大型的中国古代艺术博物馆,陈列面积2800平方米。
馆藏珍贵文物12万件,其中尤以青铜器、陶瓷器、书法、绘画为特色。
藏品之丰富、质量之精湛,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上海博物馆以其收藏的大量精美的艺术文物而享誉国内外。
其中,又尤以青铜器、陶瓷器和历代书画为特色。
上博的青铜器主要是晚清以来江南几位收藏大家的一批流传有绪的名品,如著名的大克鼎等。
上博陶瓷器的收藏集中了江南的大部分精品,史前时代的良渚文化细刻陶器,为稀见之品。
原始青瓷的收藏,也是馆藏的特点。
唐宋各代表性窑口的产品也都有收藏体系。
至于景德镇的彩瓷的收藏,更有独到之处。
上博历代书画的地收藏,素有江南半壁江山之说。
书法中,王献之的《鸭头丸贴》、唐高闲的《千字文卷》、怀素的《苦笋贴》等,皆为一代的杰作。
绘画中,唐孙位的《高逸图》、五代董源的《夏山图卷》、宋梁楷的《八高僧故事图卷》等都是稀世之珍。
至于明清两代画家作品的收藏,更为当代之冠。
其它各文物门类的收藏,也成蔚为大观。
如钱币、古玉、玺印、雕刻等,都有一定的规模,且名品众多,自成体系。
篇二:上海博物馆观后感暑假的一天,小姑妈让表哥和我去参观上海博物馆。
建筑面积共4万平方米,地下一层半,地面四层半,建筑总高度为米。
哇!博物馆里面的人真多呀,有来自五湖四海的外国朋友,也有许多是中国各地来的参观者。
笔墨各异,精彩纷呈,历史悠久的中国民族绘画,堪称世界美术领域中奇葩。
最新参观博物馆的心得体会最新参观博物馆的心得体会范文(通用20篇)当我们受到启发,对学习和工作生活有了新的看法时,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通过写心得体会,可使我们今后少走弯路。
那么问题来了,应该如何写心得体会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最新参观博物馆的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最新参观博物馆的心得体会篇1大家一定都知道上海博物馆吧!那是一座高大、雄伟、世界闻名的古代艺术博物馆之一。
远眺上海博物馆,它是一个高约30米的巨型建筑;象征着“天圆地方”的巨型圆顶和方体建筑犹如一尊古代青铜器。
那地方是我一直向往的,今天我在爸爸的陪同下终于来到了这儿。
走进上海博物馆,一楼大厅十分宽敞,分别有服务台、语音导游、自动扶梯等。
登上楼梯,我们便来到了中国古代陶瓷馆。
古代陶瓷馆里既有春秋时期的原始青瓷,也有唐代的越窑;既有宋、金辽时代的彩瓷,又有元、明、清三代的景德镇窑。
最引我注意的是要数“景德镇窑粉彩人物图笔筒”了!这件笔筒制作于清雍正时期,高约10厘米,口径及底约为20厘米。
器外粉彩画面分两组,正面客厅中,李白与众兄弟围席地而坐,有的举杯畅饮,有的高谈阔论,有的持杯思索。
神态生动,姿势各异。
另外一组为园内观赏图,有几个人俯伏在石案旁,聚精会神地观赏着字画。
走出陶瓷馆我们就来到中国历代印章馆。
印章馆内有许许多多的玺印。
上自西周,下迄清末,其中最为精致的就是清代的“八仙上寿、寿山神印“了,简直就是栩栩如生。
我们还去了“中国明清家具馆”、“中国历代钱币馆”……今天我的收获很大。
因为我学习到了学校里学不到的知识,使我印象深刻,也使我更加热爱祖国,更加敬佩古代的劳动人民。
既了解到了各式各样的青铜器和雕塑陶瓷,又见识到了绚丽多彩的绘画和书法,让我大开眼界,可谓是两全其美!最新参观博物馆的心得体会篇2今天天气有点阴沉,我们兰西小屋的新浪博友们一起前往安仁镇参观建川博物馆。
对于博物馆,我自认为看得比较多了,可今天这次建川博物馆之行却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上海博物馆新馆的整幢建筑是上圆下方的造型,寓意中国的传统说法:天圆地方。
