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明治维新之后,日本高度重视陆军建设,先学法国,后学普鲁士(德国),引进西方近代陆军建设理论,推行全民义务兵役制;实行军政军令分离,构建新式统帅机构;设置六镇台,驻扎全国;设立士官学校,培养军事人才;军队装备精良,注重实战条件下的军事演习;建立了一整套系统完备的陆军组织体系,终使日本陆军成为一支虎狼之师。
关键词:“朝士视察团”常备军六镇台士官学校
1881年2月,朝鲜国王李熙发布谕旨,指派一批官员组成大型赴日考察团,对日本国的局势、海关事务及其他事务进行全面考察。这就是“朝士视察团”或“绅士游览团”的派出。遗憾的是,对于朝鲜历史上这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历史事件,国内外史学界却少有研究。[①]本文主要以“朝士视察团”的记录为中心,截取日本陆军这一断面,全面展现明治维新后,日本经兵整武的基本概况。
一、“朝士视察团”的派出
1881年2月8日至3月1日,为了修补《江华条约》及其附属条约中有关关税问题的规定,全面了解明治维新后日本的国家形势,朝鲜国王李熙先后发布密令,选派赵准永、朴定阳、严世永等一批朝廷重臣,率领一支由64人组成的考察团,以私人出国游览的形式,出访日本。这支代表团在朝鲜历史上被称为“朝士视察团”或“绅士游览团”。
表面看来,此次“朝士视察团”出行日本,是一次单纯的私人行为的游览考察活动,所有赴日考察的官员全部以“东莱暗行御史”的身份,悄悄离开汉城,前往南部港口釜山,扮作私人游客的模样,[⑩]登上日本船只,前往日本。其实不然,在历史表象的背后,则蕴涵着浓烈的国事活动意味,是一次典型的政府行为。史料显示,修订朝日条约中的若干规定,是朝鲜国王李熙派出大型使团出访日本的直接动因。
5月6日,“朝士视察团”全体成员,乘坐日本商船“安宁丸”号,离开釜山港口,起程前往日本。孰料,天公不作美。“才过五六岛,前洋风雨忽作,波涛颇险,还泊黑岩前洋”。[15]第二天,“朝士视察团”才开始了真正的日本之行。
“朝士视察团”考察日本分工表
组别
领队
考察对象
第一组
赵准永
“日国文部省事务”[16]
第二组
朴定阳
“日国内务省所掌事务及外他多少闻见”[17]
第三组
严世永
“探察事情”[18]
第四组
姜文馨
“工部省所掌事务及日本之朝议、局势、风俗、交市等事之大略外他闻见”[19]
第五组
赵秉稷
“日国海关事务”[20]
第六组
闵种默
“日国海关事务”[21]
第七组
李宪永
“海关事务及外他闻见”[22]
第八组
沈相学
“外务省事务及多少闻见”[23]
第九组
洪英植
“日国陆军省事务”[24]
第十组
鱼允中
“大藏省所掌事务及外他多少闻见”[25]
第十一组
李元会
“日国陆军操练事”[26]
第十二组
金庸元
“日国汽船之驾驭、舰长之统率、捎工之应役、船内饩料继给等事”[27]
二、日本陆军的组织编制
明治维新之后,为了实现“开拓万里波涛,布国威于四方”的宏愿,日本高度重视军队建设。在陆军方面,日本先学法国,后学普鲁士(即德国),引进西方近代陆军建设理论,建立了一整套系统完备的陆军组织体系,初步显示出强劲的战斗力。
(一)推行义务兵役制,全民皆兵
(二)军政军令分离,构建新式统帅机构
军事领导体制改革,是日本明治维新政府改造军事制度的重要举措。明治之初,设立“军防事务局”,继尔“复兵部之旧”,作为全国军队的最高指挥机构。1872年撤销兵部,分设陆军省、海军省。德国在“普法战争”中的获胜,将日本的学习、模仿兴趣转移到了德国身上。“以德国为师”成为日本19世纪70年代后军事改革的口号。明治政府按照西方制度,创立了新的中央军事领导体制和近代作战指挥体制。
