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总是对于那些有钱人抱有一种仇富的心理,但是你却不知道别人也是通过智慧与努力才拥有了更多的财富,一起看看赚钱高手的赚钱绝招吧!
第1招:合作共赢
这一招的要点是学会与别人合作,而不是什么事情都亲自去做。因为你不可能是位全才,要学会不纠缠于鸡毛蒜皮的小事。巨大的财富通常是有眼光的帅才同多才多艺的智者通力合作的结果,真正的赚钱高手通常是善于利用别人的能力赚钱的人。凡事亲力亲为只会分散你的精力,使你无法对全局作出判断。
第2招:坚持就是胜利
成功者往往是持之以恒、埋头苦干的人,一个专心于目标并致力于此的人。做事有头无尾,遇到一点挫折就退缩是不可能获得成功的。要赚钱就不能怕辛苦,如此则成功可期。
第3招:善于发现身边的商机
第4招:胆要大心要细
你必须认识冒险是有代价的。要知道世界上绝没有万无一失的赚钱之道。所谓“赚钱的生意不要抢”。盲目随大势,贸然作决定都是不可取的。要避免失败,就要处处小心,躲开可能碰到的陷阱。
第5招:借鸡下蛋
借钱赚钱,借鸡下蛋不丢人。赚钱的机会稍纵即逝,所以当机会来了,你一时又没有资本时,看准了不妨借钱出击。死守着有一分钱花一分钱的老观念将难成大事。
第6招:行动决定一切
第7招:新颖的创意
努力开发你的创造力,围绕你的事业让思维不受拘束地展开联想。经营最可靠的是创意,一个好点子、好创意往往能使你的经营之路柳暗花明,财富属于那些具有创意而又能把新观念付诸行动的人!
2、付费网络调研
4、建设你的个人网站
影响你未来几年命运的12项改革
1.去中心化、社区化、碎片化、智能化、宅生活、短购物,是未来商务生活的主调。未来的商务购买行为可以通过数据被网络店家洞察并可以实现提前送货。
2.“渠道为王”以2012年为分水岭,今后,继续坚持以“渠道为王”大事铺张各级渠道分销走连锁经营路线的企业(不包括餐饮、美发、影楼等)都将死于渠道之路。“渠道为亡”的时代已经全面到来。店租、进场费、人工、物流等各项成本都是祸根。快转型吧!
3.未来十年,中国最紧缺的三个职业(1)网络营销培训师,(2)网络营销主管,(3)移动互联营销人。想学网络营销,不妨在网上卖个什么。无论卖什么,卖一卖就有感觉了,至少会知道为什么卖不掉。无论卖什么,都要尝试网上卖卖了。
5.竞争对手隐形化。一个小孩仅仅是麻省理工学院毕业的,或者是北邮毕业的,他制造一个新的APP或者一个客户端,可能又把京东这一类的企业给干掉了,这是随时能发生事情。就是我们一定要警惕未来的一个小小的商业生态,因为它解决了我们购买的便捷性便宜感和随意。
6.一片片美丽的狼藉,未来七年的七大衰退:(1)高端餐饮业严重衰退;(2)高端酒业相应衰退;(3)大型商业广场类渠道店全面衰退;(4)国有银行业面临衰退;(5)电视机产业面临衰退;(6)各大电视台报刊杂志将走向整合性衰退;(7)房地产业也将开始体验衰退的滋味。
7.众筹是一种政治,人类必然要经历三个管理时代。其一信息闭塞的“地方集权时代”、其二信息垄断的“中央集权时代”、其三信息互联后的“权力碎片化时代”,这也是我的思维所能触摸到的“政治众筹时代”。基于万人互联到万物互联的发展,高度集权将在未来20年走向碎片化,众筹将成为公共管理的核心。
8.人类对公共服务的投票模型已经经历四个时代:(1)是近亲投票时代;(2)是关系投票时代;(3)是集权投票时代;(4)是无感举手时代。第五个最肉痛的投票时代即将到来——用钞票投票。这是互联网从万人互联到万物互联之后的历史必然。基于国家管理的公共服务奖直接因为“用钞票投票”而迈向“权力碎片化”。
9.“一批一批的消费者”的时代已经在没落,“一个一个的消费者”的时代正在大踏步起身。社会化商业,正在启蒙。
10.十年后,全世界的生活方式大概只有两种:(1)宅到家;(2)走天涯。要么深居简出,要么海角天涯。而且,在流动中工作(一边旅游一边工作)的时代即将到来。
穷人在怀疑中拒绝,富人在怀疑中了解!言语犀利,一针见血,最好每天看一遍!为什么你一直没有成就?因为你随波逐流,近墨者黑、不思上进,分钱没有、死爱面子!因为你畏惧你的父母、你听信你亲戚、你没有主张、你不敢一个人做决定。你观念传统、只想结婚生子,然后生老病死、走你父母一模一样的路。因为你天生脆弱、脑筋迟钝只想做按班就部的工作。因为你想做无本的生意,你想坐在家里等天上掉陷饼!
