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为适应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强军目标根本要求,服务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实施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增强学生国防观念、国家安全意识和忧患危机意识,提高学生综合国防素质,教育部、中央军委国防动员部联合制订了《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
《大纲》指出军事课是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的必修课程。军事课要以习近平强军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为遵循,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新时代军事战略方针和总体国家安全观,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强军目标根本要求,着眼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提升学生国防意识和军事素养为重点,为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和建设国防后备力量服务。
1.课程的定位
在普通高校开设军事课教学,是党和国家作出的一项战略决策,是落实国家人才培养战略和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重要举措,是高校开展国防教育的主要形式。《军事理论》课程是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学生的一门公共必修课程。《军事理论》课程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适应我国人才培养战略目标和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需要,为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保卫者服务。
2.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
运城学院作为“全国国防教育特色学校”,历来重视对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防教育,将军事理论课作为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课程,率先成立了军事教研室,配备了专兼职教师18人,先后获得山西省“全民国防教育先进单位”和“征兵先进单位”称号。
目前,学校的军事理论课经过10多年的探索、实践与创新,已形成了以军事技能训练和军事理论教学两门必修课程为主体、以军事类公共选修课程和国防教育讲座为补充、以国防教育活动为拓展的完整的课程体系。
课程建设概况
《军事理论》课程开设以来,我校军事理论教研室(军事理论教育教研室)紧紧围绕教育部、教育厅关于普通高校军事课程建设的发展目标和要求,树立牢固的人才培养战略理念,积极开展军事理论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从建立军事理论课程体系、丰富和更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手段、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建设军事理论教学资源平台等方面入手加强对《军事理论》课程的建设,实现《军事理论》课程建设的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现代化,以激发大学生对军事理论课的学习热情,促进军事理论课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增强大学生国防观念和国防意识。近年来课程建设的整体情况如下:
一、课程体系建设方面
军事理论教育教研室在校部领导的指导下,精心设计,构建了“一主二拓三提升”的立体化军事理论课程体系,即构建了以军事理论必修课程为主体,以军事类公共选修课为拓展,以第二课堂活动和国防教育系列讲座为提升的立体化课程体系,实现军事理论课程建设的综合性体系发展。
二、师资队伍建设方面
2018年学校在以前大学生军事理论课教研组的基础上成立专门的大学生军事理论教育教研室。军事理论教育教研室组建了专职教师为主、兼职教师为辅、外聘专家为补充的军事理论课师资队伍。学校《大学生军事理论》课程教学团队由18名专兼职军事教师队伍组成,其中专职5人,兼职13人教育教研室注意吸收更多的有部队经历的转业人员、思想政治教育一线工作教师加入到军事理论教师队伍,完善教学师资结构,充实国防教学的根本。另外学校外聘武警运城市支队、运城市盐湖区人民武装部、运城军分区军事教员,内聘学院副书记、辅导员等方式,组织培养了一支中青年兼职教师队伍。这样就形成了专职教师为主、兼职教师为辅、外聘专家为补充的军事理论课师资队伍,以满足军事理论课教学特点的需要。
学校加强对军事理论教师的培训,以组织教师参加全国、山西省军事理论教师培训班、部队实地调研和参观革命纪念馆等方式,提高教师的理论及学术水平;举办军事理论教师教学研讨活动,进行学术交流研讨,提高军事理论课教师的科研学术水平。
三、教学内容方面
四、教材建设方面
为实现教学内容的改革目标,军事理论教育教研室目前正在组织师资力量在原有《大学军事教程》教材的基础上,计划修订编写集统一性、规范性和科学性于一体的新版大学生《军事理论》教材,为实现军事理论课的教学目标服务。
