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解放军各步兵师简要沿革》
前言
步兵第21师——1949年6月,由华北军区独立第5旅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7军第21师,下辖第61、第62、第63团,师长范忠祥,政委李建良。该师前身是1948年10月组建的晋中军区独立第2旅,1948年12月改称华北军区独立第5旅。21师组建后,参加了进军西北和解放西南的作战。1950年12月改编为炮兵第4训练基地(1951年5月底,以其为基础成立西北军区炮兵司令部),同月以该师一部组建炮兵第31师。1951年1月又以该师62团为基础,组建炮兵32师。该师主官:范忠祥少将曾任北京军区炮兵司令员李建良少将曾任陆军第26军政委
步兵第22师——1949年1月,由西北野战军第8纵队11旅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8军22师,下辖第64、第65、第66团,师长樊哲祥,政委黄立清。该师前身是1948年7月组建的晋绥军区独立第11旅。该师参加过解放大同的作战。1951年11月22师入朝,补充在秋季反击战中损耗过大的20兵团。其中师机关部分人员和第65团编入第68军,补入202师第606团和204师第612团;师直部分干部、部分连队和第64团补入第67军201师;师机关部分干部、部分连队和第66团第1、3营补入第67军200师;部分师团机关干部、部分连队和第66团第2营、师教导队、警卫营补入第67军199师;其余人员补入第67军军直。22师番号、建制撤销。该师主官:樊哲祥少将,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通信兵部副主任。黄立清少将,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副政委。
步兵第23师——1949年1月,由西北野战军第8纵队14旅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8军23师,下辖第67、第68、第69团,师长罗斌,政委姜文华。其前身是1948年9月组建的晋绥军区独立第14旅。该师曾参加解放大同的作战,1949年11月并入第22师,番号撤销。该师主官:罗斌少将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后勤部政委。
步兵第24师——1949年3月16日,根据《晋绥军区关于奉命改变第八纵队等番号的通令》,拟调晋绥军区警1团、绥蒙军区丰凉支队、雁北分区大左支队组成第8军第24师,并改警1团为70团,丰凉支队为71团,大左支队为72团。该师实际上后来未组建完成。
步兵第25师——1949年12月,以起义的新疆国民党军整编第78师179旅为主组成中国人民解放军第9军第25师,下辖第73、74、75团,师长刘振世,政委贺振新。1953年5月,改为新疆农业建设第7师(1954年11月列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制。1975年,农7师建制撤销。1981年,以奎屯农垦局为基础恢复农7师建制)。该师主官:刘振世起义将领,曾任国民党29军参谋长。后曾任农7师师长,西北军区高参室高参。贺振新少将曾任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副政委
步兵第26师——1949年12月,由起义的新疆国民党军整编第78师部队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9军26师,师长罗汝正,政委王季龙。1953年5月,改编为新疆农业建设第8师(1954年11月列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制。1975年,农8师建制撤销。1981年恢复农8师建制)。该师主官:罗汝正起义将领,曾任国民党整编第78师第179旅旅长。后曾任农8师师长王季龙曾任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政治部主任。
步兵第27师——1949年12月,由起义的新疆国民党军整编第42师部队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9军27师,师长陈俊,政委龙炳初。1953年5月,改编为新疆农业建设第9师(1954年11月列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制,1955年撤销建制,师机关并入农7师机关)。该师主官:陈俊起义将领,曾任国民党整编42师128旅少将旅长龙炳初少将曾任甘肃省军区第二政委
步兵第36师——1949年2月,由中原野战军第6纵队18旅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2军36师,下辖第106、第107、第108团,师长邢荣杰,政委刘昌。该师前身为1945年8月组建太行军区秦向支队,1945年10月改编为晋冀鲁豫野战军第6纵队18旅,1948年5月改称中原野战军第6纵队第18旅。其106团的前身是八路军第129师东进纵队第2团。解放战争时期,该师参加过上党、平汉、陇海、定陶、巨野、鲁西南、襄樊、淮海、渡江和进军大西南等重要战役,歼敌约12万人,涌现出爱兵模范王克勤为代表的大批英雄模范人物。1950年1月36师组建川东军区涪陵军分区。1950年12月,106团调归第12军34师(后改为34师102团),1951年2月,108团调归11军33师建制(后发展为26军76师228团),1952年2月,107团调离分区改为公安第16团(后发展为14军40师120团)。该师主官:邢荣杰少将曾任陕西省军区副司令员刘昌大校曾任陆军第27军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1969年12月,陆军第31师改称陆军第12军第36师。这是我军历史上陆军第2个36师,以后发展见31师。
步兵第45师——1949年2月,由中原野战军第9纵队27旅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5军第45师,师长崔建功,政委聂济峰。该师前身为1947年8月由太行军区部分基干武装组建的晋冀鲁豫野战军第9纵队27旅,参加了郑州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广西战役、广东战役、进军云南,1951年3月入朝参战,先后参加了第五次战役和平(康)、金(化)、淮(阳)地区防御作战,以及著名的上甘岭战役,涌现出特级战斗英雄黄继光、上甘岭特功8连等英模单位和人物,1954年5月回国,同年组建师属坦克自行火炮45团(1958年5月转隶步兵第29师)、炮兵325团。1961年6月改为空降兵第15军第45师(1985年11月缩编为空降兵第45旅,1990年5月成为空军应急机动作战部队,1992年4月又扩建为空降兵第45师)。该师主官:崔建功少将曾任昆明军区参谋长聂济峰少将曾任军政大学副校长,军事学院副政委
