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丁丑(二十九日,公历10月1日),范仲淹生于武宁军(治所徐州)节度掌书记官舍(楼钥《范文正公年谱》。另据方健先生考证,范仲淹生于河北真定府)。父墉,太平兴国三年(978)随吴越王钱俶归宋。范墉归宋后,历官成德军(真定府,治今河北正定)、武信军(遂州,治今四川遂宁)、武宁军节度掌书记。母夫人谢氏(?—1026)。仲兄仲温(985—1050),是年五岁。
是年正月,朝廷诏议北伐。七月,契丹犯威虏军,被击退。
雍熙三年(986),辽封李继迁为定难军节度使、五洲观察使。端拱元年(988),宋太宗授李继迁为夏州(今陕西米脂县西北)刺史、定难军节度使,赐姓名赵保忠。二年,李继迁攻犯绥、银二州。
淳化元年(990),2岁
父墉病卒于徐州,随母葬父于苏州天平山。
是年正月朝廷改元,大赦天下。契丹封李继迁为夏国主。
淳化二年(991),3岁
随母居苏州天平山。
四月,寇准(961—1023)、温仲舒(944—1010)为枢密副使。六月,同平章事潘美卒。张永德(928—1000)任并、代州都部署。李继迁归宋,赐名赵保吉,封银州(今陕西横山县西)观察使。
淳化三年(992),4岁
母谢氏改适时在苏州为官的朱文翰。仲淹遂改姓朱,名说至22岁,朱文翰先后在江苏苏州、湖南安乡、安徽青阳、山东淄洲等地为官,仲淹随母待行,并在各地就学受教。安乡兴国观司马道士是其蒙师之一。安乡读书台、青阳读山、博山秋口、长白山醴泉寺俱传为范仲淹读书之地。
是年三月,赵谱(922—992)为太师,封魏国公,七月卒,追封真定王。杨亿进士及第。
淳化四年(993),5岁
二月,永康军青城县民王小波起义。六月,史部侍郎、平章事张齐贤(943—1014)罢为尚书左丞,宣徽北院使、知枢密院事张逊贬为右领军卫将军。吕端(935—1000)任参知政事。十月,吕蒙正(946—1101)为平章事,苏易简(958—996)为参知政事。是年分天下为十道。
淳化五年(994),6岁
李继隆(950—1005)为河西行营都部署,受命讨李继迁(963—1004)。九月,寇准为参知政事。
至道元年(995),7岁
正月,朝廷改元,大赦。四月,吏部尚书、平章事吕蒙正罢为右仆射,参知政事吕端为户部侍郎、平章事。八月,诏立寿王元侃为太子,改名恒,兼判开封府。九月,李继迁犯清远军,被击退。
至道二年(996),8岁
二月,御史中丞李昌龄为给事中、参知政事,吕蒙正为左仆射。五月,李继迁犯灵州。七月,罢寇准参知政事,依旧给事中。
至道三年(997),9岁
三月,太宗崩,年五十九岁,在位二十二年。赵恒继位,即真宗。四月,吕端加右仆射。八月,镇海军节度使曹彬(931—999)为枢密使。十一月,诏工部侍郎钱若水(960—1003)修《太宗实录》。
真宗咸平元年(998),10岁
正月,朝廷改元,大赦。九月,诏吕端、钱若水重修《太祖实录》。升张永德为太子太师。十月,升吕端为太子太保。
咸平二年(999),11岁
六月,曹彬卒。十二月,契丹犯威虏军,败。
咸平三年(1000),12岁
二月,王旦(957—1017)为给事中、同枢密院事。四月,吕端卒。
咸平四年(1001),13岁
二月,真宗幸大相国寺、上清宫祈雨。九月,庆州地震,李继迁陷清远军。
咸平五年(1002),14岁
三月,李继迁陷灵州,杀知州裴济,改灵州为西平府。六月,围麟州,真宗诏发并、代等州兵援之。十一月,吕蒙正加司空,李炕加右仆射。十二月,迁麟州内属人于楼烦。
咸平六年(1003),15岁
是年,宋、夏、辽征战不已。六月,复盐铁、度支、户部副使,寇准为三司使。九月,吕蒙正为太子太师、莱国公。王曾状元及第,邓州观察使钱若水卒。
景德元年(1004),16岁
朱文翰任淄州长史。仲淹侍父游学于淄州颜神镇(今淄博市博山区)秋口。立志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并拜朱文翰好友崔遵度(954—1020)为师习琴(后人于此建范文正公祠和范泉书院。现有范公祠、范公亭、范泉、后乐桥等遗迹)。
二月,李继迁中流矢死。五月,邢州地震。是年,辽大举攻宋。寇准为平章事,上书真宗至澶州亲征。宋辽议和,定澶渊之盟。
景德二年(1005),17岁
游学于秋口、长山。
