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玉英,厦门大学中文系教授,厦门大学南强重点岗位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厦门大学古籍研究所所长。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福建省高层次A类人才,厦门高层次A类人才,“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协同创新攻关平台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2006年至今在厦门大学中文系语言教研室任教。主攻方向为古文字、上古音、汉语史和出土文献,研究特色是将古文字研究和上古音研究相结合。
2000-2003福建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获文学硕士学位
2003-2006厦门大学历史文献学专业,获历史学博士学位
2014-2015美国密歇根大学语言学系访问学者
2006-2012年厦门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助理教授
2008-2011年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后
2012-2020年厦门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副教授
2020年至今厦门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教授
2020年至今博士生导师
2023年至今厦门大学南强重点岗位教授
2023年至今厦门大学古籍研究所所长
福建省辞书学会副会长,中国训诂学会理事,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中国音韵学分会理事。中国古文字学会会员,中国文字学会会员,中国方言学会会员。
本科课程有《古代汉语》《传统语言学》《现代汉语》《汉语语音史》《<说文解字>导读》《甲骨文金文与商周文化》《大学语文》等。
研究生课程有《汉语文字学》《古文字学》《汉语上古音》《出土文献与汉语上古音概论》《研究生写作方法论》等。
1.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出土文献与商周至两汉汉语上古音演变史研究”(在研),项目编号22&ZD301。
2.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出土文献用字差异与战国雅言语音及秦楚方音研究”,项目编号21BYY135(在研);
3.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团队项目“东亚汉语音韵学史文献发掘与研究”子课题“日本汉语音韵学史文献发掘与研究”;
4.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规划项目“出土文献及传世典籍《诗经》异文数据库建设及上古音的分期分域研究”,项目编号G3922(在研)
5.主持福建省社科规划一般项目“安大简《诗经》异文与战国语音研究”,项目编号FJ2020B125(在研);
6.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古文字异部谐声通假与上古音研究”,项目编号14BYY099(已结项);
7.福建省社科规划一般项目“《说文》声系、《广韵声系》与古文字声系合证”,项目编号2013B220(已结项);
8.主持福建省社科规划一般项目“朱熹口语语言修辞研究”,项目编号2009B116(已结项)。
1.《出土文献与汉语史研究论集》(独著),中西书局,2022.
2.《林义光<文源>研究》(合著,第一作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
3.《<文源>评注》(合著,第三作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
4.《古文字构形与上古音研究》(独著),厦门大学出版社,2009.
5.《朱熹口语文献修辞研究》(独著),厦门大学出版社,2011.
1.《从甲骨文看商代语言的语音特征》,《古汉语研究》2024年第3期。
2.《出土文献〈诗经〉异文所见汉语上古音中的历时音变和共时方音特征》,《出土文献综合研究集刊》第19辑,2024年。
3.《论区分战国各国通行字与地域用字的意义》,《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第11辑,2024年。
5.《从出土文献看〈说文〉“读若”的历史语音层次》,《浙江大学学报》2023年第2期,第29-39页。CSSCI刊物。
6.《论形本义、字本义和词本义》,《中国语言学报》第21期,2023年,第190-198。
7.《〈说文〉若干单音节互训词献在出土文中的字词关系考》,《中国文字学报》第十三辑,2023年,第172-182。
8.《谈谈汉字异部位谐声中的例外》,《文学细读》第二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3年,第362-369页。
9.《21世纪以来利用古文字资料研究汉语上古音的回顾与展望》,《出土文献语言研究》第四辑,2022年,第20-39页。
11.《西周金文同词异字的历史层次及其所揭示的商周雅言之历时音变》,《古文字研究》第34辑,中华书局,2022年,第225-236页。
12.《谈谈<简帛古书通假字大系>中值得商榷的字词关系问题》,《汉语字词关系研究》,上海:中西书局,2021年,第104-112。
13.《楚系出土文献所见*n-、*l-不分现象及其源流与成因考》,《中国语文》2020年第4期。
14.《出土文献所见汉语同源词之动态考察》,《古汉语研究》2020年第1期。
15.《基于古文字材料的上古汉语清鼻流音之历史考察》,《中国语言学报》JournalofChineseLinguistics(SSCI、A&HCI双收录刊物),Vol.48.1,2020.
16.《从古越语到现代侗台语——语言类型转换的实例》,《东方语言学》第19辑,2020:13-36.