步兵第48师——1949年2月以豫皖苏军区部队一部组成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6军第48师,下辖第142、143、144团,师长郑统一,政委李一非。后步兵第142团划归赣东北军区建制。5月,第5兵团警卫团(前身晋冀鲁豫野战军第7纵队第19旅55团)划归步兵第48师建制,改称步兵第142团。该师参加过渡江、进军西南、剿匪等战役战斗。1952年3月13日该师撤消建制,师机关整编为四川省泸县军分区机关,142、143、144团改称西南军区独立1、2、3团,分别归泸县、乐山、宜宾军分区建制。143团后发展为工程兵建筑135团,1977年与工程兵建筑141团合编为工程兵建筑151团,1983年改为成都军区工程技术大队,1985年与13军工兵营、39师工兵营、150师工兵营和37、38师工兵营的舟桥连合编为陆军第13集团军工兵团。该师主官:郑统一大校曾任陆军第68军副军长李一非曾任中央党校副校长、粮食部纪检组组长我军历史上陆军第2个48师,由11军32师于1969年12月改称,1998年缩编为步兵第48旅(详见步兵第32师)。
步兵第50师——1949年2月由中原野战军第11纵队32旅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7军第50师,下辖第148、149、150团,师长胡华居,政委卿正兴。该师前身是1947年6月以冀鲁豫第2、第3分区各一部组成的冀鲁豫军区独立2旅,8月改编为晋冀鲁豫野战军第11纵队第32旅,1948年5月改称中原野战军第11纵队32旅。参加过豫东、淮海、渡江、进军西南、平叛剿匪等战役战斗。1951年1月,148团调归16军46师。1952年3月该师撤消建制,师部并入贵州省镇远军分区,149团团部改为49师炮兵团团部,150团改为铁道工程6师17团。该师主官:胡华居少将曾任新疆军区副政委卿正兴大校曾任黑龙江省军区参谋长我军历史上陆军第2个50师,是1969年12月由河南省军区独立1师改称的陆军17军第50师,1973年2月17军撤消,50师重新改为河南省军区独立1师。
步兵第51师——1949年2月由原冀鲁豫军区独立第1、第3旅和独立支队合编组成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7军第51师,下辖第151、152、153团,师长闵学胜,政委崔子明。作为该师前身的冀鲁豫军区独立1旅组建于1947年8月,独立3旅组建于1948年3月。1950年1月151团调归安顺军分区。1952年3月该师撤消建制,师部并入贵州省独山军分区,152团改编为铁道工程6师18团,153团调归西南军区整编。该师主官:闵学胜少将曾任武汉军区副司令员崔子明曾任河南省政协副主席我军历史上陆军第2个51师,是1969年12月由湖北省军区独立师改称的陆军17军第51师,1973年2月17军撤消,51师重新改为湖北省军区独立师。
步兵第54师——1949年2月,以豫皖苏军区第1、2、3军分区各一部组成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8军第54师,下辖第160、161、162团,师长魏洪亮,政委罗野岗。该师参加过渡江战役、进军大西南和修筑康藏公路。1955年6月,步兵第54师番号撤消,师机关、直属队与武汉防空指挥所合编组成防空军第1师(1957年5月改编为空军高射炮兵第109师,1964年3月改称空军高射炮兵第10师。沿革至今为广州军区空军导弹第10旅)。该师主官:魏洪亮少将曾任广州军区炮兵副司令员罗野岗少将曾任空军航空工程部副部长
步兵第56师——1976年3月由49师改称陆军19军第56师,1985年10月改称陆军第47集团军56师,1998年10月缩编为步兵56旅。(详见步兵第29师)
步兵第64师——1949年2月,华东野战军第3纵队第8师24团和胶东军区南海军分区独立第2团组成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2军第64师,下辖第190、191团,师长马冠三(代),政委李荆山。1950年4月第35军第105师第313团改为该师第192团。190团的前身是鲁南军区2分区主力团,该团是长期坚持微山湖地区抗战的老部队,著名的铁道游击队就是其中之一。该师组建后,参加了渡江、解放浙东南、舟山等战役战斗。1953年4月,组建炮兵第344团。1955年8月,步兵第191团改编为嵊泗要塞团,同年11月扩编为嵊泗要塞区,1956年12月改编为守备第14旅。1958年4月,守备第14旅与第22军合编为舟嵊要塞区,其所属部队改编为嵊泗守备区(1981年改为守备4师,1985年9月撤消番号建制),第64师改编为岱山守备区(1981年改为守备5师,1985年9月缩编为守备5旅,1992年改称海防第5旅,1997年撤消番号建制,整编为海防15团),以步兵第192团为基础扩编为大衢守备区(1963年缩编为守备64团,1970年3月恢复,1976年5月又撤消)。该师部分主官:马冠三少将曾任海军副参谋长李荆山大校曾任广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政委(副兵团职)。
这是一支英雄辈出的部队,除“洛阳营”外,还涌现出22团1连“人民英雄连”、23团1连“首先突入枣庄第一连”、23团8连许昌连、24团1连郭继胜连等英雄集体和“彻头彻尾的共产主义战士”陈金合、“宁死不屈的铁人”轩广盛、单人俘敌1个连的青年英雄安保全、华东特等战斗英雄林茂成、华东一级战斗英雄张明以及钢铁英雄张修良、“爆破大王”马立训、“一英三模”曹文选等众多著名战斗英雄、功臣模范。该师部分主官:陈士法少将曾任舟嵊要塞区第二政委、上海警备区副司令员王六生少将曾任武汉军区第一政委、工程兵政委王良恩少将曾任南京军区政治部副主任、中共中央办公厅副主任张明中将曾任南京军区副司令员
步兵第68师——1949年2月,华东野战军第4纵队第11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3军第68师,下辖第202、203、204团,师长张云龙,政委陈茂辉。该师前身是1946年10月以淮南军区独立旅4团(1945年曾被新四军2师授予“金刚钻团”称号)和山东野战军7师21旅61团组建的华中野战军第1师第2旅,1947年2月编为华东野战军第4纵队第11师。该师成立后,参加了鲁南、莱芜、孟良崮、豫东、淮海、渡江、上海等重要战役战斗,陈官庄战斗中俘虏徐州剿总副总司令杜聿明。1952年8月,师机关及204团机关调空军,202团(金刚钻团)调67师建制,改番号为199团。203团机关调海军,1955年3月改为海航5师13团。该师主官:张云龙少将曾任北京军区副司令员陈茂辉少将曾任江苏省军区第三政委1969年12月,陆军第23军73师改称第68师。1985年,该师整编为陆军第23集团军步兵第68师,执行北方乙种步兵师编制。1998年,该师参加松花江抗洪,被中央军委荣记集体二等功。同年缩编为步兵第68旅。(详见步兵第73师)。