最初,全国设有“近卫及六管镇台,以节制之,统于陆军一省。”1878年之后,明治政府按照作战指挥体制的发展要求,在陆军系统实行军政、军令分离制度,模仿德国军制,将原本隶属于陆军省的参谋局扩大为参谋本部,后又设立了监军部。至此,整个陆军事务分属三个机构。陆军省,设中将省卿一人,负责军队的训练、指挥。参谋部,设中将部长一人,职责是“参画筹略”,专门负责军队战略、战术方面的规划、制定。监军部,设中将部长一人,负责“检察军纪”。[32]三个机构,“鼎峙分理,而不独举其事务。”[33]此项改革,厘清了军队日常军政管理与战时军令指挥的关系,大大提高了军队的决策、指挥效能。
(三)设置六镇台,驻扎全国
明治政府根据国内外形势的需要,从1871年之后,实行军制改革,将全国划分为四大军管区,1873年后扩大为六大军管区,各军管区设置镇台,逐渐扩充规定的常备军数目。洪英植对此有过如下记载:“陆军常备兵队扎驻各地方,分为六军管,又分为十四师管,使各镇台统率”。[34]其配置如下:
日本陆军配置[35]
军管区划
下辖师管
镇台驻地
管辖区域
第一军管
第一师、第二师管、第三师管
东京
东京、神奈川、佐仓、新泻等
第二军管
第四师、第五师
仙台
仙台、宫城、福岛、青森等
第三军管
第六师、第七师
名古屋
名古屋、爱知、金泽等
第四军管
第八师、第九师、第十师
大阪
大阪、兵库、和歌山、京都、冈山
第五军管
第十一师、第十二师
广岛
广岛、岛根、山口、爱媛等
第六军管
第十三师、第十四师
熊本
熊本、福冈、长崎、冲绳等
当时,日本陆军常备军“恒留都下而操练者九千四百余名,恒留镇台而操练者三万四千五百名,统合平时人员四万三千九百余也”[36],“马二千八百余匹”。“又于各镇台常备兵中择三千三百二十八人置日主之所居,谓之近卫兵。”[37]“各镇台缺额,以最初征兵时留置补充兵抽签充数焉”。[38]“近卫兵则无预备、后备之编,而比他兵有三四五个月重役之论矣,乃稍厚饩料,以示勤劳。”[39]
近卫局及各镇台的军事编制如下:
近卫局兵力配置
步兵(个)
骑兵(个)
工兵(个)
2联队
1中队
1大队
东京镇台兵力配置
炮兵(个)
辎重兵(个)
3联队
2大队
仙台镇台兵力配置
海岸炮兵(个)
1小队
1队
名古屋镇台兵力配置
大阪镇台兵力配置
广岛镇台兵力配置
熊本镇台兵力配置
在此,就涉及到日本陆军的编制问题。具体编制如下:
日本步兵编制:2卒为一伍,5伍为一分队,2个分队为半个小队,2个半小队为一小队,4个小队为一中队,4个中队为一大队,3个大队为一联队,外加位数不等的军官,故一个小队40人,一个中队184人,一个大队757人,一个联队2285人。一个旅团由3个步兵联队,1个野炮兵大队,1个工兵中队组成,有人员11223名。师团由2—3个旅团组成,军团由2—3个师团组成。[40]
日本骑兵编制:4小队为一中队,1中队为145人,2中队为一大队,1大队为319人。
日本炮兵编制:“野炮兵二门为一小队,合右左中三小队,炮车六个,弹药车六个为一中队”[41]。一中队144人,2个中队为一大队,一个大队319人。
山炮兵,一个中队138人,2个中队为一大队,一个大队306人。
海岸炮兵“为徒步兵队,以兵卒八十人编制,士官临时分定。”[42]
工兵队编制:4小队为一中队,2中队为一大队,1个中队153人,1个大队329人。
辎重兵编制:“六十卒编成小队,合二小队为一中队”,1个中队161人。
近卫兵编制:“步兵一联队分为二大队,一大队分为四中队”,[43]“合二大队为一联队”。[44]1个中队192人,1个大队789人,1个联队1592人。