17.《“”及从“”之字考论》,《古文字研究》第三十三辑,中华书局,2020年.
18.《论战国时期言语异声与楚系简帛中的文字异写——兼论战国楚方言的性质》,《饶宗颐国学院院刊》第六期,2019年8月.
19.《“合”声系及其上古音构拟》,《出土文献综合研究集刊》第8辑,巴蜀书社,2019.
20.《利用古文字资料研究上古音应该注意的问题》,《汉语史新视阈——叶宝奎先生七秩寿庆论文集》,2019.
21.《字迹学视域下的甲骨文饰笔研究》,《古文字研究》第32辑,中华书局,2018.
22.《<说文>声系、<广韵声系>与古文字声系合证——以见类为例》,《汉语史学报》第19辑,上海教育出版社,2018.
25.VariantSpeechSoundsintheWarringStatesPeriodandVariantCharactersintheChuBambooandSilkManuscripts—OntheNatureoftheChuDialectintheWarringStatesPeriod,ChineseStudiesinHistory(A&HCI收录刊物),2017Summer,50(3):213-234.
26.《古音研究中应该注意的文字问题》,《吉林大学学报》2017年第1期,人大复印报刊資料《语言文字学》2017年第5期全文转载.
27.《据秦楚用字之异考察复声母在战国秦楚方言中的留存》,《复旦学报》2017年第3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语言文字学》2017年第9期全文转载。
28.《“今”声系及其上古音构拟》,《古文字与汉语历史比较音韵学》,2017.
29.《论甲骨文中饰笔产生的原因及其演变趋势和性质》,台湾《中国文字》新43期,2017.
30.《春秋时期古越语的音节结构与吴越铜器中国名、人名的解释》,《古文字研究》第31辑,2016:177-187.
31.《<广韵声系·端系>指误》,《古文字论坛》第2辑,2016.
32.《<广韵声系>指误(一)》,《龙岩学院学报》2016年第3期.
33.《论同形字与上古音研究中的声系划分》,《古文字论坛》第1辑,2015年.
35.《论“二”、“次”不同源》,《古汉语研究》2013年1期.
36.《“接”、“捷”、“缉”之上古声母构拟——从包拟古的汉藏同源对比说起》,《民族语文》2012年6期.
37.《古文字声系与上古音构拟举隅》,《古文字研究》第29辑,2012.
38.《林义光古音学思想初探》,《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增刊.
39.《“戴”字古音考》,《古文字研究》第28辑,2010.
40.《论第一人称代词“予”出现的时代及其与“余”、“舍”的关系》,《中山大学学报》2010年3期.
41.《东牌楼东汉简牍<和从书>所见东汉若干制度探索》,《厦门大学学报》2009年6期.
42.《论变形音化研究中的若干理论问题》,《宁夏大学学报》2009年第3期.
43.《论程度副词{太}出现的时代及其与“太”、“大”、“泰”的关系》,《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3期.
44.《谈谈音与饰笔》,《古文字研究》第27辑,2008.
45.《利用古文字资料的上古音研究述评》,《古汉语研究》2008年2期.
46.《论古文字与对外汉语教学》,《厦门大学学报》2008年教学研究专辑.
47.《二十世纪以来古文字构形研究概述》,《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第二辑,2008.
50.《语音与文字分化研究》,《中国文字》新31期,2006.
51.《古本<尚书>研究的重大进展——读<古本〈尚书〉文字研究>》,《龙岩学院学报》2010年1期.
52.《论双声符字研究中的若干理论问题》,《厦门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
53.《<文源>双声符字笺证》,《中国文字》新30期,2005.
54.《张家山汉简<算数书>的经济史料价值》,《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5年1期.
55.《秦音中以母与喉牙音之关系考》,《文史哲》2005特刊.
56.《论林义光对古文字学的贡献》,《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
专著《古文字构形与上古音研究》(独立作者)获2011年福建省第九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专著《林义光<文源>研究》(第一作者)获2019年福建省第十三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专著《<文源>评注》(第三作者)获2019年福建省第十三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论文《基于古文字材料的上古汉语清鼻流音的历史考察》(独立作者)获2021年福建省第十四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论文《楚系出土文献所见*n-、*l-不分现象及其源流与成因考》(独立作者)获2023年福建省第十五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专著《古文字构形与上古音研究》(独立作者)2023年。获第二届唐作藩音韵学奖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