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庄王展》1.展厅基本介绍2001年,考古专家对钟祥市的梁庄王墓进行了抢救性发掘,该墓穴曾经被三次盗掘,并且墓顶还被炸药炸出了一个深坑。
经过将近一个月的考古工作,后经两年多的整理,使得这个郑和时代的瑰宝得以面世,其中出土各类文物共计5300多件,尤其是金、银、玉器等,数量之大,质量之佳,保存之完好,为明代亲王墓出土文物之首。
虽然是亲王墓,但殉葬的陪葬品奢华程度只逼皇帝陵寝——定陵,这在提倡薄葬的明代初期少之又少。
仅随葬品的用金就有16公斤,用银13公斤,用玉14公斤,各种宝石700余颗。
其中有关“郑和下西洋”时期的珍宝和藏传密教文物皆为前所未见。
还有明代贵族妇女的整套头面,亲王帽顶、腰带等都是奢华无比。
值得一提的是墓中出土的的6件帽顶,和故宫博物院所藏元成宗、文宗画像上的帽顶几乎相同,解决了“帽顶”还是“炉顶”的学术界之争议。
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金镶玉刻的郑和时代的瑰宝——梁庄王展吧!2.梁庄王背后的故事这个墓穴是梁庄王与其王妃魏氏的合墓,但其大小仅为31平方米。
王妃魏氏是继梁庄王下葬后8年才入殓的,根据现场和梁王以及王妃的圹志发现,王妃魏氏是破坏了了梁庄王墓室的半边石门,在梁庄王的棺床西侧另用砖砌棺床置放其灵柩的,这种合葬形式显然不是最初的设计,比较少见,仿佛魏王妃是硬挤进墓穴一般。
而且王妃居然带了明代的亲王亲王妃的“结婚证书”一起下葬,那个时代的结婚证书长什么样子?亲王妃为什么要这么做?各位游客,不要慌,待会儿我们就会参观到这件文物的。
现在先让我们了解一下墓穴的主人。
朱瞻垍,是明朝第一代也是唯一一代梁王,他是明仁宗朱高炽的第九个儿子。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是他的曾爷爷,永乐大帝朱棣是他的亲爷爷,明宣宗朱瞻基是他同父异母的哥哥。
他的母亲恭肃贵妃郭氏,家世显赫,是明朝开国功臣郭英的孙女,也是朱高炽的宠妃,后宫地位仅次于皇后,也就是朱瞻基的母亲张氏。
所以朱瞻垍在14岁就被封了梁王,深受父亲喜爱。
野史《万历野获编》质疑,认为可能郭妃在仁宗生前得宠不见容于张皇后,在仁宗死后,身为皇太后的张氏逼郭妃殉丧。
所以,作为哥哥的朱瞻基,因为自己母亲可能逼死弟弟母亲的这档子事儿,对这个弟弟非常疼惜。
从当时的朝廷俸禄就可以看出来了,《明史》中记载,“宣德初,诏郑、越、襄、荆、淮五王岁给钞五万贯,惟梁倍之。
”就是朱瞻基给其余兄弟发的年薪都是5万贯,独独给这个梁王朱瞻垍发了10万贯,这10万贯相当于是今天的三千万人民币啊。
虽然朱瞻垍30岁不到,年纪轻轻就去世了,但是父兄的赏赐足够让他富甲一方了。
加上无子嗣继承,去国,他的金银财富都跟随他下葬了,这才有了这最豪华的明代亲王墓的出现。
和梁庄王埋葬在一起的魏妃,并不是梁庄王的原配,梁王在17岁,娶了王妃纪氏,可这段婚姻持续了8个月,王妃就去世了。
之后的五年他一直没有再纳妃。
在梁王22岁时,迎娶了20岁的继妃魏氏。
有人说这是一段旷古爱恋,有人说是一段女追男的悲剧。
这段婚姻持续了8年,梁王就去世,谥号为庄。
魏妃在抚养了梁王的两个女儿成人出嫁后,也就是10年之后,在38岁的年纪去世了。
