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云对话:国宝级文物如何飞入“寻常百姓家”?

故宫是中国文博界顶级IP。无论是建院近百年的故宫博物院、沈阳故宫博物院,还是开馆不久的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都在透过故宫承载的中华文明养料,滋润着国人的文化心田。

博物馆已成为越来越多中国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在数字技术加持下,一方展厅如何生动地融通古今?从业者怎样更好地拉近文物与普通百姓间的距离?“王谢堂前燕”又当如何飞入更多“寻常百姓家”?

中国新闻网“文明的坐标”特别节目“故宫文化云对话”,近日邀请故宫博物院数字与信息部副主任于壮、沈阳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李理、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首席研究员焦天龙,就“数字时代文博产业发展方向”等话题展开云上对话。

对话实录摘编如下:

数字化变革,助力博物馆“超越时空”

于壮:如果用最简练的语言概括“数字故宫”的特点,在我看来就是四个字:“超越时空”。它有形又无形,既能以大家看得到摸得着的多元方式呈现出来,又打破了物理世界的边界和局限,变得博大广阔;既承载着博物馆的传统,又具备在任何时空被访问到的未来感。

故宫博物院在1999年正式提出数字故宫建设的目标,今天回头来看,这是时代的必然要求,也是故宫博物院发展的必由之路。从采集、挖掘数字资源,到转化成普罗大众看得懂的数字内容,数字故宫的构建过程是立体的,背后有大量的工作。未来故宫博物院会脚踏实地地站在自身实际需求的角度,充分且适度地运用好数字技术,为事业发展赋能。

李理:沈阳故宫是清初少数民族地方政权建设的皇宫。作为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我们在研究IP时会注意特色。如沈阳故宫东路建筑的帐殿式建筑格局,反映了少数民族政权的八旗制度,也具有满族早期渔猎民族的文化特征。又如皇太极的袍服、清早期使用松木雕制的印牌和信牌等文物,以及满族旗袍文化等,都是沈阳故宫的文化特色。我们尽可能地把这些作为特色IP来推广,就像“大政殿雪糕”一样,融入文创产品的研发。

直播很受年轻人喜欢。我们会请专家就文物展览方面和历史文化方面进行解读,并开展直播。这很受欢迎,经常会有几十万甚至上百万观众。通过这种形式,我们可以更好地把传统的博物馆展示给观众、特别是年轻人。

这次开馆有九个展厅,第一展厅用来介绍紫禁城的身份转变乃至故宫博物院的变迁,这是一个庞大的主题。因此策展团队与北京团队共同制作了数字化的故宫分布图,节点式地创建了一个宏观的、具有强互动性的展览,不到十分钟就能将整个紫禁城的演变历史演绎完毕。虽然不能把故宫搬到香港,但可以用数字化的方式让大家沉浸其中。

另一方面是古今对话,我们有一个展厅专门邀请香港当代艺术家对话古代艺术品,反映年轻一代如何思考和展示中国传统文化;还有一个展厅从设计角度展示中国古代器物,并邀请香港工艺大师和设计师解释他们如何传承和创新传统工艺。这让从故宫博物院来布展的同事们也大吃一惊,说没有见过这么展出文物的。效果非常好,是现在最受欢迎的展厅之一。

国宝级文物,这样“飞入寻常百姓家”

于壮:对线上运营的数据分析显示,数字故宫用户中,年轻人的比例越来越大,这种变化非常明显。我们在数字故宫的宣传和服务中也抓住了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追求美的愿望,以及对审美的文化诉求。最近故宫博物院上新了一款数字产品“紫禁城365”,把积累多年的故宫美图,包括一年四季、二十四节气中紫禁城的物候变化等等,集中呈现给广大网友。很多网友看完觉得“原来故宫这么美”。通过审美的传递,从而吸引更多观众走进故宫,发现这种美。

故宫藏有一把春秋时期的青铜剑“少虡剑”,剑脊上有20个字:“吉日壬午,乍为元用,玄镠铺吕。朕余名之,胃之少虡”。大概意思是:“壬午这天是个好日子,我造了一把好用的剑,用的材料主要是锡和铜,我要给它起个名字,就叫少虡。”我们的微博文案很贴切地写了一句话:“这就是古人刻在剑上的一个朋友圈吧”,收获了大量点赞。有网友说:“好家伙,这条朋友圈晒了整整2500年”。一个古今通用的例子,一下子就拉近了跟年轻人的距离。

年轻人玩梗,绝大部分是在寻求一种认同感和归属感,需要不断地强化社交属性。所以数字故宫的内容、产品和服务一定要跟现代人的生活方式结合起来,更符合年轻人的需求,显现出文博行业与时俱进的一面。

比如在游览过程中,大家拿出手机拍照,就会实时弹出科普介绍。包括我们的大政殿、崇政殿、凤凰楼、台上五宫、文溯阁,以及展厅里的重要文物。得益于前期的数字化建设,观众可以用自己的手机来游览沈阳故宫,同时了解重要的建筑和文物。