上海博物馆观后感4篇上海博物馆观后感1中午时分,我和妈妈来到位于人民大道的上海博物馆,这是1996年新建的馆。
里面有四个楼面,一万多平方米的展出空间,展出了上起一万年前,下至二十世纪初的青铜、陶器、书法、雕塑、玉器、家具、钱币、少数民族工艺等。
我首先来到一楼的青铜馆,里面陈列着从夏代到战国时期的各种青铜酒器、食器、乐器、水器和兵器,它们造型独特纹饰精美而美观实用。
雕塑馆里的石刻、木雕、泥塑、铜铸件件是精雕细刻。
二楼的陶瓷馆详细地介绍了制陶的每一个过程。
书法馆里是浓墨喷香,会聚了各大名家的大作。
玉器馆里的400多件宝贝是件件玲珑剔透,巧夺天工。
家具馆里摆放着古色古香的明代家具。
我最喜欢少数民族馆,里面的服饰、染织绣、陶器、面具、藤竹编,这些风格迥异,色彩绚丽,巧思独具的创造堪称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艺术奇葩。
让老外们流连忘返,我由衷地敬佩古人的聪明才智。
上海博物馆观后感2早上一起床,就有一个惊喜等着我。
妈妈告诉我:今天一整天都不用写作业,外公带我去邮政博物馆参观。
于是我特别兴奋,很快吃完了早饭就出门了。
进入博物馆后,两边都有楼梯,我们选择了左边的楼梯。
走上去后,一边陈列着有关古代邮政的照片,另一边陈列着有关现代各类邮政的展览品。
我们继续往前走,进入另一展厅。
那里有一个很大的电子地图。
我一按按钮,就能放大缩小地图,在地图上“走遍了”很多邮局。
大厅里还展出了各种以前人们送信时的雕塑:有坐在船上送信的,有骑着马送信的,还有扛着很大布袋奔跑着送信的。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每个炎黄子孙都为之骄傲,5000年文明史对于每位中国人来说是值得大书特书的,这些可以通过文物,书法等表现出来的,所以我觉得很有必要到上海博物院看一看的必要,同时通过参观,您会发现,即使您知识很丰富,但是您还是只能理解其中十分之一还不到,我相信大部分人还不到这个比例吧。
快来参考观后感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上海博物馆观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上海博物馆观后感篇1上海博物馆是一个大型古代艺术博物馆,馆内珍藏文物12万其中一尤为青铜器、雕塑、书法和绘画为特色。
我今天来到上海博物馆参观展览。
第一个展览是中国古代青铜器展。
我一走进展厅,就看到了琳琅满目、五花八门的青铜器。
中国青铜器时代约始于公元前2000年。
青铜器种类繁多,纹饰精美,铸造技术非常完善。
我在欣赏时,展览馆内的一名管理员对我说:“青铜器有五大类,分为:酒器、兵器、石器、水器、乐器。
它们虽然只有五大类,可这五大类里却有三十六个小类,数目极多。
”我一边参观一边听着管理员说的话,想:这些青铜器里只有几个是历史老师讲过的,还有许多是老师没有讲的,在这里却应有尽有。
青铜器的纹饰主要有三种,有兽面纹、凤鸟纹和龙纹等。
参观完了青铜器展后,我又参观了雕塑展、书法展等展览,想:展览馆里的物品可是我国古代的博大精深,艺术和智慧的结晶啊!然而,取得如此大的成果是和我国古代人民的勤奋劳动是离不开的。
博物馆既把我国古代的文物收集起来,展示给现代观众们看,让现代的人民了解古代的文化,又陶冶了我们青少年对于古代文物产生的兴趣。
博物馆文化的产生与发展,标志着人类文化的发展和成熟。
我今天觉得收获很大。
因为我学习到了在学校里学不到的知识,使我印象深刻,也使我更加热爱祖国,更加敬佩古代的劳动人民。
既了解到了各式各样的的青铜器和雕塑陶瓷,又见识到了绚丽多彩的绘画和书法,让我大开眼界。
我以后还要再去博物馆,学习更多的知识!上海博物馆观后感篇2“哇!这么长的队伍,什么时候能排到啊?”我无奈地对父母说。