分区驻扎,实质上就是现代国家军区制的前身,是日本近现代国防理念和新国家防卫体制形成的标志。
(四)重视军事教育,设立士官学校
为了提高士兵、士官的单兵作战技能和指挥能力,提升军队的整体素质,日本重视学校教育。素有“维新三杰”之一的木户孝允于1869年就明确提出:“取舍文明各国之规则,渐次振兴全国之学校,实乃今日一大急务”。[45]当时主要有“户山士官学校”。《陆军条例》强调“教育士官为第一急务,所谓百卒易得,一将难求者也”,明确规定:下士一级军官,必须接受“教导团”培训。士官一级的军官必须出自士官学校。具体的培养程序是:“士官生徒教养在士官学校,诸士官温习在户山学校”。士官生在校三年或四年期间,必须完成繁重的学习科目,毕业后“为各镇台少尉之任”[46],进入作战部队,领兵打仗。
日本士官学校培养方案[47]
年级
课程表
一
年
级
理论课程:
数学、代数学、平面几何学、立体几何学、三角学及对数学、标高几何学、测地学、非金化学、舆地学、理学、射的学、图学、画学、外国语学
活用室内作业:
对数计算、平面几何活用问题、测地制图、标高几何活用问题、化学实验、舆地图及活用问题
实地作业:测地
实地演习:生兵学第一部第一第二章、射击豫行演习及铳器解聚、生兵学第二部第一第二章、中队学第一部第一章、中队学第一部第二章、大队学第一部第一第二章、要塞勤务实地施行、内务实地施行、阵中軓典实地施行、射的
实地解说演习:生兵学第一部及射击豫行演习、中队学第一部第一章
讲义及暗记:生兵学第一部第一章至第二部第一章、中队学第一部第一章、内务书、要塞軓典、阵中軓典及实地演习軓典
马术演习:勒鞍名称、勒装置法、乘马
二
兵学、临时筑城学、地理图学、军路学、炮兵学、弧线及弧三角学、金属化学、射的学、马学、图学、画学、外国语学
制图差墨法、缩图法、伸图法及晕滃、罗针盘测图编制复习、罗针盘测图制法、野堡断面、土渍算法、系堡、急造炮台、凸角编制
实地作业:测地豫行演习、堡垒断面及其遮蔽法、罗针盘测图、堑沟堡及散兵壕、束柴缠法、工兵作业场巡视
(一)步兵科科目
实地演习:生兵学第二部第二章、中队学第一部第二章、大队学第一部第二章、要塞勤务实地施行、内务实地施行、阵中軓典实地施行、射的
实地解说演习:生兵学及射的豫行演习、生兵学第二部第一第二章、中队学第一部第二章
讲义及暗记:生兵学第二部第二章、生兵学第一部第二章至第二部第一章、中队学第一第二部第一章、中队学第一第二部第二章复习、内务书、要塞軓典、阵中軓典及实地演习軓典
(二)骑兵科科目
实地演习:徒步演习、徒步小队学教练、号令调声、军鞍装置、号音学、徒步前哨豫行演习、乘马豫行演习、同小勒大勒演习、同武器携带演习、同散兵学、前哨职务、行军勤务、侦察勤务、小战斗
讲义及暗记:骑兵操典教练基本、同徒步生兵学、同小队中队学、同乘马生兵小队中队学、骑兵阵中軓典总则及前哨职务、同行军勤务、同侦察职务、同舍营及露营、输送队及小战法
三
兵学、射的学、永久筑城学、炮兵学略说、画学、永久筑城学略说、外国语学
五千分一测图制法、一万分一测图制法、二万分一测图制法、村落防御法
实地作业:
各种测器演习、五千分一测图、一万分一测图、二万分一测图、路上制图、桥船及对壕作业中工兵练场巡视、测远器使用
实地演习:中队学第一部第二章、大队学第一部第二章、要塞勤务实地施行、内务实地施行、阵中軓典实地施行、射的
实地解说演习:生兵学第二部第二章、中队学第一第二部、大队学第一部第第二章、射击豫行演习、号令调声及喇叭谱号、铳器解聚及其名称
讲义及暗记:中队学第二部第一第二章、同第一第二部复习、内务书、要塞勤务、阵中軓典及实地演习軓典
实地演习:乘马中队顺回教练、马术、高尚马术、调马术、轻乘法、跃乘法、徒步及乘马枪术、剑辟术、障碍飞越
