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泄情绪丰富阅历“斜杠青年”在全职和兼职间找到平衡
他们靠打零工实现生活费自由
青春派职场
如今,“全职+打零工”的工作方式正在年轻群体中迅速“崛起”。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愿意在“旱涝保收”的主业外体验打零工带来的更多可能性。
自由、弹性、舒适是吸引他们扎入“零工经济业态”的重要考量。同时,打零工还为他们提供了一条情绪宣泄的通路。
年轻人也在这个过程中收获着更多的可能性:可观的报酬、合拍的“零友”以及丰富的人生体验和阅历。
成为“斜杠青年”工作压力借由纯体力工作释放
和彭坤同样在杭州打拼的,还有23岁的胡红。他是一家私立医院的护士,那是一份不太轻松的职业。除了要经常上夜班之外,还要应对频繁的理论和操作考核。不过,比起体力上的辛苦,有时,对护理人员来说,精神层面的压力更难以排解。
这也是胡红出去打零工的重要原因。其实,他最早接触零工是在初中毕业,那时,他一门心思只想赚点零花钱。但现在,胡红发现,打零工的另一重意义在于宣泄情绪,调整自身状态,有时钱少一点也无所谓。
今年1月到现在,胡红已经做过十多种类型的零工,他也几乎做到了全职工作和打零工的平衡。
花销上,胡红把做护士的工资存为积蓄,打零工赚来的钱则用来吃喝娱乐等日常消费。同时,平日积攒的压力也能借由纯体力工作得到释放。
体验不同工作“每天都是新鲜的”
对彭坤来说,打零工更接近于一种生活方式。主业之外,得空就点开“日结群”找活干已经成了他的习惯。
不过现在,彭坤更偏向选择餐厅或酒店里的兼职,一大原因是这些岗位基本都包餐食。
除此之外,彭坤还发现了一大乐趣:这样的工作场合有机会让他观察不同的人,和不同类型的客人搭话,也能通过客人们的聊天内容来增长见识。
和彭坤的情况差不多,暖暖(化名)也把打零工当做是习惯一般长久坚持了下来。
暖暖说,兼职时自己虽然也是“打工人”,但“甜头”远多于辛酸和无奈。“自由自在,想干就干,没有复杂的人际关系,还能接触到各行各业的人。”
一直到毕业后工作,暖暖的兼职始终没间断过,反而是在生活中“占据”了更多的比重。严谨地说,暖暖现在是“身兼三职”,一天打三份工。
目前,暖暖的主业是电商运营。前不久,她又挖掘出了一份副业——经营线上宠物玩具用品店。好在店铺现在只上新了一款产品,平时也不算忙碌。
日结薪资获得感强“下班一打卡工资秒到账”
北京青年报记者发现,互联网时代下,依靠数字化零工平台的发展以及线上零工模式的普及和推广,这些零工人迎来了更多的工作机会。现在,有不少“斜杠青年”和小黎一样,将寻找零工的渠道转战到了小程序上。
“我一般在小程序上会找快餐店兼职,这个岗位比较多,而且都是日结。”小黎说。
“瞄准”岗位,点击“立即抢单”,个人资料即刻就被发送到了商家端,取代了线下繁琐的面试环节,这点对只有周末才有空的小黎来说十分友好。
彭坤也是零工小程序的忠实用户,他做过的那些遍布杭州全城的餐厅的活,很多都是在小程序上找到的。
彭坤接触小程序的契机,是偶然一次在路边看到线下推广。那时,他刚做零工不久,目标岗位就是保安、服务员之类简单、好上手的工作。小程序上,这些服务岗位的招聘信息恰恰占比最多。彭坤找零工的过程一下子变得容易起来。
“假如我明天休息,前一天晚上,我就会直接打开小程序,找到想要的工作,点击投递简历,之后便能看到招聘方的联系方式。接着在线上和对方沟通,确认信息后,第二天直接上岗。”彭坤说,这样便捷地找零工过程不但省去了线下奔波的成本,最重要的是能规避第三方乱收中介费的风险。
彭坤说如无意外自己会一直坚持下去。他现在最开心的就是下班后打开小程序,查看薪资结算数据是否更新,等待提现页面出现绿色的对钩图标,“看到‘提现已到账’,就感觉很满足了。”他说。
观察
零工市场探索劳动权益保障
数字生态为零工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但长久以来,现实中的零工市场仍纷繁复杂,“零工”劳动权益往往得不到更多保障。
2022年,人社部发布了关于《加强零工市场建设完善求职招聘服务的意见》。《意见》明确,在此基础上,全国各地的零工市场都在进行创新探索。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课题组发布的《2023数字生态青年就业创业发展报告》显示,数字技术发展可实现工作数据“留痕”、信用机制的建立,逐步改善灵活就业人员的劳动保障问题。
如今,一份保期最短一天的“日结保险”则精准匹配了零工者的保障问题。
2022年11月,24岁的陈浩在兼职上夜班分拣货物过程中,不慎被坠落的货物砸伤。事发突然,陈浩被砸的那个瞬间,他甚至没反应过来疼,一两分钟后,剧痛才猛地袭来,他看到袜子和鞋已经被鲜血染红。陈浩受伤的是大脚趾,被诊断为粉碎性骨折,医生建议他至少要休息两个月。
陈浩回忆,当初是劳务公司的负责人带他们去找的工作,“负责人曾叮嘱我们,虽然已经给大家买了保险,但在工作时还是要小心。”陈浩说,他当时并没把这话放在心上,没想到意外就发生了。
后来,经过治疗,陈浩的伤势慢慢恢复。通过保险,他最终获赔近8000元。
文/本报记者王婧懿
(北京青年报)
今年1月到现在,胡红已经做过十多种类型的零工,他也几乎做到了全职工作和打零工的平衡。彭坤也是零工小程序的忠实用户,他做过的那些遍布杭州全城的餐厅的活,很多都是在小程序上找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