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爱:一般吉他初学者如果想要找老师学习吉他,您觉得他们应该用什么样的态度来面对学习吉他这件事情,应该做好哪些心理准备?您有什么建议给学生吗?
陈鹏:学吉他有两类人,一类是学着玩的,大部分属于这一类。这一类里有人是一开始抱着学着玩的心态,后来就过渡到下一类人了。
而下一类是真的很严肃地对待吉他学习。他想以此作为一种职业,或者是作为他毕生最重要的一件事情与爱好。如果一个人能在青少年时期就知道未来想做什么事,那是一件非常幸运的事情。因为热爱,并且坚持把热爱的事做到极致,他就能做出属于自己的风格。
这件事好比厨师做菜。一个以此为终身职业的厨师做出的宫保鸡丁,与一个半路改行,只为养家糊口的厨师,做出的宫保鸡丁的味道完全是两回事。找老师也是如此,你是想找一个地道的厨师(认真的老师)还是随便凑合,这两种的差别可想而知。
在美国也是如此,你要想学任何东西,就两类人,一类是学着玩,他就想今天吃饱了就行。大众化教学也无可非议,很多吉他手或吉他老师都是在这样的状态下进行教学,他可能必须得这么做才能生活,这也没什么不对。
在美国也好,那些弹的很棒的街头艺人也好,或是从事职业教育的老师们也好,他们脑子里的知识已经全部融合在一起了,这些经验不是几本书就能讲明白的。他能用各种方法给你解释,总会有一个方向你可以学到新的东西。这是音乐里很奇妙的一个东西,它是一种艺术,我觉得它也和思维方向有关系。
因此第一次找老师就找一个很严肃教学的老师。这个老师可能没有那么深的功底,但是他得教的是扎扎实实的基本功。这样以后你要换老师,或者自学,跟老师重新探讨一起学习,也不会有大的阻碍。
比如用节拍器这一件事情。如果你老师天天跟你说用节拍器,说明他是很认真的教学。我接触过很多半路来的学生,他们从来没用过节拍器,老师也不要求用节拍器。但我在上学过程中,老师提出的第一件事就是,把节拍器拿出来放在桌子上,没有的话马上到下边店里去买。老师对基础的要求就是要这样,必须要用节拍器,一板一眼的教学。
我就深深记住老师第一次跟我说的这句话:节拍器是你这一生中最好的老师,因为它能够24小时和你在一起,整天都陪着你。而且它是最严厉的老师,你错了就是错了。
这样的老师就是非常值得敬佩的。大部分老师都是一般意义上普通的老师,就像小学中学这些扎根基础教育的老师。但有了他们所教授的基础,你才能进阶到更深的知识上。这种逻辑思维是受教育以后必须要得到的。
小爱:国内从事吉他教育的老师,几乎八成都是野路子,而且教材种类特别多。当然这不是全是老师的问题,跟学生自己也有关。因为现在的学生都想快速地学到东西,有些老师就没有坚持自己,学生给钱就是老板,老师就照着他的意思走。您怎么看待这种现象?
陈鹏:我十年前回北京去见了几个非常好的音乐人,包括曹平老师,曹军老师,他们都曾经是我的老师,我出国之后就没有怎么联系。等我回去再找到他们的时候,他们也在教学生。我发现一个现象就是他们学生手里的教材特别多,我都没见过那么多教材。大家都知道在美国买教材很贵,我们买一套教材就够用了。
所以如果是以商业为主,老师就走进度这条路了。告诉你这么弹,那么弹,完了好像是学了一点东西,但学生其实啥也没明白,这是夫唱妇随造成的结果。
小爱:我很好奇在美国的音乐教育中,学生跟老师学习,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跟心态?
