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数字故宫”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
(一)故宫无论是建筑、文物还是风景都是文化资源
为了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近年来故宫博物院举办了很多大型展览。比如《石渠宝笈——故宫博物院九十周年特展》《千里江山——历代青绿山水画特展》《千古风流人物——故宫博物院藏苏轼主题书画特展》《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等展览,吸引了大批观众参观。据统计,1949年至2019年这70年间,故宫博物院接待观众4.56亿人次,而2012年至2019年仅仅7年间,故宫博物院就接待观众1.30亿人次。这说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大家喜欢,同时也反映了公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在欣赏故宫建筑、文物展览、宫廷史迹的同时,我们到故宫博物院还能看什么呢?可以看故宫的春夏秋冬、风花雪雨,以及故宫里的飞禽和“故宫猫”这样的小动物、可爱的小精灵。故宫是生长的,有很多东西我们感觉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故宫资源,但是现在有很多人喜欢它,有一大群摄影爱好者专门来捕捉故宫的花、鸟、猫、鱼等这些美好生动的形象。可以说,它们也是故宫非常可爱的资源。
(二)“数字故宫”让更多年轻人喜欢上故宫
20世纪90年代末,故宫博物院拉开了“数字故宫”建设的序幕。经过20多年的发展,故宫博物院逐渐建立起日趋强大的数字文物库。同时,在文物保护、展示和弘扬环节都有数字技术加持。据介绍,现在,在故宫博物院官方网站上公布的故宫藏品目录,几乎涵盖了中国古代艺术品所有品类。
目前,故宫博物院数字文物库发布了近7万件文物高清影像,其中包括《韩熙载夜宴图》《清明上河图》《千里江山图》等名画。利用新技术手段,数字多宝阁可以让观众360度欣赏藏品,甚至比在实物展厅中看到的还要真切。此外,从2015年以来,故宫博物院的所有展览都在官方网站上永久保留,观众可以随时随地浏览。同时,故宫建筑也通过VR方式在网上呈现,对于那些从文物安全角度考虑不能对外开放的古建筑,观众可以在网上随时随地参观,甚至还能进行互动。
为了让年轻人喜欢上故宫,故宫博物院还做了很多尝试。比如,推出沉浸式《清明上河图3.0》项目,让观众可以和虚拟场景互动。此外,故宫博物院还推出深受年轻人欢迎的系列App、手游、漫画等,通过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解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
(三)“云游”故宫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现新时代风采
2019年,故宫博物院接待中外观众超过1900万人次。但是,受新冠疫情影响,2020年故宫博物院接待观众下滑到300多万人次,几近呈断崖式下跌。为此,故宫博物院通过数字化手段,推出“云游”故宫项目,观众可以在网上参观故宫的建筑、展览或者阅读故宫博物院的出版物,非常受欢迎。
2020年,故宫博物院还推出多场直播,包括春夏秋冬四季直播。同时,针对青少年还推出了故宫知识课堂App,人气极高。另外,故宫博物院在官网上推出“故宫讲坛”栏目,由故宫专家带领观众线上参观并进行深度解读,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普及与推广。
耿朔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
二、数字时代考古文博知识公众传播的喜与忧
(一)从“啊?”到“哇!”,新传播手段帮助考古“破冰”出圈
大约20年前,相较于文学、经济、法律等专业,考古学俨然是一个“冷门”专业。如今20年过去,再谈到考古学专业时,大众的反应从“啊?”变成了“哇!”。这意味着人们对考古学专业的观念发生了变化,同时也说明了这些年来从国家到公众对考古文博的重视,以及考古文博知识在呈现方式上日趋多元化。
近年来,考古文博知识的公众传播形式日益多样,其中包括电视节目、虚拟展览等不同形式。多元化的传播形式为考古文博知识的传播带来了新效果。比如,在央视大型文博综艺节目《国家宝藏》(第一季)中,南京博物院的馆藏文物《竹林七贤与荣启期》模印砖画由“守护人”讲述了国宝的“前世今生”,重现历史人物和场景。节目播出后,南京博物院的客流量大大提升。
这类节目通过综艺和文博知识相结合的定位,让年轻人发现约会除了吃饭、看电影之外,还可以逛博物馆。这类文博综艺节目将改变人们对国宝的固有观念,即文物的衡量标准不是只有等级或者精美程度,而是寻找过去和今天的连接,寻找我们审美的历史渊源。换句话说,这些文物不是只能冷冰冰地放在博物馆里,要思考它与今天生活的内在、有温度的连接。
此外,可以借助视频看到文物不被公众注意的细节。比如,河北省博物馆所藏的五代彩绘散乐浮雕,擘箜篌的手部展现出古人是如何在石板上表现透视的。艺术家浅浅地刻下去,以简洁、传神的方式展示了中国石雕如何表现透视。文物的细节在不知不觉中打动我们,我们却未必注意到,而视频可以详细呈现其中的精妙。
(二)技术日新月异,考古知识传播也要跟上变化
在大众对考古和文物热情翻涌之际,考古文博知识公众传播存在的不足主要表现在:
一是新技术,旧思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我们需要对文物的解读跟上技术发展。遗憾的是,某些时候我们对文物的解读没有跟上技术的进步。