步兵第75师——1949年2月,由华东野战军第7纵队第21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5军第75师,师长谢锐,政治委员何志远。其前身为1947年3月以华东野战军第7纵队20师59团(原新四军老8团1营、4支队挺进团、5旅14团)、鲁中军区独立第4、6团组建的第7纵队21师。该师成立后,参加了孟良崮、临朐、莱阳、兖州、淮海、渡江、上海等重要战役战斗。淮海战役第二阶段战斗中,21师攻克双堆集以南尖谷堆阵地,使敌兵团部核心阵地全部孤立和暴露,为全歼12兵团作出了重要贡献。1952年7月,第75师师部调空军,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中级指挥员训练班,用以轮训航空兵部队大队和团一级指挥干部,沿革至今为济南军区空军第13飞行学院。第223团调归第74师,改番号为第221团。同年12月,第224、225团调归江苏军区,改为新兵第224、225团,担任新兵训练任务。1954年7月,224团调福建军区,担负编余人员接收任务。225团调陆军第12军35师,改编为该师炮兵第316团。224团团部于1955年4月调海军,配属于旅顺快艇支队司、政机关,后勤人员配属于快艇基地。该师部分主官:谢锐少将(江西省军区副司令员)、何志远少将(山东省军区第二政治委员)。
该师部分主官:冯鼎三(南京军区后勤部副部长)、王敬群(江苏省人民政府顾问)、赵衍庆大校(28军著名人物,山西省军区顾问)、张太恒上将(济南军区司令员)、王毅(陆军第27军军长、石家庄陆军学院院长)、邹玉琪中将(兰州军区副司令员,曾任师参谋长)、李进民中将(28军政委、北京卫戍区政委)。
我军历史上陆军第3个86师的番号出现在1976年2月,由福州军区陆军第29军第88师改称。该师前身是济南军区陆军第26军76师,1967年7月调入江西执行“三支两军”任务。1969年10月,该师归福州军区建制,由江西省军区领导。1969年12月,改称第88师。1975年4月,88师调离江西,赴福建划归陆军第29军建制,1976年2月改番号为第86师。以后发展见步兵第76师。
步兵第104师——1948年10月,济南战役起义之国民党吴化文部整编第96军161旅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5军104师。1949年2月由鲁中南纵队46师与104师合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5军第104师,下辖第310、311、312团,师长方明胜,政治委员严政。该师前身是1948年7月由鲁中警备1、2、4团组建的鲁中南纵队46师,1950年1月16日104师兼任浙江军区绍兴军分区。1951年2月5日撤消104师番号,104师改编为浙江第10军分区(绍兴军分区)。1952年6月,绍兴军分区番号撤销,其机关改编为浙江省公安总队部。所属310团、311团分别改为重新组建的105师313团、314团,312团调入22军新组建的66师为196团。该师部分主官:方明胜少将(浙江军区副参谋长)、严政少将(武汉军区政委)。我军历史上陆军第2个104师,1951年2月26日重建104师,以浙江军区第6(台州军分区)军分区抽组,师长黄欣(兼),政治委员余纪一(兼),可以看出,这个新104师师部实际上就是第一个105师师部。所属310、311、312团依次由浙江军区警备第6团、6分区地方武装、浙江军区警备第7团改称或组建。1952年5月104师改编为建筑工程第6师,各团改称第16、17、18团。
步兵第106师——1950年2月,绥远起义的国民党军董其武部第111军258师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6军106师,下辖第316、317、318团,师长赵晓峰,政治委员张乃更。部队改编后,按人民解放军建军原则展开政治整训和生产劳动,成为一支新型人民军队。1951年1月从绥远移驻河北衡水地区,开展进一步整训。1951年4月,23兵团进行整编,为入朝参战做准备,以106师为基础,与37军111师合编,并补充进36军骑兵旅一个团。1951年9月改称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06师,入朝执行修建院里机场和后方警戒任务,同年12月回国,恢复中国人民解放军步兵第106师番号。1952年2月,23兵团再次整编,106师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建筑工程第1师,拨归中央财委建制。该师部分主官:赵晓峰(起义将领,山西省政协常委)、张乃更少将(总参防化学部部长)。
步兵第108师——1950年2月,绥远起义的国民党军董其武部第111军310师和独立3旅两个团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6军108师,下辖第322、323、324团,师长张副元,政治委员王志武。部队改编后,按人民解放军建军原则展开政治整训和生产劳动,成为一支新型人民军队。1951年1月,从绥远移驻河北衡水地区,开展进一步整训。1951年4月,23兵团进行整编,为入朝参战做准备,108师改为空架子师,留守后方负责接收管理留后编余人员。1952年2月,23兵团再次整编,108师与111师及兵团龙华留守处合并为兵直学习团,撤消了108师番号。该师部分主官:张副元(起义将领,1952年3月在河北定县因被诬贪污愤而自杀)、王志武大校(山西省军区副政委)。
步兵第109师——1950年2月,绥远起义的国民党军董其武部独立7师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7军109师,下辖第325、326、327团,师长温汉民,政治委员曾威。部队改编后,按人民解放军建军原则展开政治整训和生产劳动,成为一支新型人民军队。1951年1月,从绥远移驻河北衡水地区,开展进一步整训。1951年4月,23兵团进行整编,为入朝参战做准备,以109师为基础,与37军骑兵旅合编。1951年9月,改称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09师,入朝执行修建泰川机场和后方警戒任务,同年12月回国,恢复中国人民解放军步兵第109师番号。1952年2月,23兵团再次整编,109师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建筑工程第2师,拨归中央财委建制。该师部分主官:温汉民(起义将领,包头市政协常委)、曾威少将(天津警备区政委)。
步兵第110师——1950年2月,绥远起义的国民党军董其武部326师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7军110师,下辖第328、329、330团,师长王崇仁,政治委员尚英。部队改编后,按人民解放军建军原则展开政治整训和生产劳动,成为一支新型人民军队。1951年1月,从绥远移驻河北衡水地区,开展进一步整训。1951年4月,23兵团进行整编,为入朝参战做准备,以110师为基础,与23兵团直属骑兵第4师合编。1951年9月,改称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10师,入朝执行修建南市机场和后方警戒任务,同年12月回国,恢复中国人民解放军步兵第110师番号,1952年2月,23兵团再次整编,110师和107师合编为新107师,为重装师。其后发展见步兵第107师。该师部分主官:王崇仁(起义将领,内蒙古自治区政协副主席)、尚英(华北军区兵站部副政委)。
