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是水管医生,是寒风中的管道堵漏人,总有办法让自来水遵守秩序地流淌。
他们每分每秒守护上海的“生命线”——3.5万公里的公共供水管网。
他们中,有的人已整整三年没回老家,今年又因供水管网在“霸王级”寒潮下“中招”而耽搁回乡脚步。也有人早早买好了回家的春运返乡票,最终还是给退了。这样的退票经历,在申城近两万名供水抢修人员中并非少数。
他们所在的上海,是国内公共供水历史最长、供水规模最大的城市,无论是寒潮突降乃至寒潮过后,都考验着这座城市的应急处置。截至1月31日11时,上海供水、物业热线共接听来电报修和咨询276386起。抢修漏水117690次,处理管损事件7951起,其中大于500毫米的大口径管网共计45起,已修复42起。
也是因为他们,目前,全市供水管网压力已恢复正常,水质稳定。郊区由于气温更低,受损更严重,上海水务部门仍调集力量抢修,2月3日晚高峰前居民用水有望恢复正常。
王福林师傅正在对漏水的水管进行抢修。澎湃新闻作者朱伟辉图
寒风中光着手水下探阀门
2月1日,在上海浦东新区古桐南路117弄的古桐公寓内,澎湃新闻作者见到了辛小林、王福林等四人。
辛小林和王福林穿着防水衣裤、脚蹬高筒套鞋轮流进入不断涌水的洼地内。此处正好是居民楼背面,正午时分却照不进一丝阳光,风吹得人直哆嗦。当日气象预报称,上海0℃~4℃。
王福林时不时弯下腰,双手在水下探着,作业手套被搁在地上。水不断涌出,他试图靠手感找到水阀并关上它,在这样的情况下根本不能戴手套。于是,每隔一两分钟就能见他直起身子,猛搓麻木的双手。
这四人组成了一支典型的水管大修队:1名领队李高峰,2名队员辛小林、王福林,以及司机黄裕虎。
因为管道维修要配备很多维修工具如水带、水泵等,以及新管道,甚至要拖着一部空压机,所以需依靠维修车代步。
该队所属浦东大道840号大道办事处,自寒潮“速冻”申城之后,全员上岗,24小时待命,不再有休息天。
李高峰介绍,这个小区的状况是某根管道有“暗漏”,“暗漏”属于不易察觉的漏损,最大影响就是水资源浪费。
大道办事处隶属于浦东威立雅自来水公司管网所下辖5个办事处之一。2015年,管网所通过主动探漏,修复“暗漏”3703只,挽回水量1880万吨。
对市民来说,生活上影响最大的漏损是“爆管”,一旦发生,住在高楼层居民家中水压就上不去,拧开水龙头,流出的将是细细的一条线。
王福林却不急着吃,而是从车上取下了一双防砸鞋,可以保护脚免受伤害。他找了一处有太阳的地方,脱下套鞋,将其中的水倒出;褪下袜子,拧干;然后脱了黑色的外套长裤,赤脚将衣物挂到车上;最后才穿上干爽的鞋。“每天衣服鞋子湿掉,家常便饭。”辛小林甚至穿着内里已湿掉的套鞋、湿透的衣服就吃起饭来。
饭后,李高峰通过PDA(掌上电脑)接了下个维修单。
干好活后,王师傅发现鞋子里全进水了,赶忙脱鞋把水倒掉。澎湃新闻作者朱伟辉图
为捞安全帽掉了新手机
14时40分,维修车停靠在张江镇新西街路口,路太窄开不进,但问题水管位于街道深处的一座桥边。
黄裕虎照看车,其余三人步行进入。三人来到众安桥边,寻找问题源头。石桥栏外的水管不停流着水,位置尴尬,人很难够到,即使够到水管,没有任何防护,容易摔下小河。
三人商量后,由个子较小的辛小林半个身子翻出栏杆,一只脚踩在不及脚宽的水管上,另一只脚勾住桥栏,左手由王福林抓住,以免失去重心跌入河中。被固定后的辛小林用扳手反复敲击漏水处,让水管咬合处“紧了紧”,漏水渐渐少了,水便止住了。
他们在工作中会频繁遇到这类“不可能的任务”,一般彼此配合下总能想到解决之道。
正当大伙准备离开时,李高峰的白色安全帽突然落入河中。在周边居民的帮助下,他借到了一根能够探到河中的竹竿,或钩或捞都没有结果。
王福林有些急了,将上身倾出了栏杆,又听“扑通”一声,“糟了,我的手机掉下去了。”
“要下水捡吗”旁人提议。“算了,捡上来也不能用了。”他说。
回到车上,他情绪低落,“刚买的,680元呢,哎……”
“我们这一行工资很低。”辛小林能理解王福林的心疼。
班组们手机端的工作单不断。澎湃新闻作者朱伟辉图
接单后白跑不少见
2月1日下午的五个小时内,他们也有白跑的时候,因为有时会现场发现问题管道不属于他们维修的范围。
