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博物馆—梁庄王展厅讲解稿

《梁庄王展》1.展厅基本介绍2001年,考古专家对钟祥市的梁庄王墓进行了抢救性发掘,该墓穴曾经被三次盗掘,并且墓顶还被炸药炸出了一个深坑。

经过将近一个月的考古工作,后经两年多的整理,使得这个郑和时代的瑰宝得以面世,其中出土各类文物共计5300多件,尤其是金、银、玉器等,数量之大,质量之佳,保存之完好,为明代亲王墓出土文物之首。

虽然是亲王墓,但殉葬的陪葬品奢华程度只逼皇帝陵寝——定陵,这在提倡薄葬的明代初期少之又少。

仅随葬品的用金就有16公斤,用银13公斤,用玉14公斤,各种宝石700余颗。

其中有关“郑和下西洋”时期的珍宝和藏传密教文物皆为前所未见。

还有明代贵族妇女的整套头面,亲王帽顶、腰带等都是奢华无比。

值得一提的是墓中出土的的6件帽顶,和故宫博物院所藏元成宗、文宗画像上的帽顶几乎相同,解决了“帽顶”还是“炉顶”的学术界之争议。

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金镶玉刻的郑和时代的瑰宝——梁庄王展吧!2.梁庄王背后的故事这个墓穴是梁庄王与其王妃魏氏的合墓,但其大小仅为31平方米。

王妃魏氏是继梁庄王下葬后8年才入殓的,根据现场和梁王以及王妃的圹志发现,王妃魏氏是破坏了了梁庄王墓室的半边石门,在梁庄王的棺床西侧另用砖砌棺床置放其灵柩的,这种合葬形式显然不是最初的设计,比较少见,仿佛魏王妃是硬挤进墓穴一般。

而且王妃居然带了明代的亲王亲王妃的“结婚证书”一起下葬,那个时代的结婚证书长什么样子?亲王妃为什么要这么做?各位游客,不要慌,待会儿我们就会参观到这件文物的。

现在先让我们了解一下墓穴的主人。

朱瞻垍,是明朝第一代也是唯一一代梁王,他是明仁宗朱高炽的第九个儿子。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是他的曾爷爷,永乐大帝朱棣是他的亲爷爷,明宣宗朱瞻基是他同父异母的哥哥。

他的母亲恭肃贵妃郭氏,家世显赫,是明朝开国功臣郭英的孙女,也是朱高炽的宠妃,后宫地位仅次于皇后,也就是朱瞻基的母亲张氏。

所以朱瞻垍在14岁就被封了梁王,深受父亲喜爱。

野史《万历野获编》质疑,认为可能郭妃在仁宗生前得宠不见容于张皇后,在仁宗死后,身为皇太后的张氏逼郭妃殉丧。

所以,作为哥哥的朱瞻基,因为自己母亲可能逼死弟弟母亲的这档子事儿,对这个弟弟非常疼惜。

从当时的朝廷俸禄就可以看出来了,《明史》中记载,“宣德初,诏郑、越、襄、荆、淮五王岁给钞五万贯,惟梁倍之。

”就是朱瞻基给其余兄弟发的年薪都是5万贯,独独给这个梁王朱瞻垍发了10万贯,这10万贯相当于是今天的三千万人民币啊。

虽然朱瞻垍30岁不到,年纪轻轻就去世了,但是父兄的赏赐足够让他富甲一方了。

加上无子嗣继承,去国,他的金银财富都跟随他下葬了,这才有了这最豪华的明代亲王墓的出现。

和梁庄王埋葬在一起的魏妃,并不是梁庄王的原配,梁王在17岁,娶了王妃纪氏,可这段婚姻持续了8个月,王妃就去世了。

之后的五年他一直没有再纳妃。

在梁王22岁时,迎娶了20岁的继妃魏氏。

有人说这是一段旷古爱恋,有人说是一段女追男的悲剧。

这段婚姻持续了8年,梁王就去世,谥号为庄。

魏妃在抚养了梁王的两个女儿成人出嫁后,也就是10年之后,在38岁的年纪去世了。

3.《梁庄王墓》圹志和《大明梁庄王妃圹志文》2000年春节前后,这个墓穴曾经被盗墓贼三次盗掘,甚至墓顶被炸药炸出了一个4米的深坑,有少量文物被盗,但是没有盗到主室。