步兵第111师——1950年2月,绥远起义的国民党军董其武部319师和保安2旅及保安第5团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7军111师,师长张朴,政治委员李登嵩。部队改编后,按人民解放军建军原则展开政治整训和生产劳动,成为一支新型人民军队。1951年1月,从绥远移驻河北衡水地区,开展进一步整训。1951年4月,23兵团进行整编,111师部队编入106师,111师改为空架子师,留守后方。1952年2月,回国的23兵团再次整编,111师与108师及兵团龙华留守处合并为兵直学习团,撤消了111师番号。该师部分主官:张朴(起义将领,1950年11月因涉嫌叛变被处决)、李登嵩(六机部政治部副主任)。
步兵第129师——1948年11月,东北野战军第6纵队第18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3军第129师,下辖第385、386、387团,师长阎捷三,政治委员袁克服。该师前身是1945年9月下旬组建的渤海军区独立旅(又称渤海新编师或第8师)。抗日战争胜利后进入东北,1946年10月,编为东北民主联军第6纵队第18师,1948年1月改称东北野战军第6纵队第18师。解放战争时期,该师参加了承德保卫战、解放长春、四平保卫战、三下江南、四平攻坚、东北夏季、秋季、冬季攻势作战、辽沈、平津、进军中南、解放海南岛等重要战役战斗。该师战斗作风很有突击性,善于村落战斗,擅长爆破技术,具有攻坚经验,在老爷岭追歼战、四平攻坚战等战斗中均有出色的表现。1952年11月,129师撤销建制,师部与海军海南岛基地组建海军西营基地,385团改隶132师为396团,386团、387团归海南军区兼43军直辖。该师部分主官:阎捷三少将(总后西安办事处副主任)、袁克服少将(陕西省军区政委)、黄荣海少将(广州军区副司令员)、徐芳春中将(军事科学院副院长)。1969年9月,陆军第43军第220师改称陆军第129师。以后发展见步兵第125师。
步兵第152师——1948年11月,东北野战军独立第7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9军第152师,下辖第454、455团、456团,师长罗华生,政治委员邱子明。独立第7师于1948年1月由松江军区独立第1、2、3、4团改编组成。参加了辽沈战役、平津战役、进军中南战役。1949年12月兼南宁军分区,1951年3月,南宁军分区改称宾阳军分区。1952年8月,152师免兼宾阳军分区,师直一部与454、456团调归武鸣军分区,455团改为广西省军区警卫团。152师师部大部奉调海南,改组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林业工程第1师师部,师长曾庆祯,政委王昌虎,海南军区独立第26、第27、第28团调归该师建制,并依次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林业工程第1、2、3团。10月,该师与华南垦殖总局所属海南垦殖分局合并。1954年2月,林业工程第一师集体转业,各团分别为国营橡胶农场,师部改为海南农垦局。主官简介:罗华生少将曾任铁道兵副司令员邱子明少将曾任铁道兵副政委
步兵第154师——1948年11月,东北野战军独立第2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1军第154师,师长左叶,政治委员曹传赞。独立第2师于1948年4月由辽南军区第5军分区机关及辽南军区第4、第5、第7团组成。参加辽沈战役、平津战役、进军中南战役。辽西会战中,独2师在台安的阻击,使国民党军大为慌乱,误以为遭遇我主力部队,遂变南下营口撤退为改而向沈阳撤退,为我军主力全歼敌9兵团创造了有利条件。1950年1月,154师调归广西军区,兼梧州军分区。1951年6月,梧州军分区撤消,由154师师部重新组建第49军军部(1952年1月,第49军军部调归空军,后改为空军第3军军部。1985年10月空3军军部改编为空军大连指挥所。1993年9月,又改称空军大连基地,2003年体制编制调整以后,改称空军大连指挥所)。主官简介:左叶曾任第54军副军长,后转业到地方工作,曾任中国农科院副院长、农业部顾问曹传赞少将曾任解放军体育学院政委
步兵第155师——1948年11月,东北野战军独立第9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2军第155师,师长廖仲符,政治委员钟民。独立第9师于1948年1月由龙江军区警卫第1、2、3团、嫩江军区独立第3团组成。曾参加辽沈、平津、鄂西、进军川东等作战。1950年4月师部改为炮兵第8师师部(2003年缩编为陆军第26集团军炮兵旅),部队编入中南军区运输司令部。主官简介:廖仲符少将曾任广州军区副参谋长钟民曾任中共赣南区委第二书记、赣南行署主任
步兵第157师——1948年11月,东北野战军独立第12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4军第157师,师长曾敬烦,副政治委员于英川。独立第12师于1948年9月由辽北军区第13、14、15团和独立第6团组成。参加辽沈、平津、湘赣、广东等战役战斗。1949年6月调归江西军区建制。1949年7月,157师师直1/3干部和471团组建袁州军分区。8月,157师师直2/3干部和469、470团重新组建上饶军分区。1952年9月,袁州军分区与南昌军分区(只有番号,无机关)合并为新的南昌军分区(机关为原袁州军分区机关)。1959年2月,南昌军分区改为宜春军分区,机关从南昌移驻宜春至今。1952年9月,上饶军分区与浮梁军分区合并改称鹰潭军分区,同年12月复称上饶军分区至今。主官简介:曾敬烦少将曾任湖南省军区副司令员
步兵第159师——1948年11月,冀察热辽独立第7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6军第159师,师长陈宗坤,副政治委员曾凡有。独立第7师于1948年2月由平北军分区直属队及热西、察东、平北军分区独立团组成。参加辽沈、平津、进军中南等战役战斗。1949年7月159师调归湖南军区建制,师部带475、476团组建长沙军分区,9月,长沙军分区机关分出一部和477团组建益阳军分区。主官简介:陈宗坤少将曾任广州军区副参谋长曾凡有少将曾任国防科委后勤部政治委员
