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故宫变网红,内地游客为什么爱它?博物馆故宫文化区

以前问香港年轻人将来想干什么,都说当律师、医生,或者进大公司、做金融。现在他们告诉我,想做艺术、考古或文物修复。

最近,一场“中华文明溯源”特别展览,让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成了整个大湾区的明星场馆。

约5000年前的红山玉龙、4000年前的玉琮,吸引着无数游客到访这座坐落维多利亚港旁的“新故宫”。

从2022年7月3日正式向公众开放到今天,香港故宫馆已接待游客近280万人次,其中非香港本地观众高达70%。

这座经典金红故宫配色的现代化建筑,连带整个超高人气的西九文化区,成了赴港游客必打卡的新去处。

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馆长吴志华说,他曾经问过许多内地游客:在内地有那么多历史悠久的博物馆,为什么会专程来看香港故宫馆?

“有些东西在北京都看不到”,这样的回答颇出乎他的意料。

到底是谁在香港故宫馆门外排队?这座建筑为整座城市带来了哪些机遇?它对于大湾区又有怎样的价值?

借着这次吴志华馆长来上海的机会,带着这些问题,外滩君与他进行了一番深入交流。有些观察和答案,可能出乎你的意料。

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吴志华,资深博物馆专家、历史学家与艺术行政人员,投身博物馆策划及管理工作逾三十年。曾出任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康乐及文化事务署副署长,负责管理该署的文化机构。

以下来自吴志华馆长的讲述:

开馆两年近280万人次

70%来自香港之外

最近在香港故宫馆展出的《中国银行(香港)呈献:中华文明溯源》特别展览,很受本地观众欢迎,因为之前能在香港看到这么大规模中国古代文明展览的机会不多。

内地观众可能对这类文物已经习以为常,各地的博物院都有几千年的东西,但香港这方面比较匮乏,而且这么全面和完整地介绍中华文明的起源,内地也不多见。

我们做这个展览的中心课题,就是中华文明究竟有多悠久。我记得在三四年前,我们在自己博物馆里写“中华5000年”之类的表达时,也有些外国专家提出异议,因为在外国有不同的观点,认为我们的文明只有3000多年。

这个展览里的很多文物都来自5000年前,红山文化中晚期的玉龙,这么精致的做工,不是“文明”是什么?

我们尤其想让学生观众来看,大家光读教科书还是不够,要来通过这些文物近距离看到古人的生活是什么样的。

这和香港之前的文博场所的观众组成是很不一样的,以前是海外加内地占30%,本港观众占70%,真是很大的变化。

我有过疑惑:北京有故宫博物院、也有各省市博物馆,都是这么好的博物馆,为什么要特地跑到香港来看?

观众们告诉我:你们有些文物在北京都看不到。

可能是故宫太大,大家找不到展出文物的地方。更重要的是,他们来看的不单单是一件件的文物,还有整个呈现故宫文化的博物馆,这是一个整体的参观体验,享受这个空间独特的感觉,可能和内地的博物馆不太一样。

2016年公布这个项目的时候,人们觉得,不过就是在香港建一个展示故宫藏品的场所。然而,当香港故宫馆开幕后后,大家才真正感受到它的独特魅力与不同之处。

羡慕上博“带猫进馆”

两地有相近的城市气质

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如今达到的影响力,超越了一家“地方博物馆”。这样的影响力包括国际也包括对内地观众,我们能明显感受到观众群正在变化。

大家都知道香港旅游不便宜,游客当然要精打细算,只有觉得值得来,才愿意花这个钱。如果他觉得这个东西不好,一定会批评你。

卡地亚展最近在上海博物馆,之前一站就是在香港故宫馆。还有很火爆的三星堆大展,也是先在香港展出。以及之前英国国家美术馆的“从波提切利到梵高”,同样是上博和香港各一站。

