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数字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

一、“数字故宫”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

(一)故宫无论是建筑、文物还是风景都是文化资源

为了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近年来故宫博物院举办了很多大型展览。比如《石渠宝笈——故宫博物院九十周年特展》《千里江山——历代青绿山水画特展》《千古风流人物——故宫博物院藏苏轼主题书画特展》《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等展览,吸引了大批观众参观。据统计,1949年至2019年这70年间,故宫博物院接待观众4.56亿人次,而2012年至2019年仅仅7年间,故宫博物院就接待观众1.30亿人次。这说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大家喜欢,同时也反映了公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在欣赏故宫建筑、文物展览、宫廷史迹的同时,我们到故宫博物院还能看什么呢?可以看故宫的春夏秋冬、风花雪雨,以及故宫里的飞禽和“故宫猫”这样的小动物、可爱的小精灵。故宫是生长的,有很多东西我们感觉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故宫资源,但是现在有很多人喜欢它,有一大群摄影爱好者专门来捕捉故宫的花、鸟、猫、鱼等这些美好生动的形象。可以说,它们也是故宫非常可爱的资源。

(二)“数字故宫”让更多年轻人喜欢上故宫

20世纪90年代末,故宫博物院拉开了“数字故宫”建设的序幕。经过20多年的发展,故宫博物院逐渐建立起日趋强大的数字文物库。同时,在文物保护、展示和弘扬环节都有数字技术加持。据介绍,现在,在故宫博物院官方网站上公布的故宫藏品目录,几乎涵盖了中国古代艺术品所有品类。

目前,故宫博物院数字文物库发布了近7万件文物高清影像,其中包括《韩熙载夜宴图》《清明上河图》《千里江山图》等名画。利用新技术手段,数字多宝阁可以让观众360度欣赏藏品,甚至比在实物展厅中看到的还要真切。此外,从2015年以来,故宫博物院的所有展览都在官方网站上永久保留,观众可以随时随地浏览。同时,故宫建筑也通过VR方式在网上呈现,对于那些从文物安全角度考虑不能对外开放的古建筑,观众可以在网上随时随地参观,甚至还能进行互动。

为了让年轻人喜欢上故宫,故宫博物院还做了很多尝试。比如,推出沉浸式《清明上河图3.0》项目,让观众可以和虚拟场景互动。此外,故宫博物院还推出深受年轻人欢迎的系列App、手游、漫画等,通过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解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

(三)“云游”故宫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现新时代风采

2019年,故宫博物院接待中外观众超过1900万人次。但是,受新冠疫情影响,2020年故宫博物院接待观众下滑到300多万人次,几近呈断崖式下跌。为此,故宫博物院通过数字化手段,推出“云游”故宫项目,观众可以在网上参观故宫的建筑、展览或者阅读故宫博物院的出版物,非常受欢迎。

2020年,故宫博物院还推出多场直播,包括春夏秋冬四季直播。同时,针对青少年还推出了故宫知识课堂App,人气极高。另外,故宫博物院在官网上推出“故宫讲坛”栏目,由故宫专家带领观众线上参观并进行深度解读,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普及与推广。

耿朔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

二、数字时代考古文博知识公众传播的喜与忧

(一)从“啊?”到“哇!”,新传播手段帮助考古“破冰”出圈

大约20年前,相较于文学、经济、法律等专业,考古学俨然是一个“冷门”专业。如今20年过去,再谈到考古学专业时,大众的反应从“啊?”变成了“哇!”。这意味着人们对考古学专业的观念发生了变化,同时也说明了这些年来从国家到公众对考古文博的重视,以及考古文博知识在呈现方式上日趋多元化。

近年来,考古文博知识的公众传播形式日益多样,其中包括电视节目、虚拟展览等不同形式。多元化的传播形式为考古文博知识的传播带来了新效果。比如,在央视大型文博综艺节目《国家宝藏》(第一季)中,南京博物院的馆藏文物《竹林七贤与荣启期》模印砖画由“守护人”讲述了国宝的“前世今生”,重现历史人物和场景。节目播出后,南京博物院的客流量大大提升。

这类节目通过综艺和文博知识相结合的定位,让年轻人发现约会除了吃饭、看电影之外,还可以逛博物馆。这类文博综艺节目将改变人们对国宝的固有观念,即文物的衡量标准不是只有等级或者精美程度,而是寻找过去和今天的连接,寻找我们审美的历史渊源。换句话说,这些文物不是只能冷冰冰地放在博物馆里,要思考它与今天生活的内在、有温度的连接。