终于等了恍如“七七四十九天”,我们来到队伍最前,根据计划直奔四楼。
嘻嘻,我们计划的不错,四楼人少。
参观上海市博物馆观后感前几天去参观了上海市博物馆,那感觉就像是穿越了时空,来了一场超酷的历史文化大冒险。
一走进博物馆,就感觉像是被一股神秘的力量吸进了一个巨大的知识宝盒里。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些高大上的展厅,灯光打得恰到好处,每一件展品都像是舞台上的超级明星。
我在青铜器展厅里逛的时候,那些古老的铜器可把我给震撼到了。
看着那些造型奇特的鼎啊、尊啊之类的东西,我就在想,老祖宗们可真厉害啊!那时候没有啥先进的工具,就能做出这么精美的玩意儿。
那些铜器上的花纹就像密码一样,感觉隐藏着好多古老的故事。
我站在一个大鼎前面,盯着它看了半天,就好像能看到古代的人们围坐在一起,用这个鼎煮肉吃的热闹场景,说不定还有个像姜子牙一样的白胡子老头儿在旁边讲故事呢。
陶瓷展厅就像是一个陶瓷的梦幻王国。
从粗糙的原始陶器到精美绝伦的瓷器,这简直就是一部人类手工艺进化史。
那些瓷器薄得像纸一样,透过灯光看,都能看到瓷壁上的小纹路,感觉就像古代的工匠们把他们的灵魂都注入到这些瓷器里了。
有一个青花瓷瓶,瓶身上画着的山水和人物就像要从瓶子上走下来一样,栩栩如生。
我当时就想,要是我能把这个瓶子带回家,摆在我的书架上,那我肯定每天都要对着它发会儿呆,好好感受一下古人的艺术气息。
最让我觉得有趣的是民俗文化展厅。
这里就像是一个大型的怀旧现场,各种老物件都能让你回忆起小时候听爷爷奶奶讲的故事。
那些古老的花轿,红红火火的,我能想象到以前新娘子坐在里面,又紧张又期待的样子。
还有那些老式的算盘,我试着拨了几下,噼里啪啦的声音在展厅里特别清脆,这让我想起了小时候看到会计叔叔在算盘上打得飞快,手指就像在跳舞一样。
不过呢,在参观的过程中也有点小尴尬。
有些展品的介绍文字写得太专业了,全是些生僻的词汇,我就像看天书一样,只能大概猜一猜。
要是能写得更通俗易懂一点就好了,这样大家都能更好地了解这些宝贝背后的故事。
总的来说,这次参观上海市博物馆就像是吃了一顿丰盛的文化大餐,虽然有些地方消化得不太好,但还是让我对上海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
上海博物馆观后感范文5篇上海博物馆观后感篇一今天是星期六,我和妈妈中午吃好午饭,便乘坐地铁一号线来到了上海博物馆。
进入馆后,我们第一个参观的是中国古代青铜馆。
我们一走进展厅,琳琅满目、五花八门的青铜器便展现在我们眼前,它们或圆或方,或扁或高,上面的纹饰精美极了!青铜器虽然只有食器、水器、兵器、酒器、乐器这五大类,可其中却有三十六个小类,数目极多。
参观完了青铜器展后,我们又参观了雕塑展,陶瓷展等展览,我心想如今展览馆中的物品可是我们古代的博大精深艺术和智慧的结晶啊!博物馆既把我国古代的文物收集起来,展示给现代的观众们看,让现代人民了解古代的文化,又陶冶了我们青少年对古代文物产生的兴趣。
因为我学到了在学校里学不到的知识,使我印象深刻,也使我更加热爱祖国,更加敬佩古代的劳动人民。
上海博物馆观后感篇二今天晴空万里,是我和爸爸在上海游玩的最后一天了,我们决定去上海最大的展馆之一——上海博物馆参观。
通过今天的参观,让我又增长了许多知识,真令我兴奋呀!上海博物馆观后感篇三二月十日,爸爸妈妈带我去了上海博物馆。
上海博物馆观后感3篇上海博物馆观后感3篇上海博物馆观后感1今天上午又想着去上海博物馆参观了几个馆。
我从人民广场中心走到北门,工作人员说这里作为出口,参观要绕到南门进。
天气很热有点盛夏的感觉,我只好边欣赏广场的花秾草绿,边慢慢绕到朝阳的大门。
远远就见参观者顶着烈日排着一条长龙,我再沿着长龙队伍挨在最后一个。
好在我有习惯外出总带一份报,看看报纸新闻,脚步一点一点往前移,也不觉焦急。