梁庄王墓的地宫平面呈“中”字形,属崖洞砖室墓,墓室南端有一条斜坡墓道。

墓道为竖穴式,残长10.6米,口宽4.3米。

墓室分为前室和后室,前、后室分别设置了一道双扇门和一条甬道。

墓室内全长15.4米,最宽的位置有7.88米宽,高5.3米。

从照片上可以看出,发掘工作是从墓道开始进行,墓道的第三层填土中有高117厘米的砖筑“嵌碑墙”,墙上东西并列竖嵌有两合石质墓志。

请看,这块《梁庄王墓》圹志在东边,另一块是《大明梁庄王妃圹志文》,在墙的西边。

我们先来看这块《梁庄王墓》圹志,长73、宽72.7、厚20.8厘米。

铭文中精简的描述了梁庄王的一生,父亲是仁宗昭皇帝,母亲是恭肃贵妃郭氏,生于永乐九年六月十七日,也就是公元1411年7月7日出生。

14岁被册封为梁王,封地在湖广的安陆州。

正统六年正月十二日,也就是1441年2月3日,因病去世。

很年轻的梁庄王,没有满30岁,就去世了。

去世后,谥号为庄。

原配王妃纪氏,继妃魏氏,有两个女儿。

圹志后面对他追悼表彰一番。

我们再来看旁边这块《大明梁庄王妃圹志文》,长58、宽57.5、厚1.5厘米。

铭文中描述了梁庄王妃魏氏是南城兵马指挥魏亨的女儿,在宣德八年七月初三日,也就是公元1433年8月20日,被册为梁王妃。

在梁庄王去世的时候,王妃本来准备跟随殉葬的,可是考虑到梁王有2个未成年的女儿,明宣宗特下旨王妃来抚养两个女儿,不用根据祖训殉葬。

王妃等女儿成年后,于景泰二年三月十七日病逝,享年38岁。

通过这两段铭文,尤其是王妃的铭文,我们可以知道当年明朝的一些制度。

例如,王死后,无子当去封地,王妃殉葬。

但是法理不外乎人情,特殊情况,可以特殊处理。

4.边柜:镀金银封册我们来看下这对有些磨损的镀金银版,这是价值连成的王妃封册,是中国发现的首件亲王妃封册实物。

王妃封册是王妃魏氏于明宣德八年也就是1433年被册封为王妃时的任命文书,板内铸有册文,值得一提的是封册极少随葬在墓中,而王妃的封册在已发掘明代亲王墓中被发现更是首例。

可以说这件是明代皇室的结婚证书。

镀金银封册每板长23、宽9.1、厚0.4厘米、重1839.8克。

由两块等大的长方形镀金银板扣合而成,板内铸有册文88个字:“维宣德八年,岁次葵丑,七月壬子朔,越三日甲寅,皇帝制曰:朕惟太祖高皇帝之制封建诸王,必选贤女为之配朕弟梁王。