讲义及暗记:骑兵内务书第一编至第五编、骑兵前哨论
(三)步兵及骑兵科共有科目
野炮演习、攻城炮及山炮演习、野营演习中炮熕点火教法
(四)炮兵科工兵科科目
理论课程:炮科教程、永久筑城学、地理图学、重学、外国语学
活用室内作业:临时筑城图学、军稜堡正面图学、多角炮台图案、五千分一测图制法、一万分一测图制法、二万分一测图制法、炮具经始、炮科杙料制图、家屋制图
实地作业:各种测器演习、五千分一测图、一万分一测图、二万分一测图、路上制图、家屋测图
炮兵科实地演习:徒步炮卒教法手铳使用、徒步小队教法、野炮演习、攻城炮及山炮演习、野营演习中炮熕点火教法、同炮兵手铳使的
炮兵科讲义及暗记:炮熕使用、炮兵操典、内务书、炮科规测书类
炮兵工兵科共有科目:马术、轻乘法、跃乘法
(五)工兵科科目
实地演习:步兵中队学第一部第一章、步兵中队学第一部第二章、大队学第一部第一第二章、解说中队学第一部第一章、野炮演习、攻城及山炮演习、野营演习中炮熕点火教法
讲义及暗记:工兵操典、内务书、工兵科诸规则书类
四
(一)炮兵科科目
理论课程:炮科教程、永久筑城学、建筑学、参谋学、活用重学、炮科实学教程、外国语学
活用室内作业:城砦图案、平地要塞攻击、起伏地要塞攻击、攻城及守城炮台编制、炮台掌图、外国炮台掌图、线炮及炮架图学、造兵场制图、化学实验
实地作业:基线测量、三角图根总测图、造兵场测图、桥船对壕坑道作业中土兵练场巡视
实地演习:徒步炮卒教法手铳使用、徒步小队教法、野炮演习、攻城炮及山炮演习、分队教法及小队教法、野营演习中炮熕点火教法、同炮兵手铳射的
讲义及暗记:炮熕使用、炮兵操典、内务书、炮科诸规则书类
(二)工兵科科目
理论课程:炮科教程、永久筑城学、地理图学及国郡图学、建筑学、参谋学、活用重学、炮科实学教程、外国语学
活用室内作业:城砦图案、平地要塞攻击、起伏地要塞攻击、图郭、水壕多角城正面图学、坑道图案、攻城及守城炮台编制、造兵场制图、化学实验、家屋图案、导水建筑图案
实地作业:基线测量、造兵场测图、桥船对壕坑道作业、炮兵本厂巡视
实地演习:步兵中队学第一部第一章、步兵中队学第一部第二章、大队学第一部第一第二章、解说中队学第一部第一章、解说中队学第一部第二章、解说大队学第一部第一第二章
(三)炮兵工兵科同科目
高尚马术、大距离演习、郊外演习、轻乘法、跃乘法、障碍飞越
(五)装备精良,演练频繁
全新的军事思想,近代化的建军原则,带动了日本陆军装备的近代化。李元会对此有过记载。他说:“盖其军制由来多沿革,而及西舶来航,始启外交,于是乎制度、艺术取诸泰西之法,编成铳炮之队,全废弓枪之用矣。”[48]这是因为“刀法之利,不如铳法之利,是欧米所以强也”。[49]在建军思想上,“陆军从德国、法国制”。[50]单就设立的步兵、骑兵、炮兵、工兵、辎重兵而言,完全涵盖了当时世界陆军军事理论的精华,站在了世界陆军建设的先进行列。无怪乎朝鲜代表团在近距离考察之后,赞叹道:“(日本)海陆军技艺之专精,器械之利捷,足可谓兵强也。”[51]
步枪是日本士兵的主要武器,或购自国外,或自造[52],虽是单发,但射速与射程较前有了大幅度提高。野炮、山炮是陆军的重型武器,仿制意大利技术,用钢与青铜合金而成,口径为七点五厘米,野炮的最大射程为五千米,山炮的最大射程为三千米。李元会对日本陆军的武器配置有过如下记载:“士官单佩剑,鞘用铁造,下士与各兵卒佩剑(应为“刺刀”——引者注)持铳,而以剑插铳为饰,放火时,解剑纳鞘,鞘用革造,铳枪制用亦同此式。骑兵佩剑持短铳,制以各用,剑不插铳。步炮工辎,各具背囊,骑兵鞍挂受筒,所入各具与背囊同。”[53]
三、惊艳与忧患
