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手”访企拓岗、分类分层次精准推荐就业、职业生涯导师提供一对一咨询服务、推动就业服务数字化转型……北京高校积极行动,深入挖掘就业资源,千方百计提升毕业生的求职竞争力。
02
国企在行动
多措并举提供就业岗位引才聚智
积极挖掘岗位潜力,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线上线下相结合,提供多元就业渠道;深化校企政合作,树立国企就业优质品牌……2023年,北京市属国企不断完善政策,持续优化服务,千方百计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
截至7月底,2023年市属国有企业计划招收2023届高校毕业生28137人,较2022届计划招收人数增长了43.1%,实际签约率毕业生24585人,确定意向签约数2749人,完成计划招聘的97.1%。
“今年首钢集团校园招聘共招聘985人。”首钢集团有限公司人事服务中心负责人吴涛介绍,为加强集团人才梯队建设,引进优秀毕业生充实到集团各个岗位,促进企业人才的良性循环,首钢集团积极组织下属各单位求新求变,开拓招聘市场新模式,最大程度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助力。
在满足基本招聘人员数量的前提下,首钢集团还结合实际有针对性地扩大岗位需求。“特别是新冠疫情期间,我们招聘岗位数量较疫情前只增不减。”吴涛表示,近三年,首钢集团提供的岗位数量达6000余个,其中应届生校园招聘2843人,社会招聘2882人,招聘完成率超90%。
北汽集团借助互联网“云助攻”,让校招形式迭代升级。“我们面向国内双一流院校、世界大学综合排名前200的高校在线开展全球招聘。2023届校园招聘在线举办启动会直播,人力资源部门主管领导和面试官一同走进直播间,和求职的毕业生即时互动,观看人数超万人。”据北汽集团人力资源管理部副部长金贞梅介绍,北汽集团通过空中宣讲、网上双选、远程面试等形式,赋予招聘行为更多的衍生形态,让高校毕业生和企业及时“见上面”“牵上手”。
2023年,北汽集团校园招聘工作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走进北理工、北科大等全国的55所院校,录用1400余人。
在毕业生培养和留用方面,北京电子控股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北京电控”)积极探索,建立健全毕业生开发及培养体系,加快毕业生角色转换;满足多元化的人才需要,并设定不同的培养目标;以博士后工作站为载体,搭建毕业生引进培养平台。同时与知名高校建立人才开发工作战略联盟,共设立了8个博士后工作站,作为引进和培养高水平科研和管理人才的重要平台,全面推进“产学研”融合,促进科研成果转化。
与此同时,北京电控通过制定市场化的薪资福利和职级体系、做好毕业生的服务保障工作、关心关爱毕业生等举措,让企业最大限度地实现了毕业生留用,减少人才流失。
03
部门在行动
多方联动合力促进毕业生就业创业
市教委主动与各省、市、区所属地级市组织、人社、国资部门对接,开拓岗位,为地方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市教委召开双选会393场(线下181场),高校举办招聘会5655场。承办全国“百城万企”民企高校携手促就业行动,30所北京高校与60家企业签订合作协议。举办京津冀毕业生专场招聘会,120家用人单位提供1.8万个优质就业岗位。指导高校访企拓岗5374次,挖掘岗位5.4万个。打造市级“一街四园多点”创新创业工作体系,遴选优秀大学生创业团队入驻市级大学生创业园,并提供全方位创业服务。
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先后出台《优化调整稳就业政策全力促发展惠民生若干措施》《关于开展2023年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推进计划的通知》等政策。目前,本市有面向毕业生的一次性求职创业补贴、灵活就业社保补贴,帮助他们减轻求职负担,鼓励积极就业;有面向企业的社保补贴、就业见习补贴。在毕业生离校前,还开展了“就业扬帆政策护航”宣传周活动,期间服务企业1900余家,服务毕业生3.4万余人次、失业青年8700余人次。对于离校后暂时未找到合适工作的毕业生,还提供就业见习岗位,帮助他们提高就业能力,早日实现就业。
记者了解到,就业见习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根据离校2年内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等群体的本人意愿,组织其到经政府认定的就业见习单位进行见习锻炼、积累工作经验、提升就业能力的一项就业促进措施。参加就业见习可以申请见习补贴,目前,市级见习补贴标准为本市当年月最低工资标准。根据实际情况,有的区还有区级见习补贴。对见习期未满与见习人员签订劳动合同的,给予剩余期限见习补贴,政策实施期限截至2023年12月31日。与此同时,本市还启动了以“助力攻坚成就未来”为主题的2023年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服务攻坚行动。对于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开展实名服务,根据毕业生专业特点和就业意愿,“一对一”岗位推荐和指导,确保毕业生应就业尽就业。对于困难家庭毕业生,做细做实“1131”帮扶措施,即:提供1次职业指导,推荐至少1个见习岗位,推荐至少3个就业岗位,推荐至少1次职业技能培训或创业培训,确保对有就业意愿的困难家庭毕业生100%帮扶。
04
就业故事
多种渠道助大学生找到心仪工作
考研失利又错过秋招,是继续考研?还是直接找工作?2月下旬考研成绩公布,北京建筑大学就业指导中心马上安排各学院就业辅导员全面摸排学生的考研情况,提供一对一就业指导服务。对于没有通过国家考研线的学生,就业辅导员会全面了解他们的情况,帮助分析利弊,根据学生的个人条件、期望行业、预期岗位及薪资要求等,引导他们梳理出详细的求职清单,针对不同单位的招聘需求个性化修改简历,突出优势技能,还推荐他们参加团体辅导活动。经过一对一辅导和工作推荐,不到一个月,仅测绘学院就有10人选择就业,并与心仪单位签订三方协议。
“我毕业于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对新媒体运营和拍摄制作短视频很感兴趣,但是毕业后一直没有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家住平谷区的唐海阔为了找到理想工作,在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网站上申请了就业见习项目。很快,北京市乡博博文化旅游有限公司就对他发出了见习邀请,招聘岗位正是他的对口专业——视频剪辑。在见习期间,公司给唐海阔安排的都是关于视频拍摄和剪辑方面的工作内容,因为感兴趣,所以他投入了很大的热情和耐心去完成,最后的工作成绩得到公司领导的认可和表扬,在这个过程中,他的专业技能也得到了历练和提升。见习一个月后,他便与公司达成就业意向,并签订了一年以上的劳动合同。
资讯多一点
现在正值求职季
一些不法分子专挑
涉世未深的毕业生求职者进行欺诈
让人不得不防
下面这些陷阱
一定要警惕!