年已长成,尔魏氏乃南城兵马指挥魏亨之女今特援以金册立为梁王妃,尔尚谨遵妇道内助家邦敬栽”。

这册文讲的是什么呢?它告诉了我们在1433年,皇帝为自己的弟弟梁王选了一位贤惠的女子——魏氏作为妻子,这位新娘的父亲是南城兵马指挥使魏亨。

希望她能够遵守妇道,管理好家庭,并协助梁王一起共同振兴藩国。

用金封册来陪葬,可见魏妃十分珍视自己的身份。

关于魏氏,史料没有太多的记载,从一些细节上我们还是发现了这位刚烈女子的鲜明个性。

按照明代的制度,亲王只能有一位王妃,后来所娶的妃子应称“继妃”。

在梁庄王的墓碑上称魏氏为“继妃”,而魏妃的碑文上却去掉了这个“继”字,写成“大明梁庄王妃”。

细心的游客会发现,这件金封测和墓碑碑文的板式结构都有共同特点,那就是在提及当时的“朝代”、“皇帝”、“先祖”、“圣恩”等尊称时要另起一行,顶格书写。

中国古代使用竖版书写用纸,纸的上下两端会留白,用于注释或顶格书写。

这种格式的特殊意义在于以“置顶”的方式表示尊敬、高高在上或引人注目。

除了用于官方书写,这一传统在民间同样广为流传,直至民国时期都保持着这样的书写习惯。

5.边柜:釉陶缸(灯)各位游客,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口大缸,材质是陶土,表面施黄绿釉,内外壁装饰有浅蓝色的纹饰,缸底中心有灯座。

由于墓室积水,它是在墓室前室的甬道中被发现的。

这个是一对,原本放置于后室棺椁两边的灯台上,大缸里盛满油,应是墓室内的长明灯。

很多人会好奇为什么古人会在墓中放置长明灯?这是因为在古代,受到封建思想的束缚,加上科技水平的落后,人们对“死”充满了不同的想象与理解。

有人认为死既是生。

古人为了能够在死后继续“生活”,或是继续享受王权富贵,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等来修建自己的墓室,以此作为自己死后的“宅子”。

而长明灯可以引领自己的灵魂找到归宿,并且防止后人盗墓。

长明灯的原理就是放在一口油缸上面,下葬的时候点燃了灯芯,然后把墓穴完全封闭,等到墓中空气燃烧完了,灯也就灭掉了,日后墓穴再次被打开,灯芯上的磷遇到氧气,就会再次燃烧起来。

所以我们现在看盗墓笔记等影视作品的时候,会先点蜡烛,就是看墓室中有无氧气流通,如果熄灭了,就有可能发生缺氧致命的事故了。

6.独立柜:金锭我们先来看一下这两块金锭。

很多人都在估量这两块金锭有多值钱,而事实上它的文物价值远远高于其贵金属价值,堪称无价之宝。

这是皇帝送给梁庄王的结婚礼物,两块是因为梁庄王先后迎娶过两位王妃。

左边的这块金锭,长9.8厘米,重1937克,正面铸有“永乐十七年四月日西洋等处买到/八成色金壹锭伍拾两重”的铭文,明确标明它是来自西洋的贡金。

“西洋”是当时泛指明朝南海以西的海洋,包括印度洋及其沿海地区。

永乐三年(1405年)到宣德八年(1433年),郑和七次率船队下西洋与各国进行文化交流和贸易。

目前中国考古发现有铭文记载与郑和下西洋有关的唯一一件,就是这块金锭。

金锭铭文中的永乐十七年即公元1419年,正是郑和第五次下西洋返国之时,所以这枚金锭被认为是郑和第五次下西洋时宝船上所买的一批黄金,由船上的工匠在返回途中制作的。

明朝亲王婚礼有朝廷赏赐“定亲礼物”金锭50两的制度,这件由郑和带回存放于内库的金锭就或许赏赐给了梁庄王。

有趣的是,在记载郑和下西洋的重要文献《瀛涯胜览》中,只有郑和船队在西洋购买珠宝的记载,并没有记载他在西洋购买黄金,所以梁庄王墓中这块金锭的发现,其重要意义是首次发现了与郑和下西洋有关的文物,为明朝与西洋各国的朝贡贸易补充了宝贵的材料。