步兵第161师——1948年11月,由冀察热辽军区独立第6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8军161师,师长韩梅村,政治委员钟辉。该师于1948年2月成立,师部由热河军区(由冀察热辽军区兼)第20、21军分区抽调人员组成。入关后随军参加了平津战役,南下江南后,于1949年6月划给新组建的江西军区领导,脱离第48军建制。同年7月,江西军区决定,以161师师直三分之一干部及第483团组成抚州军分区。8月,本来预备成立赣州军分区的161师师直三分之二干部及第481、482团与原赣东北军区之浮梁、鄱阳军分区(两分区均已撤消)留下人员共计7700余人组建乐平军分区。两分区延续至今分别为江西省军区抚州军分区和上饶军分区。主官简介:韩梅村大校曾任国民党热河省阜新市市长兼东北保安第3支队司令,后曾任浮梁军分区司令员,江西省农垦厅副厅长。钟辉少将曾任炮兵副司令员、副政治委员我军历史上陆军第二个161师的番号出现在1969年12月,由武汉军区陆军第54军134师改番号为陆军第161师,该师前身及其后发展见“步兵第134师”。
步兵第162师——1948年11月,由东北人民解放军独立第13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9军162师,师长张万春,政治委员陈德。该师组建于1948年9月,以辽北军区第19、23、25团和独立第7团为基础成立东北人民解放军独立第13师,归辽北军区建制。编入第49军后,随军入关参加了平津战役。南下江南后,1949年8月调归湖南军区,10月以162师师直大部和484团、485团组建衡阳军分区,以162师师直一部和486团组建零陵军分区。主官简介:张万春少将曾任旅大警备区副司令陈德少将曾任山东省军区政委我军历史上陆军第二个162师的番号出现在1969年12月,由武汉军区陆军第54军135师改番号为陆军第162师,该师前身及其后发展见“步兵第135师”。
步兵第163师——1948年11月,由东北人民解放军独立第14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63师,隶属东北军区,师长兼政治委员赵国泰。独立第14师于1948年9月,以安东军区独立支队、独立第2团和第5团及抚顺保安团为基础组建。163师于1951年11月撤销。1952年1月,第488、489团整编为东北军区独立第2、4团,师部机关同第487团官兵补充各部。主官简介:赵国泰少将曾任旅大警备区副司令员我军历史上陆军第二个163师的番号出现在1970年1月,由广州军区陆军第55军144师改番号为陆军第163师,师长边贵祥,政治委员甄文林。该师前身及其后发展见“步兵第144师”。
步兵第168师——1949年5月,由热河军区第20军分区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68师,师长钟辉锟,政治委员邱仁华。该师建制归东北军区,由热河军区领导。1950年1月归辽西军区。1950年7月,168师502团调东北军区警卫师,师直和503团、504团机关(504团1948人整建制补充给38军)调归军委空军。同年12月,分别组成空7师师部及所属第18团(后改称第21团)和空8师第20团(后改称第22团)。168师另有3个建制营改为东北边防部队。主官简介:钟辉琨少将曾任北京卫戍区副司令员邱仁华大校曾任福州军区空军副政委
步兵第169师——1949年5月,由东北军区整训第3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69师,师长关靖寰,政治委员黄惠良。该师组建于1948年12月,以原龙江军区警卫团、3个解放团和两个独立团的架子编成整训第3师。1950年8月,第169师撤销建制,其营以下兵员补充东北边防军第38军。主官简介:关靖寰锡伯族。曾任东北军111师333旅旅长、东北挺进纵队参谋长。后任东北军区后勤部副部长兼参谋长、吉林省水利局任局长。黄惠良少将曾任辽宁省军区副政委
步兵第170师——1949年4月,由东北军区整训第4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70师,师长赵承金,政治委员张志勇。该师组建于1948年12月,以原嫩江军区前指为基础,并抽调原合江、松江、嫩江等军区5个解放团和独立团编成整训第4师,下辖7个架子团。该师组成后一部留在东北地区,一部随第四野战军入关。1949年6月,170师归辽西军区建制。1950年7月,170师师部和所属3个团部均调归军委空军,另有6个建制营改为东北边防部队。170师师部在1950年11月于鞍山组建改编为空6师师部,508团、509团团部分别改为空16团、17团(空17团后在1951年1月改称空18团),该师参加过抗美援朝,击落击伤敌机31架。170师第510团在1950年11月改编为空8师21团(后改称第24团)。主官简介:赵承金少将曾任辽宁省军区副司令员张志勇少将曾任国防科学科技大学副校长
步兵第171师一一1949年4月由东北整训第6师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71师,师长李忠志,政治委员任荣,归辽东军区建制,该师前身是1949年1月以辽宁军区2分区机关、军区二线兵团部队、县大队组建的整训6师。1950年7月511团补入39军,8月该师撤消番号,以师部为基础,与原辽东军区机关部分人员重新编成辽东军区机关,512团调归军委空军整编,其余部队调归军区空军整编。主官简介:任荣少将曾任成都军区副政委、武汉军区副政委
步兵第172师——1949年2月由桐柏军区第28旅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72师,师长杨树根。该师前身是在1945年12月解放衡水后组建的冀南军区独立旅,后改称独立第4旅,1947年9月改为晋冀鲁豫野战军第10纵队28旅,1947年12月改为桐柏军区28旅,参加开辟了桐柏根据地,襄樊战役等。1949年6月172师改称湖北军区独立第4师,1950年2月,独立第4师师部和四野工兵指挥所合并,组成第四野战军兼中南军区工兵司令部(1951年3月,以中南军区工兵司令部为基础组建军委工兵司令部,1955年8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工程兵司令部)。原下属几个团改为湖北大冶等县地方武装、矿山警察部队和工兵部队。主官简介:杨树根少将曾任广州军区副政委
步兵第173师——1949年2月由桐柏军区3分区组建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73师,师长李定灼,政治委员吴罡。该师前身是1947年8月成立的冀南军区独立第5旅,1947年9月改为晋冀鲁豫野战军第10纵队29旅,1947年12月改为桐柏军区第3分区,参加开辟了桐柏根据地,襄樊战役等。1950年11月,第173师直属机关调归中南军区海军领导机关,师司令部和广东江防司令部合并组成中南军区海军司令部,师政治部和江防部队政治部合并组成中南军区海军政治部,师后勤部并入中南军区海军后勤部,撤销第173师番号。原属该师建制的第517、518团拨给南阳军分区领导(1953年518团团部调海军连云港巡防区),第519团拔归商丘军分区领导。主官简介:李定灼少将曾任武汉军区副参谋长吴罡少将曾任海军学院副政委