正月,契丹讲和,朝廷大赦。二月,铸大铁钱,置霸州、安肃军榷场。四月,赐进士李迪(971—1047)等琼林宴。置资政殿学士,以王钦若(962—1025)为之。十一月,加寇准中书侍郎。是年,杨延昭任高阳关副都部署。景德元年十月,李继迁攻西凉府,负伤逃回,二年正月死。子李德明继位。辽册其为西平王。
景德三年(1006),18岁
游学于秋口、长山。与广宣大师相识同游。
正月,置常平仓。二月,升宋州为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市)。寇准为刑部尚书,王旦为工部尚书,王钦若、陈尧叟(961—1071)知枢密院事。李德明上表归顺宋朝,宋授其定难军节度使,晋爵西平王。至次,北方和西北边陲暂相安无事。
景德四年(1007),19岁
游学于秋口、长山。与王洙(997—1057)有布素之游。
正月,丁谓(966—1037)为随驾三司使。二月,真宗幸西京,十月,曹利用(?—1029)破岭南民众起始。
大中祥符元年(1008),20岁
出游鄠(治今陕西户县)郊,与王镐(?—1027)、道士周德宝、屈应元等啸傲于鄠、杜之间,一起登临终南山,抚琴论《易》。
是年,天书颁降,宋真宗封禅泰山,加溢孔子为“玄圣文宣王”。加王旦中书侍郎、刑部尚书,王钦若为礼部尚书、张齐贤为右仆射,温中舒、寇准并为户部尚书。
大中祥符二年(1009),21岁
读书长白山醴泉寺,有“划粥断齑”典故,曾作《齑赋》。举学究。见姜遵(963—1030),遵待之如骨肉,并谓夫人曰:“朱学究年虽少,奇士也。他日不惟为显官,当立盛名于世。”
是年应天府新建书院落成,戚舜宾(同文孙、纶子)主其事。
大中祥符三年(1010),22岁
读书醴泉寺。有“窑金赠僧”传说。
是年,四月,加王旦兵部尚书,王钦若户部尚书,陈尧叟工部尚书。七月,温仲舒卒。以向敏中(949—1055)为工部尚书、资政殿大学士。置龙图阁学士,杜镐为之。十二月,19岁的晏殊(991—1055)献《河清颂》。
大中祥符四年(1011),23岁
询知世家,感泣辞母往应天府书院求学。
四月,加王旦右仆射,张齐贤左仆射,王钦若礼部尚书,陈尧叟户部尚书,冯拯工部尚书。吕蒙正卒。
大中祥符五年(1012),24岁
仍读书应天府书院,有“送银还方”的传说。四月,向敏中为平章事。五月,修仪刘氏进封德妃。九月,王钦若、陈尧叟并为枢密使、同平章事。丁谓为户部侍郎、参知政事。
大中祥符六年(1013),25岁
仍读书应天府书院,有“独不见皇帝”典故。
朝廷下诏尊老子,加号“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
大中祥符七年(1014),26岁
仍读书应天府书院,有《睢阳学舍书怀》诗,与黄灏相交。
正月,真宗谒太清宫,升毫州为集庆军节度。六月,罢王钦若为吏部尚书,陈尧叟为户部尚书,以寇准为枢密使、同平章事。
大中祥符八年(1015),27岁
登蔡齐(988—1039)榜,中乙科第九十七名,任广德军司理参军。蔡齐榜进士及第者凡197人,其中进士有:庞籍、滕宗琼、谢绛、吴育、昊遵路、魏介之、明镐、周骙、王丝、王渎、王焕、朱贯、沈周、沈严、郭维、萧贯、张昪、王益、欧静等。试题为:《置天下如置器赋》,《君子以恐惧修省》诗,《顺时慎微其用何先》论。
是年,寇准罢相,贬为武胜军(治所邓州)节度使、同平章事,王钦若、陈尧叟并为枢密使、同平章事。
大中祥符九年(1016),28岁
在广德司理参军任上,司理刑狱,迎母侍养。有“怒书屏风”典故。曾游太极洞,留下“跫然岩”手迹。游石溪,有《瀑布》诗。有《依韵和刘夔判官对学》。据宋代汪藻《广德军范文正公祠堂记》载:初,广德人未知学,公请三位名士执教,于是广德学风日盛,郡人擢第者相继。
是年,以张士逊(964—1049)、崔遵度(954—1020)为寿春郡王友,陈彭年、王曾(978—1038)、张知白(962—1028)并为参知政事,丁谓为平江军节度使。
天禧元年(1017),29岁
擢文林郎、权集庆军节度推官(集庆军,即毫州,又称谯郡)。贫止一马,鬻马徒步之任。上《奏请归宗复姓表》,始复范姓。时上官佖知毫州,其子上官融(995—1043)侍行,与仲淹相交;通判乃杨日严(?—1047)。
是年,王旦加太保、太尉,王曾(978—1038)为吏部侍郎,李迪(971—1047)为参知政事,寿春王祯兼中书令,王钦若加右仆射。
天禧二年(1018),30岁
