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州青未了——青州市扎实开展基层文联工作纪实
青州农民画长卷《中国梦·农民梦——向党的十九大献礼》(局部)
800多家书画经营商户,从业人员近5万人,年书画交易额百亿元以上,全年各种书画展出超过千场……很难想象,这些惊人的数据竟来自一个县级市——青州,以至于书画界有“书画市场看山东,山东书画看青州”之说。
“翰墨青州”
小县城的一流书画盛事
在书画交易额位居全国县级市场首位的青州,“家家丹青、户户水墨”的火热场景已延续多年。青州有闻名全国的中晨国际文化艺术小镇、青州书画艺术城、宝鼎书画城等近十家书画交易市场,经营者中既有资深书画界人士,也有企业家、退休人员和普通群众。
然而,即便是这样一个全国闻名的书画交易市场,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是各个画廊和美术馆各自为战,缺少统一的管理和引导,整个市场显得比较散乱;另外就是跟风现象比较严重,哪个书画家市场行情好,大家就一拥而上采购他的作品,导致市场存在许多泡沫。”从事书画交易多年的弘川现代美术馆馆长李国红坦言,在红红火火的书画市场里,自己曾一度感到无所适从。
青州市也敏锐地发现了这一系列问题。“一个缺少知名品牌活动、没有学术支撑引导的书画市场,注定难以做大做强。”中共青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陈同洲表示。为了打造一个全国闻名的书画艺术盛会,自2013年起,青州市文联在青州市委、市政府的指导下,联合中国美协、中国书协、山东省文联、山东省美协、山东省书协、中晨集团等机构,共同策划打造了“翰墨青州·中国书画年会”活动,至今已成功举办4届,为众声喧哗的书画市场和众多艺术知识、艺术鉴赏储备缺乏的商户,提供可资借鉴的学术参照。
青州市锦泉斋美术馆馆长王志坚曾是一名教师,1997年开始试水书画市场。“当时用1200元买了一位画家的两张斗方,2004年卖出了5600元。”王志坚恍然发现,原来书画一买一卖竟能赚这么多钱,于是毅然进入书画市场,后来也因盲目跟风炒作赔过钱。从2013年起,王志坚开始坚持每年参加“翰墨青州”活动。几年下来,自己画廊的交易额大幅提升,她本人也结识了不少书画名家和收藏家,开阔了眼界。
青州能够形成目前的书画产业格局,除了得益于丰厚的历史底蕴和专业的书画队伍,也离不开青州市委、市政府和上级文联的扶持和帮助。“翰墨青州”作为青州市文联主导打造的知名品牌,在展示当代书画成就、提升大众文化素养、推动青州地域文化事业发展方面作用巨大。“近年来,我们积极推动书画界团体、机构、企业等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广造声势,努力将‘翰墨青州’办成在国内享有较高声誉的一流书画盛事。”青州市文联主席赵世华表示。
在“翰墨青州·2016中国书画年会”上,全国中国画作品展、中国书画名家邀请展展出了刘大为、龙瑞、李翔、张志民等艺术大家的作品,不仅名气大、水平高,还成系列地梳理了当代中国画创作的面貌。青州一二堂书画艺术中心总经理王东深有体会地说,“翰墨青州”活动能够实现“三赢”:“画廊受益,因为我们能获得更多的全国书画家的信息和客源;书画家受益,因为他们作品的知名度得到提升;消费者也受益,因为他们能买到物美价廉的艺术品。”他甚至认为,“翰墨青州”活动还能拉动青州的旅游市场,将书画交易与旅游结合起来,会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
农民画
政府搭台、文联主管、协会发动、企业推进
近年来艺术品市场开始降温,在青州这样一个全国闻名的书画交易市场里,如今最欣欣向荣的艺术品种是什么?也许答案会令很多人大吃一惊——农民画。
“随着‘翰墨青州’等一系列活动的开展,青州中高端的书画市场逐渐成形。中高端书画市场有了,大众书画市场能不能更进一步?”2014年以来,青州市文联在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开始大力发展农民画事业,在农民画创作、市场推广和宣传等方面加以扶持引导。
作为中国农民画的重要发源地之一,青州农民画艺术特色鲜明,造型质朴生动,色彩鲜明亮丽,构图饱满,极具生活气息,在群众中具有很高的影响力和号召力。
近年来,青州市逐步形成了政府搭台、文联主管、协会发动、企业推进四个层面高效、稳步前行的青州农民画“四轮齐动”产业发展模式。目前全市有农民画从业人员3万余人,年创作农民画50万幅,年交易额达6000多万元,不仅增加了农民收入,丰富了农村文化生活,也推动了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发展。2016年3月,青州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中国农民画之乡”荣誉称号,成为目前山东省唯一获此殊荣的城市。
当记者走进青州农民画画院近7000平方米的创作、展示空间时,乡土气息扑面而来。在一间工作室里,记者见到了70岁的青州农民画画家马季青。“我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一辈子跟斧头和锄头相伴。”马季青说,年少时,自己就酷爱绘画,童年时描摹绣像、画刀马人物,村里人都说画得惟妙惟肖。青年时他种烟烤烟,面对土壁,拾起焦炭,在墙上信手涂鸦,鸡鸭牛马、姑娘小伙,一个个活灵活现。几十年奋笔勤学,终有所成。
