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30日凌晨4点30分,淄博市淄川区的一处老小区内,许多人还在梦乡中,只有零星几盏灯亮着。走在路上,即便是打开手电筒,也只能看清脚下的路。十几分钟后,海报新闻记者与袁玲在她家楼下相遇。
袁玲待业已近18年,有了二胎后,她需要照顾孩子,孩子稍微长大一点,她又要照顾老人,出门打工成了奢望。2023年下半年,山东省深入开展“社区微业”行动,在淄川区人社局和般阳路街道办事处的帮助下,袁玲在家附近的烧饼店顺利上岗,“尽管起得早点,干活累点,但我自己挣钱自己花,感觉生活更有劲儿了”。
凌晨的淄川街头是安静的,暖黄色的灯光下,偶尔有一两辆车在街道主路上呼啸而过。般阳路上,已有清洁工上岗清理着前一晚的落叶。
4点30分左右,海报新闻记者抵达袁玲家所在的单元楼下,抬头向上看去,袁玲家很好分辨——一栋楼只有一户人家亮了灯。4点50分,袁玲准时下楼,骑着一辆有挡风被的电动车去往离家不远的子曰倒贴烧饼店,路上只需要三四分钟。
烧饼店所在的街上,还有一家包子铺亮了灯,此外,所有的商铺都还未开门营业。袁玲进门后开灯,随后脱下羽绒服穿上工作服忙活了起来。
揉面、称重、做馅饼,她干起活来手脚麻利,空档里还会收拾下工作台上的东西。烧饼店的活很简单,袁玲的主要工作是站在炉灶前贴烧饼,“以前不会,在这学了几天就会了,贴得还挺好”。
6点过后,第一炉烧饼出锅,已经有上早班的人来买饭了。
五十多岁,她们找回自由
“咱自己挣钱了,想咋花咋花,以前花别人钱心里不得劲,现在有了工作,咱自己为自己而活。”袁玲忙忙碌碌,但脸上始终带着笑,现在她每天工作8个小时,月薪3000元左右,用她的话说,“有了财务自由”。
年轻的时候,袁玲在自家亲戚开的厂子里做会计,后来有了二胎,便辞去工作专心在家带孩子。等孩子长大一些了,家中父母却又上了年纪,她也只能在家中照顾老人。父母离世后,她回头看去,一晃这么多年,待得最久的地方竟然是家中客厅。
“孩子长大了都出去上学了。十多年没有工作,在家里又没人和我说话,一个人就挺无聊的。”说话间,袁玲将手中的面饼在芝麻里滚了一圈,回头贴到炉灶上方,动作利索又熟练,“以前快过年的时候就琢磨着买新衣服了,现在挣了钱就给孩子们花,够用就行。”
“以前有老人孩子,没法出来,现在无牵无挂,我喜欢现在的生活。”袁玲说,丈夫也很支持她出来工作,告诉她想做点什么就做点什么。
店里还有一位面点工,比袁玲大4岁,个头稍微矮小些,但手脚很麻利。此前,她一直零零碎碎打工,但这份工作工资是最高的,也是离家最近的,“我比袁玲家离店里还要近一些。我这个年纪,自己出去找工作不知道啥时候能行,多亏了我们办事处的平台。”
“让居民躺在家中也能掌握就业信息和就业政策”
“我们主要达到一个目的,就是让居民躺在家中也能及时地掌握就业信息和就业政策,真正地实现‘就’在你身边。”李杨说。
就业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一头连着宏观经济,一头连着万家灯火。淄川区人社局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中心就业服务科科长赵科程介绍,以般阳路等三个镇街为试点,淄川区在线上开发了“淄川就业”小程序,建立覆盖6万余名求职者的121个就业服务群,设立抖音直播送岗直播间。线下建成投入使用区智慧人力资源市场,零工市场,在每个社区村居建成人社服务站。截至出稿前,淄川区已实现新就业9887人,失业人员再就业4196人,困难人员就业876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