1、我没有口才——错:
没有人天生就很会说话,台上的演讲大师也不是一下子就能出口成章,那是他们背后演练了无数次的结果!你骂人的时候很擅长,抱怨的时候也很擅长,但这种口才是没有价值的口才,看别人争论的时候、自己满嘴评头论足、却不知反省自己,倘若你付出努力练习,你今天是否还说自己没口才?
2、我没有钱——错:
不是没有钱,而是没有赚钱的脑袋。工作几年了没有钱么?有,但是花掉了。花在没有投资回报的事情上面。花在吃喝玩乐上或存放贬值了,没有实现价值最大化,所以钱就这样入不敷出。每月当月光族、周而复始、没有远虑、当一天和尚敲一天钟,得过且过。
3、我没有能力——错:
不给自己机会去锻炼,又有谁一出生就有能力?一毕业就是社会精英?一创业就马上成功?当别人很努力的学习、很努力的积累、努力找方法,而你每天就只做了很少一点就觉得乏味。学了一些就觉得没意思、看了几页书就不想看、跟自己也跟别人说没兴趣学。然后大半辈子过去一事无成,整天抱怨上天不给机会。能力是努力修来的、不努力想有能力,天才都会成蠢材。但努力,再笨的人也能成精英。
5、我没有心情——错:
心情好的时候去游玩、心情不好的时候在家喝闷酒,心情好的时候去逛街、心情不好的时候玩游戏,心情好的时候去享受、心情不好的时候就睡大觉。好坏心情都一样,反正就是不做正事。
6、我没有兴趣——错:
7、我考虑考虑——错:
有句话是:“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这一生中不是没有机遇,而是没有争取与把握!借口太多,理由太多....!争取之人必竭力争取、一分钱都没有也千方百计想办法!不争取之人给一百万也动不起来、发财不了、还有可能一败涂地。这就是行动力的欠缺!喜欢犹豫不决、喜欢拖延、喜欢一辈子平庸。
穷的时候,要少在家里,多在外面。在你富有的时候,要多在家里,少在外面。这就是生活的艺术。
穷得时候,钱要花给别人,富的时候,钱要花给自己。很多人,都做颠倒了。
穷得时候,不要计较,对别人要好。富的时候,要学会让别人对自己好。自己对自己更好。
穷要把自己贡献出去,尽量让别人利用。富,要把自己收藏好,小心别让别人随便利用。这些奇妙的生活方式,是很少人能够明白的。
穷的时候,花钱给别人看。富的时候,花钱给自己享受。
穷的时候一定要大方,富的时候,就不要摆阔了。生命已经恢复了简单,已经回到了宁静。
年轻不是过错,贫穷无需害怕。懂得培养自己,懂得什么是贵重物品,懂得该投资什么,懂得该在哪里节约,这是整个过程的关键。
少在外面吃饭,要吃就请客。要请,就请比自己更有梦想的、更有思想、更努力的人。
一旦生活需要的钱已经够了。最大的花费,就是用你的收入,完成你的梦想,去放开你的翅膀大胆地做梦,去让生命经历不一样的旅程。
有一个穷人很穷,一个富人见他可怜,起了善心,想帮他富起来。富人送给他一头牛,嘱咐他好好的开荒。
穷人满怀希望开始奋斗。谁知没过几天,牛要吃草,人要吃饭,穷日子比以前还过的艰难。这时穷人就想了:一头牛吃我家三口人的口粮,这事不能干!不如把牛卖了,买几只羊,先杀一只吃,救救急,剩下的还可以生小羊,小羊长大了拿去卖,可以赚更多的钱。
穷人的计划如愿以偿,只是吃了一只羊之后,小羊迟迟没有生下来,日子又艰难了,忍不住又吃了一只羊。穷人想,这样下去不得了,不如把羊卖了买成鸡,鸡生蛋的速度要快些,鸡蛋立刻可以赚钱,日子立即可以好转。穷人的计划又如愿以偿了。但日子并没有改变,等不到鸡生蛋,日子又艰难了,又忍不住杀鸡吃,终于杀得只剩最后一只鸡时,穷人的理想彻底破灭。
看明白了吗?贫穷不仅是穷人思维观念的落后,更重要的在于他们没有充足的社会资源和经济资源来把财富转化为资本。穷人的经济条件养不活那头能生财的牛,于是只好坐吃山空,改变不了贫穷的本质。
