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漂在香港的人,都是这座城市的体验官03-1415:20
很多香港人常会仰天长叹:点解我老豆唔係李嘉诚?(为什么我老爸不是李嘉诚?)
对此,李嘉诚的回答是:我老爸也不是李嘉诚。我是奋斗出来的。
嗯……话虽如此,但今时今日,普通人恐怕很难逆袭成李嘉诚。
最实际的是找一份“笋工”,不求大富大贵,但求衣食无忧,有瓦遮头。
作为香港三百多万打工仔中的一个,我就把找工作这回事和大家讲一讲。
本文适用于市面上多数工作,不包含考公务员、高人引荐等内容。
新人老人,渠道不同
根据个人经验和观察,如果本身能力过硬,在香港工作不算难事。
从学校到社会往往是最难的一步。
在学校交学费,吸收知识;在职场付出劳动,赚取金钱。
赚钱总比付钱难,所以找工作时要放平心态。
有些大企业会到学校进行careertalk,招收毕业生。
偌大的阶梯教室人山人海,现场气氛十分热烈。这也是企业形象宣传的手法之一。
又称MT或管培生。
新人用两三年轮岗不同部门,之后作为储备型管理人才,目标是成为公司的中流砥柱。
甚至C字头大佬。
隐约记得参加过一个顶尖大企业的管培生招聘宣讲会。
现场大概有一千人,据说三千人报名,招六个人。
最后,多数人沦为分母,其中就有我。
之后我做了其他工作,有机会作为企业代表到学校宣讲,也当过管培生的mentor和buddy。
当初坐我隔壁天天聊八卦的管培生小哥近年辞职云游四海了。
命运好神奇。
现在的公司热衷以管培生名号招徕人才,曾有家连锁零售店以11k薪水招管培生被疯狂吐槽。
后来不骂了,因为大家发现有家山间小卖部也在招“管培生”,实际就是理货员兼收银员……
对于多数求职者,最主要、也最有保证的揾工渠道是JobsDB和LinkedIn。
各种信息一览无余,有些职位还可以一键申请,十分高效。
看多了招聘网站,你会发现有些公司一年到头一直在招人,可能有几个原因:
并不是说卖保险不好的意思,只是无论做什么,入行都需谨慎。
还有些职位挂羊头卖狗肉,也请注意甄别。
找工作是看缘分的,但总的来说,多试不一定会成功,但不试一定不会成功。
所以一时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也别心急,多试几次,nothingtolose。
全职兼职,锁定目标
在香港没什么“铁饭碗”一说。
permanentjob是说先干活,不知道哪天你就和这份工作一拍两散。
而fulltime和parttime呢,前者就是全职,通常按月“出粮”(发工资),有相对完善的员工福利。
包括MPF、医疗保险等等。
后者是兼职,一般是按小时计费,干多少拿多少,自然也不存在加班。
这几年网络骗徒多,有些陷阱会伪装成馅饼,打着高薪远程兼职的旗号来骗钱。
和相亲的“杀猪盘”差不多套路,千万避雷。
通常大家都想找高薪稳定的全职工作,有些人闲暇时搞搞副业。
公司一般会约法三章,禁止员工做某些兼职。
比如你在银行上班,再去证券公司做兼职不可以,但业余去调酒、运营自媒体、开的士都是OK的。
一个人拥有很多酷炫的身份,也就是所谓的“斜杠青年”。
过往同事或朋友公开过自己五花八门的兼职。
包括但不限于钢琴老师、健身教练、钢管舞、保险从业员、外卖员……
公司真的卧虎藏龙。
那时我才发现他不是普通靓仔,而是一个小有名气的歌手!