如今,沈阳故宫的建筑结构以及很多文物完成了数字化采集甚至3D形式的高清采集,这些数据将更好地服务公众。得益于此,没有来到博物馆现场的公众也可以观看虚拟展示。未来数字化服务基础完成后,我们会着重于“服务”二字,更好地让传统文化通过数字的形式走入观众心里,随着他们回家。

焦天龙:如何让现代观众从生活中欣赏、体会传统艺术,和文物拉近距离,是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的一个挑战。在展览的设计上,我们会利用故宫博物院优秀的国宝级文物,设计一些故事线,以贴合香港观众的需求。

香港人喜欢喝茶,所以第二展厅记叙了清代紫禁城一天的生活,观众会发现皇帝也喝茶,尤其是乾隆的三清茶茶叶;同时我们展出了好几个火锅,香港人叫“打边炉”。他们非常感兴趣,说原来皇帝也吃火锅,他不光吃火锅,还吃得很精致,器物非常讲究。

香港人懂马,这在香港是很重要的社会现象。我们设计了以马为主题的特展,把故宫一些了不起的藏品,包括郎世宁名作拿来展览,方方面面拉近和香港观众的距离。目前这些尝试还是比较成功的。

都是“故宫人”,三地携手“天涯共此时”

在策展过程中,我们会侧重于如何讲好故事,如何将传统文化融入展览,如何赢得观众青睐。所以无论是展览的取名、内容设计、形式设计,还是数字化展示,我们都更注重为观众、特别是为年轻人提供这种服务。博物馆展览,也愈发得到年轻人的喜欢。

焦天龙:香港是融会中西的重要窗口,传统文化和海外文化的共融营造了它的独特性,我们一定要立足香港,发挥香港优势。

这次开馆的九个展厅,绝大部分是与故宫博物院联合策展,镇馆之宝也来自北京。同时,我们还与巴黎卢浮宫达成合作,把卢浮宫和故宫的文物放在一起,从全球角度来展示马文化。未来我们会沿着这个方向继续下去,在展示故宫所藏和中华传统文化方面做更多努力,与其他博物馆加强合作。

我们和故宫博物院老大哥是长期战略合作关系,他们是“甩”不掉我们了(众笑);也希望将来和沈阳故宫也多多合作(李理:非常欢迎)。此外,我们和全球各大博物馆都在建立联系,未来会有一系列项目推广。

于壮:数字化浪潮席卷而来,趋势不可阻挡。我们要积极拥抱它,与社会发展和国家战略同频共振,同时做到守正创新、行稳致远。我们要运用好数字技术,在把住文化根脉的同时,更好地为社会公众提供正向文化服务。

记得在2018年1月31日有一场天文奇观,俗称“超级蓝血月全食”。据说150年才发生一次,上次是在同治五年。故宫所有摄影团队集体上阵,从当晚7点到凌晨1点,在故宫中拍摄了各个角度的天文奇观。