等队伍拐过弯我回头看了一下,呵,“尾巴”长长的,起码和我一样要排30分钟才能进。
上个月刚来过,因此一进门就很了解地取了一份《参观指南》直往三楼。
三楼有三馆一室:中国历代绘画馆、中国历代书法馆、“两涂轩”书画专室、中国历代印章馆。
依次参观,先看绘画馆。
介绍说,中国的绘画有着深厚的传统和独特的民族风格。
它是以毛笔、墨、绢纸为主要工具,以点线结构为主要表现手段的造型艺术,国画在世界美术领域中自成体系。
而西洋画重视写实,以透视和明暗方法表现物像的体积、质感和空间感,并要求物体在一定光源照射下所呈现的色彩效果。
这就是中国画与西洋画的最大区别。
欣赏了馆藏珍品及介绍,至少是增长了一点基本常识。
我以前只知道国画最出名的是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
其实还有院体画、文人画、丹青、写意等。
在书法馆,从甲骨文看起,金文、秦小篆、隶书、草书、到楷书的书法。
这书法也是中国特有的古代传统艺术表现形式。
展出的作品展示了中国文字形态的`演变过程,以及人们在记录书写这些文字时对美的探索。
看书法展就想起我们从小学二.三年级起就学毛笔字,先描红后学大字,再学小楷字,老老实实学也算能基本写得像。
后来有学过隶书,能简单的掌握字形特点。
但我没真练好一样字体,成人后的字就行(书)不行草(书)不草的无章法。
进单位后当我看到同事中有几个人的字都有一定的功底,有写隶书的有写楷书的就很佩服羡慕他们,也那时知道了颜真卿和柳公权的楷书。
在那里面,我知道了青铜器是所有文物中比较重要的一类,而在中国这一点尤其突出。
角、觯、斝、尊、壶、卣、方彝、觥、罍、眀、勺、禁等二十多个器种,而每一器种在每个时代都呈现不同的风采,同一时代的同一器种的式样也多姿多彩,而不同地区的青铜器也有所差异,犹如百花齐放,五彩缤纷,因而使青铜器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青铜器有不同凡响的吸引力。
参观着,我发现这些青铜器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在青铜器上铸刻文字,而这些文字正是金文。
过了2、3个小时,我和表哥就把博物馆参观完了。
博物馆里陈列的物品可真多呀,其中有的是捐赠的,有的是什么地方出土的,还有的是借展的等等,看得我目不暇接,眼花缭乱。
等队伍拐过弯我回头看了一下,呵,尾巴长长的,起码和我一样要排30分钟才能进。
上个月刚来过,所以一进门就很熟悉地取了一份《参观指南》直往三楼。
三楼有三馆一室:中国历代绘画馆、中国历代书法馆、两涂轩书画专室、中国历代印章馆。
而西洋画注重写实,以透视和明暗方法表现物像的体积、质感和空间感,并要求物体在一定光源照射下所呈现的色彩效果。
展出的作品展示了中国文字形态的演变过程,以及人们在记录书写这些文字时对美的探索。
看书法展就想起我们从小学二、三年级起就学毛笔字,先描红后学大字,再学小楷字,老老实实学也算能基本写得像。
但我没真练好一样字体,成人后的字就行(书)不行草(书)不草的无章法。
我喜欢像(真草千字文)的字体。
印章馆也看了。
以前只知道现在社会还要有印章,私章、公章。
私章是个人的凭证,公章是执政的权力象征。
还知道文人书画上有了印章会更具收藏价值。
通过展览馆的展品介绍,了解了印章术语、篆刻艺术、印章质材等知识。
说真的,展馆的藏品非常丰富,要细细看才能多了解一些历史知识。
这次突然有些感受想写下来。
历史记录着人类的脚步。
从藏品我们可以发现人类的各种第一次。
我想当时的他们一定不会想到今时自己的种种居然能在历史长河中沉淀下来。
而这些都是考古者孜孜不倦地为我们揭露的。
看着这些藏品我能看出考古者的热情、梦想与希望。
历史是一曲生命的赞歌。
生物、人类在恶劣的环境、有限的资源下,爆发智慧,彰显对生存的渴望。
生存之后衍生出了文明。