3.《梁庄王墓》圹志和《大明梁庄王妃圹志文》2000年春节前后,这个墓穴曾经被盗墓贼三次盗掘,甚至墓顶被炸药炸出了一个4米的深坑,有少量文物被盗,但是没有盗到主室。
梁庄王墓的地宫平面呈“中”字形,属崖洞砖室墓,墓室南端有一条斜坡墓道。
墓道为竖穴式,残长10.6米,口宽4.3米。
墓室分为前室和后室,前、后室分别设置了一道双扇门和一条甬道。
墓室内全长15.4米,最宽的位置有7.88米宽,高5.3米。
从照片上可以看出,发掘工作是从墓道开始进行,墓道的第三层填土中有高117厘米的砖筑“嵌碑墙”,墙上东西并列竖嵌有两合石质墓志。
请看,这块《梁庄王墓》圹志在东边,另一块是《大明梁庄王妃圹志文》,在墙的西边。
我们先来看这块《梁庄王墓》圹志,长73、宽72.7、厚20.8厘米。
铭文中精简的描述了梁庄王的一生,父亲是仁宗昭皇帝,母亲是恭肃贵妃郭氏,生于永乐九年六月十七日,也就是公元1411年7月7日出生。
14岁被册封为梁王,封地在湖广的安陆州。
正统六年正月十二日,也就是1441年2月3日,因病去世。
很年轻的梁庄王,没有满30岁,就去世了。
去世后,谥号为庄。
原配王妃纪氏,继妃魏氏,有两个女儿。
圹志后面对他追悼表彰一番。
我们再来看旁边这块《大明梁庄王妃圹志文》,长58、宽57.5、厚1.5厘米。
铭文中描述了梁庄王妃魏氏是南城兵马指挥魏亨的女儿,在宣德八年七月初三日,也就是公元1433年8月20日,被册为梁王妃。
在梁庄王去世的时候,王妃本来准备跟随殉葬的,可是考虑到梁王有2个未成年的女儿,明宣宗特下旨王妃来抚养两个女儿,不用根据祖训殉葬。
王妃等女儿成年后,于景泰二年三月十七日病逝,享年38岁。
通过这两段铭文,尤其是王妃的铭文,我们可以知道当年明朝的一些制度。
例如,王死后,无子当去封地,王妃殉葬。
但是法理不外乎人情,特殊情况,可以特殊处理。
4.边柜:镀金银封册我们来看下这对有些磨损的镀金银版,这是价值连成的王妃封册,是中国发现的首件亲王妃封册实物。
王妃封册是王妃魏氏于明宣德八年也就是1433年被册封为王妃时的任命文书,板内铸有册文,值得一提的是封册极少随葬在墓中,而王妃的封册在已发掘明代亲王墓中被发现更是首例。
可以说这件是明代皇室的结婚证书。
镀金银封册每板长23、宽9.1、厚0.4厘米、重1839.8克。
由两块等大的长方形镀金银板扣合而成,板内铸有册文88个字:“维宣德八年,岁次葵丑,七月壬子朔,越三日甲寅,皇帝制曰:朕惟太祖高皇帝之制封建诸王,必选贤女为之配朕弟梁王。
年已长成,尔魏氏乃南城兵马指挥魏亨之女今特援以金册立为梁王妃,尔尚谨遵妇道内助家邦敬栽”。
这册文讲的是什么呢?它告诉了我们在1433年,皇帝为自己的弟弟梁王选了一位贤惠的女子——魏氏作为妻子,这位新娘的父亲是南城兵马指挥使魏亨。
希望她能够遵守妇道,管理好家庭,并协助梁王一起共同振兴藩国。
用金封册来陪葬,可见魏妃十分珍视自己的身份。
关于魏氏,史料没有太多的记载,从一些细节上我们还是发现了这位刚烈女子的鲜明个性。
按照明代的制度,亲王只能有一位王妃,后来所娶的妃子应称“继妃”。
在梁庄王的墓碑上称魏氏为“继妃”,而魏妃的碑文上却去掉了这个“继”字,写成“大明梁庄王妃”。
细心的游客会发现,这件金封测和墓碑碑文的板式结构都有共同特点,那就是在提及当时的“朝代”、“皇帝”、“先祖”、“圣恩”等尊称时要另起一行,顶格书写。