步兵第174师——1949年2月由桐柏军区1分区组建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74师,师长何济林,政治委员贺亦然。该师前身是1947年2月成立的冀南军区独立第6旅,1947年9月改为晋冀鲁豫野战军第10纵队30旅,1947年12月改为桐柏军区第1分区,参加开辟了桐柏根据地。1950年7月下旬,第174师带河南军区独立第15团,调归广西军区建制并兼宜山军分区(1958年7月,宜山军分区机关迁驻柳州,9月改称柳州军分区)。174师(含宜山军分区地方部队)在宜山地区剿匪斗争中,共歼匪38768名。1952年6月,522团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林业工程第2师6团,同年12月,广西军区撤消第174师番号。1953年,521团团部并入中南军区海军万虎水警区炮兵团主官简介:何济林少将曾任解放军兽医大学校长贺亦然曾任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副主席
步兵第175师——这个师的番号没有使用过。
步兵第176师——这个师的番号没有使用过。
步兵第177师——这个师的番号没有使用过。
步兵第182师——1949年2月,华北军区第13纵队第38旅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1军第182师,下辖第544、545、546团,师长王海东,政治委员王贵德。该师前身是1947年10月以太行2分区41团、4分区44团、5分区51团为基础组建的太行军区独立第1旅,后编为晋冀鲁豫军区第13纵队第38旅、华北军区第13纵队38旅。参加了临汾、晋中、太原、扶眉、秦岭、解放成都等重要战役战斗。1951年3月,调归第11军建制,546团直属川北军区,183师548团调归182师建制。1951年9月组建师战车团,后改称坦克自行火炮387团(1954年5月调归步兵第191师改为坦克自行火炮396团)。1952年10月182师改编为铁道工程第8师,1954年6月集体转业为铁道部铁路工程总局第4工程局,1958年10月撤消,所属各处并入武汉铁路局。该师部分主官:王海东(四川省农业厅副厅长)、王贵德少将(铁道兵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
步兵第183师——1949年2月,华北军区第13纵队第39旅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1军第183师,下辖第547、548、549团,师长钟发生,政治委员杨绍曾。该师前身是1947年10月以太行1分区34、35团和2分区40团为基础组建的太行军区独立第2旅,后编为晋冀鲁豫军区第13纵队第39旅、华北军区第13纵队39旅。参加了临汾、晋中、太原、扶眉、秦岭、解放成都等重要战役战斗。1950年3月,183师兼达县军分区,归川北军区建制,下辖3个步兵团、8个县警卫营、8个县人武部、61个区警卫队。各县地方武装均由183师部队调拨参与组建。1951年3月,548团调归182师建制。1952年3月,撤消183师番号,师直组建四川达县军分区机关,547团团部整编为川北公安总队部,后撤消。549团机构整编为1个汽车团机构。达县军分区机关于1994年7月,更名为达川军分区。2000年,更名为达州军分区。该师部分主官:钟发生少将(南京军区副参谋长)、杨绍曾(五机部副部长)。
步兵第185师——1949年1月,华北军区第15纵队44旅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2军第185师,下辖第553、554、555团,师长涂则生,政治委员孔俊彪。第15纵队44旅于1948年8月由太岳军区第2军分区组建。先后参加了太原、解放西北、扶眉、兰州、进军西南等战役战斗。1950年2月兼西康军区雅安军分区。1951年2月554团改归184师建制,1951年9月553团改归186师建制,1952年5月,555团改编为西南军区独立第6团(后沿革为四川省军区独立第8团、武警四川省总队第4支队、达州市支队)。同年7月,185师番号撤销。该师部分主官:涂则生少将(福建省军区副司令员)、孔俊彪少将(兰州军区副政委)。
步兵第191师——1949年2月,华北军区第2兵团第4纵队第11旅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4军第191师,下辖第571、572、573团,师长谢正荣,政治委员陈宜贵。该师部队前身可追至1937年11月成立的晋察冀军区第3军分区,抗战胜利后编为冀晋(赵尔陆)纵队第1旅,1946年3月与晋察冀军区教导师合并,称晋察冀军区教导旅。1946年6月改归张家口卫戍司令部建制,同年11月划归晋察冀军区第4纵队,12月改番号为第11旅。1948年5月随纵队编进华北军区第2兵团。1949年4月,随64军进军西北。1950年12月,组建师炮兵团(1953年改番号为炮兵第571团)。1951年2月,入朝参战,1953年8月回国,长期驻防丹东。1954年5月,步兵第182师坦克自行火炮387团调归191师改为坦克自行火炮396团,1968年9月调归坦克5师建制。1985年整编后,改番号为陆军第64集团军步兵第191师,执行北方乙种步兵师编制。1998年7月191师转隶辽宁省军区,10月缩编为步兵第191旅。2003年全军体制编制后,该旅转隶陆军第40集团军建制。
步兵第192师——1949年2月,由华北军区第2兵团第4纵队第12旅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4军第192师,下辖第574、575、576团,师长马卫华,政治委员王海廷。该师前身是1946年3月成立的冀晋军区独立第2旅,1947年1月调入晋察冀军区第4纵队,改为第12旅。1948年5月随纵队编进华北军区第2兵团。曾参加保北、正太、青沧、清风店、石家庄、察南、平津、太原、兰州等著名战役,表现较好,特别是在平津战役中,在新保安顽强阻击,将敌王牌35军东撤退路死死掐断,为全歼该敌做出重要贡献。1949年4月,随64军进军西北。1950年12月,组建师炮兵团(1953年改番号为炮兵第572团)。1951年2月随64军入朝参战,1953年8月回国。1954年5月组建坦克自行火炮第397团,1968年9月调归坦克4师建制。1985年整编后,192师改番号为陆军第64集团军步兵第192师,执行北方乙种步兵师编制。1987年,师侦察连编为沈阳军区侦察第15大队第4连,赴云南老山参加对越防御侦察作战,英勇顽强、敢打善战,1989年2月被中央军委授予“英雄侦察连”荣誉称号。1998年体制编制调整,该师转隶辽宁省军区,并与本溪陆军预备役步兵师、阜新陆军预备役步兵师合并改编为辽宁陆军预备役步兵第192师,目前是全军预备役重点建设部队。
该师部分主官:马卫华少将(北京军区副司令员)、王海廷少将(中国民航总局政委)、何友发少将(吉林省军区司令员)、罗有礼中将(沈阳军区副司令员,曾任192师副师长)。