另一块稍微大一些的金锭,正面铸有“随驾银作局销熔/捌成色金伍拾两重/作头季鼎等/匠人黄闵弟/永乐拾肆年捌月日”铭文。

“银作局”是明朝内廷二十四衙门之一,负责制作金银钱币、器具等。

“随驾银作局”是随永乐大帝朱棣往返于南京和北京的“银作局”,而作头就是工匠头。

所以可以看出明朝的责任到人,分工明确,将参与制作的工匠头和工匠的名字都刻上去,缺斤少两,制作没有达到标准,都可以找到当事人和责任人。

7.边柜:金器宋元以后,社会流行拥有金银器来彰显富贵。

明代全面继承了前几个朝代金银器制作的工艺成就,在花丝和镶嵌工艺技术方面有了长足的发展,这主要得力于朝廷建立的世袭匠作制度。

金银器的精品主要为宫中所出,罕有流传。

现今出土的明代金银器,其时代多较晚,代表性的有明定陵出土的金冠等。

梁庄王墓出土的金器125件(套)、银器380件(套),金器多属于亲王,银器多属于王妃。

我们先来看下这个边柜里的这些金器,包括有金壶、金爵、金盂、金盆、金匕、金漏勺、金箸和金钱等。

金壶和金爵是酒具,而且金爵、银爵和镀金银托盘是一整套。

金爵原来放置于金银托盘的一个托柱上,出土时已经脱落。

爵的尾部下的一个脚内侧刻有一行楷体铭文“成色金四两叁拾伍分重”。

长形的托盘内有2个托柱,托柱外壁的纹饰象征层层叠叠的山峦,托盘表面的花纹呈现海水和浪花,水中飞起2条五爪金龙,二龙缠绕在托柱的底部,龙身掀起涛涛波澜,与托盘底部的4个云形矮足呼应,组成一幅海水、山崖、飞云、腾龙的壮丽景象。

托柱代表山峦,托盘代表江河,腾龙遨游其中,祥云与山海相连,金爵和银爵牢牢的嵌骑在山河之巅,固守江山万代长久。

托盘使用的是银镀金工艺,因年代久远已经氧化成了黑色,专家通过3D复原技术,让我们了解了“江山永固”的风采。

旁边的这只金壶椭圆垂腹,矮圈足,有流和鋬,带盖,均为捶揲、金焊成形。

底外壁中间刻有一纵行30字铭文:“银作局洪熙元年(1425年)正月内成造捌成伍色金贰拾叁两盖嘴攀索全外焊壹分”。

和金爵、金壶在同一层台子上的是一只金盂,是贵族用来漱口的漱具。

它们前面放置了金箸,也就是一对金筷子,一只小巧精致的金漏勺和一把金匕,也就是一把金汤勺。

金匕的柄背面有20字铭文:“银作局洪熙元年(1425年)正月内造捌成伍色金贰两伍钱”,这个和金壶是一套制成的,而1425年,正是梁王14岁被册封为王的年份,所以这里的金器大部分都是梁王被册封时候,朝廷的赏赐。