此外,可以借助视频看到文物不被公众注意的细节。比如,河北省博物馆所藏的五代彩绘散乐浮雕,擘箜篌的手部展现出古人是如何在石板上表现透视的。艺术家浅浅地刻下去,以简洁、传神的方式展示了中国石雕如何表现透视。文物的细节在不知不觉中打动我们,我们却未必注意到,而视频可以详细呈现其中的精妙。

(二)技术日新月异,考古知识传播也要跟上变化

在大众对考古和文物热情翻涌之际,考古文博知识公众传播存在的不足主要表现在:

一是新技术,旧思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我们需要对文物的解读跟上技术发展。遗憾的是,某些时候我们对文物的解读没有跟上技术的进步。

二是考古“热”中的“冷”思考。新冠疫情期间,线上展览成为趋势。疫情消退后,大家重新走进博物馆,那么线上观众的热情就会下降。如果线上展览只是作为线下的替代品,那么二者最后并不能长期共存。为此,我们需要思考如何基于新技术产生新的内容解读方式,而不是“新瓶装旧酒”。

四是人文科学知识普及要摆脱“单打独斗”。如何把考古文博知识传递给更广大的受众,以及如何体系化向公众传播考古文博知识,也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公众传播绝不是简单地把考古文博知识的课堂内容搬到舞台上,而要考虑受众的接受度和知识背景,因为知识是分类分级的。这也是知识传播者对受众的尊重。

(三)借助数字技术,带领观众重返历史现场

当前,在博物馆的发展中数字技术发挥的作用日益重要,带领观众重返历史现场,成为数字技术未来的一个发展方向。比如,博物馆中陈列着三面铜镜,尺寸、纹饰不一样,在灯光的映衬下它们很美,但观众很有可能没有真正了解这些铜镜在过去发挥的作用。

实际上,第一面铜镜出土于长沙马王堆汉墓,是在一个漆器盒里发现的,它可能是墓主生前梳妆用的。第二面铜镜很大,直径有44厘米,是几年前在南京一个宋代墓葬里发现的。经过复原发现,这面铜镜应该是拴在墓顶部的,可能与当时的丧葬习俗有关。第三面铜镜是在安徽怀宁唐墓出土的,这面镜子由两半拼成一个完整的圆形,上有龟鹤图案。经过研究发现,这是在一对夫妻墓葬中各放了一半镜子。

如果这三面铜镜在博物馆里同时陈列,观众恐怕很难想象其最初来自完全不同的使用背景。但是,数字科技可以为我们创造“穿越”回古代的虚拟场景,让我们更好地贴近古人。

左手是历史、右手是未来,科技可以帮助我们探索历史、展望未来。数字科技把过去和今天连接起来,使我们面对更加完整、全面的社会和生活。

谢平北京服装学院时尚传播学院执行院长、教授

三、中国的时尚何以影响世界

时尚早已不再是单纯的穿衣打扮,它正在以崭新的面貌融入并影响着诸多领域,传播便是其中之一。2020东京奥运会上就有大量的时尚传播因子,如“首金得主杨倩的珍珠美甲”“孙一文执剑大片”等,在传播夺冠信息之余也向大众传递着运动与时尚的融合。不知不觉中,奥运赛场触发了观众对时尚的思考,使赛场变成传播时尚的平台。时尚不是一时热闹的流行现象,而是人类对某些观念的表达,因此时尚传播成为文化的传播。

近些年,国人的时尚审美正悄然发生变化。随着视野的开阔以及设计师对东方元素的运用,人们开始重新认识并再次爱上中国设计。如今,“中国风”逐渐成为国民新时尚,“国潮”、汉服成为时尚新经济,拥有千年历史的古迹也成为年轻人的打卡地。

此外,数字技术正在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数字长卷《千里江山图3.0》、水下中国舞《洛神水赋》等,都以更具创造性的形式呈现在人们眼前。优秀传统文化插上现代科技的“翅膀”,让更多年轻人触碰到传统文化的无限魅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时尚的土壤。能在国际舞台上讲述中国故事、展示中国魅力的作品,都来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土壤的深厚滋养。对于时尚界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灵感源泉。

今天,在信息时代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的融合创新成就了审美的多元化。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不仅符合当代国人日益提高的审美需求,更让时尚之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