步兵第201师——1949年8月,独立步兵第210师编入20兵团67军序列,改番号为陆军第201师,所属第628、629、630团依次改称第601、602、603团,师长彭寿生,政治委员何兰阶。1949年4月,华北军区命令,以冀东军区机关及其直属队编成华北军区独立步兵第210师机关及直属队;以唐山警备1团为基础与14分区独立14团合编为628团;以秦皇岛警备团(原13分区警备团)为基础与12分区独立2团合编为629团;以14分区独立13团为基础与唐山警备2团合编为630团。1951年6月,201师组建炮兵团(1953年至1969年番号为炮兵第581团),随67军入朝参战,先后参加了1951年秋季防御作战、1952年秋季反击作战和1953年夏季反击作战等战役。1954年9月回国,恢复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01师番号。1968年12月与68军204师对调建制,201师归68军建制。1970年4月归建67军。1985年9月撤消第201师番号和建制,602团保留并转隶200师。该师部分主官:彭寿生少将(山西省军区副司令员)、何兰阶(最高人民法院原副院长、党组副书记)、齐威大校(67军军长、南京军区副参谋长)。
步兵第202师——1949年1月,华北军区第6纵队第16旅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8军第202师,下辖第604、605、606团,师长廖鼎祥,政治委员李斌。该师前身是1946年7月组建的冀中军区独立第7旅,1947年11月改称为晋察冀野战军第6纵队16旅。1948年5月,16旅随纵队划归华北军区第2兵团序列。同年8月,又随纵队划归第3兵团建制。,解放战争中,16旅先后参加了保西北、察南、保北、平津、太原战役。1951年3月,202师组建师炮兵团(1953年至1969年番号为炮兵第582团)。同年6月改称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02师,随军入朝参战。1954年8月组建师属坦克自行火炮202团(1967年6月改为济南军区独立坦克第4团)。1955年3月该师回国,恢复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02师番号,1963年1月担任全国机动作战值班部队任务。1976年5月由江苏徐州地区移防吉林省吉林市,1985年9月撤消202师番号,原202师与沈阳军区守备12师合编为守备12师,1991年5月缩编为守备12旅,1992年撤消番号。该师部分主官:廖鼎祥少将(炮兵副司令员)、黄在渔少将(沈阳军区副参谋长)、马国文中将(广州军区副政委)。
步兵第205师——1949年1月,华北军区第7纵队19旅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9军第205师,下辖第613、614、615团,师长杜文达,政治委员谢继友。该师前身是1947年7月重新组建冀中军区独立第9旅,11月改称晋察冀军区第7纵队19旅,参加了察南绥东战役,保定外围作战,破击平保段(今北京至保定)铁路,攻克霸县,雄县、板家窝等城镇。护麦作战和保北战役、护秋作战和阻击国民党军偷袭石家庄,以及解放保定作战和平津战役。1949年3月69军撤消番号,205师师部改为独立步兵第205师师部,师长周彪,政治委员帅荣。所属部队由原206师全部与原207师一部改编。1950年9月华北军区直辖独立第205师部改编为华北军区防空司令部,该师第614团改编为华北军区防空司令部探照灯团,第613、第615团分别调归华北军区战车第1旅和京津卫戍区防空司令部建制。该师部分主官:杜文达少将(北京军区副司令员)、谢继友大校(沈阳军区空军干部部部长)、周彪中将(空军高射炮兵指挥部司令员)、帅荣少将(65军政委)。我军历史上陆军第二个205师是1969年12月北京军区陆军第69军28师改称为陆军第205师,以后发展见步兵第28师。
步兵第208师——1949年5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65师改为平津卫戍司令部独立步兵第208师,下辖第622、623、624团,师长陈金钰,代政治委员苏启胜。该师前身是1948年4月由安东军区所属部队组建的东北人民解放军独立第3师,11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65师。1950年11月组建空军第2师,空2师师部为华北独立208师师部一部,624团团部改为空2师14团(1951年1月改称空2师6团),12月以独立208师师部一部及622、623团团部在吉林市组建空9师,1955年9月25日空9师师部及26、27团调归海军航空兵建制,后改番号为海航6师。该师部分主官:陈金钰少将(北京军区副参谋长)、苏启胜少将(海军政治部副主任)。
步兵第209师——1949年1月,华北军区第14纵队41旅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70军209师,下辖第625、626、627团,师长曹玉清,政治委员丁先国。该师前身是1948年2月由冀南军区独立第6、7、8团合编组成的晋冀鲁豫军区第14纵队第41旅。5月,随纵队归华北军区1兵团建制,7月,随纵队归华北军区直接领导。1949年9月209师师部撤消,所属部队与210师部队合编为华北军区独立步兵第207师。该师部分主官:曹玉清少将(山西省军区副司令员)、丁先国少将(总后勤部副部长兼重庆办事处主任)。我军历史上陆军第二个209师是1949年4月以察哈尔军区地方部队组建的华北军区独立步兵第209师,师长詹大南,政治委员邓可运。该师以察哈尔军区警备2团、独立7团合编为625团,以察哈尔军区警备1团、独立13团合编为626团,以察哈尔军区警备3、4团合并为627团。1950年10月改编为空军驱逐第3旅,后改称空军第3师。
该师部分主官:詹大南少将(南京军区副司令员)、邓可运少将(海军旅顺基地副政委)。
步兵第210师——1949年1月,华北军区第14纵队42旅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70军210师,下辖第628、629、630团,师长黄光霞,政治委员张希才。该师前身是1948年2月由冀南军区独立第4、5、9团合编组成的晋冀鲁豫军区第14纵队第42旅。5月,随纵队归华北军区1兵团建制,7月,随纵队归华北军区直接领导。1949年9月210师师部撤消,所属部队与209师部队合编为华北军区独立步兵第207师。该师部分主官:黄光霞少将(山西省军区副司令员)、张希才(南京军区后勤部副政委)。我军历史上陆军第二个210师组建于1949年4月,华北军区命令,以冀东军区机关及其直属队编成华北军区独立步兵第210师机关及直属队,以唐山警备1团与14分区独立14团合编为628团,以秦皇岛警备团与12分区独立2团合编为629团,以唐山警备2团与14分区独立13团合编为630团,师长彭寿生,政治委员何兰阶。1949年8月独立步兵第210师编入20兵团67军序列,改番号为步兵第201师。该师部分主官:彭寿生少将(山西省军区副司令员)、何兰阶(最高人民法院原副院长、党组副书记)。
步兵第211师——1949年7月,以贺胜桥、金口起义的国民党军张轸部第19兵团127军309师、128军312师合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51军第211师,下辖第631、632、633团,师长涂建堂,政治委员冷裕光。1950年9月,与黄冈军分区合编为黄冈军分区兼211师。1951年12月撤销211师番号,631团隶属黄冈军分区,632团隶属郧阳军分区。该师部分主官:涂建堂(起义将领,湖北省政协常委)、冷裕光(中共湖北省委党校第一副校长)。