我们可以发现,在适宜生存的地方,人们聚在一起,然后就有了文明。
一切以生存为根本。
有利于生存的就是好的,威胁到生存的就是邪恶的。
在为生存烦恼的同时,有些人开始了创造,贫乏的物资不能限制人类的创造力,利用仅有的资源创造出工具,开发出新的资源进一步服务于生存。
满足了生存之后,人类又抑制不住艺术能力的爆发。
远古的艺术家开始用各种形式记录着生活,讴歌着自然之神与精神之神。
自然之神的产生寄托着人类对于自然的感恩与畏惧。
那时人类与自然的关系还是和谐的,他们挣扎着活下去,他们摸索着与自然友好共存的方法。
信仰哺育着人们的精神,同时丰满起艺术。
艺术伴着宗教成长。
从艺术作品中我们认识了各个时代各个地区的神。
那些远古的随着文明的消失而消失的神,那些在宗教冲突中被人抛弃淡忘的神,被艺术保留了下来。
我们从艺术流传下来的故事中看到了神的身影。
同时,我们可以惊奇地发现不同的文明中有相似的神祗相似的事件,比如大洪水灭世的故事,美索不达米亚的《吉尔伽美什史诗》、西方后来流传的《圣经》、中国的《共工怒撞不周山》。
我相信这些故事可能是人类迁徙、文明传播的结果,也可能是身处不同地区的人们共同的见证。
文明随着迁徙与贸易走向世界,然后融入了当地的特色,衍生出了更多的文化。
比如国际象棋(不同于中国象棋的西方象棋)居然起源于东方的印度。
比如我们熟知的皮影戏在印尼另有一番风格。
在博物馆里世界仿佛又由一条线索联系了起来。
在博物馆里,感概着人类文明的同时,我亦不禁叹服古人的创造力与工艺,被陈列柜中的展品迷住。
说说我最喜欢的部分:工艺,如精雕细琢的金器,惟妙惟肖的石像(尤其是安详的佛相,质感的肌理),精湛的书法技艺。
神话传说史实,一个个似乎都能衍生出一段段或浪漫或惊奇的故事。
感觉太奇妙了。
众所周知,上海博物馆是一座大型的中国古代艺术博物馆,陈列面积2800平方米。
建馆以来,上海博物馆举办了各种展览115个。
其中有的是反映馆藏特色,如明清书法展、丝织刺绣印染工艺展等;有的是反映国家文物保护政策成就,如文物博物馆10年成就展、刘靖基捐献书画展等;有的是各省市博物馆来沪展出的珍藏文物展览,如敦煌艺术展、湖北省出土战国、秦汉漆器展等。
现在的上海博物馆已对公众免费开放,此消息一出更受到了身处世界各地中外旅客的一致追捧,造福了大众,更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
这次参观并没有以整个班级为单位进行集体参观,而是以56人为小组的形式进行参观的,让大家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随意参观,自由安排。
主题毛利人的世界。
在展出的文物中,除了用传统毛利工艺加工制作的武器、吊坠、神器等物品外,也有毛利人与西方人接触以后利用他们带来的新资源。
如金属等,制作的物品。
毛利艺术是活着的艺术,他们的文化艺术也在适应历史潮流中不断演进、变化。
接着我们来到了中国古代青铜馆和中国古代雕塑馆。
一进入青铜馆,馆内古色古香的深墨绿色色调,古朴典雅的木质展柜,以及灯光照明所营造出的气氛,无一不散发出浓郁的青铜时代的文化气息。
陈列了400余件精美的不同时期的青铜器,都反映出了中国古代青铜艺术发展的历史。
而中国古代雕塑馆的气氛热烈而庄严,它以金、红、黑三色为基本色调,以佛教艺术中常用的莲瓣形做隔墙,石窟寺中的佛龛做壁橱,以及露置的陈列形式,使人有流连于石窟寺的特殊感受,640平方米展厅中的120余件展品上起战国、下至明代,体现出不同时期的创作特色。
整个展室内最引人注目的是中国佛像雕塑艺术,从北魏佛像的飘逸俊秀、到北齐和隋代佛像的优雅洗练、生动传神;从形态丰满、姿态优美的唐代造像到清新秀丽、富有世俗情态的宋代菩萨像,观众可以体察到佛教作为一种外来文化,最终与中国民族文化融为一体的发展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