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潮中的上海郊区,天空飘着细小的雪花。在浦东新区零工市场上川路服务中心门前,十几名工人正等待着工厂班车,新一天的零工生活开始了。
上川路服务中心,是浦东新区首家综合性零工市场。一拨拨打工人来到这幢两层小院,寻找工作的机会。2023年10月29日挂牌至今近两个月来,这里对接了100多个岗位需求,到岗人数700多人。
零工好找吗?打零工的生活是怎样的?岁末年初,他们又有哪些愿望?新民晚报记者蹲点采访,记录“零工人”的奔波与期盼。
希望把自己的工时排满
在上川路服务中心,“小零工,大民生”的字样随处可见。
走进这座小院,一间间“玻璃房”代表21家劳务中介企业。在2层最醒目的位置,一块滚动大屏播送着零工岗位信息:“女营业员18—45岁,26元/时;男女普工18—43岁,300元/天;外卖员18—50岁,8.5元/单……”
周一,是零工市场最忙碌的时刻。
在零工市场,人们信奉多劳多得。大多数人都希望将自己的工时排满,希望用自己的汗水获得真金白银的报酬。
来自西安的王玉杰刚辞掉上一份工作,也是才决定做零工。12月14日之前,她在一家企业做测试芯片的工作,是一年一签的合同工,单位安排她“做二休二”,每个月到手的工资近5000元。
“只要年轻,不怕找不到工作。”这是30多岁的王玉杰的底气和自信。但是,对记者说这话的时候,她故意压低了音量。因为在零工市场,也有不少大龄求职者。与年轻人相比,找到一份工作,他们往往更不容易。
曾屹峰曾是电缆厂的一名员工。53岁的他因为公司合并被辞退,希望找一份工作作为退休前的过渡。然而,两个月来,他跑了几场招聘会,找工作的事却少有进展。失去稳定的工作,他的生活压力也骤增。“两个月蹲在家里,和老婆也摩擦不断。”他说,目前招工信息大多要求45岁以下,50岁以上能去的岗位非常少。另一方面,自己年纪大了,身体也会变差,并不是所有工作都能胜任。前一阵子,他找到一份物业维修的工作,但因工时长、工作压力大,只好辞职再找新机会。
然而,对于曾屹峰这种“高龄”劳动者而言,手机等线上平台的使用是一道门槛。他深知,在这个数字化时代,许多工作机会汇聚在线上平台,但因为操作上的不熟悉和对网络缺乏信任,他对这种找工作的方式望而却步。他更信任那些通过亲戚朋友介绍的工作机会,因为这样的信息更直接、更可靠。
“稳定”“靠谱”是第一信条
工作是流动的,打零工的人也随着工作的变动四处漂泊。
在零工市场的院门外,时常有满载着行李的电动车停靠。后备箱塞着杂物,后座驮着打包的被褥,行李箱就放在踏板上,还有装着生活用品的水桶放在地上。在零工市场,经常可以见到提着行李的求职者,有的已经谈好工作,只待签好合同就住进企业宿舍,有的来到附近暂住几天,寻找工作机会。
由于很多用工单位选在下午1时许面试,午后,人流便渐渐散去。求职者张文海是下午来的。身材瘦小的他穿着蓝色工作服,拎着一只行李包和一把长柄伞,一进门就大声问:“这里有没有合同工?”
