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评分看豆瓣。”现实中,看电影之前先看豆瓣频评分,成为许多人的习惯。
然而,多年来,豆瓣屡陷刷分质疑,大热影片《唐探3》票房被反超,豆瓣评分跌至5.6出乎很多人意料。有媒体怀疑这与豆瓣的“水军”产业有关,并称一条短评价格15元,点赞、投票都可以花钱买到。
雷达财经调查发现,豆瓣平台的确存在刷分现象,标注为“豆瓣业务”、“水军”等名称的数个千人群中,接单豆瓣“刷单”业务的人不少,有负责发布任务的群主,还有大量以发布影评为兼职的“水军”。
点赞一元,包显示20元一条
由于起步早且有权威性,豆瓣影评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一部电影的商业价值。早之前,复旦经济学院研究员陈沁曾经表示,周末上映的电影,豆瓣评分多一分,电影票房就多35万。
另一个“水军头目”给出的报价是,随机影视短评加提供截图6元,包显示短评/长评为16元;小组发帖价格10到20元不等。
据介绍,不同电影操作难度不一样。
豆瓣创始人阿北曾解释过豆瓣的分数生成机制,“用户在打分算法上,每个人都是一票,唯一的例外是程序判断非正常打分账号,会被排除在外。”
豆瓣电影官微也曾明确,豆瓣评分从来不参与商业合作,反刷分是豆瓣电影的日常工作,所有非正常评分都会被排除在外,不计入总分;并且随着刷分行为的变化,算法具体策略也经常调整,但中立地还原观影大众的平均看法原则不变。
“基本上每部影片或电视剧在推广期都有安排刷分,虽然豆瓣方面一直查得很严,但这个对影视产品来说还是非常重要,因此大量公司还是会去做。”一位水军公司老总对媒体表示。
大V刷评价格高达上万一条
雷达财经调查发现,影视剧批量买好评操作,一般是由水军公司负责完成,他们通过买号、养号,掌握有一大批高质量无违规账号,让“刷分”在豆瓣的反作弊机制下依然行得通。当然高价值的账号价格也高,100粉以上报酬为三、四十元一条,千粉以上100元一条,大V则要几千至上万一条。
就职于某电影发行公司的一位宣发人称,“刷分”是行业潜规则。新媒体营销中的口碑营销一环,主要就是做口碑扩散,包括维护大号、大V、KOL、影评人之类的口碑,还有就是买水军刷分。
电影行业里,除了给自己的作品涨分,还有人雇佣水军抹黑对手。2019年春节,《流浪地球》在豆瓣上被大量打一星,网友在豆瓣社区爆料,有人出高价要求其将《流浪地球》的五星影评改为一星。
电影博主“影志”就曾晒出自己收到的邮件,对方要求有偿打低分,甚至愿意出1万元差评费。
而某些时候,豆瓣评分还可能沦为某种情绪的宣泄口,这种情况下“刷”出来的分已经与作品本身好坏无关。当前爱奇艺热播剧《赘婿》开播前,因原著作者“愤怒的香蕉”卷入另一位女作者控诉骚扰事件中,一夜之间,豆瓣短评区涌入上千条一星差评。
“饭圈”养号凶猛,有卖家称一次可提供200个新账号
除了从水军处购买刷分服务,一些人还通过自己“养号”、买卖账号来刷分。来自“饭圈”的凶猛养号操作,连豆瓣自己的编辑都招架不住。
豆瓣面临商业化难题
豆瓣成立至今已有16个年头,是国内出了名的慢公司。知性、文艺的调性,让其成为文艺青年的聚集地,甚至吃瓜圣地。但过于小众的路线,意味着商业化上会更加困难。
作为公司的核心人物,豆瓣CEO阿北也是一位文艺咖,他强调豆瓣是一个帮助用户发现美好的平台,以书影音兴趣为立足点,以评价与讨论为内容的UGC社区。
然而,一大批新型互联网公司快速发展壮大,对豆瓣形成了直接冲击。
一再错失风口、贩卖情怀的豆瓣,不得不寻求商业价值和用户价值之间的平衡。
但这些商业化尝试并没有赶上红利期,或不温不火、以失败告终。唯一有起色知识付业务,在推出音频课《北岛和朋友们的诗歌课》五天后,获得了破百万的销售额。随着近两年知识付费遇冷,且豆瓣的高频用户以文艺青年为主,规模难以扩大。
易观千帆2018年数据显示,豆瓣月活用户在500万左右。TalkingData数据显示,截止到2020年上半年,豆瓣在全网应用中排名377,通讯社交内排名21,用户活跃率0.41%,低于3.15%的社交行业基准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