经济学家阿比吉特.班纳吉和埃斯特.迪弗洛在《贫穷的本质》一书中层提出过:贫穷的表面原因是因为财富的匮乏,但其深层的原因是因为社会机会、资源的不平等。而这种机会的不平等会让那些原本有可能凭借自身的智慧和能力改变经济状况的穷人失去重要的脱贫机会。这一观点直接继承自印度著名经济学家阿玛蒂亚.森。在《贫困与饥荒》中,深邃的社会洞察力让森将贫困视为一种“权利的不足”,而不单纯是供给不足。这种权利,很大程度上可以被理解为机会均等的权利。
什么叫做机会不公平?现实中的实例很多。比如,当人道组织为非洲贫困地区的农民提供化肥援助时,使用化肥的贫农都获得了较好的收成,但第二年持续使用化肥的贫农数量却远远低于预期。调查人员一询问,才知道很多获丰收的农民第二年依旧难存下足够的钱购买化肥。越是贫穷的人群,意外开支越大。
“穷人肩负着生活中的多种责任。”家庭的琐碎开支让他们鲜有储蓄、投资,乃至思考规划未来的机会,尤其奇怪的是,当收入增多时,这些意外开支往往也会增多。原本就不多的利润,经过它们的分食之后,很难有效地投入再生产。而在这方面,政府并没有为穷人提供足够多的机会。例如更优质的医疗、社会保障的提供,就可以明显减少穷人们的家庭开支,而更方便获得化肥等生产资料的渠道,此外,建设更近的收购站,增派售后辅导人员等等,都能够明显降低穷人使用化肥的成本。这点成本或许对有钱人来说微不足道,但在那些艰难的穷人眼里,这一点资金对自己的再生产活动却有雪中送炭般的重要性。
在世界上的相当一部分地区,穷人意味着社会竞争中被淘汰的那一批人,或者说是一群经济上的“失败者”。在社会“优胜劣汰”的丛林法则下,失败者的增长肯定是远多于成功者的。而在一个成功学泛滥的社会,穷人阶层往往被主流文化所先天忽略。长此以往,贫富差距的问题愈加显著。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认为,财富流向的不合理源于国家分配体系的不公正。因此,制度层面的不合理是导致一个社会贫富阶层固化直接原因。正因为这个巨大而不合理的制度存在,一个国家里的绝大部分穷人被挡在富裕的大门之外,或者说被剥夺了可能致富的机会。
我们再以教育为例。众所周知,富人通常有机会接受良好的教育,而教育程度低造成穷人就业的困难,因此,不得不谋生的穷人们只好跻身为城市非正规经济大军的一员。地摊、小贩、打零工等等活路成了这些人主要的谋生手段。但这些价格低廉的工作实际上无法让他们积累足够的储蓄和资本,他们的后代实际上也没办法得到更好的教育机会和就业机会,也没有经济能力独立创业,如此,贫穷的恶性循环依旧世世代代在延续。
因此,为改变命运,我们需要学习的不是励志书里边如何致富的动人故事,而是要学会:怎样积攒下人生的第一笔社会资源。
这一年,他在心里对自己的定位,从穷人变成了有钱人。
「一些人哪怕有钱了,心里也永远甩不脱穷的影子。」这是我曾经在《阶段性胜利》一文中提出的现象,生活中随处可见这样的例子。但我们也必须承认有另一种情况的存在:过去是穷光蛋,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地一路奋斗,终于成功地脱离了穷人阶级。这种逆袭故事今天在网上俯拾皆是,为广大尚未脱贫的网友喜闻乐见。
但这一过程所需要的,不仅仅是财务状况跨越某一个门槛。
作为心理咨询师,我对于这一过程尤其好奇。它反映出的是一个牢不可破的信念——对负面图式的长期认同——发生了根本性的扭转。这真是不可思议!如果你曾经尝试改变一位减肥者,让她相信自己「已经很瘦了」,你就知道这有多难。
我现在要写的故事就是这样一位完成了双重转型的「逆袭者」。他是第二位与我约谈的网友,男性,35岁,谈话目的是「愿意公开自己的人生经历,让更多人从中吸取正能量」。他同意我将这一段谈话内容登出。文野是他本人要求的化名。
真正让我感到兴趣的,是他在2010年发生的那场转变。
