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研究局稿件未经同意禁止一切媒体转载,包括友商,本文不构成投资决策。
赵波(北大国发院经济学长聘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60s要点速度:
2、我们能不能恢复到疫情以前的经济水平,我对此还是比较有信心的。随着人类社会群体免疫基本实现,新冠病毒大概率会向着局部流行病的方向演进。
3、我们双减之后,老师放松了,但是家长担心了。家长担心也是为了孩子的将来考虑,如果家长强调教育,显然是他觉得教育对孩子有用,教育能够提升整个社会的流动性。
正文:
对当前经济形势的看法
2022年以来,国内外形势都发生了重大变化。首先是新冠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的隐匿而快速的传播造成了多个城市的持续扩散。其次是俄乌战争持续数月给全球政治局势和经济发展增添了更多的不安定因素。无论是经济学家还是普通民众,都普遍对2022年的经济预期比较悲观。
目前关于疫情对经济的影响,有一种观点认为我们的经济水平永远回不到以前。我个人并没有那么悲观,但可以肯定的是疫情对于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影响会持续很久。原因有两点:
一方面是新冠病毒自身的特点造成的,新冠病毒还在持续变异。虽然奥密克戎变异株的病死率相对于早期变异株已经大大降低,但未来的变异方向仍然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即便是对于奥密克戎变异株本身,人类还没有找到完全能抑制住病毒传播的疫苗,我们只能通过疫苗加强针或者药物来降低重症和死亡的概率。
另一方面与人们应对新冠采取的措施有关。疫情对于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可能是持久的,从劳动力的需方来看,一些企业加快了数字化的转型,减少对于低技术劳动力的依赖;从供方来看,疫情同时影响了人力资本的积累,影响了教育行业。学校停课或者转为线上教学、毕业生被迫继续留在学校寻求升学机会,或者被迫接受一份不喜欢的工作。劳动力市场的调整将会是个长期修复的过程。
我们能不能恢复到以前的经济水平,我对此还是比较有信心的。随着人类社会群体免疫基本实现,新冠病毒大概率会向着局部流行病的方向演进。疫情也好、局部小规模的战争也罢,只是人类社会持续发展路上的一个短暂波折点。全球化是一个趋势,不会因为短暂的中断而停止。中国还是应该坚持改革、坚持开放,把发展经济作为最重要的目标。
刺激消费最根本是提高居民收入
增加收入最直接和透明的方法就是降低税率。刺激消费需要降低居民的个人所得税,降低中小企业经营者(包含自雇人员)的税收负担。有一些低收入人群可能本来就不交税,这可能就需要实施负的个人所得税,就是对他们进行补贴,也就是直接给低收入的老百姓发钱。
现在应该去考研考公吗?
在同样收入的情况下,求职者肯定偏向风险低的工作。大家都不希望今天干完工作之后,担心第二天会失业。当前受疫情的影响,整个经济增长不确定性的增加,企业利润下降,也带来了工资收入不确定性的增加。这时候毕业生去考公务员,想寻找一份稳定的职业,求稳是可以理解的。但疫情相对于一生的职业生涯来说,毕竟是一个相对短期的事件,工作稳定只是影响工作选择的一个维度。对于毕业生来说,做好长期的职业规划,“风物长宜放眼量”,才是最重要的。需要去权衡工作稳定性、收入高低、发展机会、以及自身兴趣爱好等因素。中国在改革开放早期,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的工作都很稳定。但僵化的体制带来了工作效率的低下,干与不干一个样。后来的国企改革打破了“铁饭碗”,脱离了稳定的收入,但换来的是更多的机会。工作自身的机会与长期发展对年轻人来说也是应该考虑的。
目前就业市场的压力在增加,除了报考公务员外,考研的报考也增加了。考研是自我投资、自我成长的一部分。现在的学习积累是为了将来更好的工作。不光是在中国,在发达国家也是一样,当经济不好的时候,很多人就会选择继续投资教育,在经济好的时候再重新进入劳动力市场。从个人来讲,如果他真正能学习到对自己将来职业发展有用的知识,考研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并不是一种逃避现实的做法,反倒是一举多得。
美联储加息造成哪些影响?