我们都有听过金盆洗手这个成语吧,这个就是真正的金盆了,圆唇内叠,敞口,底不是很深。

除了金盆,这还有金耳勺、金牙签和金镊子,这一套古人俗称“金三事儿”,这三件的尾端各衔一金环,佩戴不分男女,明代渐渐固定组合,常常拴在汗巾的角上。

金器展柜最后的一套是一套金钱,出土共12枚,属于整块金板制成,压在梁王妃身下,应是垫尸冥钱。

这种垫背钱的丧葬习俗,现在也是有的,寓意后辈有财。

8.边柜:银器继续向前,是银器展柜,由于年代久远,银器已经被氧化了,呈现出黑灰色。

这里有银壶、银盂、银盆、银匕、银钱等,其中有几件银器非常具有代表性。

先来看这个银匕旁边的银盒子,这个盒子非常精致,盒盖子上刻有如意云纹、火纹、莲花纹,莲花上分别竖起了一个兵器戟,寓意吉祥如意。

还有这个像缩小的烟囱的器具,它叫作银桶形瓶,可能是花插。

瓶底铭文:“梁府承奉司造银捌两壹钱重”。

“承奉司”是明朝设立的专门处理亲王内务的内官机构。

再来看看这一大一小两块银锭,出土大小均为两对,共4块,均铸有责任到人的铭文。

大的银锭属于王的随葬品,小的是王妃的随葬品。

明朝初年户部内承运库负责贮藏锻匹、金银、宝玉、齿角、羽毛等,明朝中期渐为皇帝私库。

碎银重新铸锭即为“花银”。

正统元年(1436年)在江南开始征收“金花银”(即实行田赋折银),就是各地将收齐的碎银铸成银锭后再上交中央户部的“太仓库”和“内承运库”。

它的出现标志明代白银货币化的开始。

梁庄王死于正统六年(1441年),该墓出土“花银”是所见最早的田赋折银见证。

明朝的金银器一般为捶揲制作,还采用了浇铸、锉磨、錾花、镶嵌等工艺和焊接、切削、抛光等技术。

铸造呢,是金银器最古老的方法,即将金银熔化后注入模型,如金银锭等物。

铸造很难制出薄胎器物,在捶揲技术广泛运用后,就很少采用。

捶揲技术,是唐代从萨珊、粟特地区传入的工艺,它利用黄金质地柔软、延展性强的特点,采用反复锤击的方法使器物成形。

形制简单、内腹平浅的器皿可以直接捶制,复杂的造型则需分别捶出各个部分,然后焊接在一起。

在金片材下衬以底模捶击,可形成模具图案。

纹饰正面如浮雕凸起者,旧称“隐起”。

墓葬中的盆、钵等均为捶揲法制作。

花丝是制作玲珑剔透的金器工艺技法,有掐、累、攒、盘、编、织等。

秦汉时期已有掐丝技术,它是将纤细的金丝掐制成各种纹样。

累丝是用金丝曲折堆累然后焊接成玲珑剔透的造型。

攒(焊),是用焊接将制成的纹样连缀成完整的首饰。

还有镶嵌工艺以锤、锯、锉、削为主,是将一块金经过锤打锻制,锯制成部分纹样,再抛光焊接成整体,最后镶嵌珠宝。

常见的镶嵌方法有爪镶、槽镶、包镶等。

9.边柜:冕冠这件器物叫冕冠,覆在冕上的布,叫作冕綖,冕冠周圈的叫作冠卷。

出土的时候,冕綖和冠卷已经腐朽,尚存140件金玉附件,包括有冠冕金簪1件、金冠箍1件、金花纽6件、金方环2件、碧玉珩1件、冕珠125颗等。

冕冠,是帽子的一种,是中国古代帝王最高等级的首服。

明朝废元人服制,据周礼规定,皇帝冕冠前圆后方,玄表纁里,玄是黑色,纁是浅红色,前后各十二旒,旒五采玉十二珠,就是前后各12条珠子,每条珠子用五色珠子串12颗。

又规定太子、亲王九旒,一旒九珠。

那么冕冠为什么要做成像跷跷板一样的形状呢?有人说是时刻提醒帝王做人要站得正,行得稳。

这里的冕冠是藩王在举行大型活动的时候佩戴的。

”而梁庄王墓所出的冠,完全满足明朝亲王的规定,九旒,一旒九珠,但是其串珠系仅“四采”,只有四种颜色的珠子。

现在看到的这顶冕冠是根据明鲁荒王的冕冠复原的。

10.独立柜:金镶宝石帽顶及边柜五件帽顶各位游客,我们欣赏完了冠冕以后,先到这边来看下独立柜里的这件金镶宝石帽顶。

这件帽顶,由金镶宝石莲花底座和蓝宝石顶饰组成,现存宝石10颗。

座顶端用“拴丝镶”的工艺拴住了一颗将近200克拉的橄榄型无色蓝宝石,这颗蓝宝石是目前考古发现最大的蓝宝石。