教材一方面充分“利用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特别是以山西省为主的国防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红色教育基地,突出实践教学,强化自主教育;另一方面吸纳一些当今时事形势的案例和分析,如“南海岛屿争端”、“朝核问题”、“伊核问题”、“中日钓鱼岛之争”、“中印边界之争”、“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美贸易战”等案例,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思考、自省,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军事理论》课程教学团队近年来参编写的军事题材的教材有:
教材:《新编大学军事理论与技能》,ISBN:978-7-5165-2011-6,航空工业出版社,2019.09
教材:《大学生军事理论课教程》,ISBN:978-7-5626-2051-8,国防大学出版社,2019.03
教材:《新编军事理论与技能教程》,ISBN:978-7-81099-637-2,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2019.06
五、教学方法方面
教学内容决定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反作用于教学内容。军事理论的教学内容要想深入人心,需要通过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与之相匹配。军事理论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必须紧跟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不断学习和借鉴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因此,军事理论教育教研室创新现有传统教学方法,努力创造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优化教学模式,构建了集案例教学、战例教学、讨论教学、实践教学于一体的多样化教学方法体系,以提高军事理论课程教学质量。
六、教学手段方面
在信息化时代,军事理论的课堂教学已基本采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大量的图片、视频资料,展现军事理论知识所反映的真实场景,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在学生的情感体验与理性认识之间架起一道桥梁,使抽象的理论内容因融入学生的情感体验而有了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使其能够真正把握住爱国主义精神的真谛。
军事理论教育教研室正在积极改革现有教学手段,构建集多媒体辅助教学、新型信息媒介互动、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网站交流、教育基地实践教学等于一体的军事理论资源共享平台,经教学实践,教学效果良好。
七、教学管理方面
总之,军事理论课程能够做到教学规范有序,教研活动有效。
大学军事理论课程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以及国务院办公厅、中央军委办公厅转发的国家教育、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总政治部《关于在普通高等学校和高级中学开展学生军事训练工作意见》的通知精神而开设的军事理论课程。
2002年2月22日运城学院成立以来,学校按照国家要求进行军事训练。
2012年,运城学院学工部按照国家要求在各系专门开设军事理论课程。
2016年,运城学院学工部组建军事教研室,专门负责全校军事理论课程授课和军事技能训练。
2017年,军事理论课程正式进入学校人才培养方案,成为学生必修课程。
2018年10月,运城学院根据职能部门调整,成立大学生军事理论教育教研室,从属于基础教育部,负责全校军事理论课程讲授。
2018年10月,学校要求教育教研室牵头申报国防教育特色学校,并被山西省教育厅授予“山西省国防教育特色学校”。
2020年9月,运城学院被教育部授予“全国国防教育特色学校”。
2019年,教育教研室根据教育部、中央军委国防动员部《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教体艺【2019】1号)修订运城学院《大学生军事理论教学大纲》和《运城学院人才培养方案》。
2019年,教育教研室申报运城学院教改项目“基于‘国防特色校园’背景下军事理论课程教学深化改革研究”;同年申报山西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学生军事训练与学校国防教育专项课题“基于‘国防教育特色学校’的新时代大学生“传承红色基因”问题研究”。
2021年,建设运城学院军事理论课程网站,为进一步提升课程教学质量提供了保障。
总之,多年来运城学院大学生军事理论课程作为在校大学生的一门必修课,能够按纲施训,按纲授课,是对大学生进行国防教育、落实国防法的重要举措。通过大学生军事理论课程教学和军事训练,使大学生掌握了基本的军事理论知识和军事技能,增强了大学生的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强化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观念和组织纪律性,为军队训练后备兵员和培养预备役军官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一)军事理论主要内容和教学目标