这三个展览在香港都做得很成功,引起了我们的思考:如果一个博物馆的定位合适,能满足我们观众群的需要,就能带动整个城市的文化艺术吸引力。

以上海为例,上海过去是一个商业城市,经过过去20多年的发展,上海有一流的博物馆,除了上博还有大量优秀博物馆、美术馆、当代艺术馆。

可是人们觉还想要更多,现在消费力强了,个个展览排队火爆。古埃及展也是这样,150元票价都抢不到票。

上海和香港这两个地方,如今在城市气质上的确越来越接近了,这其中有几个原因。

这两座城市的历史DNA很接近,都是受到外国殖民影响很深的城市,但两地的发展节奏各有不同,上海更早和内地同步,香港则一直要到1997年才回归祖国。

两座城市都有庞大的观众市场,同时我们的专业人员视野都比较开放,善于创新,对市场的敏感度很高。

甚至前不久的“古埃及文明大展”,上博还能带猫进去,我看了都觉得哇很大胆,我们会考虑更多因素,不太敢这样。

有这样相近的城市性格和文博视野,那合作的空间就很大。我觉得亚洲发展文化产业,例如上海、香港、东京和首尔等就更容易形成默契,未来我们会多寻求一些城市间的互动。

现在有了大湾区的概念,这对于香港故宫馆有特别的意义。

世界上的湾区都有个重要特点,那就是开放。纽约和旧金山都在湾区,上海在地理概念上也是湾区,这些城市都有开放的性格。

这样的湾区城市,经济发展都很快,民众富起来后就对文化有需求。

如今大湾区的构建,对香港来说最重要的就是有高铁把我们连接起来。

比如香港和作为设计之都、创意之都的深圳对接,和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广州对接,大湾区在整体上就有了现代和传统、国际和本土的交织。

不把博物馆本身当艺术品

给予观众更多尊重

现在新的博物馆和美术馆,都倾向于找国际建筑大师来设计。

他们会把建筑当做艺术品来做,注重自我表达。如果这样一座外国设计师的漂亮建筑放在香港是否合适?又如何体现在地性?

更重要的是,博物馆是功能性建筑,对于这些名气很大的设计师来说,他未必会把我们的实际需求和观众体验放在首位。

我们最后为香港故宫馆选择的设计师是严迅奇,他是土生土长的香港人。

他很了解香港的人文历史,同时也是一个出色的艺术家,擅长平衡建筑的艺术性与功能性。

现在呈现出现代性很强的香港故宫馆,其中也有大量传统元素,在空间观感上,它和整个城市景观有连接。

我们互相讨论了很多,严迅奇充分了解博物馆的需求,比如放文物的展厅不能有自然光,有些公共空间则可以有自然光照进来。

有些要求很细,哪块地面是用木地板还是地毯,这里的墙面必须垂直,因为如果是斜面那展柜就没法放了,等等。

香港故宫馆的座位很多,以前的博物馆里都不敢设太多坐的地方,就是怕观众坐下来吃东西不肯走,甚至会睡觉。但我们馆里基本不存在这种现象。

观众能感受到你给他们的尊重,他们也会尊重你。而且现在观众的文明水平提高很多,不只是香港。

贫穷区转型艺术热土

香港年轻人有了新志向

我在西九龙出生长大,现在又回到了位于西九文化区的香港故宫馆工作,这对我个人来说当然有特别的情感。

上个月我在香港中文大学讲课,就提到了我小时候的故事。当时西九龙是很穷的地方,有很多船坞停着小船,我们家就是住在这种小船上。

我爸爸妈妈没有受过教育,现在想想我的成长过程是挺奇妙的,那时候很难想象父母都不会写字,家里又这么穷,孩子却能变成知识分子。

这是香港奇妙的地方,社会是开放的,如果你努力就能向上发展,找到自己的事业。

吴志华馆长日前来到复旦大学演讲

西九龙经历过贫穷,我个人也经历过贫穷,这对我们有一个好处,是明白了如何让文化艺术面向广大普通民众,不要限于精英化、受过高等教育的小部分观众,经济条件有限的人群也有观赏的权利。