陈鹏:首先如果这个学生对待音乐很严肃,比如学院派学生。既然他花了钱去学院,准备更深入的研究,那么其实这些学生跟老师的地位几乎是平等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也是秉持与学生平起平坐的心态。
因为会有很厉害的学院派学生,他们在某些小的片段或者方向上可能比老师还厉害。老师甚至还请教学生刚才那玩意怎么弹的,看着挺有意思。比如有的学生指弹特厉害,但他的老师根本不用指弹,而是用Pick(拨片),这时老师一看他指弹就服气了,他会觉得你真棒,我也想跟你学,咱俩交换吧。
老师可能在某些地方还是非常严厉的,教学过程中他会非常严格告诉你对错。但除此以外,就是老师和学生共同研究的过程了。
至少有几十年我没有参与和经历国内的音乐教育,但我参观过一些北京的音乐学院,迷笛啊这些学院。参观下来我觉得也不错,硬件方面非常好,图书馆很大,有很好的信息资源,也有了一些外籍老师。但是我并没有接触到当面教学的层面,只是感觉中国的音乐还是比较急躁一些,学生也是如此。
我认为急躁可能是跟我们的性格心态有关,但也有可能不全部都是这样,我并没有一杆子打死。我觉得音乐最终还是一个追求美的感觉,不管研究什么样的风格,RockNRoll(摇滚乐)也有很感人的音乐,非常的发泄性的很燥的音乐也有。
小爱:我们发现国内很多从事音乐教育的老师,一开始的职业并不是老师,而是乐手,或许好玩兼职,或是帮朋友代班上课,因缘之下变成了音乐老师。当然这并没有什么不对,但他们可能并没有学习过如何正确的当老师,很多老师没有办法确实的准备正确的教材课件或是安排进度,让学生可以吸收更多的知识与获得技术上的进步。也许还有些老师因为各种机缘拥有了一些圈内圈外的名气,之后也开始投入教育事业,而且收费还不便宜。您是如何看待这样“非专业的音乐老师从事音乐教学”的现象?
陈鹏:我觉得各有所得吧。我自己在音乐教育上是非常尽力的。我将自己的经验经过打理与系统的规范,然后想办法用最简单的方法让学生学习,并且形成他自己的系统。这个系统每个人都不一样,但是基本的东西是一样的。这个过程中你能得到一些成就感,因为你会发现很多人对你是非常敬佩的,他坚信你口中的话语。这本身就是种回报,这种心理我觉得挺有优势的。
至于您说的功利感我想是指挣了多少钱,对吧?
我觉得在中国,按照1万个人里有一个特别有天赋的人在音乐上颇有成就的比例来说,中国人口基数庞大,还是可以出大师的。只是有的人可能就走到岔道上去了。极具天赋的小孩,在很小的时候路过了吉他这个房间,有机会碰到正确的指导,并且他非常有主见,去追求自己喜欢的东西,坚持不懈,将来他就会大有成就。
这样的人是非常了不得的幸运儿,如果他信息量又足够的话,这些信息量会扶着他走很远,最后一般人根本无法追得上他。
这就是我看到美国一些优秀的老师给我的一些印象,收了你的钱就应该把知识传授给你,指导你应该怎么样去做好这些事情。你能学到他的东西,但是你永远追不上他,因为他也在不停的往前走。
所以你说的这种很有名的商业教学在美国也有,特别有名的吉他手接受采访之后身价暴涨,他的课变得特别贵。但是美国人不傻,如果他讲课真的不行,学生学不到东西的话,他们自然会转向那些讲的好的老师。
小爱:国内的很多的乐手、音乐人都有一个梦,就是希望出国跟国外的乐手交流,跟国外的老师学习。间单说,有些人学习古典音乐会到欧洲,学习爵士布鲁斯会到美国,学习融合爵士乐(fusion)会到日本。但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成功如愿,因为这跟个人的经济状况有关。那么如果说经济状态允许的情况下,您会建议音乐人走出去,到国外留学或游学吗?您觉得在国外学琴的环境真的比较好吗?
那些世界级的职业吉他手也都是这么走的,没有天上掉馅儿饼的事。他一定经历过非常艰难的一个时期,但他们有独立的空间去思维,所以他的音乐才会有深度,才会有大将气势。如果没有这些经历,他就是一个不经事的小孩子。
其次,能出国当然好,你假如有机会,比如来美国学习布鲁斯,你去MI也好,伯克利也好,哪怕就是短期一个月住在学校宿舍里,每天就看别人怎么弹,看老师的演出,你就会有感受。他们是生活在音乐中的,一天到晚除了吃饭就全是音乐。你是真的热爱音乐,就会觉得生活在那里非常舒服,每人各有各的方法,互相学习,慢慢的你会融入音乐中,而不是整天纠结别人和你的不同。
那其实是一个多样化艺术交融的状态,没有谁高谁低。即使是特别简单的民谣弹唱也可以非常感人,JohnDenver的《TakeMeHome,CountryRoads》、披头士的《Yesterday》、卡朋特的音乐多简单,但是到现在还是很流行对吧?重要的是你要去汲取他们的作曲动机和旋律,为什么那么美?