第一章中国国防(6学时)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教学目标:理解国防内涵和国防历史,树立正确的国防观;了解我国国防体制、国防战略、国防政策以及国防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熟悉国防法规、武装力量、国防动员的主要内容,增强学生国防意识
2、教学要求:了解我国国防历史和现代化国防建设的现状,熟悉国防法规的基本内容,明确国防动员和武装力量建设的内容与要求,增强依法建设国防的观念。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了解我国国防历史和现代化国防建设的内容与要求、国防的概念与基本要素。
2、教学难点:国防基本要素;我国现代武装力量;增进学生国防意识。
【教学内容】
*1、国防概述
1.1国防内涵和基本要素
1.2国防的类型与特征
1.3我国的国防历史及启示;
1.4现代国防观
*2、国防法规
2.1国防法规含义和特征
2.2国防法规体系;
2.3公民的国防权利与义务
*3、国防建设
3.1国防建设概述
3.2国防领导体制和国防政策
3.3国防军事战略
3.4国防建设成就和军民融合
*4、国防动员
4.1国防动员含义与意义
4.2国防动员内容
*5、武装力量
5.1中国武装力量性质、宗旨、使命及武装力量构成
5.2中国人民解放军
5.3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
5.4中国民兵
6、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主义教育
6.1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
6.2爱国主义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地位
6、大学生参军入伍政策
7.1征集范围及基本条件
7.2基本流程
7.3优惠政策
【特色活动】
1、要求学生阅读《“抵制日货”:损敌八百,自伤一千》、《西安游行,切身经历的一幕》,然后以小组展开讨论,最后每组派代表作总结发言。此次交流加强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与此同时,要提醒学生爱国要理性,要客观,要冷静,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努力学习,报效祖国。
2、以班为单位,组织学生向烈士致敬,鼓励同学们参观烈士陵园等红色教育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并告诉学生对为新中国的建立牺牲生命的烈士表示最崇高的敬意,把爱国主义教育落到实处。
第二章国家安全(6学时)
1、教学目标:正确把握和认识国家安全的内涵,理解我国总体国家安全观,提升学生防间保密意识;深刻认识当前我国面临的安全形势。了解世界主要国家军事力量及战略动向,增强学生忧患意识。
2、教学要求:要求学生认识我国地缘环境的基本特点,以及当前我国面临的安全形势,提升大学生防间保密意识;了解我国海洋安全权益、面临威胁和应对策略,正确把握和认识当前国际战略环境,不断增强国家安全意识。
1、教学重点:中国地缘安全环境演变、现状及发展趋势、传统领域国家安全、新兴领域国家安全、当前国际战略形势基本特征及未来发展趋势。
2、教学难点:中国地缘安全环境现状、传统领域国家安全、新兴领域国家安全、当前国际战略形势基本特征及未来发展趋势。
1、国家安全概述
1.1国家安全内涵
1.2总体国家安全观
*2、国家安全形势
2.1中国地缘环境概述
2.3中国地缘安全环境现状
2.4我国周边地缘安全环境发展趋势
2.5我国的周边外交政策
2.6传统和新兴领域国家安全
*3、国际战略形势
3.1国际战略形势现状
3.2国际战略形势发展趋势
*4、世界军事形势
4.1概述
4.2美等世界主要国家军事力量及战略动向
让学生把作品闻一多的《七子之歌·台湾》,以朗诵、歌曲、话剧等多种形式表现出来,既能活跃课堂气氛,更要把台海离开祖国母亲太久的爱国情怀强化,台湾一定要回归中国,实现祖国统一,这是海峡两岸几代儿女的期盼。
第三章军事思想(4学时)
1、教学目标:了解军事思想的内涵和形成与发展历程,了解外国代表性军事思想,熟悉我国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地位作用和现实意义,理解习近平强军思想的科学含义和主要内容,使学生树立科学的战争观和方法论。
2、教学要求:了解军事思想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了解外国代表性军事思想,熟悉我国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理解习近平强军思想的科学含义和主要内容,明确我军的性质、任务和军队建设的指导思想,树立科学的战争观和方法论。
1、教学重点: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内容与本质特征;习近平新时代强军思想。
2、教学难点:对于《孙子兵法》的理解;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内容与本质特征;习近平强军思
想的主要内容。
1、军事思想概述
1.1军事思想含义
1.2军事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1.3军事思想的地位和作用
2、外国军事思想
