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百万人围观的90后日结工:快意“流浪”的城中村“体面人”
想象一个日结工,想象一个住在城中村的阁楼里,月租一百多元的90后日结工,他是什么样子?
废材,或许是一些人对他的想象,他也是这么称呼自己的。他不愿意让别人认出,从不在网络上露脸,问起他的名字,只说姓李,就叫他小李吧。他还会下意识地反问,“就叫废材不行吗?”
但这只是人们对日结工的刻板印象,小李并不“废”,他只是没想好去做什么。他曾经也算富裕,一切烟消云散后,生活总要继续,不想做一个普通的打工人,无奈选择做日结。这段经历对他而言很难得,上过大学、创过业,从未想过成为一名日结工。这算是他生意失败之后的“后缓冲期”,沉淀中寻找新的机遇。
他是个喜欢钻研的人,最近为了学习在拍视频时如何简洁地说话,硬着头皮翻《老人与海》,面对困惑中的少年,他还会苦口婆心地劝学。他对自己的评价是“一个有情怀的日结工”,他说,就想自己待着,血里有风,注定漂泊。
成为一名日结工
小李今年28岁,租住在济南的城中村里。他总是戏谑地说,自己是十里八乡有名的俊俏后生。第一次见到他,所言不虚,高个子,身板笔直,很精神。
国庆假期小李很忙,假期工作很好找,工资要比平时高出三分之一。假期第一天,小李找了一份保安的日结工作,8个小时160元,联系人开车接上他,之后在等待接班时,工头告诉他第二天有个岗位缺人,180元一天,工作内容就是在楼梯间里待着。敲定了这份工作,工头让他直接下班了。干了不到四个小时就下班,小李的假期算是“开门红”。
保安是最无聊的工作,小李很少接这样的活。他从2021年初开始做日结,已经算是个经验丰富的日结工,在保险公司充当气氛组,产品推销会上负责鼓掌,甜品试吃员,音乐节里维持秩序,形形色色的日结工作做遍了。家人只知道他在济南有份工作,不知道他做日结,看他状态还可以,也没有太多过问。“在济南日结工的圈子里,大部分人应该都知道我。找工作很容易,只有我想不想做,没有找不到活干的时候。”
做日结的经历对小李来说很难得,做视频也是为了记录这段特殊的日子。大学毕业那几年,小李做生意赚了不少钱,靠自己在济南买了房。“钱来得容易,太年轻,不懂得珍惜。生意倒了,以前赚的钱全部用来偿还债务,一穷二白。”
不想普普通通地打工,生活还要继续,小李在手机上随便刷着工作。当时,他还不认识什么朋友,经过层层介绍,他得到了第一份日结工作,在济南西部的物流园里分拣大型包裹。“当时我就惊了,幸亏以前有健身的习惯,不然真是干不动。”干了一个早晨,工资75元。“对比以前,这钱太难赚了。”
“记录一下吧,每天随手拍下工作的片段。”小李刚开始做视频时,还不会解说,就像写日记一样,发出备忘录。那时候,他保留着之前的消费习惯,衣服脏了,就找了个旅馆去洗衣服。“干一天累得不行,赚的钱还不够在旅馆洗衣服。”
这是他的第五条视频,7.8万人点赞,此后,他的视频逐渐开始有热度。“现在再看这条视频,不知道当时在想什么,洗衣服找个自助洗衣机,几块钱就解决的事,怎么能去找个旅馆。”
做生意时,小李有个记账的习惯,生意没了,习惯一直保留下来。有了热度后,他每天都会发布自己的收入和支出记录。刚成为日结工的那段日子,小李没有固定的住处,每天住在网吧里,或者找个洗浴中心睡一晚,常去的洗浴中心附近,他都在隐蔽处藏一套浴袍,省钱、方便,在保洁员的工作间里、水管缝隙中寻宝一样搜寻,也能收获快乐。
杂物越来越多,一个包放不下,小李想着租个房子,随手录下的城中村租房第一集,收获了过万点赞。他开始认真拍摄自己的故事。
有趣而魔幻的城中村
五星级酒店一街之隔,城中村里的房间3元一晚。低廉的房租和生活成本,这里成为底层打工者的乐园。
“因为便宜,住宿环境只能说是有趣而魔幻。”小李形容,这些房子统一有着黑洞洞的楼道,房间门上挂着一把小锁,更像是为了求个心理安慰。碰上爱干净的房东,特意将公用洗手间做成干湿分离,每天都打扫。