小爱:刚刚您提到《TakeMeHome,CountryRoads》,《Yesterday》这些比较有名的歌,如果我们在国内用另一个说法就是"烂大街",但是老外认为正是因为它们够经典,所以把这些经典公认是音乐人必学的曲目,他们会一直唱,大家都能接受并且很享受他。但在中国有个很奇怪的现象,非常火的歌,比如《成都》,被某些人称为是“烂大街”的歌,经过大街小巷大量的翻唱传唱,于是很多人便开始觉得这首歌很low,甚至后来变成了讨厌他,当你唱《成都》时,很多人会有一种看不起或是嘲笑的心态。你觉得我们国人跟外国人的心态真的是不太一样的吗?
陈鹏:关于这个问题,首先是那首歌是不是值得你这么去做,如果歌曲本身真的特别好,那就应该当成经典来学,比如《加州旅馆》。这种曲子也挺难弹的,但就是很经典。虽然说是“烂大街”,但它还是吸引了很多人,老外甚至会觉得你改编成这样,还挺惊讶,他是这么一个心态。
小爱:您刚刚的解释我能理解,也许比起世界名曲《加州旅馆》,《成都》或许还是达不到那种境界,而且不同类型的歌曲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之下也不能拿来相比,总之,大家都有自己的喜好厌恶,没有所谓的对错。
小爱:接下来想请问陈老师,一般吉他初学者应该如何挑选自己的第一把吉他?
陈鹏:我觉得第一把吉他该选一个比较负责任的牌子,不管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木材的选择,三合板、面单,全单,各不相同。此外尺寸也非常考究,比如琴枕的高度、宽度,指板跟琴平行的程度。其实很难找到完美的琴,必须要找一个懂行的老师帮你挑选,可能还要做一些相应的调整。
美国的每个乐器店几乎都有一两个技师,通过手工调整以后让弹起来才会比较舒服。手感很重要,特别高或特别低都会让你养成坏习惯。
所以我的答案是你的第一把琴,手感一定要好,尺寸要正。也不需要电箱琴。
为什么90%甚至99%的人全都放弃了吉他呢?就是手感调整的问题。我曾经帮一所中学调过40把吉他,那些琴基本都没有被好好的照顾。一是脏,二是生锈破损。学校没钱,只能买一些低价的琴,因此需要大量调整。所以后来我每次修琴的时候,我一看一摸就知道这琴怎么样。
至少你要懂这些方面,因为大部分人是看外观买琴。就跟搞对象似的,看对眼了就好,看不对眼就算了。好多吉他手会把他们喜欢的吉他说成这是我的Girlfriend(女朋友),那是我的大夫人,二夫人三夫人,像重婚罪似的(哈哈),但你还是得听它声音好不好,尺寸合不合适。因为琴是用来弹的,尺寸有加厚的有加薄的,琴把也做的不同,琴的重心也是一个问题。
所以我的意思是说买琴需要各方面考虑,第一琴抱着要很平衡,不会往下栽,然后手感好,就行了。而且我觉得如果你真的很用心学习,两三年以后你可能需要换,即使有一把好琴在手里也有很大的几率需要调整。
因为木材会受气候和气温变化的影响而变化,不是买了一把琴就不需要调整了。我去中国琴店的时候看到好多乐器挂在墙上拿保鲜膜包起来,说是为了防尘,其实这挺不好的。吉他是风干型的乐器,气候特别潮也不好,闷在里边可能螺丝都长锈了。其实吉他是应该放墙边经常通风,甚至你让它听点音乐最好,有共振。我原来特想发明一个机械手,从车库里面安装一个小电机,每20秒弹一次,每天用变调夹夹不同的品,目的就是想让它震动,在温度湿度都很适宜的条件下,琴板在风干的情况下震动,会越来越好听。
有一种琴不需要调整,就是二手琴,并且是出自于一个弹得特别棒的人,他已经调好了,琴就基本固定好多年都没动,因为他住的地方没有什么气候变化,你拿到以后也在这同样的城市弹。这样的琴你拿回去可能根本就不用调,因为它已经适应气候了。
小爱:听说有些知名品牌的二手琴价钱甚至比新琴还要贵的?想请教老师,这是什么样的状况?