美联储加息主要还是出于美国内部通胀压力的考虑,因为他们的劳动力市场已经恢复得很好,失业率在4%以下,非农就业也回升至疫情前的水平。这时候面临通胀压力,增加利率是正常选择。但美联储的货币政策会对全球其他国家造成影响,因为美国是一个大国,它会影响到全球利率的走势,美联储的加息会造成全球利率的上涨。
对其他的开放小国来说,它可能会面临着一个困境,一方面它的利率在上升,对经济有一个紧缩的作用。另一方面,俄乌冲突带来的对能源价格和食品价格的上升,会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从而传导到产品的定价中,增加通胀的风险。所以它同时面临经济紧缩和通胀率上升的双重困境,会增加经济滞胀的风险,即一方面经济在收缩,另一方面通胀压力也很大。但是对于中国这样的大型经济体来说,它的影响不会太大。国内的货币政策有充分的空间,降息降准等措施会抵消掉一些这些负向的影响。
双减之后,老师放松了,家长担心了
国内教育,特别是我们的义务教育阶段,很多时候是为了高考做准备。在高考的指挥棒下,我们可能较多的精力都放在了应试教育上,而较少地强调其他方面均衡的发展。但是到了大学这个阶段就已经好了很多,因为不再有高考这个指挥棒,大家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或者按照自己的职业规划来学习。这个可能跟欧美的教育会有一些区别,欧美在教育阶段,大家对应试教育的强调不如中国这么大。
另一方面,大家对教育的态度还是跟社会的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有一定关系。有时即便是学校想要放松,但可能家长很担心,我们双减之后,老师放松了,但是家长担心了。家长担心其实也是为了孩子的将来考虑,如果家长强调教育,显然是他觉得教育对孩子有用,教育能够提升整个社会的流动性。如果在一个国家无论是做任何一种职业,都能够得到尊敬,都能有一个比较体面的收入,这时候可能家长就不太会干预子女的学习,就随着他的天性去发展就好了。可是如果社会的贫富差距比较大,流动性不那么强,可能家长就会比较担心,小孩成绩差将来万一找不到好工作怎么办?所以他在这个时候就会给小孩很多的压力。
感兴趣比工资高更重要
工作中至少在一定阶段,很少见到有人做两份工作的,大部分人没有那么多精力,只能选择一份工作,所以兴趣要比工作来得广泛。虽然不是所有感兴趣的事情都能作为工作,但是适合你的工作肯定是跟你的兴趣相匹配的。
今年的高校毕业生超过千万,就业压力巨大。虽然毕业生理想很丰满,就业现实很骨感。这需要我们客观的去看待这个问题。
首先,这与经济周期有关,经济下行的时候企业利润低,空缺的职位比较少,甚至还要裁员。毕业生找到工作的概率就会比较低,就业就会比较困难。大学生毕业生没有工作经历,在劳动力市场上属于弱势群体,更容易失业。这可能需要毕业生调整预期,从更长远的角度来选择自己的第一份工作。
最后是专业设置方面,这可能要回到你读大学之前,你读了什么样的专业,这个专业会跟一定的职业相匹配。有时会出现所谓的专业不对口,造成就业困难。这种情况就需要我们去思考,我们目前专业的设置是否跟现在职业的需求相匹配。
因为我们是一个快速发展的国家,学科的设置不可能像行业的调整那么迅速。每一年都会有无数的企业死掉,无数的企业又开拓了新的行业。新的业态出现,它对人才结构需求的变化一定是非常迅速的,而高等教育的专业设置没法,可能也不需要去灵活地适应人才市场的结构。
大学的培养不完全是工作导向的,其实大学培养的是具有一定的教育水平,具有一定的文化视野,能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年轻人。这是我们培养大学生的首要目的,而不是说他能否毕业后立马找到工作。从这个意义来讲,学科的设置不一定要追求大学生毕业生能够百分之百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