这边后面的边柜,也依次展出了5件帽顶,包括有金镶淡黄蓝宝石帽顶、金镶宝石白玉镂空龙穿牡丹纹帽顶、金镶蓝宝石帽顶、金镶宝石白玉镂空云龙纹帽顶和金花丝镶宝石帽顶。

其中金镶宝石白玉镂空龙穿牡丹纹帽顶非常惊艳,一条玉龙从牡丹花中平身而出,神采熠熠。

玉色柔和,与宝石相互映衬,富贵奢华。

根据《南村辍耕录》一书中记载,大德年间,即公元1297年至公元1307年之间,一两三钱的红宝石帽顶就价值中统钞十四万锭,此后元代皇室“相承宝重”其帽顶。

元朝君主所戴笠帽均镶有宝石,墓中所出六件帽顶,为元人旧物,至为珍贵。

在梁庄王墓被发掘之前,学术界仍对此类器物定名为“帽顶”还是“炉顶”存在争议。

现在此类器物是“帽顶”而非“炉顶”便可成为定论。

帽顶均为莲花底座或者金质喇叭状底座,镶嵌各式各样的红绿蓝宝石,还有透雕镂空的玉龙,奢华无比。

11.独立柜:皮弁看完了帽顶,我们来这个独立柜,欣赏一下古人的另一种帽子。

明代规定,君王服饰有冕服、通天冠服、皮弁服,武弁服,常服等,就是作为皇室,什么样的场合,你就要穿什么样的衣服。

冕服,重要的正式场合的着装,等级最高;通天冠服是皇室大婚、醮戒的服饰;皮弁服是皇室的朝服;武弁服,是亲征遣将时所穿的服饰;而常服,是日常工作的正式服饰。

了解了这些以后,我们来看下这件亲王朝服的帽子,皮弁。

明代皮弁以黑纱冒于外,已经不用皮革了,用细竹丝编成内胎,上髹黑漆,一般外敷黑纱三层,弁身分为九缝,每个缝里钉包金竹丝一缕,缀五色玉珠九颗,以赤、白、青、黃、黑为序来排列,对应五行。

因保存条件不好,梁庄王的皮弁仅存金玉等134件饰物。

现在我们看到的,同样是按照明朝初期的鲁荒王的皮弁复原的。

12.边柜:白玉素面带、金镶青白玉带了解了帽子,我们再来了解一下明朝的腰带。

腰带,现代人肯定是用来系的。

在古代,系不系不一定,但它一定是男子的重要服饰。

明朝的革带是身份性饰物,使用有极严格的规定,贵族、大臣必须按照各自等级佩玉带、犀带。

帝、后礼服,一品官员朝服的带为玉制,二品花犀,三品金花,四品素金,五品银花,六七品素银,八九品乌角。

大祀、庆功、正旦、冬至、圣节及颁诏、进表、传制时都要穿着朝服,着玉带。

玉带板,也称为“带銙”,因为玉不可以弯曲,所以先要制作成一块块的扁平玉带板,才能串穿成玉带。

带由皮质带鞓及订缀在其上的带銙组成,一般为20件。

完整的玉带由带头,又称“绦环”,一般是3件长方形銙、“六桃”,即6件桃形銙、“两辅弼”,即两个长条形銙、“双尾”,即在腰两边的方头弧尾的长方形銙、还有“七排方”,排列于两件尾之间的在佩戴者背部的7件长方形銙,共同组成。

但实际上革带的玉板数量不等,梁庄王墓有15、18、19、20甚至24件。

这么多的带銙按照顺序装饰在带上,这腰带得多长啊!博物馆中展出的完整的腰带没有两米也有一米八,这明代男子难道都是“大粗腰”?原来啊,明朝官员的腰带,是束而不系的,只用细绳系于腋下衣肋之际,没有束腰作用,是纯粹的装饰用具,为的是使佩戴者显得气度大方。

由于腰带束而不系,仅悬于腰际,常常活动,腰带免不了有时向上仰至胸部,有时向下垂至腹部,为了保持平衡,佩戴者必须用手扶着,呈现出“撩袍端带”的样子。

如我们看到的这两位明朝时期的大臣所示,这就是明朝的官员正确佩戴腰带的样子。

左边的王鏊很明显是一品大员,佩的是玉带,请看他们的手都是准备着随时托住腰带的。

这里边柜展出了出土的6条素面玉带中的一条20件玉带銙的白玉素面带和一条同样20件玉带銙,但均用金带框镶嵌的金镶青白玉带。

明代青白玉带板最为多见,分色细微,淡者白中泛青,青中透白,浅者如湛蓝天空,深者似湖水青绿。

这些玉带都是下方的有绦环的腰带朝前,上面的是在佩戴者背部的。

13.边柜:金镶青白玉镂空龙穿牡丹纹带梁庄王墓,葬有一王一妃,出土的腰带共有13条,而明十三陵中被挖掘的定陵,葬的是万历皇帝和他的两位皇后,共一皇二后,出土随葬的腰带为12条,可见死后无子的梁庄王,可谓是富可敌国。

