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办公的过程中,他的状态更接近“生活就是工作,工作就是生活”,虽有些无奈,但已经接受的他只好“乐观”地安慰自己:“那我就学习灵活对待生活和工作吧,忙的时候努力工作,有空就尽情玩,尽可能杜绝想玩的时候放下一堆事情不处理,回头又要赶工的心理疲乏状态。”
如何切换工作和生活?“要听身体怎么说。”曹文森说,当感觉身体想要“罢工”时,就算工作还没有完成,他还是会选择马上睡一觉,调整好自己的状态。
居家情景3
青年艺术家工作和生活需要截然分开
青年艺术家邱逸曼一直认为工作和生活需要截然分开,所以和朋友一起在家附近租了一个小画室用于创作,因为两个地点距离很近,疫情防控要求对他在工作和生活之间的切换没有太影响。
居家情景4
职业女性从来没这么想回单位工作
“我从来没这么想回单位工作。”自从单位实施轮流上班的制度,沈丹每隔一周就要在家居家办公一周,在为工作忙得焦头烂额的时候,还要同时应付在家上网课的小学生儿子,“准备一日三餐就算了,还要按照老师的要求管理、监督孩子起床、上课、午睡、运动……”
生活和工作在居家办公的日子里穿插着进行,甚至要同时“两手抓”,沈丹越来越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如果没有回单位的那一周可以缓一缓,我可能一回家就要发脾气了。”
建议:
在狭小的空间保持“动”的状态
易林也认为居家办公对于家庭的关系影响最为显著,而且尤其是家庭人数越多,产生的影响越大。“家庭是基于强烈的情感基础和个人间亲密关系构成的,开放、协商、互尊、互惠的经营方式有利于构造一个和谐的家庭关系。尤其是,家庭中的合理分工和性别以及代际平等的意识对家庭的和谐很重要。”易林说,当家庭成员不得不选择居家办公时,因为空间限制,成员间的互动更为频繁,可能会使得家庭关系更加亲密,也可能会有更多摩擦,“毕竟每个人都是一个完整的个体,需要自己的空间,家庭成员间也需要有边界。”
分析:
“弹性工作制”或成新趋势?
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学系教授程潮已在广州大学(桂花岗校区)居“校”办公十几天了,只能采取线上教学的方式给学生们上课。对于这种工作模式,他已习以为常,认为“疫情防控要求给了居家办公‘广泛试点’的机会”。
“居家办公还要花点心思,想点技巧。”程潮举例说,面对面教学的好处是师生之间可以很好地沟通,而上网课则会相对机械一点,于是他想了个法子,当讲到重点话题时他就会发问,让同学们发弹幕,提出自己的观点,“这样他们能简洁快速表达,我能立即了解领会,彼此能更好互动,提高上课效率。”
一名企业经营者表示,“弹性工作制”是职场的新趋势,员工可选择完全在家工作、完全在办公室工作,或两者混合的方式:“有的金融企业正在考虑与第三方合作为员工提供‘家附近的工作场所’。”
但易林不认为居家办公是一个大的发展趋势:“虽然互联网的功能被越来越多地利用起来,并且一些新功能也被不断地开发出来,但体力劳动者比如在工地工作的工人却无法居家办公,居家就会既无工作也没有收入;同时,脑力劳动者也不是每件事都可以在虚拟空间中完成的。”
不过他强调,虽然一般人们都需要有工作和生活的界限,但也有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另一种“无界限”的方式:“比如有的人在选择工作的时候会出于内在满意度考虑,这时,工作就成为他的生活方式,比如生活方式创业者就是这样,不同于传统上以经济为目的的创业者。这种情况在今天的数字媒体时代更加突出,因为现在每个人的社交网络是以个体为中心构成的多方位、立体的网络,因此因价值观相同而聚在一起创业、生活的情况越来越多,过起一种生活方式导向的社群生活,这也让工作和生活密不可分。”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林琳、卢梦谦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陈忧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