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谁在给外卖小哥发工资?当然不是美团,就连邢教授也很清楚这一点。文中他举了一个例子:一单外卖顾客支付22元,商家拿到14元,快递员拿到3元,外卖公司拿到5元。可见,是顾客也就是消费者在给外卖员支付报酬,或者说,消费者是后台总老板,支配着商家、外卖员和外卖公司三家的收入,而这三家再按比例分成。
另外,邢教授认为美团财务作假,把盈利做成巨额亏损。这倒有些不合情理。作为美国上市公司,有动机把亏损做成盈利,比如某幸咖啡,而很少听说把盈利做成亏损的。公司巨额亏损会面临股东抛售股票,撤出投资的巨大压力,轻则可能影响公司融资(包括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进而影响正常经营;重则面临灭顶之灾。巨额亏损也会让管理层承压,有损个人的钱途和前途。而邢教授既认为算法很精妙,又认为“不过一个APP,每年需要多少研发费用支撑?”这就是卖矛卖盾,不知其可了。
总之,如果觉得外卖员收入不够高(包括其他待遇不够好,比如没有五险一金),主要责任在消费者,因为消费者不肯多出钱。不过,外卖员还有个办法,如邢教授所说,日本送外卖至少一单32元人民币,北美一单至少6美元,那中国外卖员可以坚持,没有32元或6美元不送,不就解决问题了吗?不肯出钱的穷X消费者,就不配点外卖。
那会出现什么情况呢?很简单,和其他东西涨价一样,消费者购买的数量会减少,消费者整体福利会下降。
邢教授说,北美底层劳动者收入是国内10-15倍。我现在就在北美,明显感觉到这样的价格过高,高到一般消费者不能购买正常数量的服务了。
比如说,小费是消费者直接支付的,最能直接体现消费者是劳动者的真正雇主。现在北美的餐馆小费比例普遍上涨到20%-25%,吃顿饭支付20-30美元/加元的小费很正常,稍多点就要大几十美元。加上近年物价普遍上涨,下馆子吃饭对北美普通老百姓而言成了件奢侈的事,要吃也多是去吃不给小费的快餐。餐馆服务员的收入如何先不说,至少肉眼可见餐馆数量(或密度)比国内少很多。
至于外卖,我上个月几乎天天在外面吃饭,总共看到了不到五次外卖到店取餐。
即使不是假期,许多商超也是下午6点就关门(我很纳闷那些要上班的怎么购物?),而在国内,这时甚至还不到上客高峰,营业到晚上10点是常态。Mall里面的商铺甚至不到6点就关门,有的餐饮店只做中午一餐,下午3点左右就关门。取快件到邮局,而邮局下午4点关门。
由于消费者没有购买足够的市政服务,垃圾处理很不及时,居民垃圾包括厨余垃圾都是一周清运一次。街道上满地垃圾常常无人清扫,大坑小坑也无人管。
理发太贵,流行自己理发;人工洗车太贵,流行自助洗车。修理太贵,祈祷手机、电脑和汽车等都不要坏;钟点工之类想都不要想,所有的家务全部自己做。
说实话,就我所见的情况而言,收入相同甚至低上50%,国内的生活相比北美总体而言都要好得多。由于人工太贵,消费者望而却步,导致社会分工退化,很多事情只能自给自足,这并非是社会进步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