擦亮眼睛!警惕招聘“黑中介”
这些“黑中介”大多无法提供真实、合法的“靠谱”工作机会,常打着介绍工作的幌子通过发布虚假招聘信息,以“轻松拿高薪”“升职加薪快”等为诱饵,使用各种手段骗取求职者钱财。
防范提示
要你交钱,得注意!
入职前先交钱
中介机构还未介绍到工作就以各种名目向求职者收取费用,是最为典型的求职招聘陷阱。不法分子的常用手段,是以押金、保证金、办证费、服装费、资料费等名目收费,之后再以各种苛刻的要求迫使求职者自动放弃求职或离岗,已交纳的费用借故不退还求职者。
这类骗局往往有几个特点:对职位许以高薪并承诺工作轻松;对学历、工作经验要求很低;面试过程简单,轻易即可通过;收费要得急且看似各有名目,实际并不合理合法。
求职“内推”
招聘“套路贷”
不法分子与不良网贷平台勾结,“挖出”购车贷、美容贷等新型招聘陷阱,主要蒙骗毕业不久、初入职场、找工作心切的求职者。
入职捆绑付费培训
一些培训机构或中介公司,以招聘为名变相招生,以高薪、名企工作岗位为诱饵吸引求职者,面试时则向求职者提出“工作能力不足”、“岗位有从业资格限制”等理由,要求进行入职培训或考证培训,并承诺完成培训后即可上岗。
当求职者交付培训费用后,此类培训机构却不提供承诺的相应工作,或者以不能满足岗位需求等理由,在求职者刚一上岗就予以解雇。更有的企业,一旦收取求职者的培训费后就会即刻“人间蒸发”。
《劳动合同法》第九条明确规定,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不得以任何名义收取劳动者财物。《人力资源市场暂行条例》第二十七条规定,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接受用人单位委托招聘人员或者开展其他人力资源服务,不得采取欺诈、暴力、胁迫或者其他不正当手段,不得以招聘为名牟取不正当利益。违反有关规定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将予以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罚款、吊销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等处罚;给个人造成损害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或由有关主管部门依法给予处罚。
诱骗从事违法活动,果断拒绝!
兼职“刷单”
求职者一旦落入陷阱,最初几次刷单会轻松赚得几百元,随后为获得更高比例佣金而垫付更多金额,直到自己相当数额的资金转入了不法分子指定账户,就会被对方迅速拉黑。
传销“拉新”
传销组织具有收取入门费、拉人头、金字塔结构的盈利模式等典型特征。近年来,在有关部门的严厉打击下,一些传销组织转为通过布设网上招聘陷阱拉新人、发展下线。
这类传销组织在招聘平台发布招聘信息,以“勤工俭学”“招聘兼职”“高额回报”等为诱饵,吸引求职者应聘。一旦求职者落入圈套,传销组织便会要求缴纳一定费用或购买某种产品,并指派各种“推销任务”。这类传销活动本身就具有一定迷惑性,又往往通过网络招聘等手段实施,更增加了其隐蔽性。
色情招聘
这类招聘陷阱的目标多为年轻女性,常常以招聘“行政秘书”、“生活助理”为名,有的还打着招聘网络主播等新兴职业的幌子,或明或暗要求“特殊陪伴”“专项服侍”等,实质上是要求女性求职者从事色情服务。
盗用个人信息
一些不法分子以招聘的名义,打着“高薪兼职”“点击返现”等幌子进行电信网络诈骗,诱导应聘者办理银行卡、手机卡或注册APP账户。
“猫腻”合同,别签!
求职者找工作时,还要防范遭遇劳动合同陷阱。有的用人单位以种种借口拒绝与劳动者签订书面劳动合同,有的签订合同后没有给劳动者一份合同文本留存,有的签订合同中缺少工作岗位、劳动报酬、劳动条件等具体信息。
《劳动合同法》第十条明确,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已建立劳动关系,未同时订立劳动合同的,应当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第十六条规定,劳动合同由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一致,并经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在劳动合同文本上签字或者盖章生效。劳动合同文本由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各执一份。劳动者在入职前一定要仔细阅读并认真签订劳动合同,尤其要核实清楚涉及个人权益的重点条款,这是对自己合法权益的有效保护。
对于非全日制工作,《劳动合同法》规定可以订立口头协议,但应注意留存当初做出约定时的有关资料。若因故未能签订合同、订立协议,一旦遇到纠纷应及时寻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有关部门帮助,通过正规渠道予以妥善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