有河北之行,赋诗《河朔吟》。是年八月,真宗立皇子昇王为皇太子,大赦天下。九月,进《皇储资圣颂》。
天禧三年(1019),31岁
加秘书省校书郎,仍从事于谯郡。与诗人石曼卿(994—1041)交际于太清宫。
是年,寇准为中书侍郎兼吏部尚书、平章事,加右仆射。向敏中为左仆射、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平章事。
是年诗文:《过太清宫》、《太清宫九咏序》、《上张侍郎(知白)启》、《上大名府主王侍郎(曾)启》。
天禧四年(1020),32岁
仍在毫州任幕职官。
正月,朝廷开扬州运河。二月,发唐邓八州常平仓赈贫民。寇准先为太子太薄、封莱国公,后贬为道州司马。李迪由中书侍郎兼尚书左丞,降为户部侍郎。晏殊为太子左庶子,张士逊兼太子詹事,王钦若加司空。
是年诗文:《寄余杭全安石段少连二从事》(段少连,994—1039)、《送江南运使张博度支》。
天禧五年(1021),33岁
调监泰州西溪盐仓,系衔仍旧。是年,张士逊为枢密副使,丁谓加司空,冯拯拜左仆射,曹利用拜右仆射。
乾兴元年(1022),34岁
仍在监西溪盐仓任上。
是年,真宗崩,享年五十五岁,在位二十六年。仁宗即位,刘太后垂帘听政。寇准再贬为雷州司户参军。丁谓先封晋国公,迁司徒兼待中,拜左仆射,后贬为崖州司户参军。冯拯拜右仆射,曹利用拜左仆射,王曾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吕夷简(979—1044)、鲁宗道并为参知政事。
是年诗文:《西溪见牡丹》、《西溪书事》、《咏蚁》,《上张右丞(知白)书》,(十二月)是其改革思想的最早表达,张知白时为枢密副使。
仁宗天圣元年(1023),35岁
仍在西溪盐仓任。上言寇准被诬事。富弼(1004—1083)侍父至海陵,仲淹与富弼、滕子京(991—1047,同年进士)、胡瑷(993—1059)、周孟阳相交。
是年,寇准、冯拯卒,王钦若为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是年诗文:《欧伯起相访》、《酬滕子京同年》、《得李四宗易书》、书海陵滕从事文会堂》(二首),《题西溪圣果院》。
天圣二年(1024),36岁
迁大理寺丞,仍在西溪盐仓任。娶应天府李昌言女李氏为妻。生长子纯佑(1024—1063)。
三月,朝廷赐礼部奏名进士、诸科及第、出身四百八十五人。十一月,立皇后郭氏。
是年诗文:《赠张先生》、《鵰鹗在秋天》、《观猎》、《鹦鹉》、《归雁》、《青郊》、《射阳湖》、《舟中》、《寄欧静秀才》、《野色》、《杂咏四首》、《书事呈韩布殿丞》、《驯鸥咏》、《鸣琴》、《古鉴》。
天圣三年(1025),37岁
秋,因发运副使张纶(962一1036)荐,知兴化县事。滕宗谅协助其筑捍海堰,虽因暴风雪而停建,但其首倡之功甚伟。
十月,晏殊为枢密副使。十二月,王曾为门下侍郎、昭文馆大学士,张知白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
是年诗文:《清风谣》、《明月谣》、《上汉谣》、《寄泰州幕明化基寺丞》等诗。化基,明镐字,时任秦州(今甘肃天水)节度判官。《江阴军明教院释伽殿记》、《奏上时务书》(四月)。
天圣四年(1026),38岁
仍在知兴化县任上。是年春有两浙之行,过杭州、诸暨等地,与胡则(963—1039)、林逋(968—1028)、唐异等人相聚。徒监楚州粮料院。八月,丁母谢氏夫人忧。
是年,京师大水。
是年诗文:《赠余杭唐异处士》、《与人约访林处士阻雨因寄》、《寄西湖林处士》诸诗;《唐异诗序》。
天圣五年(1027),39岁
守母丧于南都应天府,晏殊岀守应天府,邀仲淹掌应天府书院,同时执教者还有王洙(997—1057)、韦不伐(978—1051)等人。范仲淹上宰执万言书,深受时相王曾赏识。孙复(992—1057)来谒,授以《春秋》,资助孙就读于应天书院。六月,次子纯仁(1027—1101)生。
秋,张纶兼知泰州,与转运使胡令仪(960—1046)复筑海堰。是年,夏竦(985一1051)为枢密副使。赐礼部奏名进士、诸科及第、出身一千七十六人。韩琦、文彦博列其中。寿宁观大火。
是年诗文:《寄林处士》、《送李纮殿院赴阙》《赋林衡鉴序》《上执政书》、《说春秋序》等。
天圣六年(1028),40岁
