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心师生在詹先生的带领下,开展了“珠江三角洲方言调查”“粤北十县市粤方言调查”“粤西十县市粤方言调查”“粤西客家方言调查研究”“广东粤方言概要”等大型科研项目,奠定了系统研究广东方言文化的坚实基础,取得了诸多令学术界瞩目的标志性科研成果,在海内外产生了巨大的学术影响。2017年出版的《汉语方言学大词典》(上下卷),是近期中心的又一项标志性的成果,荣获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第五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第七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和广东省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01
研究团队
目前中心成员有专职研究人员二十多人,具体如下:詹伯慧、邵敬敏、刘新中、侯兴泉、甘于恩、伍巍、彭小川、陈晓锦、邵宜、范俊军、班弨、曾毅平、曾昭聪、孙玉卿、王茂林、钟奇、高然、彭志峰、肖自辉、刘卫宁、吴南开。
中心还有一批校外兼职研究的专家队伍,他们来自国内外著名高校和研究机构,为中心的发展谋划、把脉,他们的加盟大大提升了中心的研究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
02
科学研究
中心以岭南汉语方言研究为重点,研究方向覆盖汉语方言本体、词典编纂、地理语言学、海外汉语方言、实验语音学、语言信息处理。2013年至今,中心承担了20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经费总额超过1000万。其中获批6项国家社科重大项目,6项国家社科重点项目。
中心在暨南大学认定的A类期刊发表论文60多篇,出版《汉语方言学大词典》(上、下卷)、《南方语言学丛书》8本、《南方语言资源丛书》7本、《海内方言与海外方言关系丛书》10本、《语言及语言信息处理丛书》11本等著作;4套丛书在编,分别是《海外华人社区的汉语方言丛书》6本、《广东地理语言学丛书》3本、《中国濒危和珍稀语言数字博物馆》丛书12本、《中国民间文学大系》歌谣、谚语、俗语和谜语四个门类广东卷。
中心与澳门粤语研究学会共同编辑《粤语研究》也于2022年达成协议,从2023年起,由暨南大学汉语方言研究中心主持编辑,这将为广大粤语研究者提供一个可以期待的学术交流平台。
03
人才培养
04
学术交流和学术品牌
中心与国内外40余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学术交流。近年来基地讲学、访问以及项目合作的海外和港澳台地区专家学者的机构有:麻省理工学院、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伦敦大学学院、阿姆斯特丹大学、俄亥俄州立大学、纽约州立大学、新泽西州立大学、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旧金山州立大学、马里兰大学、乌特列支大学、印尼苏北亚洲国际友好学院、高雄中山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教育大学、澳门大学、澳门理工大学。中心与俄亥俄州立大学、旧金山州立大学、印尼苏北亚洲国际友好学院、马来西亚砂拉越华族文化协会等学术机构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
中心主办的“南方语言学论坛”“全国汉语方言年会”“海外汉语方言国际研讨会”“粤方言国际研讨会”“中国民族语言学会”“地理语言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全国语音学学术会议”“汉藏语言暨语言学国际会议”“南方汉语方言研究学术研讨会”,成为辐射全国、影响港澳台和海外语言学界的重要学术交流平台。
2020年,为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保护丰富的语言资源,繁荣我国的语言学研究,由詹伯慧教授将自己的毕生积蓄捐赠给暨南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欲奖掖后进,促进中国语言学的发展。为支持詹伯慧教授的倡议,发扬他矢志不渝、治学奉献、服务社会的精神,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学校特设立“暨南大学詹伯慧语言学奖”,奖励在语言和方言研究有突出贡献的学者。首届“暨南大学詹伯慧语言学奖”评奖工作于2021年6月30日圆满结束。评审委员会认真审议了每一部参选论著,最终评选出一等奖1名,二等奖3名,提名奖5名。
中心打造了数个方言学人才培养的知名品牌,所主办的“汉语方言语音记录与分析高级研修班”“地理语言学培训班”“中国濒危语言有声资源采录和立档技术高级讲习班”,在全国语言学界具有一定的学术影响力和号召力。
05
科研机构和科研工作站
中心依托2023年获批的“广东省岭南数字人文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完善已有的7个研究室:数字人文实验室、岭南方言研究室、地理语言学研究室、海外汉语方言研究室、发音语音学实验室、语言培训及应用部、方言文化研究室。