2.1外国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
2.2外国军事思想的特点
2.3外国军事思想的代表性著作
*3、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思想
3.1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3.2主要代表作《孙子兵法》
*4、当代中国军事思想
4.1毛泽东军事思想科学含义、主要内容、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
4.2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主要内容、地位和作用
4.3江泽民国防与军队建设思想主要内容、地位和作用
4.4胡锦涛国防与军队建设思想主要内容、地位和作用
4.5习近平强军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和时代意义
让学生观看历史纪录片《走近毛泽东》、《新中国从这里走来》、《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要求学生写心得体会,先课下交流,然后上课时让有代表性的学生发表感想。伟人虽已逝去,但伟人的精神永远留存,历久弥新,值得大家永远学习。
第四章现代战争(4学时)
1、教学目标:了解战争内涵、特点、发展历程,理解新军事革命的内涵和发展演变,掌握机械化战争、信息化战争的形成、主要形态、特征、代表性战例和发展趋势,使学生树立打赢信息化战争的信心。
2、教学要求:了解信息化战争的形成、发展趋势,以及与国防建设的关系,熟悉信息化战争的基本特征,树立打赢信息化战争的信心。
1、教学重点:新军事革命内涵、主要内容及发展趋势;信息化战争内涵、作战样式、特征及发展趋势;。
2、教学难点:新军事革命发展趋势,信息化战争作战样式、特征。
1、战争概述
1.1内涵和特点
1.2发展演变
*2、新军事革命
1.1内涵
1.3主要内容
3、机械化战争
3.1内涵
3.2主要形态
3.3特征
3.4代表性战例
*4、信息化战争
4.1基本内涵
4.2主要特征
4.3作战样式
4.4信息化战争的发展趋势
以班为单位,组织学生去运城市博物馆参观。作为运院人,我们要了解河东军事历史,以三打运城为例,了解它的背景、经过,感受到河东人民为新中国解放做出的贡献,真正把河东历史、河东文化融入到日常工作学习中。
第五章信息化装备(4学时)
1、教学目标:了解信息化装备的内涵、分类、发展及对现代作战的影响,理解信息化装备发展及对现代作战的影响,熟悉世界主要国家信息化装备的发展情况,激发学生学习高科技的积极性,为国防科研奠定人才基础。
2、教学要求:了解信息化装备的内涵、分类、发展趋势及对现代作战的影响,熟悉世界主要国家信息化装备的发展情况,了解信息化陆战、空战、海战平台,了解信息化杀伤武器种类、发展趋势等,激发学生学习高科技的积极性,为国防科研奠定人才基础。
1、教学重点:信息化装备的种类与发展趋势,信息化陆海空战平台,信息化杀伤武器
2、教学难点:信息化陆海空战平台
1、信息化装备概述
1.1信息化装备概念
1.2信息化装备的种类及发展趋势
*2、信息化作战平台
2.1信息化陆战平台
2.2信息化海战平台
2.3信息化空战平台
*3、信息化杀伤武器
3.1精确制导武器
3.2新概念武器
组织学生参观运城市武警支队、运城市军区,或者让武警支队、军分区同志来我院给学生做讲座、报告,加强交流,增强实践学习,能够看到真正的军事高科技。
(二)军事技能训练主要内容和教学目标
第一章共同条令教育与训练(4学时)
1、教学目标:了解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大条令的主要内容,掌握队列动作的基本要领,养成良好的军事素养,增强组织纪律观念,培养学生令行禁止、团结奋进、顽强拼搏的过硬作风
2、教学要求:掌握共同条令的观念和内容,了解施行共同条令的重大意义。增强学生组织纪律观念,养成良好的军人姿态,促进素质与能力的发展。
1、教学重点:掌握共同条令的观念和内容,了解施行共同条令的重大意义。
2、教学难点:增强学生组织纪律观念,养成良好的军人姿态,促进素质与能力的发展。
1、共同条令教育
1.1《内务条令》教育
1.2《纪律条令》教育
1.3《队列条令》教育
2、分队队列动作
2.1队形
2.2集合、离散
2.3整齐、报数
2.4出列、入列
2.5行进、停止
2.6队形变换
2.7方向变换
第二章射击与战术训练(2学时)
1、教学目标:了解轻武器的战斗性能,掌握射击动作要领,进行体会射击;学会单兵战术基础动作,了解战斗班组攻防的基本动作和战术原则,培养学生良好的战斗素养。
2、教学要求:了解武器的战斗性能,掌握其分解结合的要领,学会持枪、验枪以及枪械保养维修知识。学会单兵战术基础动作,了解战斗班组攻防的基本动作和战术原则。
1、教学重点:了解武器的战斗性能和基本射击理论,学会单兵战术基础动作,了解战斗班组攻防的基本动作和战术原则。
2、教学难点:掌握分解结合的要领,学会持枪、验枪以及枪械保养维修保养知识。学会单兵战术基础动作。
1、轻武器射击
1.1轻武器常识
1.2轻武器保养
1.3射击原理
1.4射击动作和方法
1.5实弹射击
2、战术
2.1单兵战术基础动作
2.2分队战术
第三章防卫技能与战时防护训练(4学时)
1、教学目标:了解格斗、防护的基本知识,熟悉卫生、救护基本要领,掌握战场自救互救的技能,提高学生安全防护能力。
2、教学要求:了解格斗的基本知识,掌握基础的格斗技巧和方法;了解战伤救护的一般原理,掌握创伤处理的基本方法;懂得意外伤害的急救措施;在突发疾病的处理上掌握正确的方式方法;掌握心肺复苏的现场抢救技巧;掌握核生化防护的基本知识,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学生的综合国防素质。
1、教学重点:格斗的技巧和方法,战场医疗救护,核生化防护基本知识。