二是考古“热”中的“冷”思考。新冠疫情期间,线上展览成为趋势。疫情消退后,大家重新走进博物馆,那么线上观众的热情就会下降。如果线上展览只是作为线下的替代品,那么二者最后并不能长期共存。为此,我们需要思考如何基于新技术产生新的内容解读方式,而不是“新瓶装旧酒”。
四是人文科学知识普及要摆脱“单打独斗”。如何把考古文博知识传递给更广大的受众,以及如何体系化向公众传播考古文博知识,也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公众传播绝不是简单地把考古文博知识的课堂内容搬到舞台上,而要考虑受众的接受度和知识背景,因为知识是分类分级的。这也是知识传播者对受众的尊重。
(三)借助数字技术,带领观众重返历史现场
当前,在博物馆的发展中数字技术发挥的作用日益重要,带领观众重返历史现场,成为数字技术未来的一个发展方向。比如,博物馆中陈列着三面铜镜,尺寸、纹饰不一样,在灯光的映衬下它们很美,但观众很有可能没有真正了解这些铜镜在过去发挥的作用。
实际上,第一面铜镜出土于长沙马王堆汉墓,是在一个漆器盒里发现的,它可能是墓主生前梳妆用的。第二面铜镜很大,直径有44厘米,是几年前在南京一个宋代墓葬里发现的。经过复原发现,这面铜镜应该是拴在墓顶部的,可能与当时的丧葬习俗有关。第三面铜镜是在安徽怀宁唐墓出土的,这面镜子由两半拼成一个完整的圆形,上有龟鹤图案。经过研究发现,这是在一对夫妻墓葬中各放了一半镜子。
如果这三面铜镜在博物馆里同时陈列,观众恐怕很难想象其最初来自完全不同的使用背景。但是,数字科技可以为我们创造“穿越”回古代的虚拟场景,让我们更好地贴近古人。
左手是历史、右手是未来,科技可以帮助我们探索历史、展望未来。数字科技把过去和今天连接起来,使我们面对更加完整、全面的社会和生活。
谢平北京服装学院时尚传播学院执行院长、教授
三、中国的时尚何以影响世界
时尚早已不再是单纯的穿衣打扮,它正在以崭新的面貌融入并影响着诸多领域,传播便是其中之一。2020东京奥运会上就有大量的时尚传播因子,如“首金得主杨倩的珍珠美甲”“孙一文执剑大片”等,在传播夺冠信息之余也向大众传递着运动与时尚的融合。不知不觉中,奥运赛场触发了观众对时尚的思考,使赛场变成传播时尚的平台。时尚不是一时热闹的流行现象,而是人类对某些观念的表达,因此时尚传播成为文化的传播。
近些年,国人的时尚审美正悄然发生变化。随着视野的开阔以及设计师对东方元素的运用,人们开始重新认识并再次爱上中国设计。如今,“中国风”逐渐成为国民新时尚,“国潮”、汉服成为时尚新经济,拥有千年历史的古迹也成为年轻人的打卡地。
此外,数字技术正在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数字长卷《千里江山图3.0》、水下中国舞《洛神水赋》等,都以更具创造性的形式呈现在人们眼前。优秀传统文化插上现代科技的“翅膀”,让更多年轻人触碰到传统文化的无限魅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时尚的土壤。能在国际舞台上讲述中国故事、展示中国魅力的作品,都来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土壤的深厚滋养。对于时尚界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灵感源泉。
今天,在信息时代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的融合创新成就了审美的多元化。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不仅符合当代国人日益提高的审美需求,更让时尚之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
蔡灿煌《伟大征程》焰火总设计师
四、数字技术时代焰火燃放的艺术转化和表达
(一)一秒钟同时控制数千发焰火,发射间隔控制在几千毫秒内
烟花属于中国的传统工艺文化。在历史长河中,烟花本身就体现了艺术表达与科技探索。关于烟花,比较没有争议的说法是起源于唐代、兴盛于宋代,从宋代开始大规模使用并与文化艺术、科学探索联系在一起。中国古代“万户飞天”的典故,充满了浪漫的探索精神。万户将烟花形态的“火箭”绑在椅子上,手拿两只大风筝试验飞翔。虽然最后失败,万户也因此牺牲,但他被称为“世界航天第一人”。为了纪念他,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将月球上的一座环形火山命名为“万户山”。
今天,数字化技术对焰火燃放起到了怎样的推进作用呢?随着电脑技术的进步和数字化时代的发展,焰火燃放技术不断推陈出新。目前,数字技术对焰火行业最大的影响是在焰火燃放控制系统上。
新技术不仅提供了焰火燃放操作的便利性,同时也带来了艺术创作中的情感表达的更多可能性。从创作角度来说,新技术不仅仅是与传统工艺的简单结合,更需要进行艺术语言和形式的转化,从而创造出新时代艺术创作中的情感表达和视觉展现。
2019年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开幕式上,具有中国园林美学特色的焰火表演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空中焰火借用八大山人的《梅花图》、赵孟坚的《墨兰图》、倪瓒的《墨竹图》、齐白石的《菊花图》四幅经典水墨画,来表现花中四君子的精神内涵,这也是此次焰火燃放表演的核心观念。同时,利用中国古代窗户样式结合焰火动态表演,让观众产生移步换景的感觉。
数字科技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科技的每一次进步都会带来文化和艺术的重大变革,而每一代艺术家和文艺创作者都用自己的生命和才思,创作出所属时代的艺术文化和视觉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