来自湖北武汉的他,在上海已经打工十几年。由于工作变动,他四处搬家。金山、奉贤、松江、闵行、嘉定……这些年,张文海几乎绕着上海转了一大圈。现在,他来到了浦东。“每次搬家,东西越搬越少,现在基本上就一个包。”张文海告诉记者,早年来到上海,他做零工比较多,“几乎各种工厂都做过”。随着年龄增长,加上长得瘦小,看上去没有力气,他在劳务市场的竞争力并不强,打零工“空窗期”的风险逐渐变大,因此“稳定”是他找工作的第一信条。现在,他希望能找到一份长期的工作,最好是合同工。
几乎每一个来上海打工的人都有过搬家的经历。搬家,并不仅仅是因为工作变动,生活成本的变化同样是重要因素。河南人陈杰原本在闵行区一条老街租住,那里是“租金洼地”。老街拆迁后,由于周围其他小区房租较高,他便开始寻找新的工作机会和租住地点。先去普陀,再去浦东,他租住的都是老街区或自建房。在郊区的工业园区附近,这种房子并不难找。
在“江湖”中打拼,确实不易。但经验和智慧,是“零工人”的武器。
想有小家也思念老家
曾经,陈杰也在厂里“打过螺丝”。因为不想过“一眼望到头”的生活,他辞职做起了零工,想“要么学点手艺,要么尝试做点生意”。陈杰在餐馆厨房做过切配,也尝试过摆摊,卖些手工制作的小物件。平时,他还会送外卖,在雨天到地铁站出入口卖伞。每天,他骑着电瓶车,有时还满载着货物,在上海的街头飞驰。
陈杰每天都在找事情做,盘算着收入和支出。从早上6时到晚上10时,陈杰一直忙碌着,有时一天要做三种工作。然而,他的焦虑并没有因为忙碌而缓解。不论是到厨房做切配还是摆摊做手工零件,似乎都没能学到本领,生意也鲜有起色。来到上川路服务中心,他希望找一个能够“学到东西”的工作,让自己有机会掌握“立身之本”。
马海蛟同样认为,掌握一项技术相对重要。在广东打工期间,他曾经做过一份仓管的工作。厂里效益不好,一天老板突然将叉车的钥匙丢给他“让他试试”。一来二去,他掌握了叉车的基本操作。2019年,他辞工回到河南老家,抽空将驾驶证考了下来。现在,他在浦东的一家物流企业工作。对于叉车工来说,忙的时候一天要干满12个小时,高峰期,腰酸背痛是常态。他说:“物流行业会有明显的旺季和淡季,一般上半年用工需求较少,下半年比较旺。同样做小时工,叉车工就比普通的物流工稳定得多,基本可以长期工作。”
马海蛟很少在朋友圈发信息。打开他的主页,不用怎么滑动,便能一览几年的动态。2018年,一张圆明园的照片格外醒目;2019年,是西安的兵马俑;2021年的一张自拍里,碧海蓝天下,他开朗地笑着。新的一年,他有一个心愿,就是攒一笔钱,带家人一起去多看看这个世界。
临近岁末,有人早早离开回到家乡,也有人选择留下。对于他们来说,家是内心最柔软的牵挂。王玉杰有一个正要上学的儿子,由公公婆婆照顾。她已经一年没见到孩子了,但还是想多做一阵。“我想早点将老家的房贷还完,然后回家好好陪孩子读书,让他以后不要像我们一样背井离乡到外面做工。”她说。
张文海有同样的想法,他的儿子十几岁的年纪,“正是用钱的时候”,若是找到了工作,就希望再多做一阵,如果求职不顺,便早些回武汉与家人团聚。
零工市场,是一个人气聚集的地方。这里寄托着打工人的汗水,书写着打工人的生活,承载着打工人的梦想。这份沉甸甸的期盼,何以承托?
入夜,零工市场的工作人员仍在忙碌。
每一天,有近百人带着各自的期待和心情,来到这座热闹的小院。
上川路301号,仿佛一个时空的交汇点,无声地见证着人生。对于每一名求职者而言,零工市场不仅是一个寻找机会的场所,更是他们背后坚实的支撑。在这里,有汗水也有笑容,有失落也有希望。每一张面孔,都藏着一个独特的故事;每一个眼神,都闪烁着对未来的期待和渴望。
记者手记
初到上川路服务中心,这里的环境超乎我的想象。不论是农家小院式的建筑,还是里面开放式的空间,一间间玻璃房的设置都在诉说着三个字:接地气。到这里找工作,没有烦琐的流程。要做的只有两件事,走进小院,在电子大屏上找到心仪的工作,走进对应的房间即可直接咨询。更让我触动的是,这里人来人往,充满着城市蓬勃发展的活力。
在这里,我遇见了许多零工岗位的求职者,也看到他们用自己的汗水和智慧努力生活的情景。采访他们时,每一位采访对象,当我问及工作、生活上的辛苦,他们都会不假思索地告诉我,这点辛苦没什么,遇到的困难总会有办法解决。他们甚至希望自己能够多辛苦一点,以换来更好的生活。在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中,奔波、困难、劳累似乎都可以克服,生活的信念坚不可摧。然而,一些高龄群体求职难、零工岗位淡旺季工作不稳定、一些用工行为仍不规范等问题依然不可忽视。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零工市场内张贴的“小零工,大民生”的标语,身在其中,会有更深刻的领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