陈鹏:对,名牌,比如Fender之类,越久越贵。50年代70年代那时候,因为一些历史的原因,比如JimiHendrix,StevieRayVaughan(SRV)这些人他有故事,有的人喜欢那个时候的音乐,他买一把琴就挺好的。不过这个属于收藏性的二手琴。
但是不管是二手还是一手琴,我觉得都需要调整。很少有琴是不用调整的。我最近买了一把挺贵的手工琴,是Schecter在10年前最顶峰时期做的琴,选材特别棒。就算是单纯的电吉他干声,震动都特别好。但这琴是新的没弹过,这里边有一个问题就是Pickup(拾音器)的角度。出厂时都是跟木头是平行的,好看嘛。但你真正弹上去,要把低音这边拧开。因为听着声音不对,低音特别重,高音听不清楚。
我一个学生也问过我类似的问题,他老说自己的琴怎么低音那么重,听不清楚。后来他拍照片给我看,他的琴就跟我的差不多,厂家出来的时候就这样,Pickup的位置不对。
小爱:谈到乐理这可是大家都非常头疼而且不喜欢的课程,很多人初学者到一个阶段,常常听很多人说自己的吉他程度一直没有办法继续进步,他可能不明白,他可能是被乐理卡住了。有人说学会乐理之后就像打通任督二脉一样,可以开始悠游畅行无阻,并且开始享受吉他的美妙世界了。那您认为乐理在学习吉他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
陈鹏:我想先问一个问题,如果一个人打算去旅游,但没有GPS,那么他敢去吗?他走的远吗?就算不用GPS,找本地图也能凑合看看,也大概知道哪个方向走,对吧?
乐理就像地图或者GPS一样,在它的指引下你至少知道自己走的路是对的,速度会加快。如果你真的很严肃学习音乐的话,你需要学习乐理,而不是在黑暗中摸索,那样早晚会撞到墙上。
小爱:我们发现有些老师教乐理是没有系统的,他懂乐理,但是他未必会知道怎么教乐理。所以某种意义上来说,"学习乐理"这件事情不只是学生面临的课题而已,我觉得也是吉他老师们必须认真面对的课题。如果学生找错了老师,相当于买错了GPS,错误的导航不但不能让你到达目的地,甚至可能迷路走错了方向,耽误了学习。目前网上免费的乐理课程几乎都是片断零碎的,书上的乐理也非常生涩无趣。请问您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陈鹏:高科技的GPS,上面有好多功能,有的还会有更新,每个版本的操作也都不太一样,你需要去学习并且熟悉它的使用方法。这个过程可能会花费一两星期,你才能习惯。
学习乐理也是如此,你可能买一本书看了半天,最后还是得真的走出去看它工作不工作。可能信号好的时候它会有保证,你会越来越熟悉和习惯这套设备,也会出现某个地方信号不好的情况,那时候又该怎么办?
所以无论你是看书学,还是找老师学,如果你从来不去实践,也没人给你举例怎么用,那么学生学了两年可能陆陆续续就放弃了,而且你也就忘记这些知识,会觉得那东西好像跟我现在弹的没什么关系。
在我教学里正好相反,学到进阶的时候,我会开始把每一个曲子的乐理都分析给学生,背景、和声走向,哪个离调,哪个迹象又回来了。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应用问题。我想乐理学不好的主要原因就是没有运用。学了要及时用,而且你在弹奏的时候,脑子里就要很明白里面的来龙去脉。
你可以定时上乐理课学习必要的理论,但是一定要有一个合适的老师告诉你怎么把乐理跟你现在学东西结合起来。这是我知道的能让你记住这些东西的唯一方法,而且越学越灵活,越学越宽,一个简单的动机学生随便一改就变成新的东西,因为他知道这是可行的方向。否则你会学得非常的狭窄,胡同越走越窄,稍微变点样你就弄不明白了。
小爱:您最喜欢演奏的音乐风格是哪一种?学生在学习吉他的时候,应该如何去找到自己喜欢的东西?