在香港,娱乐圈并不意味着高薪,影帝也会出街买菜,大家普遍更崇拜企业家或专业人士。
香港乐坛首位“牙医歌手”许廷铿出道以来一直打两份工。
港姐麦明诗、朱千雪退圈做律师……数不胜数。
图源:香港经济日报
知己知彼,搞定面试
市场上充斥着千里马和伯乐,但是能否配对就不一定了。
猎头俗称“人贩子”,他们会尽力把求职者卖个好价钱,这样一来,他们的佣金也会水涨船高。
一般是多金的行业或者重要职位才会找猎头挖人,普通岗位不会这么大手笔。
为了招聘到合适的人才,一些公司会设立内推机制。
假如你心仪某家公司,又有熟人在那里工作,不妨大家一起发达。
如果有亲属在某家企业工作,求职者很可能会被拒之门外。
如果同事拍拖或结婚,其中一个必须走。
但也有公司很喜欢员工成为夫妻档,甚至两代人一起工作,据说是可以增强凝聚力。
正规公司不会问求职者的婚育状态、身高体重,简历上也不会有照片、性别或年龄。
虽然猜也猜得到。
不过话说回来,也要分行业。比如零售业靓仔靓女多,Lululemon的销售小姐姐貌比女团。
娱乐圈更是“靠样揾食”(靠脸吃饭)。
各行各业不同机构的面试方式和流程不同,以办公室职位为例,面试流程短则一两周,长则几个月。
有多轮面试、笔试,也分为单面和群面,通常会由HR辅助,由部门或机构高管拍板。
有些人说自己求职的公司给了题目让做一份方案。
辛辛苦苦做好发过去就没下文,却发现该公司的新产品正是自己的想法,才发现被对方骗了方案。
遇到这种没开工就要干活的公司,就要留心了。
对于通过终面的候选人,雇主可能会做referencecheck,即背景调查。
以防有人资料造假、虚报过往薪水、职位和学历等等。
假如雇主要的是这些资料,可以给。如果问你要太过私密的资料,要小心。
来去之间,注意细节
过五关斩六将之后,拿到offer,就可以准备入职了。
一般来说,如无注明,从简历到合同等官方文件都是英文的,偶尔有双语版本,我没见过纯中文的。
合约里面可能有一些“魔鬼细节”,尽量在入职前和HR了解清楚,免得贴钱打工。
上班是为了赚钱,培训也是公司应该提供给员工的。假如刚上班就让你交“培训费”,快跑!
图源:香港01
对于非永居、持有条件逗留签注的朋友,揾工时需要注意公司是否可以帮你续签。
大公司HR通常熟悉这一套流程,小公司就未必了。
从面试到正式入职,一般是一两个月,这也是多数上家要求的通知期。
职位越高,通知期越长。
如果在此期间,原公司担心员工“身在曹营心在汉”,就会给放个带薪的gardenleave。
有些公司急等着用人,愿意buyout,即替候选人交代通知金给原公司以求“赎身”。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不着急你来,可能说明工作节奏适度;花钱挖你,或许意味着工作量排山倒海。
最离谱的是,有人被猎头发掘,buyout去了新公司,但没多久公司整体裁员,拿了补偿走人。
只好感叹:公司在我身上花了不少钱,但没多少进我口袋!
这就是职场,公司觉得用人贵,员工觉得赚得不够多。
在薪水以外,有人注重“WLB”,希望工作和生活有个平衡。
有人看重医疗保险,因为香港的员工医疗保险多数不包牙科,银行和大牌外企才有。
有人注重美食,但有饭堂的公司屈指可数,通常是中资。
而外资Bloomberg的pantry绝对是天花板级别,年初还新来了一批水母供观赏。
汇丰中心不仅有饭堂,楼下就是幼儿学校,方便员工子女就学。
有人则希望下班可以走路到兰桂坊,一醉解千愁……
总之,各花入各眼,大家按照实际情况自己评估吧。
新工作的probation,即试用期通常在三到六个月不等。
一方面新人可以逐渐融入工作环境,一方面雇主可以考察员工,合适了就留,不合适就走。
天上不会突然掉馅饼,假如突然有了,首先甄别是不是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