以发音语音学实验室为基础,于2021年获批“暨南大学语音及语言信息处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方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提供了较为优质的实验服务平台。
06
文化传承和社会服务
中心成员先后参与了新中国一系列重大的语言工程。詹伯慧先生是汉语方言研究和汉语规范化等重大工程的权威专家;进入新世纪以后,中心主要成员全程参与国家语保工程,甘于恩和范俊军作为语保首席专家,成绩显著。甘于恩获“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奖”先进个人。
为了保护传承母语文化,方言中心甘于恩教授经过多年打造,建立了“语言资源保护暨协同研创中心”,并以中心为依托,建设了“语言资源快讯”公众号,在国内外都产生了较好的影响。
中心除了在全国各地设立科研工作站以外,还设立了若干文化传承基地,出版了大量的乡土文化作品,如《绘声绘色看方言》(广府、潮汕、客家童谣集)、广东、浙江两省《畲语教材》、《闽南文化与语言文库》、《信息处理用粤方言字词规范研究》、《现代粤语词典》及大众粤语学习教材等。
中心利用科研优势,为地方文化建设事业做了大量实际工作,研发“岭南方言文化博物馆”,与东莞市档案局合作建设“东莞方言档案平台”,出版《中山方言志》《封开方言志》。
07
数字化平台与文献资料建设
近年来所承担的国家社科重大重点课题均为传统方言研究和语言信息处理相结合的方向,已初步建成方言百科数字化平台(www.fangyanxue.com),在学术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分述如下。
1.汉语方言学大词典数字化平台
《汉语方言学大词典》数字化平台的构建以《汉语方言学大词典》的纸版内容为基础,对其中的内容进行深度加工和数字化重构,目标是建成一个动态开放的汉语方言学百科平台,更方便学界进行知识更新与使用。本平台由应用平台和编纂平台组成。前者为PC版和手机移动版网站,提供纸版《汉语方言学大词典》上册收录的3000多条方言学词条和下册收录的54个方言点的概论、800常用字和702个常用词条的主题索引列表(跟纸版保持一致)和关键字查询(包括全文精确检索和模糊检索两大功能)两方面的服务;后者为PC版网站,提供角色设定和权限管理,在平台上实现汉语方言知识资源和方言学词条的在线采集、编写、审核与实时更新功能。本平台将通过手机和网络联动采集资源、云端储存、网页查询相结合的模式,以实现汉语方言学知识资源在移动互联网上的广泛收集和精细化应用。
2.粤、闽、客诸方言地理信息系统
该网站是国家社科重点项目“粤、闽、客诸方言地理信息系统建设与研究”的重点成果,为用户提供数据查询、方言地图制作、有声数据采集等功能,主要包括文字资料、图片资料、音像多媒体资料和学术文献等。系统板块主要有:单字(分ABC三级)、连读变调(两字组)、词汇、语法、视频、音频、文本、文献、负责人介绍、系统介绍等。目前系统已经搭建成型,导入了约218个点的语言数据。
3.方言语音特征数据库
该网站是希望为汉语语音研究者提供系列的汉语方言的系统描写数据,进而推进对汉语方言语音的定性、定量研究,最终完成一个数据相对完备的“汉语方言语音特征数据库”建设。第一步是提供粤语等岭南方言的基础声学数据,第二步是提供专题性的生理数据,第三步,结合感知研究,提供心理语言学、神经科学的一些参考数据。
4.中国濒危语言有声档案网站
该网站是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濒危语言有声语档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的结项成果,收集部分濒危和稀有的少数民族语言、汉语方言土话有声语档。
5.《广州话教学》课程网站
《广州话教学》对非粤语区学生学习了解岭南地区文化、掌握粤语技能,提升就业竞争力,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均有重要作用。该课程共八课,内容涵盖广州话发音练习、生词学习、情景对话、知识讲解、俗语趣谈、格言学习、诗词朗诵和歌曲学唱等方面。课程贴近生活、生动有趣。本课程使用的教材已经在暨南大学和南方科技大学使用多年,深受两校选课学生的喜爱。慕课内容在原有教材的基础上增加了许多新的元素,例如采用粤语说书的形式来教授课文和俗语,用情景剧的形式来展示日常对话,用粤语K歌的形式教大家学唱经典粤语流行歌等。
6.《语言学概论》课程网站
《语言学概论》是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必修基础课,研究语言文字的性质、结构规律、发展演变以及他们的社会应用等诸多方面的核心理论问题。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比较系统地掌握语言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为提高语言理论水平、进一步学习和深入研究其他语言课程奠定必要的语言理论基础。
7.岭南方言发音词典
该词典采用手机H5网站的形式,展示岭南各地方言的语音面貌。平台采集各个有代表性的方言点,以词汇、短句为载体,采用文字、图片、音频等形式,为用户提供一个多媒体的方言浏览环境。
8.公众号“语言资源快讯”
9.中心网站(dialects.jnu.edu.cn)
提供暨南大学汉语方言研究中心有关的新闻资讯和数字资源。主要板块有:方言百科、中心新闻、中心概况、研究队伍、研究成果、人才培养、工作站建设、南方语言学等。
10.文献汇集和资料建设
排版|李芊颖
审核|肖丹
终审|魏霞
地址:广州市黄埔大道西601号暨南大学文学院(邮编:510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