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心理防线是如何快速被击垮的?
可能垮于一句句恶评,一次网暴。
那么一个企业又是如何快速被击垮的?
可能垮于一次负面新闻,一堆炮制的差评。
这些都是水军的“常规操作”。
互联网时代,“水军”已经成为不能回避的乱象。
网络水军之所以称为“军”,就因为其运作通常有一个明显的特征:人数众多,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
有偿删帖、捧人造势、刷量、控评......给钱什么都发,甚至借此敲诈勒索。
在网络水军的背后,往往潜藏规模庞大、层层分发的黑灰产业链条。
他们人员构成相对复杂,但是分工明确。
核心人员主要包括网络公关公司及其雇用的“写手”和“水军”。
一般流程是:
网络公关公司作为“网络水军”的幕后老板,负责接受“客户”请求,策划组织网络炒作、有偿删帖等活动。
△此前,央视曝光的网络水军派单群
接到需求后的公关公司会先组织“写手”做好内容库,写手熟悉网民心理,专职撰写内容、提供炒作素材。
然后组织“水军”去具体实施。
水军的下游主要由专业推手、小型非法网站运营者和知名网站“内鬼”构成。主要通过各种手段协助“水军”删除、置顶帖文等,从中谋取非法利益。
按照作用,水军可分为「刷好评」与「炮制坏评」两类。
刷好评者目的多是为了标榜自己,增加美誉度,或者是为了获得好看的流量数据。
比如你在网上买东西,明明质量不行,但发现评价留言一致全是好评。
还有一些影视剧,可能还没有播出,一些虚假好评就提前占领了网络点评平台,堪称未卜先知了咱就是说。
△图源网络
基本上都是花钱买的。
比如在某度上检索“点赞平台”,会出来非常多的链接,显示可以帮助你在各大网络平台都可以刷高流量。
小珊发现,他们刷量的具体操作方式主要可以分为两种:
一是利用“网赚”类APP收集闲散用户流量。例如在一些APP上,用户按照要求进行转评赞操作,便可获取一定的积分报酬,完成代刷业务,赚取差价。
二是利用技术模拟人工操作,进行批量转评赞,较为常见的是群控软件。
还有一类就是职业差评了。
他们要么是竞争对手付费,去恶意诋毁一个品牌或者一个人的声誉,要么就是利用差评威胁勒索,获取报酬。
为勒索钱财的差评师们,要价金额小到800,大则几千。
被雇佣的差评师则常见于市场恶性竞争中。
前不久,央视就报道了某企业遭到职业差评师攻击的现象。
每到大促节点,该企业某产品都会在各大平台出现批量的差评内容。
所以,这明显是一场“水军”有组织的有偿发帖活动,其背后有一条黑灰产利益链条支撑。
在此,小珊想要郑重提醒所有刷评的水军,刷评是要被判刑的。
敲诈勒索公私财物数额较大(财物价值二千元至五千元以上),或多次敲诈勒索(二年内敲诈勒索三次以上),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敲诈勒索公私财物数额巨大(财物价值三万元至十万元以上)或有其他严重情节,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敲诈勒索公私财物数额特别巨大(财物价值三十万元至五十万元以上)或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职业差评师”通常对多家商家实施敲诈勒索行为,如果多家敲诈勒索累计金额达到敲诈勒索财物数额较大的起刑标准,且符合多次敲诈勒索的情形,则构「敲诈勒索罪」。
近年来,公安部组织各地公安机关重拳出击,依法深入开展侦查调查,成功侦破多起“网络水军”团伙犯罪案件。
上图为2020年11月侦破的公安部督办的一起自媒体“网络水军”专案现场,涉案团伙在办公区域张贴刷量标语。
△广州警方提供的手机截图
内容是某下单平台APP上发布的刷单任务及价格
作为网络空间的使用者和参与者,普通网民一定要时刻擦亮自己的眼睛,谨防被有心之人坑害,尤其是现在正值暑期,想要兼职的学生要提高辨别能力,不要成为网络水军的工具人。
网络不是法外之地,如发现水军控评现象,可搜索“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查询相应举报渠道,向网信部门提供线索,共同维护健康网络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