“到我住的庄里,问马季青这名字可能没人知道,但一提‘画画那个人’,大家都知道是我。”马季青认为,创作农民画,关键要有生活。“我是个农民,农民就该画农民画,农民的感情只有农民画才懂。我的根就扎在这片土地上,我想用农民画这种最简单、最朴实的形式,来表达自己对土地的爱。”因为马季青,马家如今成了艺术之家,儿子马保光,女儿马保红、马保娟,孙女马沐笛都从事着美术工作,其中大部分是创作农民画的好手。为了让马季青更安心地进行创作,青州市文联专门在青州农民画画院里为他开辟了个人画室。“过去都是在家里桌子上或者炕上创作,条件简陋,四周也吵闹,现在农民画画院给我提供了专门的画室,画画更安心了。过去我们农民画画家再努力,可能也没人知道。现在青州有了这么好的平台,我们也有了名气,作品的销路也越来越广了。”
马季青此言非虚。在他的画室旁边,还有许多其他画家的画室,临近画室还有许多工作间,有的为农民画销售而设,有的专供农民画展陈,有的则负责农民画衍生品开发。而走出青州农民画画院,青州农民画艺术研究院、青州农民画美术馆也一一映入记者的眼帘,青州市文联俨然成了农民画的“博物馆”。
2014年,青州市政府确立了以青州市文联为农民画产业发展的主管单位。三年多来,青州市文联先后建立青州农民画画院、青州农民画博物馆等机构,并成立青州农民画协会。与此同时,青州市文联一方面举办了“户县农民画走进青州精品展”等农民画展,另一方面也将青州农民画送至“美丽乡村博览会”等全国性活动参展,甚至放眼海外,在法国、美国等国举办青州农民画画展,不但有效激发了广大农民画作者的创作热情,也为他们提供了学习、展示、交流的平台。
出生于1981年的青年农民画画家宋晓也参与了这次创作。学工艺美术的他,后来却迷上了农民画艺术,从2014年开始专攻农民画创作。“有些人不理解,像我这样的年轻人为什么会喜欢看起来挺土的农民画,其实我年少时收集了许多糊棚画、灶台画、风筝画等青州地区的民间艺术作品,后来我发现,原来这些源于民间的实用美术,都属于青州农民画这一艺术品种。”作为土生土长的青州人,宋晓痴迷于青州农民画中的家乡风土人情,“这是讲述青州故事的艺术作品,是只属于青州的艺术作品”。
“农民画创作的普及,不仅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更是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推动。”赵世华自2014年担任青州市文联主席后,一直思考着农村文化建设的一些现实问题,“在劳作之余,农民们是闲聊家常、打麻将赌博还是搞点精神文化活动,比如创作农民画。”在赵世华看来,懂一点文艺,人的素质就会提升;人的素质高了,家风就会好;家风好了,乡风就会好;乡风好了,整个社会的风气也会越来越好。“在青州,你能搞点文艺创作,大家就会尊重你,你也能体会到荣誉感。”
党建微平台
“党员朋友圈”火了
其实,“党员朋友圈”只是青州市文联加强党建工作的一个缩影。为强化党对文艺工作的组织领导,推动文学艺术快速繁荣发展,今年4月,青州在全国率先设立文学艺术界党委,这也是目前全国文联系统唯一的行业党委。青州现有各类民间组织38个,都是民间自发的社团或民办非企业,有的常年无法开展工作,虽比较松散,却集聚着青州各路文化艺术人才。“我们市文联一管不了钱,二管不了人,但我们可以大力抓党建。”青州市文联希望通过建立党委的方式,把这几十家民间文艺组织联络起来,抓手就是依靠和增强党员的责任感和荣誉感。青州市文联希望为文艺工作者们提供的,是一种“家园式”的服务。过去一直没有活动场所的一些文艺组织,都陆续在文联找到了“家”,通过开展支部活动,这些文艺组织的凝聚力也大大增强。
青州文艺界党委成立后,青州市文联开展了全面摸底工作,指导各类文艺组织相继建立了党支部。“现在我们共有协会党组织28个,党员968名,会员9000余名。”一系列实打实的数字背后,是青州市文联延伸工作手臂、团结服务基层文艺工作者的努力。除了“党员朋友圈”,青州市文联还打造了微平台、“春苗”工程、文艺讲习所、微课堂、“翰墨青州·中国书画年会”等金牌项目。“我们将这些工作都归入了青州市文联‘艺家·党建聚落文学艺术界党建综合服务平台’。”魏芳介绍说。
中国书协会员、青州书法家陈铸是一名中共党员,也是“春苗”工程的积极参与者。这位年过六旬的书法家,自幼家境贫寒,16岁就进入青州卷烟厂工作,后来因对书法痴迷,便白天上班,晚上苦练,终于练就一笔好字。当了一辈子工人的陈铸,深知因贫失学的苦痛,于是自2010年起,他就将自己书法作品拍卖所得的钱款捐赠给贫困大学生,至今捐款额已高达数十万元。同时,他还多次为希望工程、残疾少年儿童、水患和地震灾区、贫困母亲捐款。
最近,陈铸更是积极参与青州市文联“春苗”工程的各项活动,从文联文艺讲习所到青州市图书馆,从乡镇中学到田间地头,都留下了他举办公益培训和公益讲座的身影,数百名书法爱好者与基层教师从中受益。“要成为书法家,书品和人品都很重要。我希望将自己的所学、所思、所感,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书法爱好者们。”陈铸说。
“只有深入基层,才能体现出党员的先进性;也只有深入基层,才能真正地吸收艺术的养分。”赵世华说。在青州的乡村、校园、机关、企事业单位,文化艺术人才不断涌现了出来,而他们回馈这片沃土的方式,也正是生生不息的文艺交流、创作、展演活动。“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正是这一群群热爱文艺的青州人,沁润着文化青州、文艺青州的绿树繁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