2、教学难点:创伤处理的基本方法,意外伤害的急救措施,突发疾病处理方式方法,心肺复苏的现场抢救技巧,核生化防护。
1、格斗基础
2、战伤救护
3、核生化防护
第四章战备基础与应用训练(2学时)
1、教学目标:了解战备规定、紧急集合、徒步行军、野外生存的基本要求、方法和注意事项,学会识图用图、电磁频谱监测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分析判断和应急处置能力,全面提升综合军事素质。
2、教学要求:了解战备规定、紧急集合、徒步行军、野外生存的基本要求、方法和注意事项,学会识图用图、电磁频谱监测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分析判断和应急处置能力,全面提升综合军事素质。
1、教学重点:战备规定,紧急集合,行军拉练
2、教学难点:磨炼学生的意志品质,增强青年大学生的国防观念和综合国防素质。
1、战备规定
2、紧急集合
3、行军拉练
一、教材使用
1、教材的使用:
张占中主编,《新编大学生军事理论与训练教程》[M].长沙: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2019.
2、教参的使用:
[1]杨胜利主审,王威、杨德宇、张亚利.《大学军事教程——知军事观天下》[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19.
[2]管黎峰大学生军事理论课教程[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19.
二、实践基地建设
军事理论课程是一门有既有一定理论深度,又有相当实践性的课程。目前,学院军事理论实践基地始终处于不断建设之中,现有运城市军分区、运城市博物馆、运城市英雄公园(原烈士陵园)、运城市场航天公园、堆云洞、关帝庙等教育基地作为军事理论课程实践基地受到运城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三、网络教学环境
一、采用典型案例教学法
军事理论课程教学方法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其中采用案例教学法,特别是一些典型案例、热点、时势政治,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推动师生的交流互动,更好地活跃课堂气氛,进一步达到提高国防教育的效果。对于军事理论课程而言,无论是讲授国际战略形势、军事思想,还是当前军事热点、焦点问题,都会涉及到典型案例。军事理论教师应结合当前最新的典型军事案例来进行讲解,尤其是贴近社会、贴近军事热点、能反映时代特色的案例,均能有利于学生直观形象地理解军事理论知识,达到对讲课内容进行有效印证、提高理论讲述说服力和感染力的效果。如在讲授“国家安全形势”时,就可以结合“南海岛屿争端”、“朝核问题”、“台海形势”、“中日钓鱼岛之争”、“中印边界之争”、“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美日联合军演”等来分析,以此来提高教学效果,促进教学相长。
二、采用典型战例教学法
战例教学,是运用典型战争、战役、战斗实例,研究作战理论和军事活动规律的一种教学方法。军事理论教师通过对“典型战例”的讲解和剖析,引导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战例情境中,师生互动探究战争现象、分析作战特点、研究作战理论,系统认知军事现象,主动构建军事理论知识框架和探究军事理论的内在规律,从而激发出学生浓厚的学习欲望。在讲授国防历史和军事思想等篇章时,选取“鸦片战争”、“抗日战争”典型战例讲解;在讲授信息化战争时,选取“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典型战例讲解;在讲授军事高技术时,可选取“伊拉克战争”典型战例讲解,在分析战争背景的基础上,师生共同探究作战企图和双方兵力部署,分析军事高技术在这场远程精确打击的外科手术式高技术战争中的应用,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军事理论的兴趣,掌握特定战例中的军事理论知识。
三、采用小组讨论教学法
四、采用基地实践教学法
实践教学相对传统教学具有先天优势,特别是国防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教育基地实践教学能够充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探索的热情。教育基地是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的基础性工程,是引导人们特别是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促进中华民族振兴的一项重要工作。运城有丰富的国防教育的自然人文环境和历史传统,有丰富的驻地部队资源。军事教师应充分利用地方红色文化教育资源,创新国防教育方式。如运城市博物馆、运城市航天公园、运城市英雄公园、夏县堆云洞、永济雪花山、运城莲花山、关帝庙等国防教育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具有积淀深厚的人文环境,学校通过制作“河东记忆”教学视频进行课堂教学和组织学生实地参观基地学习进行教学。
运城学院近几年来在省教育厅、省军区的指导下,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融合工作优势,整合各方力量,扎实开展学生国防教育工作,不断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军事素质,切实增强了大学生的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2018年6月运城学院荣获“全民国防教育先进单位”称号,同年10月被山西省教育厅授予“山西省国防教育特色学校”。经过近两年的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2020年我校被教育部授予“全国国防教育特色学校”。
