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反电信网络诈骗法》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六次会议于2022年9月2日通过,2022年12月1日起施行。
什么是电信网络诈骗?
电信网络诈骗有哪些常见形式?
为什么要制定《反电信网络诈骗法》?
《反电信网络诈骗法》主要有哪些内容和特点?
我们如何防范电信网络诈骗?
下面,检察官将结合真实案例,带领大家一文读懂《反电信网络诈骗法》。
一、什么是电信网络诈骗?
根据《反电信网络诈骗法》第二条:本法所称电信网络诈骗,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利用电信网络技术手段,通过远程、非接触等方式,诈骗公私财物的行为。
二、电信网络诈骗有哪些常见形式?
其中,贷款、代办信用卡类诈骗、兼职刷单类诈骗、冒充电商物流客服类诈骗、网络交友诱导赌博、投资类诈骗(俗称杀猪盘)这四种诈骗方式最为常见,号称电信网络诈骗“四巨头”。为何这些常见诈骗方式总有人上当?其实很简单,因为骗子抓住了受骗群众的心理,针对受骗群众的心理“对症下药”!今天,检察官就结合真实案例,给大家分析分析。
(一)贷款、代办信用卡类
此类被骗群体主要为青年男性,没有固定的经济收入,诈骗团伙掌握受害者急需资金的情况,利用受害者想快捷获取资金的心理来实施诈骗,而网络上大部分贷款平台都是诈骗团伙设计好的陷阱,一旦受害人踏入,在诈骗团伙精心设计的剧本下,受害人最终不但不能获得资金还会倒贴大量钱财。
真实案例:
(二)兼职刷单类
(三)冒充电商物流客服类
此类被骗群体绝大多数为女性,且基本是40岁以下年轻人,该类人员喜欢在网上购物,但由于在网上的信息泄露,被诈骗团伙获取后,声称网上购买的某物品存在质量或者其他方面的问题,对卖家进行多倍赔偿,利用受害人贪图小便宜的心理,被所谓的“客服”骗取信任后,按照“客服”制定的“赔款流程”被骗取钱财。
(四)网络交友诱导赌博、投资类
此类诈骗主要受骗群众为单身、离异群体,诈骗团伙充分掌握受害人感情缺失,采用“嘘寒问暖”等方式,来骗取受害人的信任,初期让受害人尝到一定甜头后,一方面利用人性的贪婪心理,另一方面为受害人规划美好未来,引诱受害人掉进投资或者赌博的陷阱,最终导致受害者血本无归。
除了这四类常见诈骗方式以外,市面上还存在着“冒充领导、熟人类;虚假征信类;冒充公检法类”等诈骗方式。
其实不管是何种方式实施诈骗,犯罪分子多是利用人们“贪便宜、钻空子、不劳而获”等心理来设计套路,引你上钩。
三、为什么要制定《反电信网络诈骗法》?
一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工作,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就反诈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关键环节和制度构建,以及加强法律制度建设等提出明确要求。二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统筹发展和安全的必然要求。近年来,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活动形势严峻,在刑事犯罪案件中占据很大的比重,犯罪分子利用新型电信网络技术手段,钻管理上的漏洞,利用非法获取个人信息、网络黑灰产业交易等实施精准诈骗,组织化、链条化运作,跨境跨地域实施,已经成为当前发案最高、损失最大、群众反响最强烈的突出犯罪,严重危害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需要进一步完善制度,坚决打击治理,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三是实践迫切需要。从实践情况看,反电信网络诈骗工作综合治理、源头治理方面的制度措施不够充分,金融、通信、互联网等行业治理存在薄弱环节,需要进一步建立完善各方面责任制度,形成协同打击治理合力。
四、《反电信网络诈骗法》的内容和特点?
《反电信网络诈骗法》共七章50条,包括总则、电信治理、金融治理、互联网治理、综合措施、法律责任、附则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统筹发展和安全,立足各环节、全链条防范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精准发力,为反电信网络诈骗工作提供有力法律支撑。
五、如何防范电信网络诈骗?
牢记“八个凡是”,提高安全意识:
凡是自称公检法、国家工作人员要求汇款的,都是诈骗
凡是要你开通网银接受检查的,都是诈骗
凡是叫你汇款到“安全账户”的,都是诈骗
凡是通知中奖、领取补贴要你先交保证金、个人所得税的,都是诈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