步兵第212师——1949年7月,以贺胜桥、金口起义的国民党军张轸部第19兵团128军313、314师合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51军第212师,下辖第634、635、636团,师长鲍汝澧,政治委员杨劲。1950年9月,与大冶军分区合编为大冶军分区兼212师。1951年12月撤销212师番号,各团隶属大冶军分区。1952年6月,大冶军分区撤销,634团划归孝感军分区,635团改为海军西营快艇大队兼基地机构。1952年10月,634团补入中国人民志愿军。该师部分主官:鲍汝澧(起义将领,湖北省参事室参事)、杨劲(空军航空工程部副部长)。
步兵第213师——1961年2月,沈阳军区以陆军第64军190师570团、师轮训队、师通信营和吉林省军区的3个独立连为基础组建长白山岳师,番号称陆军第213师,下辖第637、638、639团,归吉林省军区建制。1964年12月,改编为吉林省军区独立师。1966年7月21日,改称吉林省军区独立第1师。1976年2月,又改称为吉林省军区独立师。1980年12月,改编为沈阳军区守备第10师。1981年12月改归陆军第68军领导指挥,1985年改归陆军第16集团军领导指挥,1992年撤销。
步兵第214师——1949年11月,中国国民党人民解放军第1兵团第1军第1师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52军第214师,下辖第640、641、642团,师长曾京,政治委员蓝庭辉。该师前身为1949年8月在湖南长沙起义的国民党军陈明仁部第1兵团100军197师。1951年11月,第52军番号撤销,214师归第21兵团直辖。1952年3月,第21兵团兵团部改组为中南军区荆江分洪工程司令部,第214师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工程第9师。后进军朝鲜,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在战争期间划归铁道兵团,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第9师。部队回国后先后参加了黑龙江汤原营建、包兰线、大连“543”专用线、嫩林线、辽西线、沙通线、通霍线等国家重点项目建设。1984年1月1日划归铁道部,改为铁道部第19工程局,现在称中铁19局集团有限公司。该师部分主官:曾京(起义将领、武汉市政府参事)、蓝庭辉少将(铁道兵副司令员)。
步兵第216师——1949年11月,中国国民党人民解放军第1兵团第1军第3师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52军第216师,下辖第646、647、648团,师长张诚文,政治委员曹波生。该师前身为1949年8月在湖南长沙起义的国民党军第1兵团陈明仁部100军307师。1950年9月撤销,其人员补入第214、215师。该师部分主官:张诚文(起义将领、湖南省政协副秘书长)、曹波生(防化兵部副参谋长、吉林化工公司党委书记)。
步兵第217师——1949年11月,中国国民党人民解放军第1兵团第2军直属队和第4、第5师合并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53军第217师,下辖第649、650、651团,师长姜和瀛,政治委员段辉亮。其前身为1949年8月在湖南长沙起义的国民党军第1兵团陈明仁部第1兵团14军63师和宪兵第10团2个营、长沙绥署警备大队、湖南省政府警卫大队、保安司令部警卫大队等部。1951年1月进入广西剿匪。1951年11月,第53军番号撤销,217师归第21兵团直辖。1952年3月,原第21兵团兵团部改组为中南军区荆江分洪工程司令部,217师改为水利工程第3师。1953年7月,该师改为公路工程第1师,隶属于中央交通部建制。该师部分主官:姜和瀛(起义将领,湖南省政协委员)、段辉亮大校(安徽省民族事务委员会主任)。
步兵第218师——1949年11月,中国国民党人民解放军第1兵团第3军7师和9师一部合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53军第218师,下辖第652、653、654团,师长何元恺,政治委员肖德明。该师前身为1949年8月在湖南长沙起义的国民党军陈明仁部保安第1师和第3师一部。1950年9月,该师撤消,人员补充217师和219师。该师部分主官:何元恺(起义将领,湖北省政协委员)、肖德明少将(湖南省军区副政委)。
步兵第219师——1949年11月,中国国民党人民解放军第1兵团第3军8师和9师一部合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53军第219师,下辖第655、656、657团,师长周笃恭,政治委员王恨。该师前身为1949年8月在湖南长沙起义的国民党军陈明仁部湖南省保安司令部保安第2师(4、6团)、4师12团和第3师一部。1951年1月进入广西剿匪。1951年9月,第53军番号撤销,219师归第21兵团直辖。1952年4月与49军145师合编为第219师,原145师师部改为219师师部,原219师部队编为655团,145师433、435团改为656、657团,归由48军军部改组的新21兵团建制。1952年11月,第21兵团番号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55军,219师归55军建制。1953年3月,组建师炮兵团,7月改番号为炮兵第545团。1970年1月改番号为陆军第55军164师,下辖第490、491、492团、炮兵团。其后发展见步兵第145师简要沿革。该师部分主官:周笃恭(起义将领,武汉市政协委员)、王恨(北京航空学院党委书记)。
步兵第220师——1967年2月,由广州军区边防师改番号为陆军第220师,归55军建制。该师前身及以后发展见步兵第125师简要沿革。
步兵第221-249师——该段师的番号从未使用过。
步兵第250师——1979年5月,以昆明军区“五七干校”为基础组建云南省军区独立师。1982年12月,改称陆军第250师,下辖第748、749、750团、炮兵团,师长王祖训,政治委员章靖才,隶属陆军第14军建制。该师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序列中最后一个步兵师。1985年9月,撤消该师番号和建制,250师师部与云南省军区边防11、15、12团整编为成都军区守备第1师,下辖守备1、2、3团、守备独立1、2营、炮兵营,归云南省军区领导指挥。1992年10月1日守备第1师与文山军分区合并为文山军分区。该师部分主官:王祖训上将(军事科学院院长)、章靖才少将(云南省军区副政委)、罗烈文少将(四川省军区司令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