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我细读了《习*的七年知青岁月》,该书以访谈实录的形式再现了习总书记1969年1月至1975年10月在陕北黄土高原七年知青岁月里“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通过学习和研读,深受震撼和冲击,进一步加深了对习总书记的敬仰,我们要像总书记看齐,求真求实讲奉献、尽职尽责敢担当,书写精彩无悔的人生。
《习*的七年知青岁月》是一部历史书、教科书、指导书,是探寻党的领袖成长足迹的珍贵实录。书中并没有记录多少惊天动地的大事件,更多的是在亲历者闲话家常中展露的历史细节。习总书记的成长故事,润物无声、富有滋养,让人不知不觉从中受到教育、受到启发、受到召唤。
习总书记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正确的理想信念是安身立命的根本,有了坚强的理想信念,就能抵御住各种风险*和困难考验,就能以不屈不挠、充满自信的姿态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基层历练造就了担当意识。知青时期习*在1969年到陕北插队的时候还不到16岁,是全国1600万知青中年龄小的,而他所去的陕北又是条件艰苦的地方,正是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习*没有抵触,没有怨言,而是努力克服了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与群众一起放羊、铡草、挑粪、拉煤、拦河、打坝,什么苦活累活脏活都干,下雨刮风在窑洞里铡草,晚上跟着看牲口,白天放羊,什么活都干,扛200斤麦子,十里山路不换肩,一干就是七年,连村里的人都感叹:“*是北京的娃娃,大城市来的,但是干活跟咱农村人一样,一点也不惜力。又有文化,又爱学习,又能吃苦,了不起呀。”
群众观念造就了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是党的根本宗旨,真心实意为人民造福是我们不变的初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时刻牢记自己是人民的公仆、时刻将人民群众的衣食冷暖放在心上,脚踏实地、持之以恒,把群众的事做细做实、抓常抓长,使改革发展出实效、见长效,真正成为百姓的贴心人、发展的领路人。
我们要努力学习知青习*的优秀事迹,学习他坚定理想、热爱群众、艰苦奋斗的精神,脚踏实地,再接再厉,在亿万人民为实现中国梦而进行的伟大奋斗中实现人生价值,用青春书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的华彩篇章。我们要以学习《习*的七年知青岁月》为契机,把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学实学透、学以致用,从我做起,在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中、坚定信念,心系群众、真抓实干,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xx大胜利召开,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范例二
怀着虔诚的心阅读《习*的七年知青岁月》,书中鲜活的人物形象、生动的历史事件、蕴含的精神力量深深打动了我,引起情感强烈共鸣,从中找到了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根源,让我的精神世界得到了升华和洗礼,更对读书学习、理想信念、工作与生活、个人与集体、小家与大家、责任与担当、服务与奉献、苦与乐、得与失、人生观、价值观等等有了新的认识、新的思考。
坚定理想信念,敢于担当,才能成就事业。习总书记在陕北的七年正处于我们国家一个特殊的时期,是一个黑白颠倒、美丑错乱的时期。但是,在陕北农村的七年,习总书记建立起自己的人生理想:就是要为老百姓办实事。只有心里想着、装着群众,才会想着为群众办实事,进而才能真正赢得群众的信赖和拥护。习总书记在梁家河插队期间,一心想着为当地群众办实事,试图改变当地落后面貌。为群众做实事,是他矢志不渝的信念,就是在那样的历史环境下,习总书记也从来没有放弃过自己内心深处胸怀为民谋福利的信念和抱负。党的xx大以来,以习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之所以能解决过去长期想解决但没有解决好的难题,办成许多过去想办但没有办成的大事,就与他这种敢于担当的精神和气概有关。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敢于担当的精神,需要我们每一个共产党员都必须具备并在实际工作和生活细节中时时处处去体现,因为敢担当才能办大事,敢担当才能成伟业,敢担当才能为人民。