蔡灿煌《伟大征程》焰火总设计师

四、数字技术时代焰火燃放的艺术转化和表达

(一)一秒钟同时控制数千发焰火,发射间隔控制在几千毫秒内

烟花属于中国的传统工艺文化。在历史长河中,烟花本身就体现了艺术表达与科技探索。关于烟花,比较没有争议的说法是起源于唐代、兴盛于宋代,从宋代开始大规模使用并与文化艺术、科学探索联系在一起。中国古代“万户飞天”的典故,充满了浪漫的探索精神。万户将烟花形态的“火箭”绑在椅子上,手拿两只大风筝试验飞翔。虽然最后失败,万户也因此牺牲,但他被称为“世界航天第一人”。为了纪念他,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将月球上的一座环形火山命名为“万户山”。

今天,数字化技术对焰火燃放起到了怎样的推进作用呢?随着电脑技术的进步和数字化时代的发展,焰火燃放技术不断推陈出新。目前,数字技术对焰火行业最大的影响是在焰火燃放控制系统上。

新技术不仅提供了焰火燃放操作的便利性,同时也带来了艺术创作中的情感表达的更多可能性。从创作角度来说,新技术不仅仅是与传统工艺的简单结合,更需要进行艺术语言和形式的转化,从而创造出新时代艺术创作中的情感表达和视觉展现。

2019年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开幕式上,具有中国园林美学特色的焰火表演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空中焰火借用八大山人的《梅花图》、赵孟坚的《墨兰图》、倪瓒的《墨竹图》、齐白石的《菊花图》四幅经典水墨画,来表现花中四君子的精神内涵,这也是此次焰火燃放表演的核心观念。同时,利用中国古代窗户样式结合焰火动态表演,让观众产生移步换景的感觉。

数字科技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科技的每一次进步都会带来文化和艺术的重大变革,而每一代艺术家和文艺创作者都用自己的生命和才思,创作出所属时代的艺术文化和视觉信息。