这件精美镂空的腰带,叫作金镶青白玉镂空龙穿牡丹纹带。

由20件金镶白玉镂空带銙和2件金带扣组成,共1000多克。

镂空龙穿牡丹纹青白玉带銙均用金带框镶嵌。

其中“中心方”、“两辅弼”和“双尾”垫金片为底,其余的则垫银片。

“双尾”的金底錾凿成镂空云龙纹,一件“两辅弼”的錾面上刻有“金拾两伍钱外银底板叁两肆钱”13字楷体铭文。

THE END
1.精品解析: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12故宫博物院练习卷12.* 故宫博物馆 1. 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内庭 肃穆 气氛 B 水谢 政务 御膳房 C. 废墟 崇祯 顺贞门 2. 将下列四字词语补充完整,并完成练习。 ( )( )有序 龙凤( )( ) 迥然( )( ) ( )妙( )肖 (1)写一个与画线词语结构相同词语:___ (2)选词填空 A.站在高处望故宫https://www.zxxk.com/soft/31544779.html
2.写故宫的作文150字(通用44篇)写故宫的作文150字 篇10 九月三十日晚上,爸爸妈妈带我和姐姐坐飞机去北京旅游。十月一日早上,我们早早起床吃完早餐,收拾好行李就跟导游会合。导游带我们去故宫博物馆参观,看见它的门真高真大,特别雄伟。里面的一个个宫殿特别漂亮、高大,可以看出以前皇帝们的生活是多么奢华。我们一个个参观完了,最后在太极殿门前https://www.ruiwen.com/zuowen/gugong/2438701.html
3.故宫旅游记范文13篇(全文)博物馆导览的机会 刚到台湾求学时,台湾同学及老师总会热情的向我推介台湾名胜,提及最多的就是故宫博物院。 得知我还未曾去到台北故宫,石光生导师惊讶地说:“台北故宫博物院与北京故宫有很大的不同,我到过北京故宫,那里是建筑恢弘,而台北故宫博物院却是馆藏精巧,其文化品格能代表台湾。”之后他告知我,10月中旬会安排https://www.99xueshu.com/w/filed88z19xl.html
4.参观台北故宫博物馆前,你需要知道!故宫全馆禁止携带后背包、水罐。可寄放在入口右侧免费的“寄物处”。 复古大气的外观令我第一眼都没看出来这是储物柜。 故宫讲解 博物馆 “三分看、七分听”,没有听讲解,就难以感受到国宝背后的价值。跟团导览或是租讲解机都是不错的选择。故宫每天固定会有华语导览团,由馆方派出正规的专业讲解员。 https://m.mafengwo.cn/gonglve/ziyouxing/275257.html
5.故宫博物院景点讲解十篇团委先后组织团员青年2月20日参观在中国农业博物馆举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文保科技部团支部承办);4月15日,参观首都博物馆举办的“青花的记忆——元代青花瓷文化展”,邀请古器物部研究馆员王光尧做展览讲解;6月5日,参观北京市规划展览馆,增加对北京的城市历史、文化、规划的认识; 9月4日,参观https://www.wendangwuyou.com/fw/135156.html
6.台北故宫博物院景点观光攻略台北故宫博物院地址台北故宫博物院完全能让你在里面慢慢看上一整天,藏品丰富可与北京故宫博物院媲美,主要以宋、元、明、清四朝为主,几乎涵盖五千年的中国历史,数量达65万5千多件,拥有“中华文化宝库”的美名。除了馆内的展品可参观以外,园区内还建有以中国传统园林为主题设计的至善园,以园林景观为主的至德园和张大千纪念馆。博物馆外https://place.qyer.com/poi/V2EJalFkBzZTZA/
7.故宫介绍导游词(精选24篇)好了,我今天的讲解至此为此,谢谢大家的耐心倾听! 故宫介绍导游词 2 女士们、先生们: 我叫王超,大家叫我小王就行了。今天有幸陪同大家一道参观,我感到很高兴。这里就是闻名世界的故宫博物馆,简称为故宫,就是昔日的皇家宫殿。 北京故宫位于北京市中心,是明清两代的皇宫,又称为“紫禁城”(历代宫殿都象“象天立宫”https://www.jy135.com/daoyouci/1143776.html
