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招接近尾声,春招即将开始。据了解,2021届高校毕业生总规模将达909万,同比增加35万人。但与此同时,一些不法分子为了牟利,也盯上了这些急于找工作的年轻人,设置了一个又一个的招聘骗局。
一、骗术升级“精准”施骗
2020年5月,北京市公安局丰台分局打掉一伙诈骗团伙。
二、“骗子”公司会挖哪些坑?
1小心收费陷阱
要警惕部分诈骗团伙以招聘录用为由,收取押金、保证金等方式诈骗。
△犯罪团伙谎称公司是为电商平台
同样是在今年,北京警方也打掉了十余个以“招工美容贷”为诈骗的犯罪团伙,共刑事拘留涉案嫌疑人达123名。犯罪团伙在招聘时,会承诺给予年轻女性高薪,但前提是需要她们到指定医院进行整容,之后还要求她们申请不需要本人偿还的“免费美容贷款”,当这些应聘者以为即将“美梦成真”时,等待她们的却是意想不到的套路和陷阱,甚至可能人财两空。
这类诈骗,往往分为三步实施诈骗:第一步伪装成合法公司,营造看似专业且高大上的环境,以及岗位抢手的氛围。第二步对被害人进行洗脑欺骗,不论长相、高矮胖瘦,“恰巧”有工作适合你,进而收取包装费,甚至诱导被害人用网络贷的方式进行支付。第三步迫使被害人“认栽”,诈骗团伙会先让受害者接到一次所谓的“工作机会”,但在接下来就会以各种理由搪塞受害者,即使受害者意识到自己上当受骗,他们也会以签订的合同为由拒绝受害者的赔偿请求。
这类诈骗往往“高薪酬”等字眼吸引受害者,面对这类诱惑,一定要保持理智,先交钱,必有诈。
2警惕试用陷阱
个别公司会以试用期的名义,来获取廉价的劳动力,这一陷阱同样需要警惕。
1)试用合格才签劳动合同
先试用再签劳动合同,一般有试用阶段不签劳动合同、仅仅签订试用期合同、同时签订试用期合同和劳动合同等表现形式。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19条规定,“试用期包含在劳动合同期限內。劳动合同仅约定试用期的,试用期不成立,该期限为劳动合同期限。”简而言之,试用期是依附于劳动合同,以劳动合同为前提条件的,没有劳动合同就没有使用条款,更不存在单独的“试用期合同”。
2)试用期与合同期限不符
根据《劳动合同法》规定,劳动合同期限3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1个月;劳动合同期限1年以上不满三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2个月;3年以上固定期限和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试用期不得超过6个月。
3)擅自延长或多次使用试用期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19条规定,同一用人单位只能约定一次试用期。
4)试用期工资低于最低工资
有些用人单位把试用期当做“廉价”劳动力,试用期常常低于最低工资标准甚至“零工资”。
《劳动合同法》第20条规定,劳动者在试用期的工资不得低于本单位相同岗位最低档工资或劳动合同约定工资的80%,并不得低于用人单位所在地的最低工资标准。
所以劳动者的“试用期”绝非“廉价期”,更非“白用期”。
5)不缴纳社会保险
有的用人单位为了降低成本,告知劳动者试用期满后再办理社会保险,但不论是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私下约定免缴社会保险,还是用人单位以商业保险取代社会保险,都是违法的,也是无效的。
6)随意辞退劳动者
试用期同样不能随意解除劳动合同。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21条,想要解除试用期员工,同样需要证明其存在不符合录用条件、严重违纪、严重失职、劳动合同无效等法定解除情形。
如果不能证明就随意解除,属于违法解约,劳动者有权主张赔偿。
3谨防培训陷阱
有一些骗子公司以短期培训就能获得高薪兼职的形式进行诈骗,利用大家求职心切,渴望轻松获得高薪的投机心理、侥幸心理来骗取钱财。
△某学员展示的购课贷款还款记录
培训人员介绍,课程分初阶、中阶和高阶三期,每档学费8000元,如果全部上完,收费不到2万元。如果手上钱不多,他们可以提供贷款,学完之后可以很快把钱还上,“这也是投资”。
但事实上,配音绝非可以速成赚高薪的行业。以影视剧配音来说,首先要有机会成为公司的储备配音员,之后至少要跟棚半年以上。从线下学习到实习,从给小角色配音到为重要角色配音,要经过漫长的过程。
想要通过培训提升自己的实力更好就业,这一初衷本无问题,但是在选择网络课程时,首先要选择正规的培训机构;此外,多查看机构、学员的评价,不要相信速成、低门槛、高收入等虚假宣传;最重要的是,谨慎选择培训贷款,尽可能在能力范围内提升自己。
4严防传销陷阱
三、擦亮眼睛甄别企业远离骗子陷阱
1多渠道甄别企业真伪
1)在工商局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www.gsxt.gov.cn),可以查询这个公司是否真实存在,是否存在经营异常、违法失信行为。
2)通过企业查询软件、搜索引擎等多角度了解企业。
2面试过程定要留意
除了通过各种渠道甄别企业外,大家还可以通过企业的面试要求、面试过程等方面识别企业。
最后还是要提醒大家,找工作不能着急,一定要先了解清楚再决定,入职时也一定记得签订合法合规的劳动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