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7日,佛山市反诈骗中心发文提醒:
警方提醒:家长要加强对孩子的防骗教育,不添加陌生人为好友,不与陌生网友视频通话,在网络平台收到陌生人信息要及时跟家长沟通;家长也要保护好银行账号、密码、支付验证码等重要信息。
佛山市反诈骗中心
2023年8月17日
以下几种暑期高发的诈骗手段
请家长和同学们提高警惕
1.冒充律师
小帆看到后顿时慌了,对方又称“为了洗脱你的嫌疑,你要拿父母的手机操作一下,如果不配合就报警抓你”。
2.冒充明星
对方称发送收款二维码可以获得红包,小桐发送后对方却说“你操作失误,要配合我们解冻资金”。
在对方的恐吓下,小桐拿了爸爸的手机,听从对方要求用支付宝转了2.5万元到指定账户,随后小桐爸爸发现被骗。
3.虚假网络游戏交易诈骗
添加后对方打开了视频通话,让小文拿父母的手机来操作,声称“只是走个流程,不会产生费用”。
小文按对方要求拿到了爸爸的手机并打开了支付宝付款码,随后对方扫了三次付款码,共计损失6488元。
防骗提醒
2.切勿与陌生人视频通话和屏幕共享;
4.家长要保管好自己的手机、付款码、银行卡账号、密码、支付验证码等重要信息。
东莞市反诈骗中心:
暑假期间已有多名学生被骗
8月11日,东莞市反诈骗中心发文提醒:
暑假期间,学生群体接触手机,电脑平板的频率增多,使用的时长增多,丰富了学生群体的假期生活之外,由于学生群体辨别能力不足,也给诈骗分子有了可乘之机。据统计,每年暑期是关于学生类诈骗案件的高发期,先来看数据情况。
警情数据情况
据市反诈骗中心统计数据显示,七月以来,有关学生被骗的警情明现增加,其中发案最多的是虚假购物/服务(买卖游戏账号、皮肤等为主)类诈骗,占全部类型的66.46%,合计损失超过160万元。
年龄段分布方面,以16-18岁阶段被骗的较多,占各年龄段的59.76%。
真实案例
1.买卖游戏账号皮肤等
2.冒充客服
东莞市反诈骗中心提醒
骗人之心不能有,防人之心不可无,筑起防诈长城,擦亮防诈慧眼。家长学生们一定要提高防骗意识,避免落入诈骗分子的圈套。
1.家长要严格管控子女使用手机。作为孩子的第一责任人,让孩子适度使用手机,浏览健康向上的网页,引导孩子多进行户外活动,避免沉迷手机。
3.家长要谨慎给予子女手机验证码。当孩子突然索要手机验证码,必须详细查看验证码内容,且询问孩子具体情况,视情况是否给予验证码,如发现是转账验证码,必须马上停止,详细了解孩子情况。
4.家长要定期清理不常用或涉诈应用。通常孩子会自己向父母索要手机操作,家长必须对手机应用负起监督责任,发现陌生或来历不明的应用要及时清理,且询问孩子具体情况,及时宣教。
清远市反诈骗中心:警惕孩子成为电诈“工具人”
8月17日,清远市反诈骗中心发文提醒:
1.轻信网络兼职,陷入诈骗陷阱
最终李某、夏某因涉嫌电信网络诈骗被公安机关依法予以行政处罚。
3.帮助搭建GOIP实施诈骗,2人被处罚
其间,李某和赵某在一旁听到手机语音内容,其实是对方在冒充购物客服实施诈骗,但因贪图获利而未中断通话。核实情况后,公安机关对李某、赵某给予了行政处罚。
警方提醒
今年以来,青少年已经成为涉电信网络诈骗的多发群体,警方在此提醒广大青少年,通过任何形式帮助、参与电信网络诈骗都是违法行为!一旦涉案将会面临行政处罚,并记录在案,影响个人征信和升学等,严重者还会受到刑事处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电信网络诈骗法》第二十五条、第四十二条之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为他人实施电信网络诈骗活动提供支持或者帮助。违者将被公安机关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十倍以下罚款,没有违法所得或违法所得不足五万元的,处五十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由公安机关并处十五日以下拘留。涉嫌犯罪的,将依法追究刑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