THE END
1.故宫博物院“吉光片羽——故宫博物院藏清代宫廷雕版文物展”展览日前,故宫博物院设计团队自主完成的“吉光片羽——故宫博物院藏清代宫廷雕版文物展”(雕版馆)展览设计方案,在全球众多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斩获“设计界奥斯卡”之称的德国红点奖(Red Dot Award)品牌与传达设计大奖。该展览将在德国埃森、新加坡和中国厦门的红点设计博物馆展出,并在红点设计官网和年鉴中刊登。 https://www.mct.gov.cn/whzx/zsdw/ggbwy/202412/t20241213_956927.html
2.故宫博物院“吉光片羽——故宫博物院藏清代宫廷雕版文物展”展览日前,故宫博物院设计团队自主完成的“吉光片羽——故宫博物院藏清代宫廷雕版文物展”(雕版馆)展览设计方案,在全球众多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斩获“设计界奥斯卡”之称的德国红点奖(Red Dot Award)品牌与传达设计大奖。并将在德国埃森、新加坡和中国厦门的红点设计博物馆展出,在红点设计官网和年鉴中刊登。这是近年来故https://www.dpm.org.cn/classify_detail/365605
3.2024圆明印象·皇家“游”礼文创设计展开展当日,2024圆明印象·皇家“游”礼文创设计展在北京中华世纪坛开展,集中展示了第四届圆明园文创设计大赛优秀作品77件(组)。展示作品以圆明园四季活动、二十四节气海报、蛇年生肖衍生品、皇家生活、三山五园(整体概念)等为创作方向,深入挖掘圆明园文化资源的精神内涵,并通过创意设计手法进行创新性表达。展览将持续http://www.xinhuanet.com/photo/20241214/a6df02443ece46aeb32463bce541ef92/c.html
4.20212027年中国博物馆市场深度调研与投资前景研究报告博思数据发布的《2021-2027年中国博物馆市场深度调研与投资前景研究报告》介绍了博物馆行业相关概述、中国博物馆产业运行环境、分析了中国博物馆行业的现状、中国博物馆行业竞争格局、对中国博物馆行业做了重点企业经营状况分析及中国博物馆产业发展前景与投资预测。您若想对博物馆产业有个系统的了解或者想投资博物馆行业,https://www.bosidata.com/report/I09165O4NN.html
5.精彩“云”课美术博物馆学概论/范迪安冯雪·艺术管理与教育授课对象: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2018级本科生、(中法)艺术与设计管理学院2019级本科生 美术博物馆是最主要的博物馆类型之一,有着长期的发展历史,在当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文化角色:通过对视觉艺术遗产的征集、保存、研究、传播和展示,参与艺术史建构,促进社会文化发展和公共审美素养,推动国家和地区间的文化交流。 https://www.cafa.edu.cn/st/2020/90120415.htm
6.中国博物馆行业市场调研与发展趋势分析报告(2024年)除了常见的综合性、历史类、自然类、艺术类外,更是出现了综合数字博物馆、生态博物馆、社区博物馆等一些新形态博物馆。过去的博物馆主要是历史和文物的陈列,更像教科书,现在要让博物馆更加贴近生活。 至“十二五”末,博物馆行业将立足行业特点和地域文化特色,发展科技、艺术、自然、民族、民俗、工业遗产等类型的专题https://www.cir.cn/2014-01/BoWuGuanHangYeFenXiBaoGao/
7.博物馆文创产品设计,这些经典案例值得大家借鉴!博物馆是大家熟悉的公共场所,有需要门票进入的,也有免费的博物馆,不管是付费博物馆还是免费博物馆,都有博物馆衍生产品。今天就来说一说博物馆文创产品了。 文创产品是博物馆衍生出来的一大热门,故宫博物馆开发文创产品走红之后,国内的各大中小型博物馆都相继推出带有自己馆藏特色的文化衍生品,瞬间国内的各大展馆都掀https://www.sczz.com/xydt/313.html
8.详情页—广州海事博物馆智能展示,更利于展示、传播、推广文化遗产 数字文创,发展网上商店、电子商务,更好发展文化产业 跨界融合,以互联网+为桥梁,积极吸引社会力量共建、合作 01业务架构设计 在业务架构设计的方面,通过把所有跟博物馆相关的业务全部梳理出来,它包括产品的收藏、保护、研究,还有展览、宣传、教育、公众服务、文创、行政事务等等https://www.gzhsmuseum.com/ActivityReview/details?id=4028898b859ffe9e0185a04ad7160081
9.历年资讯人民网北京6月1日电 (记者王震)据财政部网站消息,近日财政部印发《关于下达2021年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补助资金预算的通知》,本次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下达2021年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补助资金合计3.08亿元,此前已提前下达27.76亿元。 《通知》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要做好预算编制http://www.1911museum.cn/article/950.html
10.故宫博物院设计意图 (一)情境导入:由世界四大著名宫殿导入。 创设情境 (二)检查预习:让学生合上课本说说本文介绍了哪些建筑物。 学生说的可能杂乱无章,与作者按照空间顺序有序说明形成比照。 (三)根据课文内容填图:多媒体展示故宫的平面图。 使学生明白说明顺序的重要性。 https://www.ruiwen.com/doc/77539878.html
11.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故宫博物院》故宫博物馆是我国古代宫殿建筑艺术的瑰宝,是中华民族伟大创造力的集中体现,学习它,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他们进一步发扬民族的创造精神,为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美好而努力学习。 教学重点: 1.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的说明技巧。 2.以太和殿为例,体会本文重点突出、详略得当的写作特色。 教学难点:https://www.fwsir.com/jiaoan/html/jiaoan_20210830221436_1295903.html
12.博物馆展示设计的艺术形式分析博物馆作为一个传播文化、鉴证历史的永久性机构,其展示的空间以及展品需要与观众心灵产生共鸣,以下是小编J.L为大家分享的关于博物馆展示设计的艺术形式的论文范文。 博物馆展示设计的艺术形式分析 篇1 摘要:博物馆一直以来都是传承和发展文化的载体,是一种展示设计创造性的活动,也是展览中的一部分,其不仅具有展示设计https://www.yjbys.com/bylw/wenhuayishu/90890.html
13.文化长廊展示设计文化长廊展示vi设计四、文化长廊展示设计的案例分析 1、案例一:故宫博物院文化长廊展示设计 故宫博物院是中国最重要的博物馆之一,其文化长廊展示设计旨在展示中国古代文化的丰富内涵和博大精深。设计师们通过精心策划,将文化长廊的展示分为不同主题区域,如历史沿革、宫廷生活、艺术珍品等,每个主题区域都有独特的展示手法和设计风格。例如,在https://www.rhtimes.com/brand/POP-design22554.html
14.山西博物院文物数字化保护工作实践与思考线上数字展则是博物馆数字展示传播的广阔天地,线上的应用拓展了博物馆的传播空间,也使传播内容有了更加多元的表达。例如,故宫博物院通过官方网站、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APP等桥梁,拓展其文化传播的渠道,成功地树立起了数字故宫的品牌,也产生了很好的品牌推广效应[5]。疫情期间,各地博物馆在国家文物局的组织下,纷纷http://sanyamuseum.com/a/3/2024/0515/67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