西九文化区现在有艺术公园、自由空间、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M+和戏曲中心,曾经贫穷的区域变成了文化艺术中心,这和我个人的发展经历很类似,从一个穷孩子变成文化工作者。

我感恩在那个年代能找到这样的机会。现在需要思考的就是,我们作为文化机构,该如何为这个时代的年轻人提供这样的机会,如何开拓年轻人的眼界,鼓励他们超越自我。

我们经常与年轻观众进行互动,积极组织各种活动,鼓励大量年轻人参与其中。例如“香港故宫学生文化大使”计划,每年会吸纳100多位文化大使,为他们提供文物修复工作坊、实地考察、博物馆导赏讲解培训等活动,加深他们对文物及博物馆专业的认识和兴趣

其中有很多大学生,会就此更深入了解博物馆工作的专业知识,成为文博事业的未来人才。

我观察到香港的年轻人,和内地年轻人一样开始慢慢对文化艺术感兴趣,我身边有一些朋友,孩子都进入博物馆工作。

以前问香港年轻人未来的职业,都是说律师、医生,或者进大公司、做金融。现在很多人告诉我他们想做艺术、想做考古或文物修复。

这几年,很多香港孩子到北京大学念考古,我们都知道学考古是很辛苦的,大量的田野考察工作,可他们会觉得这很有意义,这也和国家现在对考古工作越来越重视有关。

博物馆学每年都在变

为香港培养更多跨界人才

1981年,我18岁,第一次坐火车到北京看故宫,这对于那个年代的香港大学生来说是很震撼的。北京好大,大到令我当时有点不习惯,满街男男女女都是蓝色衣服。

以前看故宫都是从书上看,第一次亲眼看到这份历史摆在眼前,那么宏伟的建筑,一个个实实在在的文物,感觉真的很不一样。

香港故宫馆是我人生的第三份工作,第二份是在政府文化部门任职。另外我在香港中文大学当客座教授,之前教过10年的博物馆学,现在工作忙了,只能做一些不定期的讲座。

教博物馆学其实很辛苦,因为每一年博物馆界的变化都很大,我需要每年更新,所以过去10年讲课内容串在一起看会发现很大变化。

我了解过欧美和澳大利亚大学的博物馆学课程,会把博物馆专业细分成不同领域,收藏、展览、教育、管理等等特定的体系。

这几年我发现,他们的课程因应社会需要出现一些转变,比如博物馆如何与社会可持续发展共荣、去殖民地化、社会福祉等等。另外有一些新议题则是集中在博物馆与观众的关系。

最后我提出博物馆3.0新典范的说法,包括跨界化、市场化、产业化、年轻化、科技化和同化等新趋势。

科技化是香港故宫馆目前的重点。其中多媒体在展览中的运用比较成功,我们也希望借助这些多媒体内容,为香港多培养一些科技与文化结合的人才,未来还有针对展览的人工智能的开发。