在紫薇路35弄,张江新苑门口,一行人通过翻盖查表后明确维修内容属于小区物业,并和拨打热线的市民做了沟通。“这种白跑情况也不太好避免,我们得到现场看,看了才能找准问题出在哪儿。”辛小林指出。
还有上门服务时,家里没人无法进屋进一步查找原因。当李高峰敲响新西街1号住户的门,却无人应答。他们只能赶往下一个地址。
“黄裕虎是上车累,我们是下车累。”王福林总结。
直到下午13点47分干好活,班组师傅才开始吃午饭,午饭是旁边小店买的炒面。澎湃新闻作者朱伟辉图
凌晨2点还要处理突发
2月1日,四人从8时开始上班,22时回到站所中,李高峰作为领队和上级汇报了当日的任务完成情况:一共接了30单。两名队员卸下车上的工具,整理好,各自回宿舍休息。
辛小林的寝室住四个人,都是上下铺。他今年42岁,因为自己年纪大了,爬上爬下有些费劲,所以年轻的同事睡上铺。四人队伍中的王福林46岁,李高峰40岁。
“这样的队伍已经算是比较年轻了。”2月2日,浦东威立雅自来水公司管网所党支部副书记华瑛介绍,“一线抢修者有的人已经五十六七岁,新的年轻力量可能嫌辛苦很少愿意加入。”
那个晚上,辛小林他们并没能睡踏实,“凌晨2点多又接到任务,出车到3点,再回来睡觉。”
本来人手就不富余,加上寒潮突袭,水管爆管问题激增,抢修员工马不停蹄“赶场子”仍来不及修。
上海市水务局近日紧急要求全行业62支抢修队伍、1500余名抢修人员保持24小时待命,按照地下管线抢修不过夜的要求,及时处理,确保居民正常用水。
也因为情况特殊而紧急,很多人手临时被充到维修队中,上海目前有近两万名抢修人员。其中有一部分人员因此推迟返乡,甚至退掉了早就买好的返乡车票,主动投入抢修工作。
“我回安徽马鞍山的票子之前就买好了,但还是退了。”黄裕虎表示,最近维修业务量太大,也不好意思把压力转嫁给其他同事。
“我们一家三口过年时可能就来我的宿舍里过,说不定其他不回老家的师傅也一起参加,不过晚上老婆、孩子还得回自己的宿舍,我这里住不下。”他计划道。
2月2日,大道办事处负责人称,目前的抢修力量约20人(不包括最近来支援的队伍),有一人因为家中有事回家了,其余的今年春节可能都要驻守了。
上海城投水务供水分公司闸北所普善站站长徐晓飞介绍,站内一共近20个维修工,为应对寒潮后突发状况,这个春节要留下十几个,远超一半。这些工人很多来自江浙皖,“让老家在云贵川等更远地方的师傅先回去了”。
上海紫薇路35弄门口,地下开关漏水,师傅幸小林正在进行抢修。澎湃新闻作者朱伟辉图
【对话水管维修工:上海的冬天,刺骨】
澎湃新闻:怎么看这份工作
辛小林:我们的工作一般碰到两个极端温度天气最忙。一个是酷暑、一个是寒冬。冬天在水里干活太冻了,上海的冬天,刺骨。碰到夏天,太阳晒,地上温度高,有时候连站都站不住了,不过下水没那么煎熬。
今年这个情况真的很特殊,我在这个单位呆了八年多,从来没有碰到。以前有忙的时候,但没有那么忙。
澎湃新闻:水管维修工培养的难点在哪儿
辛小林:我干这行八九年了,之前并没有做过。也是来到上海进了单位以后现学的,必须边操作边学一两年才能够胜任。而且水管维修的情况很复杂,得灵活应对。
澎湃新闻:工作上有委屈的时候吗
辛小林:我们去小区维修,如果因为其他原因耽搁了,有居民会不满;如果真的开始修,需要关阀门暂时停水,也有人会抱怨。但有很多活,不关阀门根本没法做。停水,也可以让我们的工作速度加快,这还是有些难的,但我们也都尽量做到事前和物业、居民沟通解释,大多数居民也开始理解我们了。
澎湃新闻:能谈谈你的家庭吗
辛小林:我的老婆和儿子都在上海打工,他们做服务员和后厨,平时我们各自都住单位安排的宿舍。因为我一周只休息一天,一家三口很难凑齐。老在宿舍碰面,也不方便,毕竟会影响其他同事的休息。儿子今年18岁,再过两年肯定就要成家。按照我们天水的规矩,娶妻盖房没个四五十万元,行不通。如果在老家种田,收入微薄还不能保障,我和老婆现在尽量为小家伙多攒点钱。
澎湃新闻:休息天会做些什么使用网络吗
澎湃新闻:回老家一般乘坐什么交通工具
辛小林:坐火车啊。上海到天水,现在23个小时就可以到了,不过我们一般买硬座票,便宜100多块,能省就省点。
澎湃新闻:未来如何打算
辛小林:先干着,等老了还得回老家养老,上海留不住,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