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1月19日电北京一家保安公司要到哈尔滨市招聘万名保安;大连一家服装厂来哈招聘缝纫工130人,不需要有基础;长三角地区多家企业联合到哈招聘机械加工人员,带薪培训,正式上岗后还将视表现提高工资待遇;哈尔滨市一家知名食品企业急聘包饺子工100人;深圳市急需大量家政人员,如果懂外语、有学历可以拿到3000月薪……市人力资源市场拿着这些来自全国各地的“人才定单”,组织一套人马,带着这两万个岗位直奔巴、木、通三县的四个乡镇,开展“送政策、送岗位、送信息”活动。本以为这些岗位会被正好进入农闲的农民“疯抢”,可结果是———带去的两万岗位最终只招来了百余人。
闲在家中等过年,不出正月十五不出门
据市人力资源市场主任刘世英介绍,“三送”的第一站是巴彦县华山乡。为了能达到预期效果,在当地劳动部门的配合下工作组把宣传站设在了他们的大集上。可是问的、看的人不少,真正动心的却不多,一天下来,只有十几个人与市人力资源市场签定了用工合同。
“可是过了正月十五这些岗位还会等着你吗?”刘世英的担心当地农民似乎很少考虑。据了解,前不久北京一家保安服务总公司到哈尔滨市来招收万名保安人员,准备服务于2008奥运会。哈尔滨市人力资源市场也想利用好这个契机着力打造“冰城保安”这个品牌,可是首批应聘的只有8个人,其中还有两人到京因工作懈怠而被辞退。8:10000的比例让哈尔滨市劳动部门非常头疼。据北京这家保安公司称,所以选中要在哈尔滨招聘一万名保安人员,主要是看中东北小伙子高大的身材和标准的普通话,可是没想到待遇优厚的进京工作却不被哈尔滨人看好,如果实在招不来,他们也只好放弃这块市场再到南方城市物色了。
挑肥拣瘦,农村“独苗”走出难
现在到农村去招工,面临的对象大都是农村的独生子女。与生活在城市里的“独苗苗”一样,这个群体也是“两极分化”。争气的,或是考学、或是进城务工、或是自主创业开办农村小型企业,闯出自己的天地;不争气的,依附在父母的身上,成为农村里的“啃老族”。
据了解,目前农业生产大都机械化,原来全家人一起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耕种情景已经很少,播种、收割机械化,浇灌也都有了水渠。有很多人家土地的耕种和收割,有几个“妇道人家”就够用,所以农村富余劳动力相对过去更多了,出门务工应该是一条出路。“新一代独生子女农民工的‘口味’提高了,进城务工挑挑拣拣,苦的累的不干,离家远的不干,挣得少的不干……如果没有符合条件的,宁可待在家里闲逛,也绝不走出农村。”刘世英感叹。
这次“三送”工作组在木兰县遇到了这样几个小伙子。骑着擦拭铮亮的摩托车,穿着皮夹克,俨然是一队乡村里“飙车”族。把“三送”工作提供的岗位都看过一遍后,扔下了“这破活,谁干呀”一句话,转身离开。工作人员拉住他们,详细询问他们想找什么样的工作,可以先登记,如果有合适他们的,可以再找他们联系,可是几个人支支吾吾了半天,也没说出具体的求职意向。不过工作人员听明白了意思,那就要找不用出力、不用技术、挣得还多的。刘世英主任说,现在的农村独生子女是渴望有机会能到城市里来生活的,但是他们身上又没有了老一辈农民吃苦耐劳的精神,他们希望到城市里干“喝茶水也赚钱”的工作,很显然这个“馅饼”是不会有的。
记者了解到,最近到哈尔滨市招工的南方企业非常多,因为他们在当地已经招不到合适的人选,换句话说就是当地农村的富余劳动力都已经转移,大都奔向了广州、深圳、北京、上海等城市。据统计,目前黑龙江省现有农村劳动力943万人,其中富余劳动力达510万人。如此庞大的市场,却因为观念问题而开发艰难。
这次市人力资源市场的“三送”队伍在巴、木、通三县都被当地人告知:过了正月十五再来。
“三大主因”绑住农民手脚
记者调查了解到,本埠农民之所以不愿意走出去,而宁愿固守在农村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是工资不抵生活费。没有一技之长的农民进城务工,大都拿不到高薪。可是城市生活的诱惑和花费却远远大于农村,吃苦挨累,“挣的钱还不够花的”,不如闲在家落个清闲安泰。特别是独生子家长甚至是“惧怕”独苗苗外出打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这样一件事:家住在宁安县的农村小伙李博在探家时,被父亲扣在家里,不允许他再到哈尔滨来。李博在哈尔滨的一家饭店打工,每月500元的工资从来不能拿回家,都在城市里消费掉。更令父母不能容忍的是,都市生活还让他学会攀比,看到一同打工的其他人有了手机,非让父母出资给他也买了手机;看到同打工的其他人买了皮夹克,也要求父母为其购置。李博的父亲说如果再让他在城市里混下去,还不知道要问家里要什么呢。“与其这样还不如留在农村”成为相当一部分农村富余劳动力拒绝“转移”的原因。
二是怕上当受骗。到了城市,尤其是到了离家较远的南方城市,人生地不熟,一旦出了问题那就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了。而留在祖祖辈辈生活的农村,这里人人都沾亲带故,有事要好办得多。
三是盲目跟从老乡外出,结果并不好。“一人带一家,一家带一乡”这是农民外出打工最看好的方式。这种方式有其积极的一面,熟人在一起工作,可以相互照应。但又具有很大的盲目性。据刘世英主任介绍,“集体投奔”的结果很难如愿。你的情况是否适合在这个老乡打工的企业工作,企业目前是否有用人需求,这些因素因为盲目的投奔而都缺少考虑。实际往往是大多数“投亲”的农民工还得到劳务市场上自谋生路,或是求职不成重返家乡。
转变观念也要政策扶持
市人力资源市场的此次两万岗位百人应聘的尴尬,除本埠农民自身的原因之外,刘世英还提出,负责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职能部门与人力市场存在着脱节的现象。人力市场的需求很难让农民快速知道,农民的想法,人力市场也很难掌握。他说如果农民能了解人力市场的需求,也就不会出现“盲目投亲”的现象,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