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退休后的日子,是很多人的梦想,可以睡到自然醒,可以旅游度假,可以无拘无束。然而,有这么一群退休老人,却依然活跃在职场,他们放着安逸的退休生活不过,偏要继续辛苦打拼。这是为啥咱今天就来扒一扒,这究竟是哪"5种人"
第一种:退休金少得可怜,不上班就揭不开锅
退休工人老王,退休金一个月就2000,儿子结婚买房欠了一屁股债,老两口药费开销也不小,供不起孙子上学。没办法,老王只好重操旧业,进建筑工地搬砖,一天100块,月收入比退休金高多了。
像老王这样的退休老人大有人在。退休金太低,根本不够养老的。总不能指望儿女养啊,他们自己都快累趴下了。为了生计,很多老人不得不重新找工作。有调查显示,我国有近2亿60岁以上老人月收入不足1000元,4300万老人月收入不足500元。你能想象,就靠这点退休金,怎么活不上班,只能喝西北风啊!
第二种:闲不住的"工作狂",把打工当人生乐趣
退休教师李阿姨,在学校教了30年书,一退休就感觉浑身不自在。待在家里,生活苍白无味,还一天到晚唠叨。最后实在忍不住了,跑去一家民办学校当起了义务教师,重新过上了每天备课、上课、批改作业的日子。
你身边肯定也有这样的退休老师、工程师,甚至领导干部。工作了大半辈子,早已经和职业融为一体了。一旦退休,就像鱼离开了水,无所适从。他们必须重新找点事情做,哪怕是义务劳动,也要让自己忙起来。这可不是贪财,这是真把工作当乐趣了。对他们来说,埋头工作,远比闲着舒服。
第三种:为补贴儿女而拼命的"操心老妈老爸"
60岁的孙奶奶,退休后就在菜市场卖起了煎饼果子。每天起早贪黑,不到中午煎饼就能卖个精光,一个月能挣到4、5千。可这钱孙奶奶一分没花,全给儿子儿媳打了生活费。"现在生活不易,我儿子工资低,儿媳又没工作,孙子还小。我这点钱,能帮他们分担一点是一点。"
在很多普通家庭,一对老人拼命打工,供一家三代人花,这种情况太常见了。父母的钱说是自己的,其实早就不是了,全给了儿女、孙辈。有人会说,儿女都这么大了,该学着自立了。可对中国父母来说,儿女幸福就是天大的事。哪怕自己再累,只要能减轻儿女的负担,老人们就高兴。所以,打工,对于他们来说是天职。
第四种:专业技能一流,被原单位"抢"着用的人才
国企退休工程师赵大爷,退休后不到半年就被原单位召回。企业正在开发一个大项目,新来的年轻工程师遇到了技术难题,赵大爷不吝赐教,手把手教了一个月。企业领导对他赞不绝口,非要他以顾问身份回来主持项目,开出的待遇比原来还高。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人才稀缺的时代,谁有真本事,去哪儿都吃香。像赵大爷这样的退休专家,在原单位那可是独一份的宝贝疙瘩。企业巴不得请他们回来当顾问、把脉,传承技艺,为企业创造价值。退而不休,发光发热,老专家们在职场的春天才刚刚开始呢。
第五种:在家过得憋屈,把工作当"避风港"的人
退休工人刘奶奶,和儿媳妇处不来,俩人天天吵架,家里跟火药桶似的。刘奶奶受不了,干脆出去当保洁,每天在外面忙到晚上才回家。"在家一待,啥屁事都有。出去打工,没人管我,自在!"
有句话叫:"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可不是每个老人,都能在家里得到照拂和温暖。子女不孝顺,伴侣没良心,甚至连说话都没人搭理。在这种家庭里,老人宁愿外出打工受罪,也不想待在让人窒息的"家"里。再苦再累,也比面对冷漠的亲人强。工作成了他们逃避现实的慰藉,是维系自尊的最后一根稻草。
看完这五种类型,你有没有觉得,每一个老年"打工人"的背后,都有一个不得不说的故事生活的重担、个人的追求、亲情的羁绊,复杂的因素交织在一起,让他们不得不咬牙坚持。在这个青春饭、996盛行的时代,老年人还要继续拼搏,实在让人心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