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唐婧北京报道投资走正道,安全有保障,欢迎来到《投教121》。我是“西瓜唐”,今天说说针对未成年人的电信网络诈骗。
“如果不想坐牢的话,就把钱转到指定账户。”听起来这似乎是一个诈骗老梗,但对于一个涉世未深的未成年人来说,这些诈骗话术很容易扰乱他的心神。
受疫情影响,人们的工作生活由线下逐渐转向线上,无法当面核实的的电信网络诈骗又有卷土重来之势。更可恨的是,诈骗分子还趁机盯上了思想单纯、社会经验不足的未成年人。孩子们涉世未深,阅历尚浅,对安全和危险的认知往往只停留在课本和影视,一些在大人眼里显而易见的骗局可能精准“网罗”未成年人。近期出现的针对未成年人的骗局中,游戏、明星和零花钱是诈骗分子为“祖国的花朵”定制的三大常见诱饵。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家长往往在工作职责和子女看护之间分身乏术,与子女的沟通交流不足给了骗子趁虚而入的机会。还有家长没有做好家庭主要财产和子女零花钱之间的风险隔离,直到孩子刷了大额款项才追悔莫及。不过风险隔离只是“治标”,做好思想预防工作才是“治本”。工作再忙也别忘了和孩子聊聊天,带他们识别身边的风险。
害怕的张同学在骗子指导下,在一个购物APP扫码购物,骗子在视频通话中直接获取张同学手机上收到的验证码,并将银行卡24000余元全部转出。此后,骗子还引导张同学“隐瞒”家长,将两人的聊天记录和好友删除。
在以明星为诱饵的套路中,骗子利用的是青少年对明星的非理性追逐和恐惧连累父母的心理。受害青少年儿童在网上冲浪或浏览短视频时发现领取明星签名照的信息,被冒充明星助理的骗子告知扫码支付5元、10元不等费用,就可以获得明星签名照。孩子付款成功后,骗子编造未成年人付款违规,导致骗子的银行账户内资金被冻结的谎言,然后以起诉孩子及父母为由恐吓小孩,后指令孩子操作父母手机转账进行解冻,导致上当受骗。
“继续刷单,佣金更高,刷完一次性付钱给你。”对方的招数让李同学越陷越深。李同学尝到甜头后,更加信任对方,继续刷单转账。其后对方以二维码异常、审核需要费用、虚拟订单等托辞,多次要求李同学重新扫描新的二维码转账,导致李同学累计被骗19万元人民币。
在以零花钱为诱饵的套路中,孩子往往第一次尝到甜头之后容易轻信他人、越陷越深。“刷单”骗局是一种手法老套的传统骗局,稍有反诈知识的成年人都不易上当,但涉世未深、渴望更多零花钱的未成年人则容易掉入陷阱。
疫情防控期间,许多线下活动转为线上,无形中也增加了网络诈骗的风险。未成年人作为风险防控意识较弱的人群,更容易成为诈骗分子的目标。保护“祖国的花朵”,家长的监督教导是关键一环。
第一,家长平常要多和孩子一起学习金融防骗知识,教导孩子不点击不明链接、不下载不明软件,不随意泄露个人信息,如遇不确定和不清楚的情况立即寻求家长的帮助;
第二,家长要做好自身手机支付的安全措施,莫轻易告知孩子手机支付密码、银行支付密码等重要信息,做好家庭主要财产和孩子零花钱的风险隔离;
第三,疫情特殊时期,家长“居家办公”和萌娃“网课”期间,保持良好的心态,如发现被骗不要慌张,请立即拨打110报警,如果反映及时,有一定的几率可以追回损失。
“稳外贸”落地显效!前10月广州海关关区外贸总额1.6万亿元,出口通关仅需0.54小时
防疫科普丨出舱后,能与家人同吃同住吗?何时可正常外出?
拨云鉴粤丨广东外贸回升,新能源产品出口强劲
南财智库简介
21健讯Daily|加强老年人新冠疫苗接种工作方案出炉;上市许可持有人新规公开征求意见
21健讯Daily|国产抗新冠单抗鼻用喷雾剂获批临床;杭州“试管婴儿”明年起可部分报销
营商环境周报(第68期)|金融支持房地产平稳健康发展16条出台,青海明确防止逐利执法行为
21健讯Daily|湖南健康码上线蓝码;石药治疗重症新冠口服药获批临床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