掌应天府书院教习。七月,捍海堰历时近二年修成。因范仲淹首倡之功,后人誉为“范公堤”。是年,葬母于河南万安山。十二月,范仲淹守丧期满,经晏殊推荐,召为秘阁校理,跻身馆职。
是年二月,张知白卒。一月,以张士逊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姜遵、范雍(979—1046)为枢密副使。
是年诗文:《四德说》、《四民诗》、《泰州张侯祠堂颂》、《南京书院题名记》、《南京府学生朱从道名述》、《代人奏乞王洙充南京讲书状》、《易义》、《寄题许州钱相公信美亭》(钱相公,即钱惟演,979—1054)。
范仲淹掌府学,常为学子试题,以身先之,故以下赋似作于这一期间:《老人星赋》、《老子犹龙赋》、《蒙以养正赋》、《礼义为器赋》、《今乐犹古乐赋》、《金在镕赋》、《临川羡鱼赋》、《水车赋》、《用天下心为心赋》、《大礼与天地同节赋》、《制器尚象赋》、《尧舜帅天下以仁赋》、《君以民为体赋》、《六官赋》、《铸剑戟为农器赋》、《任官唯贤才赋》、《从谏如流赋》、《圣人大宝曰位赋》、《贤不家食赋》、《穷神知化赋》、《乾为金赋》、《王者无外赋》、《易兼三才赋》、《谈交若水赋》、《养老乞言赋》、《得地千里不如一贤赋》、《体仁足以长人赋》、《阳礼教让赋》、《天骥呈才赋》、《稼穑惟宝赋》、《天道益谦赋》、《圣人抱一为天下式赋》、《政在顺民心赋》、《水火不相入而相资赋》。
天圣七年(1029),41岁
供职秘阁。秋,以发解官主持别头试于太常寺,拔张问(995—1046)策论于高等。十一月冬至,上书谏仁宗率百官行拜贺太后寿仪,后又疏请太后还政,疏入不报,遂自请补外,出为河中府通判。
是年二月,张士逊罢相,以吕夷简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夏竦先为参知政事,后为枢密副使。贬曹利用为崇信军节度副使,末至自杀。三月,朝廷诏契丹饥民,所过给米,分送唐,邓等州,以闲田处之。八月,诏罢天下职田。
是年诗文:《谏仁宗率百官上皇太后寿奏》(十一月)、《乞太后还政奏》等
天圣八年(1030),42岁
任河中府(治今山西永济西)通判。春,曾赴陕西,逢故人周道士于长安,共同怀念亡友王镐。三月,上书请罢修寺观,裁并郡县。上书晏殊,对晏殊责以轻率上书,唯恐累及举主之说,表明心迹。四月,转宫殿中丞。五月上书吕夷简,议论即将举行的制科。六、七月,与周暌、欧静讨论滕宗谅所编唐制诰集的书名问题,认为名为《唐典》不当。劝富弼“当以大科名进”,弼应试中制科,中茂才异等科。
三月,赐礼部奏名进士、诸科及第出身八百二十二人。九月,姜遵卒,赵稹任枢密副使。
是年诗文:《送刁纺户掾太常下第》诗,《论职田不可罢》(三月)、《谏买木修昭应寿宁宫奏》(三月)、《上资政晏侍郎书》(三月)、《上时相议制举书》(五月)、《与周暌推官书》(六月)、《与欧静书》(七月)、《奏减郡邑以平差役》(七月)、《与唐处士书》(十二月)。
天圣九年(1031),43岁
三月,迁太常博士,移陈州通判。葬母于河南伊川万安山。上书乞将磨勘恩泽迫赠父母。时杨日严知陈州,胡则继之。与胡则长子胡楷有“布素之游”。昔日在馆阁的挚友吴遵路(988
—1043)因上书忤太后意而被贬崇州(即通州,治今江苏南通),即寄诗为其壮行。与友人游嵩山。三子纯礼(1031—1106)生。黄鉴卒。
二月,朝廷诏复郡县职田。六月,宋绶上《皇太后仪制》。十一月,出御史郭劝、杨偕(980—1049),推直官段少连。
是年诗文:《送吴安道学士知崇州》、《和人游嵩山十二题》、《依韵和胡使君书事》、《听真上人歌》、《求追赠考妣状》、《奏致仕分司官乞与折支全俸状》。
明道元年(1032),44岁
仍在陈州通判任上。二月,仁宗生母李辰妃卒;仲淹屡上奏疏,劝以唐中宗朝上宫婕妤、贺娄氏卖墨敕斜封官事为鉴。
吕夷简上《三朝宝训》。以张士逊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八月,晏殊为枢密副使,后为参知政事,杨崇勋为枢密副使、枢密使。年初,宋加封李德明为夏王,十月去世。子元昊(1003—1048)继位,宋封其为定难军节度使、西平王。是岁,京东、淮南、江东饥。
明道二年(1033),45岁