跨界化也很重要。香港故宫馆和大学、表演艺术团体、旅游机构等不同行业的团体都有合作,把我们的展览内容、讲座直播接入某些第三方的app和网络平台等等。

对博物馆来说,这已经不再是原本狭隘的以卖票为主的市场概念,而是要考量整体文化消费的市场营运,以及开拓新的产业机会。

比如看今天有多少人在线看了这场演讲,听到第几分钟时候退出,大家对哪些内容感兴趣,这些都对了解我们的观众起到重要作用。

THE END
1.加强学术研究,提升科研水平——故宫博物院正式成立故宫研究院故宫研究院力争在三至五年的时间内,逐步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学术团队,其中包括一批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和博士后出站人员等,初步完成具有理论体系的学术建设。在实践上,以灵活可行的人事制度吸纳学术人才,形成学术梯队,启动和完成一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出版一批高质量的学术专著,提升故宫博物院在国际博物馆界的学术声誉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1213/16/9305059_1141899627.shtml
2.故宫博物院与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签订考古合作框架协议2024年12月9日,故宫博物院与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正式签订考古合作框架协议。故宫博物院考古部主任、故宫考古研究所所长徐海峰与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方勤代表双方在协议上签字。 北京故宫与湖北武当山古建筑群均为明永乐时期营建的大型官式古建筑群,两者在建筑布局规制、结构特征、工艺材料、建筑技术及文化内涵等方面https://www.hbkgy.com/yjy_bydt/p/10439.html
3.故宫馆长变网红,曾花5个月走遍故宫九千多间房【文/观察者网 郝妍】今天故宫馆长火了,其实馆长单霁翔一直是隐藏段子手啊。 最近看过了各大商家花式推销自家商品,偶然看到馆长推销故宫淘宝的套路,还真是眼前一亮。 一上来就劝大家别买故宫出的行李牌,因为太好看用一次都得丢。 本文图片来自视频截图 https://www.guancha.cn/society/2017_11_09_434177.shtml
4.历任领导优秀专业的领导团队,引领更加专业的故宫 (按任职先后顺序) 清室善后委员会(1924年11月20日—1926年4月5日) 委员长:李煜瀛(1924年11月20日—1926年4月5日) 委员:汪精卫(易培基代) 蔡元培(蒋梦麟代) 鹿钟麟 张璧 范源濂 俞同奎 陈垣 沈兼士 葛文浚 绍英 载润 耆龄 宝熙 罗振玉 https://www.dpm.org.cn/about/history_leader.html
5.家风教育·家风倡廉汉阴沈氏:修身为本耕读传家——中国共产沈兼士先生忠实践行“我饿死也不给日本人干事”的誓言,抗战胜利后,负责接收平津文化教育机构,不贪不占,以致中年丧子时家中一贫如洗,其国士风骨令人肃然起敬。1925年后任故宫博物馆文献馆馆长等职,著作有《广韵声系》、《沈兼士学术论文集》等,为语言文字学和文献档案学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http://www.jyxjjjcw.gov.cn/nlzjy/ShowArticle.asp?ArticleID=2003
6.关于博物馆的七个问题,我们请来了馆长们权威作答越来越浓的“博物馆热”,你是不是也是其中一份子?会为《我在故宫修文物》、《国家宝藏》这样的文博节目点赞,会“为一座博物馆赴一座城”?对原本“高冷无感”现在却“心向往之”的博物馆,你是不是也有很多类似以下的问题?一起来听听博物馆馆长们怎么说: https://tv.cctv.com/2018/05/17/ARTIMwFrVViyutFPlvcdY9S1180517.shtml
7.北京故宫博物院北京故宫博物院是中国的一座综合性博物馆,成立于1925年10月10日,位于北京紫禁城内其藏品包括但不限于明代、清代皇宫及其藏品。故宫博物院是中国最大的古代文化艺术博物馆,首批国家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世https://www.qwbaike.cn/doc-view-5814.html
8.新华网发布“博物中国”计划及“2024年博物馆馆长论坛”主题6月3日,新华网“博物中国”计划暨“2024年博物馆馆长论坛”主题发布仪式在新华网媒体创意工场举行。全国政协副秘书长、民盟中央副主席、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朱鸿文,陕西历史博物馆党委书记、馆长侯宁彬等数十位来自知名博物馆、文博机构、文化企业的嘉宾出席并参与活动,共同探讨如何以“传播+产业”赋能https://www.iziran.net/news.html?aid=5322586
