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山东的淄博,以及下辖的3个县,都改回古代的名字,谁的名字最好听,谁的名字最霸气呢?
【潍坊市区】
潍坊,古称潍州、潍县,是明清时期著名的手工业城市,有“南苏州、北潍县”的美誉,近代随着潍县开埠和胶济铁路的贯通,潍坊一带迈入近现代工业的序列,坊子区也应运而生,1948年设市之时取潍城、坊子的首字定名“潍坊市”。
潍坊市放眼山东省全境正好处在东西交通往来的必经之地,是山东半岛与内陆腹地连接的重要纽带,这里既有秀丽的沂山山系,亦有渤海之宽广的胸怀,是远近闻名的“风筝之都”。潍坊的历史文化底蕴十分深厚,它是古时华夏九州之一的青州所在,是东夷、齐文化的核心,“海岱惟青州”是对它最完美的诠释,还走出了首位中国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奎文、潍城】
奎文原是潍县的东关,清代的“奎文门”坐落于此,1994年析出设区,白浪河以东为其辖地,是潍坊市府的所在地。
潍城,即古潍县、古潍州的治所城池,有“东莱首邑”的美誉,建国之初曾为县级市,1983年改设潍城区。
【坊子、寒亭】
二者一南一北分立潍坊主城区的两侧,寒亭区处在潍坊市北部海域的中枢,是弥河、白浪河等河流的入海口。夏朝时寒浞在境内创立古寒国,两汉时改古国旧址为亭,得名寒亭,建国后为潍北县地,1953年并入潍县,1983年析出改设寒亭区。
坊子,因近代以来的铁路、煤炭而兴,保有浓厚的时代烙印,是潍坊近现代工业的发源地,也是“潍坊”二字重要的组成部分,于1984年设坊子区。
青州市
青州,是古时的东方大州,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周礼》中记载:“正东曰青州”。汉武帝时始置青州刺史部,一跃成为山东地区的中心。两晋时期为南燕国都所在,是山东历史上唯一的“国都”,唐朝时置青州总管府,元初一度成为山东行省的治所,明清时期青州改作府制,成为山东境内地跨渤海、黄海的地理中枢。到了民国时期青州府被裁撤仅存益都县,直到抗战胜利后青州之名得以再次出现,改置青州市,一度成为山东省府驻地,建国后随着昌潍专区驻地搬迁潍坊,青州市也并入益都县了,直至1986年改置为青州县级市。
诸城市
诸城,是舜文化的发祥地,夏朝时出现了侯国“诸”国,春秋时期为鲁国诸邑,西汉初年封郭蒙为东武侯,后改作东武县,是琅琊郡的郡治,曹魏时为城阳郡郡治,北魏时改置东武郡郡治,隋朝时为密州州治,开皇十八年(598年)改东武县为诸城县,仍旧是密州州治,明清时期废州存县划属青州府。建国后属胶州专区,1956年划入昌潍专区,1987年改作县级市。如果改回古代的名字,诸城就叫“东武”。
寿光市
寿光,是农圣贾思勰、文圣仓颉、盐圣夙沙氏“三圣故里”,西周时属纪国,后为齐地,齐宣王时闾邱长老为其祈寿而得名,秦朝时辖地分属剧县、益县,汉文帝时始置寿光县,之后在经历朝代更迭和战火焚毁后,建制虽有变动,但寿光二字从置县时依旧保留了下来,是山东省内15个2000年不改名的古县之一,1993年成为县级市。
安丘市
安丘,古为莒国的渠丘之地,西汉初年为安丘侯张说的封地,至此改作安丘,汉景帝时置县,魏晋南北朝时建制被废仅存渠丘亭,唐初复置安丘县属密州,唐肃宗时改称辅唐县,五代十国时改回安丘县,民国时期出现三县分立的局面,建国后潍安、丘南陆续并入安丘县,1994年成为县级市。如果改回古代的名字,安丘就叫“渠丘”。
高密市
高密,因古老的密水河而得名,有5000多年的文明史,秦置高密县,两汉时设高密侯国,隋朝时称高密郡,唐朝时高密郡、密州二制来回更迭,元初改属胶州。1950年属胶州专区,1956年划入昌潍专区(潍坊地级市的前身),1994年成为县级市。同寿光一样,高密也是山东省内15个2000年不改名的古县之一。
昌邑市
昌邑,在商朝时为东方古莱国之地,后为纪国之地,齐灭纪国后以此地设为别都,称“邶殿”,两汉时改作都昌属胶东国,南北朝时刘宋在此建立新城定名“昌邑城”,后为北海县地,北宋时析北海县始置昌邑县,明清时期属莱州府,1950年改属昌潍专区,1994年成为县级市。如果改回古代的名字,昌邑就叫“邶殿”。
临朐县
临朐,在先秦时期境内曾设有骈邑,是帮助齐桓公成就霸业的管仲封地。西汉时因县城东临朐山,始置临朐县,之后朝代的建制中虽南北朝时出现诸县林立的局面,但“临朐”二字保留了下来,是山东省内15个2000年不改名的古县之一。
昌乐县
昌乐,是齐国故都营丘的旧址所在,县域内设有营丘镇,但营丘之争始终没有定论,有待考察,但境内的缘陵之名也相当悠久,是春秋时期杞国国都所在。西汉初年刘邦封其从兄刘泽为营陵侯,缘陵亦改作营陵,后为北海郡郡治,两晋南北朝时属高密郡,隋朝时营陵改称营丘县,唐初建制被废,北宋初年时取“都昌”、“长乐”两地名的尾字定名昌乐县,划属潍州。如果改回古代的名字,昌乐就叫“缘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