中国古代使用竖版书写用纸,纸的上下两端会留白,用于注释或顶格书写。
这种格式的特殊意义在于以“置顶”的方式表示尊敬、高高在上或引人注目。
除了用于官方书写,这一传统在民间同样广为流传,直至民国时期都保持着这样的书写习惯。
5.边柜:釉陶缸(灯)各位游客,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口大缸,材质是陶土,表面施黄绿釉,内外壁装饰有浅蓝色的纹饰,缸底中心有灯座。
由于墓室积水,它是在墓室前室的甬道中被发现的。
这个是一对,原本放置于后室棺椁两边的灯台上,大缸里盛满油,应是墓室内的长明灯。
很多人会好奇为什么古人会在墓中放置长明灯?这是因为在古代,受到封建思想的束缚,加上科技水平的落后,人们对“死”充满了不同的想象与理解。
有人认为死既是生。
古人为了能够在死后继续“生活”,或是继续享受王权富贵,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等来修建自己的墓室,以此作为自己死后的“宅子”。
而长明灯可以引领自己的灵魂找到归宿,并且防止后人盗墓。
长明灯的原理就是放在一口油缸上面,下葬的时候点燃了灯芯,然后把墓穴完全封闭,等到墓中空气燃烧完了,灯也就灭掉了,日后墓穴再次被打开,灯芯上的磷遇到氧气,就会再次燃烧起来。
所以我们现在看盗墓笔记等影视作品的时候,会先点蜡烛,就是看墓室中有无氧气流通,如果熄灭了,就有可能发生缺氧致命的事故了。
6.独立柜:金锭我们先来看一下这两块金锭。
很多人都在估量这两块金锭有多值钱,而事实上它的文物价值远远高于其贵金属价值,堪称无价之宝。
这是皇帝送给梁庄王的结婚礼物,两块是因为梁庄王先后迎娶过两位王妃。
左边的这块金锭,长9.8厘米,重1937克,正面铸有“永乐十七年四月日西洋等处买到/八成色金壹锭伍拾两重”的铭文,明确标明它是来自西洋的贡金。
“西洋”是当时泛指明朝南海以西的海洋,包括印度洋及其沿海地区。
永乐三年(1405年)到宣德八年(1433年),郑和七次率船队下西洋与各国进行文化交流和贸易。
目前中国考古发现有铭文记载与郑和下西洋有关的唯一一件,就是这块金锭。
金锭铭文中的永乐十七年即公元1419年,正是郑和第五次下西洋返国之时,所以这枚金锭被认为是郑和第五次下西洋时宝船上所买的一批黄金,由船上的工匠在返回途中制作的。
明朝亲王婚礼有朝廷赏赐“定亲礼物”金锭50两的制度,这件由郑和带回存放于内库的金锭就或许赏赐给了梁庄王。
有趣的是,在记载郑和下西洋的重要文献《瀛涯胜览》中,只有郑和船队在西洋购买珠宝的记载,并没有记载他在西洋购买黄金,所以梁庄王墓中这块金锭的发现,其重要意义是首次发现了与郑和下西洋有关的文物,为明朝与西洋各国的朝贡贸易补充了宝贵的材料。
另一块稍微大一些的金锭,正面铸有“随驾银作局销熔/捌成色金伍拾两重/作头季鼎等/匠人黄闵弟/永乐拾肆年捌月日”铭文。
“银作局”是明朝内廷二十四衙门之一,负责制作金银钱币、器具等。
“随驾银作局”是随永乐大帝朱棣往返于南京和北京的“银作局”,而作头就是工匠头。
所以可以看出明朝的责任到人,分工明确,将参与制作的工匠头和工匠的名字都刻上去,缺斤少两,制作没有达到标准,都可以找到当事人和责任人。
7.边柜:金器宋元以后,社会流行拥有金银器来彰显富贵。