9.2020年中国博物馆旅游行业案例分析:故宫博物馆(附报告下载)标杆开发案例分析:故宫博物馆(八) 数据显示,由于故宫博物院保存着历史皇家恢弘壮丽的宫殿建筑,向往的游客如过江之鲫,加上故宫馆长单霁翔多次参加电视节目公开亮相,宣传了故宫,使得故宫的影响力更大。从游客地域分布看,故宫的游客来源十分广泛,遍及全国,其中北京游客占比最高,接近3成,其次是随着经济增长而增加了文化消费https://www.iimedia.cn/c460/74763.html
10.故宫“前院长”单霁翔,如何用产品和营销思维,盘活故宫?单霁翔说故宫博物馆馆长是一个“高危职业”,故宫的任何一点动静,都会在社会上引起反响。 在公众面前,他总是一副风趣的口吻,但只有真正接近他、了解他的人,才能瞧见他背地里的负重细节,他的难。 作为故宫建院94年来的第一任走入大众视野的网红院长,单霁翔和他领导的网红博物馆(故宫博物院)在光环加持的同时,接受着https://www.digitaling.com/articles/125572.html
11.馆长致辞2001年7月13日,我馆捐赠给北京奥组委的“紫檀国门”见证了北京奥运从申办成功到成功举办这七年间的难忘历程。2005年至2007年的两年间,中国紫檀博物馆向包括中国故宫博物院、日本九州国立博物馆、德国德累斯顿国家艺术收藏馆、美国史密森博物学院、法国香波堡在内的世界五大博物馆捐赠了大型紫檀古建模型以作永久收藏。此http://www.redsandalwood.com/gczc
12.艺术播报三星堆博物馆新馆试运行香港故宫将推多个全新展览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于2022年7月3日向公众开放。运营一年来共举办了12个大型展览,除了以轮换方式展示来自故宫博物院的珍贵文物,更与世界其他重要博物馆等文化机构合作。 官宣! 北京王式廓艺术基金会与雅昌战略合作 7月18日,北京王式廓艺术基金会与深圳市雅昌艺术网股份有限公司在京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王式廓先生精神https://news.artron.net/20230728/n1123587.html
13.博物馆馆长招聘网2024年博物馆馆长招聘信息猎聘2024年博物馆馆长招聘信息,海量高薪猎头职位等你来选,了解博物馆馆长岗位要求、薪资待遇等真实招聘信息,找高薪职位,上猎聘!https://www.liepin.com/zpbowuguanguanchang03/
14.档案文博管理中心赴京多家博物馆开展调研为响应习近平总书记“让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的要求,进一步加强高校博物馆内涵建设,提升高校博物馆专业化水平,2023年3月21日至23日,中心党总支书记、博物馆文创行业研究课题组负责人万晓玲,上海交通大学博物馆执行馆长、研究馆员李仲谋等一行六人先后赴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展考察调研。 https://archives.sjtu.edu.cn/info/1032/3137.htm
15.作文素材之时事热点2:故宫博物院长单霁翔.docx观众压根没把故宫当一座博物馆。 一、让观众有尊严 上任伊始,单霁翔穿着一双老布鞋,带着助理,绕着故宫走了一圈儿。故宫的1200座建筑,9371间古建,凡是门都要推开看一看。 从位于神武门西边的院长办公室出门向西,沿故宫红墙逆时针行走一圈大约4公里。自2012年初担任故宫博物院院长至今的每个工作日,这样的例行巡查已https://m.book118.com/html/2023/1013/8127062056005141.shtm
16.北京博物馆导游词作为一名旅游从业人员,就不得不需要编写导游词,导游词可以加深游客对景点的印象,是提升讲解水平的重要工具。那要怎么写好导游词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北京博物馆导游词,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北京博物馆导游词1 亲爱的游客们: 我叫刘xx,我是你们今天的导游。 https://www.oh100.com/a/202402/7621186.html
17.国画大家崔如琢版画发布会在京举行中原经济网本次活动由崔如琢美术馆主办,故宫学院中国画研究院、中国紫檀博物馆与天意艺术馆承办,原文化部副部长赵少华、原文化部副部长王文章、故宫学院中国画研究院院长崔如琢、中国紫檀博物馆馆长陈丽华、故宫博物院原院长单霁翔、北京紫檀文化基金会理事长迟重瑞、中国美术家协会兼职副主席徐里、崔如琢东京美术馆副馆长夏天星、著名https://www.zyjjw.cn/zykx/202308/498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