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色陷阱、贩卖个人简历、为诈骗平台导流……疫情爆发以来,互联网招聘行业月活反而不断突破历史新高。但在线招聘繁荣景象的背后,却是屡禁不止的平台乱象。雷达财经调查发现,招聘网站背后存在多条黑色产业链。
有卖家提供营业执照生成器、各招聘平台不同等级账号等方便买家进行招聘,买家得到账号后,可通过招聘代发等途径大量散布虚假招聘信息进行诈骗,亦或是在获取简历后将其中的求职者信息进行倒卖、推销等活动。
有卖家明码标价出售58同城和智联招聘账号,"智联白银180,黄金400,钻石850"、"58单企60,人脸80,对公180"。
卖家称营业执照任选,公司可指定行业城市
雷达财经了解到,如果想在智联招聘、前程无忧等招聘平台上发布招聘信息,就需要经过个人认证与企业认证。
其中,个人认证需绑定手机号、身份证号,并进行人脸识别。企业认证则需要输入与营业执照相一致的企业名称,一些平台还需上传营业执照照片。只有当上述所有步骤均成功后才可完成正式认证。
然而,在背后黑产的辐射下,想要以企业身份发布招聘信息并不需要这么"复杂"。
此外,也有卖家单独出售营业执照图片,售价100元一张,"渠道来的,收到款发图",对方表示。
如果不想单独购买营业执照,还有卖家提供"一条龙"服务。
雷达财经获悉,此类服务不仅能指定平台,还可任选城市与行业,买家只需提供手机号和人脸识别,并缴纳一定费用,便能拥有一家企业的招聘账号。"智联个人认证220,个人+企业全部搞定270。"
询问过程中,对方向雷达财经出示了往期做成的案例,证明确实能在招聘平台中进行有效招聘。后续提问时,对方还给出了公司的名称及营业执照照片。
张永辉律师表示,如果是生成营业执照或利用营业执照非法获利,则可能构成刑法第280条所述的伪造国家机关公文证件罪,量刑方面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并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天眼查显示,该公司有着明确的法定代表人、成立日期与统一社会信用代码,且目前经营状态为在业,无任何风险信息。
另有卖家明码标价出售58同城和智联招聘账号,"智联白银180,黄金400,钻石850"、"58单企60,人脸80,对公180"。
据雷达财经了解,不同价位的区别在于,白银发帖可以发100条,黄金500条,钻石2000条;58单企可以发全职招聘、黄页,人脸可以发房产、黄页,对公可以发兼职、全职招聘。
简历最低4毛一份,还可指定个人
骗取简历售卖是一种惯用的获利手段。
不过,如何用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多的简历也是有"学问的"。在淘宝、闲鱼等平台,有许多"招聘代发"商家,且不少商家页面均显示已有数百人付款成功。
"资深HR免费帮您优化招聘信息;免费代回复在线咨询;服务器结束未收到简历免费延长30天。"有商家在商品详情页面写道。
大量获得简历后,就衍生出了简历买卖服务。
据卖家介绍,实时的一手简历可以多次售卖,但简历一旦隔天就会有所贬值。此外,简历还有线上线下之分,线上一般对应各类在家就可完成的兼职工作,简历标题明确、质量较高;而线下则容易出现工作范畴指向不清晰的情况,质量偏低。一般情况下,卖家支持视频验证。
卖家向雷达财经展示的简历数据截图
"你找到简历后发给我,我帮你下载联系方式。联系信息有误可以全额退款,绝对一手,绝对有速度。"
为何可以任意指定简历?有卖家称,自己是通过内部账号下载的,也有卖家表示,反正就是有方法、有渠道,具体的不用管。
买家收到大量简历后用来做什么呢?有人用于倒手后赚取差价,也有人借此获得个人信息后进行推销。据一位买家所述,自己刚开始做推销化妆品的生意,希望低价获得一部分简历中的联系方式,最好是中等收入的年轻女性,便于销售的推进。
虚假招聘,骗钱没商量
除了倒卖,有骗子直接选择诈骗。
知乎某用户发帖时曾提到,自己在用招聘App求职的过程中本来和一家实业公司约好面试,但到达公司具体位置后,却发现是一家餐饮企业,在连续缴纳服装押金、上岗证、平台注册金近3000元后,该用户逐渐意识到自己已经陷入了骗局,目前正在准备劳动仲裁。
其中网站上标注的公司、岗位、工价均为虚假信息,中介在见到应聘者后,会找各种理由送其去偏远地区的工厂做十分廉价的劳动。甚至有公司谎称自己是京东直聘来吸引求职者,但实际情况则是一家规模较小的人力资源公司。
据广西新闻网报道,近日小郑在58同城上看到一则招聘兼职模特的信息,工资待遇高达100元/小时。但小郑去公司面试后,公司并没有和小郑签订劳动合同,而是给了她一份委托拍摄确认书,要求缴纳场地租用费用等合计7900元。在工作人员的指引下,以网络分期贷形式缴纳该笔款项的小郑此后要偿还连本带息共9300元。转完钱小郑才如梦初醒,觉得自己上当了。
2019年7月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公布的一则裁判文书显示,三名被告人于2017年10月-12月间,雇佣他人使用化名通过58同城等网站发布虚假招聘信息,并以收取"食宿费"、"保证金"等名义骗取前来应聘的被害人钱款,涉案金额共计人民币280572元。
招聘网站信息泄露已屡见不鲜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迭代发展,在线招聘在求职者和招聘者们的双向选择中扮演着愈发重要的角色。
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互联网招聘用户规模接近2亿,增长率为15.0%。极光大数据显示,疫情影响下,2020年3-5月,互联网招聘行业月活反而不断突破历史新高,5月互联网招聘行业渗透率为9.9%,达到了近年来最高值。
市场上涌现出的招聘平台在丰富求职者和招聘者选择的同时,也暗藏许多严重的问题。
然而现在看来,此类行为依旧未被完全遏制。
2018年,澎湃新闻通过统计中国裁判文书网中58同城、赶集网发布虚假招聘信息的诈骗案例得出,在60起诈骗案中有超过5500名受害人被骗,诈骗金额近亿元,甚至有人落入卖淫窝点、诈骗集团。
2019年9月,微博话题#1元即可购买一条简历#冲上热搜,阅读量达2.5亿。媒体报道称,知名求职网站一手简历每条1.8-2.5元,二手简历每条0.8-1.5元,其它网站每条0.6-1元。
浙江省台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于2019年底公布的一项裁判文书显示,被告吴某先后向张某出售共计包含44万余条简历信息的赶集网账号,被判犯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判处有期徒刑三年六个月,并处罚金5万元。
"现代人真的还有隐私这种东西吗?"有网友感叹道。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