1881年5月7日至8月25日,“朝士视察团”在日本政府的大力配合下[62],对明治维新14年后日本的综合国势进行了全景式的描述,考察范围之广泛,记载之详尽,堪称绝佳。从考察团成员留下的上千万字的记载中,后人看到的是:少许的反对,部分的质疑,更多的赞叹。仅就日本陆军军力而言,朝鲜人笔下流淌的是惊艳与忧患。
赞叹彼国的富强,担忧己国的命运,是贫弱者的常有心态。“朝士视察团”在考察过程中,充分感受到了日本在明治维新后的巨大成就。李宪永认为,维新之后的日本,“上自朝廷,下至闾巷,惟以尚功趋利,孜孜勤勤”。[66]“近数十年以来,专以富国强兵为急务,而各样机械局之设置,规模甚宏,百般器用之制作,技工兼备,可谓夺天造,穷地利。而况复讲武蓄锐,小不怠倦乎。亦可曰富国经。富国则亦可曰强兵也”。[67]改革促进了日本社会的全面提速。“火轮之转迅如电,而器物之成速或神”。“轮船之一日千里,轮车之一时百里,尤岂人力可致哉”电信纵横国内外,“各国事为咫尺可闻,万里书信顷刻可通”。[68]视察团的另一要员严世永同样对明治维新后的日本赞不绝口。他说:日本“财货尽海山之饶,器械工作之巧,兵卒组练舸舰便利传消递息,见电线之闪烁,交来替往,听铁桥之隐轰。凡诸富国强兵之术,利用厚生之方,靡不毕具。”[69]并对此断言,“日本治国,专尚富强,南取琉求,北拓蝦夷,而又欧洲各国车船之往来,货物之流汇,足为富强之效”。[70]
对朝鲜民族未来命运的担忧,更是“朝士视察团”的另一大收获。日本人的
言传身教和对国际大势的粗浅了解,使“朝士视察团”体会到了富强在维护国家主权中的作用。日本在开国之初由于对国际公法的无知,更由于自身国力的贫弱,致使与欧美诸国所签订的条约皆为不平等条约,丧失了关税的自主权。19世纪70年代初虽有“岩仓具视使团”的修约出访,但在信奉“强权即公理”的时代,两年之久的修约谈判无果而终。日本人的失败,深深启迪了“朝士视察团”。赵准永认为:“大抵近日各国惟以强弱相较,不可以仁义责之者也。设有好意,若视其弱反生恶意;设有恶意,若视其强,必当修好。到今事势先务其自修自强而已矣。”[71]闵种默、李宪永更是用简短的话语,道出了现实的真谛。闵种默说:“通商在强弱之如何,此二字包括万象。而自主之权亦系于此矣。”[72]李宪永则说:“国富兵强,然后不受外国之侮也。”[73]
鱼允中是“朝士视察团”成员中最富有见地的人。他从宗教与民族性格的方面,剖析了朝日两国贫弱富强的深层次原因,指出了朝鲜面临来自日本的潜在威胁。他认为,世界存在八大宗教,其中佛教讲求清净寂灭,不究富国强兵之理,信守者,国穷民弱,“其无益可知也。”基督教“除救灵魂、得永生之外,必究格物致知,利国利人之德。”儒教“最重修齐治平之道,学者皆宜熟习,亦重四海皆兄弟,万国如一家。无彼此欺侮之风,上必敬上帝,下必爱众人。凡能常存此念,体上帝好生之德,尽心为善,虽不求人爵,而天爵从之,可盼百年之后得进天宫,立上帝之左右也。”[74]儒教虽好,但它宣讲的安贫思想却导致了儒学的式微。他说:“古人每以安贫为贤,真不是也。使人安贫而不务养民之具,何以保其口体此儒学之所以不振也。”[75]可悲而无奈的是,由于长期以来深受中华文化的浸淫,朝鲜民族养成了一种崇尚儒道,重文轻武的民族特性。反观日本则大相径庭。
鱼允中认为,“我邦素尚儒道,以沉潜柔懦为贤,无一人勇敢作气者,是可先变风俗,使之痛革前俗而后可耳。日本之能有作为者,以其人素尚武事,人之习于勇果,故也。可以为鉴。”[76]朝鲜“尚文则国势不振”,日本尚武则国运昌盛。古时日本“士大夫以上旧皆佩刀,长短各一,出门横插腰间,登席则执于手,就坐置其旁。好死轻生,一语睚眦,辄拔刀杀人,亦时时自杀。今禁带刀,而刺客、侠士犹多纵横”。[77]明治维新后,日本更是将尚武之风发扬广大,“非特学校养武,工场、官人、商民皆定为头领,为规则,于每日几时习武事。至于山野农民亦皆为法,以养勇卫国为义务,则常有数百万之军也,他国焉敢侮哉”[78]为此,他大声疾呼,“宜于学校设武学一科,每日分几刻学骑射、炮击之技。自小学而习之,人才不流于颓惰矣。此圣人之遗法也。射御不为六艺之事乎今之人可深究行之。”[79]