三月,刘太后薨,仁宗亲政。四月,仲淹被召回京任右司谏。上疏谏不应立杨太妃为太后,又建议全刘太后之德,劝帝恪尽子道。六月,受命与范讽等人同判刑院大理寺,详定天下配隶刑名。七月,同管勾国子监。八月,受命赴江淮赈灾。上陈救弊八事。上奏乞以通州吴遵路救灾事迹颁诸郡为法,又请追恤含冤自缢身亡的前知卫真(治今河南鹿邑)县事黎德润。十二月,奏请诸县弓手服役七年者放归农。与孔道辅(986—1039)率台谏官伏合请对,力谏废郭后,被贬外放,出守睦州。
初,吕夷简、夏竦、范雍、晏殊等皆罢。张士逊为昭文馆大学士,李迪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王随为参知政事。十月,张士逊、杨崇勋罢,吕夷简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昭文馆大学士,王曙(963—1034)为枢密使,宋绶(991—1041)为参知政事,蔡齐为枢密副使。元昊以避父讳为由,改宋明道年号为显道,始用夏年号。
是年诗文:《谢黃太博见示文集》,上《谏以太妃为太后奏》(四月)、《论宜全太后之德疏》、《封进草子乞抑奢侈奏》(七月)《代胡侍郎(则)乞朝见表》(八月)、《代胡侍郎奏乞余杭州学名额表》(时胡守杭),《陈八事疏》(八月)、《寄润州庞籍》、《和庞淳之见寄》、《牒江淮灾伤州军》(十一月)、《上元五县盐钱事奏》(十二月)、《谏废郭后奏》(十二月),又有《与唐异处士书》、《与晏尚书书》、《与石曼卿书》。
景佑元年(1034),46岁
正月,荐丁钧、邓资、徐执中、卫齐、卢革、李硕、张弁并公廉文雅,为众所称,堪充京官。春初,自京出发,至项城短暂停留,沿颍、淮而下,四月至睦州任所。凭吊严子陵钓台,重修严子陵祠堂,建龙山书院。政务之余,寄情山水,佳作迭出。六月,移守乡郡姑苏,与叶参(964—1043,叶清臣父)交政后,立即投入救灾,有苏州治水之载。诏移知明州(治今浙江宁波),转运使言其治水救灾有方,愿留毕其役,遂复知苏州。
是年,庞籍(988—1063)任开封判官,王曾为枢密副使。苏舜钦进士及第。元昊判宋,称兀(可汉),改元“广运”。
景佑二年(1035),47岁
仍在知苏州任上。择南园地建苏州郡学,延胡瑗等为州学教授。五月,灵岩寺定惠大师宗秀来访,请序。十月,擢礼部员外郎、除天章阁待制。召还京判国子监。十二月,进吏部员外郎,权知开封府。时郭皇后暴卒,舆论疑内侍阎文应下毒,仲淹奏劾之,阎被贬岭南,死途中。
是年二月,李迪罢,以王曾为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王随、李谘知枢密院事。蔡齐、盛度为参知政事,王德用、韩亿(972—1044)同知枢密院事。元昊犯边,败。
是年诗文:《岁寒堂三题》、《和韩布殿丞三首》、《陈质殿丞挽歌词》、《依韵酬吴春卿(育)》(吴育,1004—1058)、《送魏介之(兼)江西提点》,《卓笔峰》、《送虎丘长老》、《依韵和庞殿院见寄》、《苏州谢就除礼部员外郎充天章阁待制表》、《与人论吴中水利书》、《朝贤送定惠大师诗序》(五月)、《祭谢宾客(涛)文》(八月。谢涛,961—1034)、《宋故同州观察使李公神道碑》。
景佑三年(1036),48岁
在开封府任所。正月,上太宗尹京时所判案牍。五月,上疏论营建西都洛阳事,吕夷筒讥为迂阔近名。上百官图,指斥宰相用人失当,又上四论,吕夷简反诉仲淹“越职言事,荐引朋党,离间君臣”,贬知饶州(今江西鄱阳县),余靖(1001—1047)、尹洙(1000—1064)论救,欧阳修切责高若讷(997—1055),相继贬外,士论荣之;蔡襄(1012一1067)作《四贤一不肖》诗,朝野传诵。史称景佑党争。仲淹贬外,都门饯送者仅李纮、王质(1001—1045)二人。八月,至饶州任所。迁建郡学,自此“生徒浸盛”。奏免贡茶鸟御茶,奏蠲已不产银的德兴县银冶场贡课。在饶留下得心堂、退思轩、楚东楼、秋香亭、虚静亭、庆朔堂等遗迹。李觏来访。
十二月,章得象(978—1048)同知枢密院事。
是年诗文;《应制赏花钓鱼》、《和黄总太博上知郡杜少卿》诗,《论西京事宜札子》、《指陈时政奏》、《景佑重建至圣文宣王庙记》、《帝王好尚论》、《选贤任能论》、《推委臣下论》、《近名论》、《同年魏介之会上作》、《饶州谢上表》(八月)、《答梅圣俞灵乌赋》、《依韵酬黄灏秀才》、《鄱阳酬泉州曹使君见寄》、《和谢希深学士见寄》、《芝山寺》、《题留小隐山书室》、《郡斋即事》、《昇上人碧云轩》、《寄题孙氏碧鲜亭》、《赠钟道士》、《和僧长吉湖居五题》、《道士程用之为余传神因题》、《依韵和魏介之同游玉仙坛》、《依韵和介之未开菊》、《秋香亭赋》、《灵乌赋并序》、《滕公夫人刁氏墓志铭》、《宋故乾州刺使张公(纶)神道碑铭》。