明代全面继承了前几个朝代金银器制作的工艺成就,在花丝和镶嵌工艺技术方面有了长足的发展,这主要得力于朝廷建立的世袭匠作制度。
金银器的精品主要为宫中所出,罕有流传。
现今出土的明代金银器,其时代多较晚,代表性的有明定陵出土的金冠等。
梁庄王墓出土的金器125件(套)、银器380件(套),金器多属于亲王,银器多属于王妃。
我们先来看下这个边柜里的这些金器,包括有金壶、金爵、金盂、金盆、金匕、金漏勺、金箸和金钱等。
金壶和金爵是酒具,而且金爵、银爵和镀金银托盘是一整套。
金爵原来放置于金银托盘的一个托柱上,出土时已经脱落。
爵的尾部下的一个脚内侧刻有一行楷体铭文“成色金四两叁拾伍分重”。
长形的托盘内有2个托柱,托柱外壁的纹饰象征层层叠叠的山峦,托盘表面的花纹呈现海水和浪花,水中飞起2条五爪金龙,二龙缠绕在托柱的底部,龙身掀起涛涛波澜,与托盘底部的4个云形矮足呼应,组成一幅海水、山崖、飞云、腾龙的壮丽景象。
托柱代表山峦,托盘代表江河,腾龙遨游其中,祥云与山海相连,金爵和银爵牢牢的嵌骑在山河之巅,固守江山万代长久。
托盘使用的是银镀金工艺,因年代久远已经氧化成了黑色,专家通过3D复原技术,让我们了解了“江山永固”的风采。
旁边的这只金壶椭圆垂腹,矮圈足,有流和鋬,带盖,均为捶揲、金焊成形。
底外壁中间刻有一纵行30字铭文:“银作局洪熙元年(1425年)正月内成造捌成伍色金贰拾叁两盖嘴攀索全外焊壹分”。
和金爵、金壶在同一层台子上的是一只金盂,是贵族用来漱口的漱具。
它们前面放置了金箸,也就是一对金筷子,一只小巧精致的金漏勺和一把金匕,也就是一把金汤勺。
金匕的柄背面有20字铭文:“银作局洪熙元年(1425年)正月内造捌成伍色金贰两伍钱”,这个和金壶是一套制成的,而1425年,正是梁王14岁被册封为王的年份,所以这里的金器大部分都是梁王被册封时候,朝廷的赏赐。
我们都有听过金盆洗手这个成语吧,这个就是真正的金盆了,圆唇内叠,敞口,底不是很深。
除了金盆,这还有金耳勺、金牙签和金镊子,这一套古人俗称“金三事儿”,这三件的尾端各衔一金环,佩戴不分男女,明代渐渐固定组合,常常拴在汗巾的角上。
金器展柜最后的一套是一套金钱,出土共12枚,属于整块金板制成,压在梁王妃身下,应是垫尸冥钱。
这种垫背钱的丧葬习俗,现在也是有的,寓意后辈有财。
8.边柜:银器继续向前,是银器展柜,由于年代久远,银器已经被氧化了,呈现出黑灰色。
这里有银壶、银盂、银盆、银匕、银钱等,其中有几件银器非常具有代表性。
先来看这个银匕旁边的银盒子,这个盒子非常精致,盒盖子上刻有如意云纹、火纹、莲花纹,莲花上分别竖起了一个兵器戟,寓意吉祥如意。
还有这个像缩小的烟囱的器具,它叫作银桶形瓶,可能是花插。
瓶底铭文:“梁府承奉司造银捌两壹钱重”。
“承奉司”是明朝设立的专门处理亲王内务的内官机构。
再来看看这一大一小两块银锭,出土大小均为两对,共4块,均铸有责任到人的铭文。
大的银锭属于王的随葬品,小的是王妃的随葬品。
明朝初年户部内承运库负责贮藏锻匹、金银、宝玉、齿角、羽毛等,明朝中期渐为皇帝私库。
碎银重新铸锭即为“花银”。
正统元年(1436年)在江南开始征收“金花银”(即实行田赋折银),就是各地将收齐的碎银铸成银锭后再上交中央户部的“太仓库”和“内承运库”。
它的出现标志明代白银货币化的开始。
梁庄王死于正统六年(1441年),该墓出土“花银”是所见最早的田赋折银见证。