最为难得的是,鱼允中提出了“邻国之强,非我之福”的思想,预判到了朝中两国最大的危险将是来自东方的近邻——日本。1881年12月19日,鱼允中在上海拜见即将出任驻日公使黎庶昌,谈及游览日本之感想时说:“邻国之强非我之福,从可力求富强乃已。”[80]在比较了中国的“洋务运动”与日本的“明治维新”之后,鱼允中得出了中日争战,中败日胜的结论。他认为,“日本人不计事之利钝,断然行之,故虽有所失,能立国体。清人狃于旧习,荏苒度日。以此观之,天下犹以不顾利害而行之者为得计。”[81]“宗主国”中国尚且如此,“藩属国”朝鲜的命运可想而知。1882年2月2日,当国王李熙问及日本是否对朝鲜“有他意”时,鱼允中说:“对其无他意与否,在我不在彼。我得富强之道而行之,彼不敢有他意;不然而彼强我弱,难保无他事矣。邻国之强,非我国之福也。”[82]不幸的是,东亚历史进程验证了鱼允中预判的准确性。1894年“甲午战争”,日本打败中国。1910年,日本吞并朝鲜。中朝两国从此变成了日本的殖民地、半殖民地。
作者简介:聊城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历史学博士
[①]韩国史学界主要有:许东贤:《1881年朝士视察团研究——以日本见闻报告书之内容为中心》,高丽大学博士论文,1993年。崔震植:《韩国近代的稳健开化派研究——以金允植、金弘集、鱼允中之思想与活动为中心》,岭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991年。日本史学界对此事件虽有涉及但也不多,主要体现在田保桥洁:《近代日鲜关系研究》上卷,宗高书房昭和15年版,第746—747页;《世外井上公传》,内外书籍株式会社,昭和9年版,第449页。中国学界涉及此事件的仅有1篇论文,即权赫秀:《韩国人中的近代上海——以1881年韩国使臣鱼允中的记录为中心》,《韩国研究论丛》2002年第1期,但也仅仅是简单提及,并没有深入研究。
[②](韩)姜万吉:《韩国近代史》,东方出版社1993年12月版,第185页。
[③](韩)朴定阳:(64)《从宦日记》第287—289页。(韩国)李宪永:(65)《日槎集略》第72—73页。(韩)李宪永:(66)《随录》第86—91页。(韩)宋宪斌:(69)《东京日记》第467—472页。(韩)姜晋馨:(68)《日东录·闻见杂录》第342—347页。(韩)鱼允中:(63)《从政年表》,第191页。上述史料均出自(韩)许东贤编:《朝士视察团关系资料集》,国学资料院2001年1月版,第3篇,第13卷,第14卷。(下同略)。
[④](韩)李宪永:(66)《随录》,第94页。
[⑤](韩)李宪永:(66)《随录》,第97页。
[⑥]另据朴定阳称,金亮汉为鱼允中小组的4名随员之一,但他并没有随视察团一起从朝鲜出发,只是到了日本东京才与队伍会合。“(五月)初十日,自东莱有士人金亮汉因船便来到,现留于鱼一斋(鱼允中,号一斋——引者)行中。”——(韩国)朴定阳:(64)《从宦日记》第300页。
[⑦](韩)鱼允中:(63)《从政年表》第192页。
[⑧](韩)朴定阳:(64)《从宦日记》第314页。
[⑨](韩)李宪永:(65)《日槎集略》第73页。