房租价格大多集中在每月100元到300元之间,320元可以租到有独立洗漱区的单间,顶楼的板房只要200元,已经租满了。位置稍好一点的楼栋,220元只能租到没有空调的“桑拿房”,一张木板床、一张木桌,就是全部家具。房东对他说:“能住就行,是吧。”再偏僻一点的,可以找到180元的房子,还有一扇窗户。在这里,220元能租到一间带阳台的单间,邻居还是个文艺青年,桌上放着一把吉他。340元算是最高档的房间,配备空调、洗衣机、热水器,“应该是天花板配置了”。
“谁没想过出人头地、功成名就、衣锦还乡,后来妥协住在阴暗的筒子楼里,有的人是过渡,有的人,也就是认了。生活在这里,起码有个安心睡觉的地方。”
找房子时,小李遇到一对父子租户,白天一起干活,晚上回来,坐在床上,看着信号时有时无的电视节目。他们的生活,就是200多元一间的出租屋,和偶尔改善伙食的10元3个鸡架。他觉得,他们心里也有着这间简陋的出租屋盖不住的一腔热勇。走出筒子楼,这对父子还在努力摆弄着窗外的天线,“加油啊,赶紧找到信号,今晚能看到喜欢的节目。往上一点,努力往上一点就可以了。在这个大城市里生存,能做的就是把天线举高一点。”
小李喜欢城中村里努力生活着的老哥们,他们最常吃的食物是挂面,挂面是不用吃菜的主食,10元6斤,可以吃一星期。“多简单,活着就好了。”小李说,他们在城市里是透明人,刻意回避着大家的目光,时刻保持着外来人的自觉,为城市提供着基础建设与服务,自己的生活条件尚且停留在最低点。“大家如果遇到老哥们,请多一些宽容。”
做个“体面人”
两个月前,小李找到了住处,城中村里的一间阁楼,每月150元。很安静,没有单独的洗漱间,洗脸需要走到屋外。房间不大,一张床、一张桌子以外,门口还有一小块空地,放一张从旧货市场淘来的单人沙发,另一把椅子用来会客,椅子腿已经裂开。
10月初,济南气温骤降,两个暖风机开起来,房间不冷,“扛过冬天应该没问题,实在太冷,就再换个住处。”两面墙上贴着粉格子塑胶地板布,大概是上一任租客留下来的。小李用油漆喷上“体面”“花不完,根本花不完”。这是他的口头禅。桌子上也放着写有“体面”二字的相框,是他专门从网上买的。
“有着健康的身体和吃不完的美食,自在,想去闯荡江湖快意潇洒,那就别管别人的看法,过好自己就行。人只能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去讲道理,没有一种生活是值得模仿的,我们要做的就是做好自己,遵从自己的内心,但求问心无愧。”
压力与未来
进入流量稳定期,拼的是视频质量,想要维持,靠的是实力。“每天写一篇800字的议论文,还能让人耐着性子听完,没那么简单。”每个视频的最后十几秒,小李总要夹带一些“私货”,说说自己的看法。“看世界需要有一些偏见,太平庸,照搬书上看来的东西也不行。书上的原话大家一看就知道是大道理,没什么意思,人家喜欢看你,还是需要你说出不一样的观点。”
网友们对他的印象是“反焦虑”“平和”,小李说,他不是平和,更多的是无奈。“现在做日结赚的钱足够生活,自媒体赚的算是额外收入,不论多少,是不挡我的事儿的。”他解释说,所谓“不挡事儿”,意思是做博主带来的小有名气和物质回报,都无法改变他的现状和心态,也解决不了他的问题。“大家在视频里觉得我洒脱,因为这些对我来说都无所谓,其实这是我很无奈的表现。
这几个月,小李最大的感受是,真实的东西总有力量。“每天更新的视频都是我真实的生活,我也可以编个剧本,但不如真实更有冲击力。我就是个普通人,过着跟大家有些不一样的生活。”作为一个日更博主,流量对他来说并不是第一位的,每晚坐下来剪辑视频,逼着自己总结想法,输出的过程能够快速让他成长。
聊起未来,再过几年,或许他会承担更大的压力,但他并不担心。“生活总是越来越好的,在你需要承担一份新的责任时,相应地就会多一份机遇。没有凭空产生的苦难,生活一定会给你承担苦难的工具,只是能不能找到这个工具,这就是你的问题了。”
生活不是短视频,朋友和他聊起生活中的压力,也只能很失落地一起感叹着长大成人后的无奈与辛苦。“如果生活真的像短视频一样该多好,可它不是,没有剪辑没有快进,遇到不好听的话也不能消音,所有的快乐都无法回放,所有的苦难都得细嚼慢咽。不过还好,最起码我们在自己的生活中,还能演绎主角,无论拿到的剧本或悲或喜,都是体体面面的1号角色。”(新黄河记者:刘瑾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