明朝的金银器一般为捶揲制作,还采用了浇铸、锉磨、錾花、镶嵌等工艺和焊接、切削、抛光等技术。
铸造呢,是金银器最古老的方法,即将金银熔化后注入模型,如金银锭等物。
铸造很难制出薄胎器物,在捶揲技术广泛运用后,就很少采用。
捶揲技术,是唐代从萨珊、粟特地区传入的工艺,它利用黄金质地柔软、延展性强的特点,采用反复锤击的方法使器物成形。
形制简单、内腹平浅的器皿可以直接捶制,复杂的造型则需分别捶出各个部分,然后焊接在一起。
在金片材下衬以底模捶击,可形成模具图案。
纹饰正面如浮雕凸起者,旧称“隐起”。
墓葬中的盆、钵等均为捶揲法制作。
花丝是制作玲珑剔透的金器工艺技法,有掐、累、攒、盘、编、织等。
秦汉时期已有掐丝技术,它是将纤细的金丝掐制成各种纹样。
累丝是用金丝曲折堆累然后焊接成玲珑剔透的造型。
攒(焊),是用焊接将制成的纹样连缀成完整的首饰。
还有镶嵌工艺以锤、锯、锉、削为主,是将一块金经过锤打锻制,锯制成部分纹样,再抛光焊接成整体,最后镶嵌珠宝。
常见的镶嵌方法有爪镶、槽镶、包镶等。
9.边柜:冕冠这件器物叫冕冠,覆在冕上的布,叫作冕綖,冕冠周圈的叫作冠卷。
出土的时候,冕綖和冠卷已经腐朽,尚存140件金玉附件,包括有冠冕金簪1件、金冠箍1件、金花纽6件、金方环2件、碧玉珩1件、冕珠125颗等。
冕冠,是帽子的一种,是中国古代帝王最高等级的首服。
明朝废元人服制,据周礼规定,皇帝冕冠前圆后方,玄表纁里,玄是黑色,纁是浅红色,前后各十二旒,旒五采玉十二珠,就是前后各12条珠子,每条珠子用五色珠子串12颗。
又规定太子、亲王九旒,一旒九珠。
那么冕冠为什么要做成像跷跷板一样的形状呢?有人说是时刻提醒帝王做人要站得正,行得稳。
这里的冕冠是藩王在举行大型活动的时候佩戴的。
”而梁庄王墓所出的冠,完全满足明朝亲王的规定,九旒,一旒九珠,但是其串珠系仅“四采”,只有四种颜色的珠子。
现在看到的这顶冕冠是根据明鲁荒王的冕冠复原的。
10.独立柜:金镶宝石帽顶及边柜五件帽顶各位游客,我们欣赏完了冠冕以后,先到这边来看下独立柜里的这件金镶宝石帽顶。
这件帽顶,由金镶宝石莲花底座和蓝宝石顶饰组成,现存宝石10颗。
座顶端用“拴丝镶”的工艺拴住了一颗将近200克拉的橄榄型无色蓝宝石,这颗蓝宝石是目前考古发现最大的蓝宝石。
这边后面的边柜,也依次展出了5件帽顶,包括有金镶淡黄蓝宝石帽顶、金镶宝石白玉镂空龙穿牡丹纹帽顶、金镶蓝宝石帽顶、金镶宝石白玉镂空云龙纹帽顶和金花丝镶宝石帽顶。
其中金镶宝石白玉镂空龙穿牡丹纹帽顶非常惊艳,一条玉龙从牡丹花中平身而出,神采熠熠。
玉色柔和,与宝石相互映衬,富贵奢华。
根据《南村辍耕录》一书中记载,大德年间,即公元1297年至公元1307年之间,一两三钱的红宝石帽顶就价值中统钞十四万锭,此后元代皇室“相承宝重”其帽顶。
元朝君主所戴笠帽均镶有宝石,墓中所出六件帽顶,为元人旧物,至为珍贵。
在梁庄王墓被发掘之前,学术界仍对此类器物定名为“帽顶”还是“炉顶”存在争议。
现在此类器物是“帽顶”而非“炉顶”便可成为定论。
帽顶均为莲花底座或者金质喇叭状底座,镶嵌各式各样的红绿蓝宝石,还有透雕镂空的玉龙,奢华无比。
11.独立柜:皮弁看完了帽顶,我们来这个独立柜,欣赏一下古人的另一种帽子。
明代规定,君王服饰有冕服、通天冠服、皮弁服,武弁服,常服等,就是作为皇室,什么样的场合,你就要穿什么样的衣服。