[⑩]“扮做寻常旅人,带率随员二人,跟从一名,即时登道,直抵东莱府。”——(韩国)严世永:(52)《日本闻见事件草》,第349页。《朝士视察团关系资料集》,第2篇,第12卷。(下同略)。
[11]《修信使日记》第二卷《大清钦使笔谈》,大韩民国文教部国史编纂委员会编,《朝国史料丛书》第九《修信使记录》,(汉城)探求堂1971年版。第171—190页。
[12]《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卷二,故宫博物院文献馆编印1932年版。第32—33页。
[13](韩)沈相学:(49)《日本闻见事件草·别单草》,第215页。《朝士视察团关系资料集》,第2篇,第12卷。(下同略)。
[14](韩)李宪永:(56)《日本闻见事件一·别单草》,第527—528页。《朝士视察团关系资料集》,第2篇,第12卷。(下同略)。
[15](韩)姜文馨:(46)《闻见事件》第52页。《朝士视察团关系资料集》,第2篇,第12卷。(下同略)。
[16](韩)朴定阳:(64)《从宦日记》第279页。
[17](韩)朴定阳:(64)《从宦日记》第274页。
[18](韩)严世永:(52)《日本闻见事件》第349页。
[19](韩)姜文馨:(46)《闻见事件》第51页。
[20](韩)朴定阳:(64)《从宦日记》第283页。
[21](韩)朴定阳:(64)《从宦日记》第283页。
[22](韩)李宪永:(55)《闻见事件》第523页。《朝士视察团关系资料集》,第2篇,第12卷。(下同略)。
[23](韩)沈相学:(49)《日本闻见事件草》第215页。
[24](韩)朴定阳:(64)《从宦日记》第283页。
[25](韩)鱼允中:(63)《从政年表》第118页。
[26](韩)朴定阳:(64)《从宦日记》第284页。
[27](韩)朴定阳:(64)《从宦日记》第284页。
[28](日)防卫厅防卫研究所战史室:《陆军战备》,朝云新闻社1979年版,第6页。
[29](韩)朴定阳:(48)《日本国闻见条件》,第2篇,第180页。《朝士视察团关系资料集》,第2篇,第12卷。(下同略)。
[30](韩)李元会:(21)《日本陆军操典一》,第22页。《朝士视察团关系资料集》,第1篇,第5卷。(下同略)。
[31](韩)沈相学:(49)《日本闻见事件草》,第244页。
[32](韩)洪英植:(19)《日本陆军总制上》,第189页。
[33](韩)洪英植:(19)《日本陆军总制上》,第184页。
[34](韩)洪英植:(20)《日本陆军总制下》,第361页。《朝士视察团关系资料集》,第1篇,第5卷。(下同略)。
[35](韩)洪英植:(20)《日本陆军总制下》,第361—365页。
[36](韩)李宪永:(55)《闻见事件》,第504页。
[37](韩)朴定阳:(48)《日本国闻见条件》,第179页。
[38](韩)严世永:(51)《闻见事件》,第331页。《朝士视察团关系资料集》,第2篇,第12卷。(下同略)。
[39](韩)李元会:(21)《日本陆军操典一》,第16页。
[40](韩)洪英植:(20)《日本陆军总制下》,第466—470页。
[41](韩)洪英植:(20)《日本陆军总制下》,第386页。
[42](韩)洪英植:(20)《日本陆军总制下》,第399页。
[43](韩)洪英植:(20)《日本陆军总制下》,第408页。
[44](韩)洪英植:(20)《日本陆军总制下》,第413页。
[45]万峰:《日本资本主义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30页。
[46](韩)李元会:(21)《日本陆军操典一》,第25页。
[47](韩)洪英植:(19)《日本陆军总制上》,第285—316页。