THE END
1.数字故宫“全景故宫”是运用全景摄影技术,将故宫的古建筑外景与原状内景制作成360度全景影像,旨在打造一个线上的实景故宫,让游客不再拘泥于时空限制,不必亲赴故宫就能随时随地的在线上,以沉浸式的方式游览故宫。 点击进入 Created with Rapha?l 数字多宝阁 “数字多宝阁”是故宫院藏可移动文物三维数据可视化展示平台,包括了https://www.dpm.org.cn/bottom/friend
2.数字故宫数字故宫就是以数字文物为基础,以信息化方式进行管理,以保存、展示和保护文化遗产与服务公众为目的,超越时空的博物馆。它是与实体中存在的故宫博物院,既紧密关联,又能够脱离实体,在虚拟空间,在任何时间任何场所,都能够被受众所感知的博物馆。将来数字故宫还会深度融合数字技术与传统保护手段,进行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和监测http://www.szbaike.com/social/culture/c-service/2023-02-07/5035.html
3.故宫发布"数字故宫"小程序——中国青年网新华社北京7月16日电(记者施雨岑)在16日举行的“积跬步 以至千里——数字故宫线上分享会”上,故宫博物院发布了一款可满足互联网用户一站获取故宫数字资源需求的数字产品——“数字故宫”小程序。 从故宫数字化工作到“数字故宫”的建设,故宫在数字资源采集、管理与应用等方面已积累了20余年经验。在分享会上,“数字https://t.m.youth.cn/transfer/index/url/tour.youth.cn/xw/202007/t20200717_12413025.htm
4.故宫博物院“端门数字馆”数字创意与古典建筑的完美融合经过两年紧张建设的故宫博物院端门数字馆终于揭开了神秘面纱,首度亮相,于2015年12月22日开馆试运行,故宫博物院通过精心采集的高精度文物数据,结合严谨的学术考证,把丰富的文物和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再现于数字世界中。故宫博物院“端门数字馆”以“故宫是座博物馆”为主题,分为三部分,包括讲述“从紫禁城到博物院”的数字沙http://www.szzs360.com/topic/2016/gg/index.htm
5.数字故宫带来全新游览体验数字故宫带来全新游览体验 故宫博物院,旧称紫禁城,曾有多位皇帝居住于此。故宫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宫殿建筑群,是中国参观人数最多的博物馆,也是中国最受欢迎的旅游景点。几乎每一位到北京的游客都会前去参观,仅2019年故宫的年客流量便已突破1900万人次。 近年来为防控新冠肺炎疫情及加强文物保护,故宫实施了参观限流等https://www.tencent.com/zh-cn/articles/2201358.html
6.“数字故宫”吸引观众9月7日,观众在故宫博物院展位参观。 9月2日至7日,2021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在北京举行。位于国家会议中心展区的故宫博物院展位,运用数字技术再现故宫的建筑工艺、历史典故等内容,吸引众多观众参观体验。 新华社记者 陈钟昊 摄 9月7日,观众在故宫博物院展位观看故宫角楼建筑工艺视频。 https://m.gmw.cn/2021-09/08/content_1302561075.htm
7.“数字故宫”吸引观众9月7日,观众在故宫博物院展位参观。 9月2日至7日,2021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在北京举行。位于国家会议中心展区的故宫博物院展位,运用数字技术再现故宫的建筑工艺、历史典故等内容,吸引众多观众参观体验。 新华社记者 陈钟昊 摄 9月7日,观众在故宫博物院展位观看故宫角楼建筑工艺视频。 http://m.cyol.com/gb/articles/2021-09/08/content_dK6yaf07V.html
8.数字故宫:带你畅游多宝阁,重现历史光华2020年是故宫600年,为纪念这段恢弘的历史,故宫博物院联合腾讯打造内藏600件文物的线上数字展,向大众展示故宫藏品之美,以及藏品背后的故事。 点击观看完整视频 扫描二维码,开启畅游之旅 (数英网APP用户需点击放大二维码,长按识别) 项目需求 故宫里保存着186万件文物, 多数人对藏品的了解止于“博物馆疲劳症”。所以https://www.digitaling.com/projects/152887.html
9.什么是微信数字故宫微信数字故宫怎么用腾讯微信微信数字故宫是故宫博物院、新华社全媒编辑中心与腾讯集团携手打造的 “数字故宫”小程序,用户可以通过小程序快速定位、浏览 “数字文物库”“故宫名画记”“全景故宫”;还可以在 “相识大考验”趣味答题中了解文物知识,分享与文物的 “缘分”。 什么是微信数字故宫: http://www.puhuahui.com/5012.html
10.故宫的数字之门故宫博物院端门数字馆此展览号称为故宫耗时2年建设,精心采集了高度文物数据的数字化展厅,整个展厅面积并不大,主要有数字书法、数字绘画、数字长卷、数字多宝阁、数字故宫原状这几个部分。 此展览号称为故宫耗时2年建设,精心采集了高度文物数据的数字化展厅,整个展厅面积并不大,主要有数字书法、数字绘画、数字长卷、数字多宝阁、数字故宫原https://m.btime.com/item/4479g7rrmdm91apn3d23qv01jac
11.数字故宫带来更多“文化的相遇”就在此次数字故宫发布会上,故宫新“掌门”王旭东说,走进数字时代,置身广泛而深刻的“数字变革”,“信息技术应用于各个领域,博物馆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科技的力量,既体现在故宫20年数字化的孜孜探索中,也闪现在小体量、有趣有料的创意游戏及应用上。无法想象,没有了科技支撑的故宫,如何将https://www.jswmb.cn/mshownews.aspx?id=26224
12.“故宫百宝箱”来了!一个微信小程序,官方游览路线数字文物了解故宫建筑的构造,要靠一个小游戏? 近日,故宫博物院线上发布了微信小程序“数字故宫”,不用下载App,不用租讲解器,这几乎是一个为故宫量身打造的“百宝箱”。助力线下和线上游览,玩转数字文物和建筑文化,周到君这就告诉你“数字故宫”什么最值得玩! https://static.zhoudaosh.com/AF695A5E612D9F76C2C8DDF1D4FB82938073B2E23B22E6EECB12B69244239F2E
13.故宫联合腾讯推出“数字故宫”小程序可一键查询故宫所有数字资源8月10日,故宫博物院、新华社全媒编辑中心与腾讯集团共同推出的“数字故宫”小程序正式上线。 据介绍,“数字故宫”小程序全面整合了故宫在线数字服务,用户可通过小程序快速定位、浏览“数字文物库”“故宫名画记”“全景故宫”,并“一键查询”故宫所有的数字资源。 https://www.cmovip.com/mobile/detail/40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