景佑四年(1037),49岁
仍在饶州任上。妻李夫人病卒。知建德县事(今安徽至德县)事梅尧臣往吊且有唁诗。十二月,河东路并、代、忻州地震,叶清臣(1000—1049)上琉亟论朝政阙失,言路阻塞,诏移仲淹知润州(治今江苏镇江)。小人遽诬以危事,上怒,乃命置之岭南,参知政事程琳(988—1056)竭力救援,仁宗意乃解。
是年三月,置天章阁侍讲。四月,吕夷简、王曾、宋绶、蔡齐皆罢,以王随为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昭文馆大学士,陈尧佐(963—1004)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盛度知枢密院事,韩亿、程琳、石中立参知政事。
是年诗文:《庐山瀑布》、《游庐山作》、《送饶州董博士(渊黠)》、《依韵酬池州钱绮翁(仙游)》、《送徐允升归九华》、《南康军江中落星寺》、《都官员外郎元公墓志铭》。
宝元元年(1038),50岁
正月,赴如润州所。道经江西彭泽,谒狄仁杰祠,重撰狄梁公碑。至丹阳郡境,游茅山。凭吊京口甘露寺李德裕奠堂,游北固楼,有世事沧桑之感。欢宴相访的滕宗谅、魏兼两位同年挚友。在润州筹建郡学,修清风桥。清风桥后人名之曰“范公桥”。十一月,知越州(治今浙江绍兴),途中访友人邵餗,在杭州拜访仕故人胡则。
是年三月,王随、陈尧佐、韩亿、石中立皆罢,以张士逊为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昭文馆大学士,章得象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是年十月,元昊称帝判宋,建国号大夏。十二月,奉宁军节度使、知永兴军夏竦兼泾原、秦凤路安抚使,振武军节度使、知延州范雍兼郦延、环庆路安抚使,正式揭开宋夏战争序幕。司马光及第。
是年诗文:《润州谢上表》、《唐狄梁公碑》、《赠广宣大师》、《移丹阳郡先游茅山作》、《赠茅山张道士》、《京口即事》、《怀庆朔堂》、《送识上人游金山寺》、《滕子京魏介之二同年相访丹阳郡》、《北固楼》、《依韵酬叶道卿中秋对月》、《述梦诗序》、《与李泰伯书》、《送蔡挺代父之蜀》(蔡挺,1014—1079)、《与胡安定屯田书》(之二)、《秀才贴》、《与朱氏书》(之三)。
宝元二年(1039),51岁
正月,在越州与前任郎筒(968—1056)交政。在越州以德化治,治理井泉,名之曰清白泉,建清白堂,有记。邀李觏(1009—1059)来越执教。孙沔回越扫墓,请范仲淹为其曾祖父孙鹗撰墓志。
十一月,宋庠(996—1066)为参知政事。
是年诗文:《过余杭白塔寺》、《西湖宴上赠胡侍郎》、《送向综国博通判桂州》、《依韵答梁坚运判见寄》、《户部侍郎赠兵部尚书蔡公墓志铭》(二月)、《留题云门山雍熙院》、《题溪口广慈院》、《无题》、《诸稽道中作》、《题翠峰院》、《越上闻子规》、《刻唐祖先生墓志于贺监祠堂序》、《孤儿扶丧》、《清白堂记》、《与李泰伯书》(之二)、《与文鉴大师书》(之二)、《田公(锡)墓志铭》、《孙公(鹗)墓表》、《祭胡侍郎文》(六月)、《祭蔡侍郎文》(六月)。
康定元年(1040),52岁
是年五月,张士逊致仕,吕夷简为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昭文馆大学士。九月,晏殊为枢密使,王贻永、杜衍、郑戬(988—1049)并为枢密副使。
庆历元年(1041),53岁
是年诗文:《答赵元昊书》(正月)、《论夏贼未宜进讨》(正月)、《谏深入讨伐西夏奏》(正月)、《请修复城寨奏》(正月)、《乞先修城寨未宜进讨奏》(正月)、《乞於沿边诸寨置榷场奏》(二月)、《焚元昊复书奏》(三月)、《论不可乘盛怒进兵奏》(三月)、《与诸羌约》(五月)、《乞小郡表》、《谢降官知耀州表》、《耀州谢上表》、《举彭乘自代状》(彭乘,985—1049)、《论牵制夏兵奏》(十月)、《渔家傲·秋思》、《论入界牵缀夏兵奏》(十一月)、《举种世衡知环州奏》(十一月)、《答安抚王内翰》、《上吕相公书》、《与安抚内翰书》、《机密文字乞止下经略招讨司奏》(十一月)、《上攻守二策状》(十一月)、《请令经略部署司保举沿边寨主等奏》(十二月)、《乞宽贷高延德与近边任使奏》、《答窃议》、《兵部尚书蔡公(齐)墓志铭》、《太常少卿贾公(昌龄)墓志铭》。