本课程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导,国防教育为主线,采取线上线下混合式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法,创建了“依托地方红色文化教育资源,创新’一体二合三全四特’育人模式”。
(一)“一体”:指以大学生军事课为主体,夯实军事课教学工作,同时注意以学生为主体,还原国防教育主体地位。
(二)“二合”:指把国防教育与立德树人的思想政治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创新相结合。
(三)“三全”,指按照国家“三全育人”教育方针,实施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国防教育新概念。
(四)“四特”,指国防教育方式、活动开展、实践基地建设、高层次互动等方面特色鲜明。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一、课程简介
军事理论课以国防教育为主线,通过军事课教学,让学生了解掌握军事基础知识和基本军事技能,增强国防观念、国家安全意识和忧患危机意识,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观念,传承红色基因,加强组织纪律性,提高学生综合国防素质,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训练后备兵员和培养预备役军官打下坚实基础的目的。
二、课程中的思政元素
习总书记在2016年12月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
首先军事理论课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与国防教育的融合,强化“四个自信”和“四个意识”。课程以习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强军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习总书记关于加强全民国防教育的重要指示要求,充分认识国防教育中的德育价值,发挥好思想政治教育在增强国防观念,强化忧患危机意识、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传承红色基因血脉、感召民族精神、涵育崇军尚武文化的育人力量。
其次军事理论课充分发挥授课教师的教育与引导作用。军事理论课以国防教育为主线,旨在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意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和责任感,它是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之一。将高校国防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使军事理论课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将国防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既可培养学生的国防意识,又能够提高大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思想道德素质。
再次军事理论课挖掘思政育人元素,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入点。积极探索《军事理论课》蕴含的思政元素,深入挖掘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做好大学生国防教育有利于提升战争潜力和国防实力,是实现中国梦、强军梦的必由之路。军事理论课中中国国防、军事思想、国家安全形势、信息化战争、军事领域的新技术和新成果等内容所蕴含的育人的元素,蕴含着强大的思想魅力和指导作用,教学中教师注重宣扬国防内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国防观,增强学生国防意识;通过学习总体国家安全观,提升学生“防间”保密意识,增强学生忧患意识;通过学习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毛泽东军事思想、习近平强军思想等主要内容使学生树立科学的战争观和方法论;通过展示讲解近年来我军的先进武器装备和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新型装备能够点燃学生对祖国日益强大的情感认同和爱国之情。使学生了解掌握军事基础知识和基本军事技能的同时,增强国防观念、国家安全意识和忧患危机意识,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传承红色基因、提高学生综合国防素质,为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和建设国防后备力量服务。从而使高校军事理论课真正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并力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