8.上午场北京故宫博物馆+专职导游全程讲解深度纯玩半日游08:30游览【故宫】(导游全程讲解约2.5小时)。故宫因政策原因,当天不退不改。10:30结束讲解,游客可继续自由参观。 (游玩约150分钟) 查看全部? 集合信息 集合时间:08:00 集合地点:故宫午门售票处 集合详情:导游出游前一天晚上21:30之前与您联系,请您保持电话畅通。 说明:出团时间、地点仅供参考,具体以出https://touch.dujia.qunar.com/detail.qunar?id=1311354752
9.故宫导游词300字(精选39篇)作为一名乐于为游客排忧解难的导游,通常需要用到导游词来辅助讲解,导游词的主要特点是口语化,此外还具有知识性、文学性、礼节性等特点。怎样写导游词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故宫导游词300字,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故宫导游词 篇1各位游客: https://www.fwsir.com/yanjiang/html/yanjiang_20200927160903_500078.html
10.“申论1+1真题大演练”第7期:第11楼不在乎的作业(第四次修改稿(三)有关部门拟在全球最高的妈祖圣像落成周年纪念日举办妈祖文化旅游节活动,需要一批志愿者向游客讲解妈祖文化。请你根据“综合材料4”,为志愿者写一份示范性的讲解稿。(20分) 要求: (1)内容具体,切合主题; (2)准确全面,逻辑清楚; (3)表述生动,对象明确; (4)总字数400~500字。 作答思路:定位是材料4,材https://bbs.qzzn.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4995661&ordertype=2
11.34家国内外顶级博物馆在线接力展示近150件珍藏“云”上赏宝遨游在全球博物馆珍藏展示在线接力中,国内博物馆馆长推荐的部分珍贵藏品。图为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品大盂鼎。 图为甘肃省博物馆藏品铜奔马。 图为浙江省博物馆藏品玉琮。(资料图片) 34家国内外顶级博物馆联袂上阵、近150件珍贵藏品线上展出、馆长亲自担当“讲解员”……7月6日晚8点,中国国家博物馆,“手拉手:共享世界文明https://www.ccdi.gov.cn/yaowenn/202207/t20220708_203773_m.html
12.《雷锋杯全国博物馆讲解大赛优秀讲解稿选编》中国博物馆学会编 紫禁城出版社 开本:1/32 226页 文字:10.6千字 图:184幅 出版时间:2005年5月 书号:ISBN 7-80047-500-X/J·232 定价:20.00元 本书为2004年9月中国博物馆学会在辽宁抚顺主办的雷锋杯全国博物馆讲解大赛优秀讲解词选编。全书共收录获奖作品88篇,10余万字,90余幅珍贵文物照片,目的在于更好地服https://www.dpm.org.cn/journal_detail/113387.html
13.历史博物馆解说词及导游词范文(通用12篇)作为一名具备丰富知识的导游,常常要根据讲解需要编写导游词,导游词可以加深游客对景点的印象,是提升讲解水平的重要工具。那么什么样的导游词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历史博物馆解说词及导游词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历史博物馆解说词及导游词 1 https://m.oh100.com/a/201207/119346.html
14.中国科举博物馆含江南贡院讲解词中国科举博物馆讲解词A大门、坡道您好,欢迎参观全中国唯一一座反映科举考试的大型专题博物馆中国科举博物馆可能您会好奇为什么这里会有一座科举博物馆?其实您现在所在的位置就是大名鼎鼎的江南贡院的遗址贡院就是古代科学考试的考场江南贡院始建于宋代,清代末年才被废弃,最鼎盛的时候可以同时容纳2万名考生,是全国最大的科https://www.yxfsz.com/view/1638832065372852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