陈鹏:其实我喜欢各种美的音乐。比如HeavyRock(重摇滚)或者布鲁斯,我喜欢JoeSatriani的一些早期作品,比如《Flyinginthebluedream(在蓝色的梦中飞翔)》,我现在每次听也还是特别感动。还有EddieVanHelen,他的节奏和段落感特别好,我到现在也没学会那些东西。
我也很喜欢美式指弹,ChetAtkins,我觉得他是指弹奠基人、祖师爷。他的音乐让我很感动。还有TommyEmmanuel,他是一个极富天赋的人。我看过很多他的视频,每一个流派几乎他都弹,只是现在岁数大了只弹木吉他,他年轻时候弹布鲁斯电吉他特别棒。
美式指弹的背景就是Jazz(爵士)和Blues(布鲁斯)的混杂。我认为这是一个选音的问题,在音阶外选音,挑出一些不协调,或者是模模糊糊类似擦边球的音,听上去好像又在这边又在那边。这是美式指弹或布鲁斯和Jazz的一个特点,它是有计谋有策划的,大面积往里加东西,并且诚心做出来不协调的效果,它需要这些音才能创造出魅力。否则的话就是古典音乐,比较简单的旋律,不是非常冲撞性的合成。即使是有复杂的和声进行,或一些延音,让旋律出现不协调,大部分情况下也还是需要协调性。
小爱:国内许多音乐爱好者喜欢辩论音乐的风格门派,将别人或是自己的演奏风格下定调。前阵子我曾经跟一位国外的音乐人聊天,他说他广泛的学习了各种不同的传统音乐类型与大师的音乐,深入的研究过它们,学会将自己所学会的各种音乐风格融合在一起,然后按照自己喜爱的方式玩出自己的音乐,他自己也说不出自己到底是哪属于哪一种风格?他觉得这就是属于他自己的音乐风格。对此您怎么看?
陈鹏:我觉得这个问题就是在谈论你在音乐里想追随的最终目标:成为你自己。这也是我的老师多次跟我讲到的。
我现在教给学生的一些门派风格是因为教科书上需要这么写,这是HeavyRock(重摇滚),那是布鲁斯,这是Classical(古典乐),那是Country(乡村乐)。因为每个风格里有特殊选音的方法以及对音阶、节奏、音色的处理。包括像RobinFord、JoePass这些大师,他们上课时的所有东西也都是在教你怎么成为自己。
所以我觉得你碰到的音乐人他说的很对,他就是把各种他喜欢的流派弹出来,也并不宣称自己的音乐是什么风格,因为那就是一个Mix。比如一首乡村风格曲里边又混合了爵士,或以布鲁斯为主的曲子,又混合了一些古典音乐在里边。
我们学的时候按照流派去学,真正用的时候就完全靠自己的理解,以及自己想做什么样的音乐。这个动机和方向跟个人的性格和社会的教育有关。你的教育背景,你从事哪方面的研究,你想成为什么样的音乐人,这些都是素质和气质上的体现。
小爱:五线谱到底需不需要学习?
陈鹏:需要,100%需要学习。只有一种人可以不学,听力超强的人。这种人用听力学习的进展速度远超过视谱学习的速度。
五线谱是一个极其简单的传播音乐文化的工具,大部分人觉得小黑豆的位置不好认就不学,而宁愿去识简谱。其实没有那么难,你只要坚持一两个星期,逐渐熟练就行了。
关于五线谱有一个让我非常惊讶的事。一般我在教学中都会用到“EGBDF(EveryGoodBoyDoesFine”的口诀。我编写中文教材时也想引用这样的方法,看能否找到常用的汉字来替代,当时我查百度上是这么写的:35724(misouxiruifa),我当时就像如果学生全这么理解五线谱的话,这路子就走歪了,完蛋了。
小编后记:
而谈到国内外学生的差异,陈鹏也坦言学生只分两种。这种情况下老师所扮演的角色就越发显得重要,这也是奠定一个地区整体音乐素养的关键。
对于经典歌曲的翻唱演绎,以及音乐风格的定义,国内外的音乐爱好者也持有巨大的观点差异。这与人民的整体音乐审美有着一定的关系,希望大家能秉持更包容的态度,形成自己的音乐审美。同时在广泛学习各种音乐风格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演奏风格。
陈鹏已经为我们带来很多次《爱上大师课》的吉他课程,课后同学的反响热烈,其中不乏初学吉他的新手与正在进阶过程的吉他爱好者。课上陈鹏的讲解由浅入深,从最基本的节奏,衍生至深刻的理论,甚至是颇有难度的即兴演奏,并亲自指导学生的演奏。接下来小爱会陆续安排陈鹏的吉他套课,欢迎感兴趣的朋友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