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ZAKER南京记者俞月花丁晟通讯员秦检缪凌燕
典型案例
轻信网络“兼职”信息,女大学生受骗
这样的理由晓悦相信了,两人相约在新街口见面,晓悦提供了身份证、学生证,王辉的朋友梁明带着她来到一家营业厅,王辉等人早已打探清楚,在一些销售手机的营业厅里,会有不少办理“学生购机分期贷”的工作人员,为大学生办理分期购手机的业务。
与晓悦有相同遭遇的还有另外几名找兼职的大学生,她们在提供证件、签合同的时候,只管签字,根本就不看合同,对合同中规定的关于利息的条款一无所知,对犯罪嫌疑人的口头承诺也信以为真。
四名犯罪嫌疑人被提起公诉
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手机分期贷款主要针对学生,在全国各个城市的手机卖场内安排业务员,借助手机卖场的平台,提供贷款服务。办理手机贷款时需要出示本人学生证、身份证。为了防止诈骗,这些贷款公司只允许自己用的学生才可以办,会跟前来办理贷款的大学生进行沟通,也会向他们发放防诈骗的宣传单。贷款公司在网上查询到该学生的信息之后,才会帮学生客户办理贷款业务。但王辉等人早有准备,在大学生还未进入手机卖场之前,他们就已经把事先编造好的谎言告诉大学生,教大学生记住以应付贷款公司工作人员的询问。
犯罪嫌疑人之所以大肆行骗,是因为来钱比较快,办理一部手机自己能拿两三千,有时候他会帮被害人还一两个月的贷款,他也坦言后面的钱并没有打算还。短短两个月,王辉等四人就累计诈骗了5名被害人,共骗得5000元以上的手机8部。目前,秦淮区人民检察院已经以涉嫌诈骗罪对王辉等四名犯罪嫌疑人提起公诉。秦淮区法院将择日开庭审理此案。
(文中人物为化名)
记者调查
哪些人容易上当?
女生、新生是受骗高危人群
“大学生被骗,尤以大一大二的女生居多。”11月3日,现代快报记者采访到南京仙林大学城附近一所高校保卫处的负责人张女士。她表示,尤其是最近两年,随着手机APP、网上P2P平台的兴起,学生被骗、陷入高利贷陷阱的事情频发。让学校也感到措手不及。
张女士说,尽管学校在新学期开学初,对学生们都进行了自我安全意识教育,“这里面还有两种学生比较容易上当,一种是家庭比较贫困的学生。本意是想通过兼职赚取生活费,结果受骗。还有就是头脑比较活络的学生,整天想着多挣钱,也会被人诱惑过去。还有比如学长告诉学弟学妹有什么赚钱方式,叫他们帮助做一些事情,学弟学妹也会信以为真。”
有哪些常见陷阱?
分期购物骗局、以好处费诱骗学生贷款
记者了解到,此类针对大学生的陷阱主要有两类:以分期购物为幌子欺骗学生贷款;以好处费为诱饵,让大学生帮忙贷款。学生在办理贷款后,身份还可能会被冒用。
“一个女生家庭比较贫困。本来希望通过暑假打工,挣点钱补贴生活,结果就上当了。”张女士说,在他们学校,也有学生遇到过这样的事情。“一个女生当时找了一个中介,对方说介绍工作需要收取300元中介费。这个女生当时身上总共就60元,她自己还要生活,所以就没钱出中介费。这时候中介就说给她介绍一个挣钱快的兼职。”这所谓的“兼职”就是利用自己的学生身份信息,帮别人贷款,然后从里面拿佣金。
这个女生做了两单后发现问题,就不想做了。张女士说,但是对方不同意,“两笔以这个女生为名义借的钱,对方不还了。这个女生一下子背了8万元的债务。”
张女士告诉现代快报记者,像这样的学生还有不少。“不法分子利用了学生们的身份信息,因为大学生专门有学信网账号,可以在国家网站上查询到学籍信息。而这个身份信息一旦被不法分子利用,帮人贷款,很容易就留下信用污点。”
如何应对
学校保卫处:
问卷调查摸底,加强安全教育
另外,针对社会人士进校园招聘兼职,张女士表示今后也将严查。“社会企业鱼龙混杂,很多兼职岗位也暗含着陷阱,我们要为学生把好关。”
曾有学生被骗后遭威胁休学
记者以学生身份,与一名贷款经理取得联系,对方称,只需要提供身份证、学生证、学信网和教务网的账号以及本人常用的银行卡就可以,银行卡主要作为下款用。提供的贷款额度是1000-20000元,分期最长为12期,利息正常是每月5-10个点。利息的点数要看借款人的条件,比如是哪个学校、哪里人。放款前,还要去宿舍走访,核实学生身份。
南京某高校一位读大三的李姓同学告诉记者,他用一款借贷软件借了三四次款,共借得四千多元。第一次跟平台借贷时,有一个校园代理找到宿舍签合约。“第一次借了1500元,一个月内一次性还清,还了60多元的利息。”李同学说,“拖得越久利息越多,我粗略算过,最高的利息能达到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