庆历二年(1042),54岁
是年诗文:《书环州马岭镇夫子庙碑阴》(正月)、《差弓箭手边防利害奏》(二月)《论枢密院指挥诸砦出击未可施行奏》(二月)、《乞照管刘平奏》(二月)、《城大顺回道中作》(三月)、《论熟户不可倚为正兵奏》(三月)、《宁州草场失火乞释免有关官吏奏》(五月)、《依韵和延安庞龙图柳湖》,《让观察使表》(凡三表)、《谢许让观察使守旧官表》、《让枢密直学士右谏议大夫表》、《上吕相公书净》(之三)、《与翰长学士书》(之一、二)、《与韩琦书》(之十、十一)、《举滕宗谅状》、《再议攻守疏》、《乞修京城札子》(之一)、《奏边上得力材武将佐等第姓名事》、《再奏乞蒋偕转官知原州》、《奏举雷简夫充边上通判》《奏举姚嗣宗充学官》、《奏马怀德乞转閤门袛侯青涧城都监》、《奏乞酬奖张信》、《奏葛宗古》、《牒宁州通判张去惑》(闰九月)、《论明珠灭臧二族不可攻奏》(十月)、《乞令陕西主帅并带押蕃部使奏》、《使用负犯人奏》、《答诏谕以文彦博泾原对徙奏》、《举许渤签署陕府判官事状》(许渤,978—1047)。《牒知原州景泰等》(十二月)、《再牒原州景泰等》(十二月)。
庆历三年(1043),55岁
庆历四年(1044年),56岁
庆历五年(1045),57岁
正月,罢仲淹参知政事,以资政殿学士陕西四路按抚使,出知邠州,兼陕西四路缘边安抚使;罢富弼枢密副使,以京东西路按抚使知郓州,杜衍罢相,出知兖州。以贾昌朝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集贤殿大学士,王贻永为枢密使,庞籍为副使。二月,韩琦上书仁宗,为富弼辨解营救,被罢机密副使,出知扬州。四月章得象罢。八月,欧阳修为范富、杜、韩四人辨解,被贬知滁州(争安徽滁州市)。十一月,解仲淹四路帅任,以给事中知邓州。富弼也被解除京东、西路安抚使。
是年诗文:《谢授邠州表》(正月)、《邠州谢上表》(正月)、《祭韩少傅文》(正月)、《户郊友人王君(镐)墓表》、《谢在中书日行遗公事不当放罪表》《论复并县札子》(二月)、《乞以所授功臣勋阶回赠继父官奏》(四月)《沿边逐寨坚守无益奏》《兵士买盐人众吃用不可尽法奏》、《论新附蕃部.移不宜遣往海州安泊奏》、《乞笃疾废疾弓手兵士不问年甲拣停归奏》(四月)《军头失去文帖免勒充长行奏》(六月)、《论陕西守备奏》(八月)、《禁秦州易奏》(八月)、《乞宽宥石元孙奏》(九月)、《乞于麟州创置榷场奏》(九月)《祭环州种染院文》(闰五月)《田公(绍方)墓志铭》《眉寿堂记》、《眉寿堂诗》、《王公(质)墓志铭》、《祭陕府王待制(质)文》(八月)《陈乞邓州状》(十一月)《谢转给事中移知邓州表》(十一月)、《乞复孙用张忠官资奏》(十一月)《访陕郊魏疎处士《过长安酬别资政郑侍郎(戬)》、《与韩琦书》(之四、五、六七、十五)、《牒泾原路安抚司将靖边隆德寨壕外弓箭干逐家老小搬人壕里居住》(十二月)、《牒邠州令支还王昭玮等屋岔价钱》、《为新兵盖屋舍喜牒诸州》。
庆历六年(1046),58岁
正月,至邓州任所。范雍病逝洛阳,范仲淹撰墓志。三月,赐礼部奏名进士、诸科及第山身八百五十三人,,邓人贾黯(1022—l065)第一。贾回邓拜访范忡淹,仲淹勉以“不欺”。七月,继室曹氏(另据考证为张氏)生四子纯粹(1046—lll7)。是年,范公在邓粘修百花洲,重修览秀亭,创建书院。九月十五日应挚友滕子京之邀,在花洲书院写下千古名篇《岳阳楼记》。冬,张焘使邓,与范仲淹贺雪赏梅。
庆历七年(1047),59岁
仍知邓州。四月,尹洙卒于邓州,仲淹营护其丧事。
二月,贾昌朝罢,以陈执中为昭文馆大学士.夏竦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枢密使,文彦博为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是年,杨日严、滕子京、李迪卒。
是年诗文《祭龙图杨给事(日严)文》(三月)《祭同年滕待制(宗谅)文》(二月)、《祭尹师鲁舍人文》(四月)、《纪送太傅相公归阙》,《太子宾客谢公梦读史诗序》、《尹师鲁河南集序》、《乞订还王洙及就迁职任事札子》、《祭故相公太傅李侍中(迪)文》(十一月)、《宋故太子宾客分司西京谢公(涛)神道碑铭》、《与韩琦书》(之一、二、十九)、《与朱氏书》(之十五)。