冕服,重要的正式场合的着装,等级最高;通天冠服是皇室大婚、醮戒的服饰;皮弁服是皇室的朝服;武弁服,是亲征遣将时所穿的服饰;而常服,是日常工作的正式服饰。
了解了这些以后,我们来看下这件亲王朝服的帽子,皮弁。
明代皮弁以黑纱冒于外,已经不用皮革了,用细竹丝编成内胎,上髹黑漆,一般外敷黑纱三层,弁身分为九缝,每个缝里钉包金竹丝一缕,缀五色玉珠九颗,以赤、白、青、黃、黑为序来排列,对应五行。
因保存条件不好,梁庄王的皮弁仅存金玉等134件饰物。
现在我们看到的,同样是按照明朝初期的鲁荒王的皮弁复原的。
12.边柜:白玉素面带、金镶青白玉带了解了帽子,我们再来了解一下明朝的腰带。
腰带,现代人肯定是用来系的。
在古代,系不系不一定,但它一定是男子的重要服饰。
明朝的革带是身份性饰物,使用有极严格的规定,贵族、大臣必须按照各自等级佩玉带、犀带。
帝、后礼服,一品官员朝服的带为玉制,二品花犀,三品金花,四品素金,五品银花,六七品素银,八九品乌角。
大祀、庆功、正旦、冬至、圣节及颁诏、进表、传制时都要穿着朝服,着玉带。
玉带板,也称为“带銙”,因为玉不可以弯曲,所以先要制作成一块块的扁平玉带板,才能串穿成玉带。
带由皮质带鞓及订缀在其上的带銙组成,一般为20件。
完整的玉带由带头,又称“绦环”,一般是3件长方形銙、“六桃”,即6件桃形銙、“两辅弼”,即两个长条形銙、“双尾”,即在腰两边的方头弧尾的长方形銙、还有“七排方”,排列于两件尾之间的在佩戴者背部的7件长方形銙,共同组成。
但实际上革带的玉板数量不等,梁庄王墓有15、18、19、20甚至24件。
这么多的带銙按照顺序装饰在带上,这腰带得多长啊!博物馆中展出的完整的腰带没有两米也有一米八,这明代男子难道都是“大粗腰”?原来啊,明朝官员的腰带,是束而不系的,只用细绳系于腋下衣肋之际,没有束腰作用,是纯粹的装饰用具,为的是使佩戴者显得气度大方。
由于腰带束而不系,仅悬于腰际,常常活动,腰带免不了有时向上仰至胸部,有时向下垂至腹部,为了保持平衡,佩戴者必须用手扶着,呈现出“撩袍端带”的样子。
如我们看到的这两位明朝时期的大臣所示,这就是明朝的官员正确佩戴腰带的样子。
左边的王鏊很明显是一品大员,佩的是玉带,请看他们的手都是准备着随时托住腰带的。
这里边柜展出了出土的6条素面玉带中的一条20件玉带銙的白玉素面带和一条同样20件玉带銙,但均用金带框镶嵌的金镶青白玉带。
明代青白玉带板最为多见,分色细微,淡者白中泛青,青中透白,浅者如湛蓝天空,深者似湖水青绿。
这些玉带都是下方的有绦环的腰带朝前,上面的是在佩戴者背部的。
13.边柜:金镶青白玉镂空龙穿牡丹纹带梁庄王墓,葬有一王一妃,出土的腰带共有13条,而明十三陵中被挖掘的定陵,葬的是万历皇帝和他的两位皇后,共一皇二后,出土随葬的腰带为12条,可见死后无子的梁庄王,可谓是富可敌国。
这件精美镂空的腰带,叫作金镶青白玉镂空龙穿牡丹纹带。
由20件金镶白玉镂空带銙和2件金带扣组成,共1000多克。
镂空龙穿牡丹纹青白玉带銙均用金带框镶嵌。
其中“中心方”、“两辅弼”和“双尾”垫金片为底,其余的则垫银片。
“双尾”的金底錾凿成镂空云龙纹,一件“两辅弼”的錾面上刻有“金拾两伍钱外银底板叁两肆钱”13字楷体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