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香港也即将有一座“故宫博物馆”了。
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是故宫博物院与香港西九文化管理局合作建立的博物馆项目,为北京故宫博物院在内地以外的第一个故宫项目。目前,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主体工程已经完成,内部装修工作正紧锣密鼓地进行。其落成的背后,不仅承载着一群人数载的梦想和汗水,更堪称科技时代工匠精神的传承典范……
匠心打造
作为历史与文化的载体,博物馆建筑有别于其他建筑,承载着以建筑设计诠释历史、传承文化的特殊要求。该项目的建设,能够惠及七百万香港居民以及每年约两千万往来香港的国内外游客,使之通过故宫的展品了解中国历史和中华文化,为“东方明珠”增添历史与文化的浓墨重彩。
如此重大的项目,对于承建单位的技术实力和文化底蕴都有着极高要求。即使对于曾成功完成香港国际机场客运大楼、港珠澳大桥香港引桥、北大屿山医院香港感染控制中心等重大项目的中国建筑国际集团有限公司来说,此次承建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无疑是一次全新挑战。
为此,中国建筑国际抽调技术和管理骨干组成一流的项目班底,在全球范围内采购优质建筑材料,运用全新的建筑科技成果……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贯穿至项目全过程。仅在建设过程中,该项目便已获包含工程、安全、环保等领域的11项大奖。
“艺术品”建筑
据项目负责人介绍,该项目不仅将作为一系列故宫珍贵艺术藏品的重要承载,其建筑本身也是一座大型“艺术品”。
故宫文化博物馆落地香港,是香港当代都市文化与中华传统文化一次相拥,需要在设计建造理念上匠心独运,准确地体现现代与传统的融合。于是,博物馆整体外形借鉴中国传统器物设计“上宽下聚,顶虚底实”的美学追求,呈现出方鼎造型。为了实现这一设计追求,该项目大量采用高精度的悬臂倒挂结构,形成斜度高达1:3的清水混凝土外墙。值得一提的是,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外墙清水混凝土总面积达11000平方米,这是香港第一座高倾角、大面积的倾斜清水混凝土外墙建筑结构。
清水混凝土作为具有现代主义特征的建筑表现手法,因不加修饰,呈现混凝土的“素颜”状态,具有独特的美学表现力。中国建筑国际在该项目中,并非单纯展现建筑原始状态,而是在浇筑之后,用人工锤敲出富有年代感的肌理纹路,使其呈现出像城墙一般原汁原味、古朴厚重的底蕴。
与此同时,为贴合紫禁城琉璃瓦、红墙等视觉元素设计,该项目在外墙中还采用了饰面铝板、玻璃幕墙、天然渐变铁饰面板这三种形式的预制构件,使得外墙闪耀出流光溢彩的华丽之美。
据悉,BIM即建筑信息模型,可通过三维图形来展示项目的整体情况,该技术可大大提高项目建设效率。而在该项目中,BIM技术被应用到项目全过程,实现了施工过程中的科技赋能,从图纸设计、工厂生产到现场施工,从方案模拟、进度计划模拟、施工检验等,都实现了BIM模型出图。
三维实景模型和三维点云模型精准匹配为保证安装质量提供了便利。最终,该项目测量结果均达到了团队规定的“3mm误差以内”这一现场施工精度标准。
细节彰显诚意
为了营造更好的文物保护环境,中国建筑国际在诸多建造细节的把握上极具匠心。
首先,博物馆选址在西九文化区西部海滨,三面环海,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使得该项目在设计之初便考虑了对于台风的防范:在原基础上放大2.8倍进行结构设计,经计算可抵抗高达273km/h风速,对应蒲福风级表中的17级,即现有最高的风速级别;在外墙及室内墙身中更是运用GRC材料(玻璃纤维增强混凝土),在减轻重量的同时,使得外墙抗拉、抗压强度大幅提高。
其次,由于博物馆内部结构特殊,消防、展览、安保方面要求有一套复杂的机电系统予以保障,包括楼梯增压系统、动态排烟系统、振动监测保安系统、红外入侵报警系统、中央电池照明系统等。例如在消防系统的设计上,建设团队在该项目中采用了预动式花洒洒水系统、Novec1230洁净气体灭火系统、远射程花洒洒水系统三套不同的消防系统协同工作,一旦发生火灾,可以在及时灭火的同时保证博物馆内设施和文物不受破坏。
同时,文物和展品的保存对环境的湿度、温度要求极高,而在博物馆这样大而分散的空间中,想要实现精准控制十分困难。为此,团队对超过8000个阀门、1224个风嘴进行调校,最终实现馆内空调温度控制精度在±2℃,湿度控制精度在±5%相对湿度,保障未来在馆内的文物与展品都能在最适宜的恒温恒湿环境中保存。
此外,建设团队还充分考虑了来访观众的观展体验。为降低密布在展厅天花板上的机电管线及空调设备带来的噪音,团队梳理了每一条风管的排布,并在每一根吊顶丝杆上加装了避震弹弓,而且管线穿过墙上的每条缝隙都用石膏板封闭。最终,整个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的展览厅噪音要求都达到了NC30的标准,处在这样一个安静的环境中,观众可如同深夜在自家的书房一般,静下心来鉴赏展品。
可以说,该项目以科技创新为抓手,实现了高质量的智慧化建设与管理,积极响应了“十四五”规划中提出的“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同各产业深度融合和赋能下,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的号召,也再次为公众诠释了“工匠精神”的深刻内涵。
值得期待的是,该项目预计今年11月即可全面竣工交付。届时,这一新兴地标将承载着对中国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守望,屹立在维港海岸,向全世界传达中华文化经久不息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