庆历八年(1048),60岁
正月,诏移知荆南府,邓民请留,范仲淹亦上表自请愿留;二月,复知邓州。张士逊致仕,封邓国公,返乡(湖北光化)过邓,范仲淹置酒高会。
是岁,元昊死,子谅祚继位。文彦博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夏竦罢,宋庠(996—1066)为枢密使,庞籍为参知政事。
是年诗文:《谢依所乞依旧知邓州表》、《即席呈太傅相公》、《和太傅邓公归游武当见寄》、《依韵答青州富资政见寄》、《依韵答并州郑大资见寄》、《十六罗汉因果识见颂序》、《举李宗易向约堪任清要状》、《题苏才翁(舜元)所藏图书序》、《题褚摹兰亭序》、《与省主叶内翰书》(之一、二)、《与韩琦书》(之十、二十、二十一、三十、三十一)。
皇佑元年(1049),61岁
正月,移知杭州,过陈州,拜会晏殊;三月,次子纯仁进士及第。赴杭过苏时,与兄仲温议定在苏州创办义庄。七月,擢礼部侍郎,赐凤茶,有谢表。十月,义庄成。有“义田活族”、“不买裴堂”典故。在杭,与漕使孙甫观潮、赏雪,互有唱酬,时相过从。王安石(1021—1086)来访。
是年,张士逊卒,文彦博为昭文馆大学士,宋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庞籍为枢密使,高若纳为参知政事。
是年诗文:《过陈州上晏相公》、《杭州谢上表》《赠叶少卿》、《依韵和苏州蒋密学(堂)》(蒋堂980—1054)、《依韵答蒋密学见寄》、《依韵和同年朱兵部王宾客交赠之什》、《和运使舍人观潮二首》、《依韵和孙之翰对雪》、《和并州郑宣徽见寄二首》、《知杭州谢两地启》、《谢转礼部侍郎表》、《谢赐凤茶表》、《荐李觏并录进礼论等状》、《举张昪自代状》(七月。张昪,992—1077)、《天竺山日观大师塔记》、《祭叶翰林(清臣)文》(十月)、《与蔡钦圣殿丞书》(之二)、《与韩琦书》(之十六、二十二、二十四)、《与张文定书》《与中舍书》。
皇祐二年(1050),62岁
仍知杭州任上。是岁,吴中大饥,朝廷诏两浙流民人收养。范仲淹发司农存粟救荒,又“宴游兴造”,独创以工代赈救灾方式。三月,李觏来杭谒范。八月,上《进李觏明堂图序表》,因范奏荐,旨授李觏将仕郎、太学助教。九月,兄仲温卒,有墓志。十月,为苏州义庄订立规约。迁户部侍郎。十一月,移知青州。
是年诗文:《阅古堂诗》,《春日游湖》、《段君(少连)墓表》、《王君(丝)墓表》(王丝,989—1049)、《进李觏明堂图序表》(八月)、《乞召杜衍等备明堂老更表》、《义庄规矩》(十月)、《范府君(仲温)墓志铭》(十一月)、《告子弟书》、《与李泰伯书》(之三)、《与韩琦书》(之二十三、二十五、二十七)、《进故朱寀所撰春秋文字状》、《又与中舍书》。
皇佑三年(1051),63岁
春,赴任青州,过长山,礼参故乡父老。三月,至青州任所,与前任富弼交政。时青州大饥,到任即赈济救灾。允百姓以钱代皇粮,除长途运输之苦。因病重难支,乞颍、亳间一郡就养。十一月,以黄素小楷书韩愈《伯夷颂》寄苏舜元(1006-—1054),苏分寄元老重臣题跋,为后世留下书法精品。
是年十月,文彦博罢相,庞籍拜相,高若纳为枢密使。
是年诗文:《青州谢上表》、《寄乡人》、《续家谱序》(正月八日)、《陈乞颍亳一郡状》、《举张讽李厚充青州职官状》(张讽,1015—1076)、《祭杜待制(杞)文》(正月)、《太子中舍致仕上官君(融)墓志铭》(三月)、《与苏才翁(舜元)转运书》(十一月)、《与韩琦书》(之二十六、二十八)、《祭英烈王文》、《登表海楼》、《石子涧二首》、《南楼》。
皇祐四年(1052),64岁
正月,扶病就道,移知颍州。行至徐州,己沉疴不起,仁宗遣使赐药存问,于五月二十日卒于徐州。时知徐州的友人孙沔(983—1060)悉力营护丧事。死前上《遗表》,一言未及家事。卒,赠吏部尚书,谥文正。十二月壬申,葬于西京洛阳伊川万安山下,仁宗亲篆其碑额“褒贤之碑”。富弼撰墓志,欧阳修撰神道碑,名公显宦以祭文等方式表示对范仲淹的哀悼和崇敬之情。宣和五年(1123),应宇文虚中之请,赐庆州文正祠庙额为“忠烈”,过化之邦立祠庙祭祀者凡十八处。靖康元年(1126)二月,追封为魏国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