他在前一年买了房,花光了他多年来的全部积蓄,背负了少量的公积金贷款。那时他当然已经不是一个穷人。但他打完款,看到自己重返三位数的账面余额时,仍然感到如坠深渊的眩晕。这种眩晕,我很熟悉,是深烙在一个穷人心底的恐慌。
「我买第一套房的时候,朋友都祝贺我,说行啊,这下你不用愁了,房子都买下了。我心想:屁!你他妈的站着说话不腰疼,看我没钱了,还说风凉话。」
而到2011年,他就辞了职,用房子抵押了一笔钱,跟人合伙创业。
「那时候老大也就几个月,老婆有点产后抑郁,心理压力大,不敢跟我说,半夜偷偷抹眼泪。丈母娘都来劝我,说这样对奶水不好,让我缓两年。我就跟老婆谈了一次,算了一笔账。我说现在这份工作辞了,但是这个薪资水平的,我随时都能再找。一年旱涝保收,这个数总是没问题的。所以投入这笔钱你怕什么?大不了我回头工作三年补回来就是,这风险我承担得起。千金散尽还复来,我心里不是没数。」
(具体数字我记得不清楚了,大概是年薪三四十万,投资了一百来万吧。)
他说就是老婆怀孕,生孩子。事业方面并没有显著的变化,也没有飞来横财。
「但是你好像一下子有信心了很多?」我问。
文野思忖片刻:「有吗?可能吧。我就是觉得自己其实挺能挣的。」
「觉得」这个词用得很贴切。我是一个穷人呢还是一个富人?这不完全是一道客观的数学命题,倒不如说更接近于一种主观感受。有的人年收入超过百万,还觉得离财务自由遥遥无期;也有人明明还欠着(投资人)一屁股债,却自我感觉坐拥金山银山。这个世界上不乏存款百万的穷鬼,也有住出租屋吃盒饭的霸道总裁。——与我们通常想象的不同,一个人并不会随着他财富或收入能力的简单增长,就可以水到渠成地将「屌丝」的帽子扔掉,换上「高帅富」的金字招牌。感受的转变另有玄机。
我问他「挺能挣」的感觉是怎么出来的。
「明摆着的事实啊:我那时候一个月的薪水就有两万多,还不算项目提成。在当时就算是很能挣了。这都是我脚踏实地干出来的。」文野显然没理解我的意思。
「问题是,09年你买房的时候,收入差不多也有那个数量级,对吧?」
文野点头:「稍微低个百分之十的样子,差不多。」
「但那时候你还很心虚,看到存款没了会很焦虑。你没觉得自己能挣。」
文野回忆09年(包括之前)的心态。没错,那时他还是一个穷人。收入虽然也不低,但是钱都存进银行里,多花掉一点都心疼。只有在看到账面的数字增长时,才会感到沉甸甸的一阵安心。「可能因为那时没买房吧,心里没底。」他说。
但我认为不止是如此。就拿买房这事来说,那时有很好的机会,他只要申请多一点的贷款就可以早一年买房,但他没有行动,白白让房价涨了不少(换作现在,他绝不会错过08年的时机)。嘴上说存钱是为买房——道理上也确实如此——但从行动来看,已经具有了购房实力,却还是一拖再拖,攒了又攒。我觉得,这就不能说因为没买房而心里没底了,倒是因为心里没底才不敢买房。说到底,还是「穷」。
这么说起来,文野也感慨:「还好09年出手,要是再拖一年,就买不起了。当时就是头脑一热豁出去了,房价开始上涨了,不买不行。这样逼了自己一把。」
他想起来了,刚买房的那一段,日子很不好过。每天都在担惊受怕。
怕什么呢?文野笑着摇头:「都是一些很蠢的想法,没有逻辑。」
但对于这些「没有逻辑」的想法,我格外有兴趣。按照认知治疗的理论,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各种「没有逻辑」的假设和信念中,区别只是我们在多大程度上能意识到,我们可以不必受其摆布?在我的再三要求下,文先生颇为不好意思地说:
「我那时候就觉得,手头要是没有五位数的存款,就会遇到什么危险一样。」
他端起咖啡,自嘲地笑,努力掩饰住自己的尴尬。我没有笑。我觉得这个想法一点也不「蠢」:就在几年前,我自己也会这么想!我也是穷人出身。我猜很多穷过的人,都曾经有过类似心态。仿佛身家性命都系在那个数字上,稍一牵动就心惊肉跳。不敢消费,也不敢投资。当然,理智上知道那不是真的。但由不得理智做主。