[48](韩)李元会:(21)《日本陆军操典一》,第13页。
[49](韩)李宪永:(65)《日槎集略·问答录》,第56页。
[50](韩)李宪永:(55)《闻见事件》,第503页。
[51](韩)李宪永:(55)《闻见事件》,第504页。
[52]明治十三年(1880年),陆军少佐村田经芳发明的“村田枪”被陆军正式采用,作为军用步枪。该枪口径11毫米,单发。初称“十三式”,后经改良,定名为“十八年式步枪”。
[53](韩)李元会:(21)《日本陆军操典一》,第48页。
[54](韩)李元会:(21)《日本陆军操典一》,第51—68页。
[55](韩)李元会:(21)《日本陆军操典》,第69—151页。
[56](韩)姜文馨:(46)《闻见事件》,第64页。
[57](韩)姜文馨:(46)《闻见事件》,第63页。
[58](韩)朴定阳:(48)《日本国闻见事件》,第181页。
[59](韩)沈相学:(49)《日本闻见事件草》,第243页。
[60](韩)闵种默:(47)《闻见事件》,第119页。《朝士视察团关系资料集》,第2篇,第12卷。(下同略)。
[61](韩)鱼允中:(59)《东莱御史书启》(单),第574页。《朝士视察团关系资料集》,第2篇,第12卷。(下同略)。
[62]“朝士视察团”到达东京后,日本外务省特作如下安排:“一.一行人员既入东京,则以本省属员华族五辻仲长,便谊周旋,如昨年信使之例。旅馆则芝区增上寺内,海军所管官舍一宇充之,即如略图。若其欲散处者,亦任其意。一.学术研究,奉命处理之事,及观览伺察,苟以为开发智见者,务诱导之处办之,要令其无遗憾。一.练兵之事,虽待开场定日诱观之,或可有特为此临时观兵。一.此外随时酌议,务恳切诱导,但未审奉命处理之事,目为何故,姑未豫定之也。”——高丽大学校亚细亚问题研究所编:《旧韩国外交文书》第一卷(日案1),第56页。
[63](韩)李宪永:(65)《日槎集略》,第11页。
[64](韩)沈相学:(49)《日本闻见事件草·别单草》,,第231页。
[65](韩)闵种默:(47)《闻见事件》,第105页。
[66](韩)李宪永:(55)《闻见事件》,第506页。
[67](韩)李宪永:(57)《日本闻见事件草三·别单草》,第540页。
[68](韩)李宪永:(55)《闻见事件》,第505页。
[69](韩)严世永:(52)《日本闻见事件草》,第366页。
[70](韩)严世永:(52)《日本闻见事件草》,第365页。
[71](韩)李宪永:(65)《日槎集略》,第9页。
[72](韩)闵种默:(47)《闻见事件》,第110页。
[73](韩)李宪永:(65)《日槎集略》,第54页。
[74](韩)鱼允中:(62)《随闻录》,第13—14页。
[75](韩)鱼允中:(62)《随闻录》,第56页。
[76](韩)鱼允中:(62)《随闻录》,第25页。
[77](韩)姜晋馨:(68)《日东录》,第333页。
[78](韩)鱼允中:(62)《随闻录》,第48页。
[79](韩)鱼允中:(62)《随闻录》,第48页。
[80](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清季中日韩关系史料》第2卷,第547页。
[81](韩)鱼允中:(62)《随闻录》,第7页
[82](韩)韩国学文献研究所编:《鱼允中全集·从政年表二》,亚细亚文化社1979年版,第121—122页。
责任编辑:李一菲最后更新:2023-01-0416:51:48
办公室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