学习,才能走向未来。读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学习才能改变命运,只有多读书、读好书,才能获得知识和力量。习总书记到梁家河插队期间,装满了两个箱子的书,在田间地头休息间隙抓紧读书,干了一天活再累,晚上也要看书到深夜,勤奋好学到了夜以继日的程度。黄土高原闭塞而荒凉,青年习*却“痴迷”读书,“一物不知,深以为耻,便求知若渴。”习总书记后来回忆道:“我并不觉得农村7年时光被荒废了,很多知识的基础是那时候打下来的。”这种勤奋好学的精神,贯穿习总书记的人生轨迹,从梁家河的窑洞到清华大学的课堂,从基层工作到治国理政,习总书记始终把读书学习当成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习总书记说:“好学才能上进,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勤学为他积累了丰厚的文化底蕴,培养了特有的学习能力和思维方式,更加厚植了他在治党治国治军中的政治理念。这也告诉我们,只有勤于学习、勤于思考、勤于分析,既把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践,又在实践中增长解决问题的新本领,我们才能在迅速变化的时代中赢得主动,在新的伟大斗争中赢得胜利,走向未来。
艰难环境的磨砺是人生宝贵的财富。艰难困苦可以成就一个人,也可以毁害一个人。究竟如何,关键看每个人的人生态度。孟子说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习总书记到延川县梁家河插队,一开始要过四关: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中,习总书记没有消沉,他不对身边的人抱怨什么,不向别人倾诉自己的苦闷,反而磨砺得更加坚强,能吃苦,能顶住压力,精神得到了升华,思想得到了提升,认识得到了提高,坚定了要贴近黄土地,贴近农民,下决心扎根农村,立志改变梁家河的落后面貌。延川贫瘠的土地,让习总书记了解了农村基层,了解了中国贫困农村的面貌。在这七年里,他用每一滴汗水和每一份付出,生动诠释了他说的那句话:“干在实处,走在前列。”他扎根黄土地,于实处用力,用青春书写了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的华彩篇章。习*的七年知青岁月让我懂得了这样的道理:只要保持一颗永不言败、无所畏惧的心,人生就没有什么难题。
阅读《习*的七年知青岁月》,让人不知不觉从中受到教育、受到启发、受到感染、受到召唤,给人以面对艰险的信心、勇气和力量,给人以永恒的启发和滋养。习总书记矢志不渝的理想追求、爱国为民的家国情怀、勤奋好学的进取精神、求真务实的良好作风、艰苦奋斗的优秀品质深深感动了我,使我获得强大的正能量,激励我前行。
范例三
通读全书,撼人心魄的,莫过于青年习*身上所体现出来的“精气神”,这给了我们很多启示。
干事创业要有狠劲。书中,每一名受访者都提到,习*能吃苦,“他一点儿都不惜力,甚至比我们干活还拼命”“手掌上磨的全都是水泡,第二天再干活,水泡就磨破了,开始*。但是不管多累多苦,*能一直拼命干,从来不‘撒尖儿’”“从村里往地里挑粪,那扁担把他的肩膀磨得一层一层掉皮,出血……,没过多久,*的肩膀上磨出了厚厚的茧子”这就是“狠劲”;“有,我和*摔跤……被我摔倒在地上。*虽然输了,但他这个人很倔强,就是不服我,还要和我比试。”这就是“狠劲”;“为了找到歌德的《浮士德》,跑了三十几里路才借到手”,这就是“狠劲”。
青年习*完全融入到梁家河的群众中去,成了名副其实的“老陕”,之所以这样拼命,原因只有一个,狠劲给予人力量,干事创业,不干则已,一干就全力干好,天大的困难也要排出。在梁家河,他带领群众修道路、打淤地坝、办铁业社、建代销点、打大口井、发展沼气,事情一件接着一件干,“踏石留印”、“抓铁有痕”,不达目标誓不罢休,“干一件成一件,没有哪件事情是半途而废的。”有这样的狠劲,心中就拥有了无限力量,有了这样的力量,又有什么事干不好呢?
在看不到未来,一切都变幻莫测中,这股韧劲何来?来自于习总书记在《我是黄土地的儿子》中所说的“深入基层不放松,立根原在群众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来自于“扎根农村”“为群众办实事”“像父兄一样好好在农村干一场”的坚定信念。正是这种定力,这股“韧劲”,“*在困境中实现了精神升华”,成就了昨天的、今天的、明天的习*,在一定程度上成就了全党、全国人民的新生活、新时代。
在做这些事的过程中,青年习*从未犹疑、退缩过。从一组组采访中,我们看到的是青年习*任赵家河的社教干部和梁家河的大队支书后,终保持一种如牛负重的使命感、一种时不我待的紧迫感、一种寝食难安的责任感。他曾跟雷平生交心:“我74年不上大学了”“我到梁家河毕竟好几年了,老乡对我不错,我不能就这么走了,得帮助老百姓做点事儿。”1975年,当离开梁家河上大学时却流下眼泪。这,就是青年习*的深情、责任、担当,这,就是“闯劲”。
反观xx大以来,习总书记所做的一切战略部署,从“中国梦”到“两个一百年”,从推动发展到深化改革,从经济结构调整到“四个自信”,从外交布局到军队改革,从反腐到扶贫,无不体现着狠劲、韧劲与闯劲。
作为大国领袖,习总书记身上有很多常人难以企及的品格风范,这些,都是我们要学习的。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特别是作为纪检人,我们肩负着党章赋予的监督执纪问责职责,要随时处理好正人与正己的关系,打铁要靠自身硬,我们更需要“狠劲”“韧劲”与“闯劲”,这是我们要深入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