「我明白这种想法。我读研究生的时候,靠杂七杂八的兼职养活自己。钱挣得不少,但总是不敢花。我会担心:万一存款花完了,又找不到新的工作,那岂不是会饿死?安全起见,我必须留足三个月的生活费才行。那是我给自己的缓冲期。」
文野眼睛一亮:「没错!对我来说起码要半年!」
我们哈哈大笑。突如其来的共鸣让文野放松了不少,好像遇到了同类。在彼此的启发和附和下,我们又找到更多相似的,穷人特有的,「没有逻辑」的信念:
「每个月都有花钱计划,一旦超出计划一点就感觉要完蛋。」
「所以也没有胆量贷款。万一哪一年断供了怎么办?」
这时候我才隐约地接触到那个原来的他。那个二十出头闯北京,不舍得租房,只得在单位里沙发上过夜的穷光蛋。从一见面开始,文先生就是一个神采奕奕的商务人士,笑容温和,待人得体,举手投足中满是自信。这是一个被命运眷顾的人。虽然他反复提到过去的落魄,但直观感觉上,我还是无法把他和「穷人」联系起来。
他现在完全理解了我说的转变是怎么回事。他说:多亏了那一年买房。
「你才会真正发现以前担心的东西,根本是不存在的。」
有一个寓言说:一只鸟从小被关在笼子里长大,后来就算出了笼子也不会飞。因为在它的头脑中,已然有了一只看不见的「笼子」。照这个比喻,这只鸟当真想飞起来,就必须先尝试着突破「笼子」的屏障。拿自己的身体,甘冒风险,小心翼翼地,闯荡想象中的禁区所在。舍此别无他途。在认知治疗中,这叫做行为实验。
所谓行为实验,就是在生活中,把我们原先坚持的信念变成一个假设,再尝试以实验证实或是推翻。譬如有人以为:我做事必须一丝不苟,别人才会喜欢。——真的么?不妨做一个实验:故意犯一次错,看看结局如何?一试之下,许多不合理的信念自然就会土崩瓦解。这道理说来简单,实践起来却极为不易。首先,实验设计必须温和,小步试探,就像整个人跳进温泉之前,需要先拿手试一下水温。其次,实验设计要有针对性,找准心里最真实的恐惧,针锋相对地发起挑战。令狐冲破冲虚道长的剑招,认为「要找出破绽,只能直击最强的一点」,颇有相通之处。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这实验必须亲身尝试,亲力为之。他人的经验无法替代。哪怕信誓旦旦地保证:「这件事大家都试过了,结果千真万确!」甚至理智上已经洗脑成功:「我知道这个信念错了,就不用再试一遍。」——从行为改变的角度看,全都是无意义的。令狐冲那时不能冒着绞断手臂的风险,直刺剑圈中心,就不能产生切身的感悟。
所以文野是在情急之下,开启了一场「失去存款会怎样」的实验。
像是被猝不及防地扔到一个陌生地带。好在他发现自己担心的事一件也没发生。
最严重的时候,他感觉自己已经岌岌可危了。他的存款一度跌到过三位数。但还好,等到发薪日他就活了过来。什么危险也没有遇到——说来可笑,就这么点破事,折腾了他三十年,本质上荒谬得让人失望。但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他对于金钱的感觉发生了变化。他开始意识到自己「挺能挣」,开始客观地评估自己的经济能力,开始买一些自己原来不会买的东西。一次又一次地,他还会因为存款上的波动而困扰,但程度已经越来越轻,而愉悦的感觉日渐增强。他逐渐开始觉得,钱本该是一个流动着的东西,唯有运转起来才能产生价值,存款太多反倒说明不能物尽其用。
他创业了两回,中间又工作了一年。现在他仍然没多少钱——以存款和现金流而论。「有吃饭的钱就够了,买东西刷信用卡」。他有两套房,有自己的公司,还在不同的项目里拥有不少股份,其余的资产则以股票、信托、比特币等形式存在。「没统计过值多少钱,算个总数也没意思。」我问他:「一千万应该是有的吧?」他笑笑:「光两套房子就一千万了。」对于一个依靠存款的人,这是无法想象的数字。
对文先生来说,就是他咬牙买房的时候。那是他第一次真正意义上有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