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中的“作”字,可以解释为创作、写作,更是一种“劳作”,即要像农民种地,工人操作机器那样,只有不停地劳动,才能有收获;而其中的“家”字,意思是在写作领域出类拔萃的人。
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作家:以文学创作为业的人。说明作家是靠文学创作来谋生的。
散文家汪曾祺说:作家就是要不断地拿出自己对生活的看法,拿出自己的思想感情的那种人。
著名作家刘醒龙说:作家就是一个守夜人,又是一个清醒者。
英国作家狄更斯说:优秀的作家,必须能带给我们的生活以启示。
作家曾经是一个光芒熠熠的词语。各个历史时期,无数作家都在以自己的文字,坚持不懈传播新思想、新理念、新文化,始终站在开启民智的前列。
新中国成立以后,作家依然是深受尊重的职业。现在全国各级文联下属有诸多协会,比如书法家协会、美术家协会、舞蹈家协会、音乐家协会、曲艺家协会等,但在行政级别是,作家协会明显比其它协会要高一个层次。
比如中国作家协会主席铁凝,现为中央委员,享受副国级待遇。而省、市级作协主席一般按厅级、处级配备,作协机关参照公务员法管理,专业作家进入事业编制。
随着网络出现以后,文学的门槛降低了,写作日益平民化。正如作家韩少功所言:有一个手机号码,有一个IP地址,就可以发表作品,再也不用像过去那样,投稿以后苦苦等待发表了。
网络成为新文学的重要产出平台。包括起点、纵横、17K,晋江等老牌写作平台,以及头条号、百家号、大鱼号、知乎等新生力量,活跃着数百万、乃至千万计的写作爱好者,国家对网络平台这块阵地也越来越重视,越来越网络写作加入作家协会。
笔者曾参加某市网络作家协会成立大会,一位在“起点网”发文达千万字以上,年收入数百万元的网文大咖,成功当选市网络作家协会副主席。
但一般情况下,普通网络平台作者很难成为传统作家。加入作协至少有两道门槛:一是至少一部以上有影响力的作品;二是履行加入作协这个程序(关于如何入会,后面会说)。
如果这两个条件都不具备的话,对不起,最多只能称为“网络写手”。
二、作家不是一天就能炼成的。
所谓“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作家也不是一天就能炼成的。对于如何成为一名作家,汪曾祺有一段耐人寻味的话:
这话意思是说,除了少数天才以外,大多数作家,刚开始并认为自己将来会成为大作家。事实上也确实如此,现在活跃在文坛上的知名作家,比如梁晓声、苏童、韩少功、池莉、麦家、余华等,大多数是从豆腐块起步的,写着写着找到感觉了,有人欣赏了,慢慢修炼成了大作家。
但大多数作家都有两个共同特点:一是人生阅历比较丰富;二是个性比普通人要敏感。换句话说,假如一个走的路比别人过的桥还多,吃的盐比别人吃的饭还多,同时又洞察力、领悟力很强,基本上具备当作用的条件了。
笔者平时翻看传记发现,知名作家的成长过程中,大都经历过一些社会重大事件,或者人生重大转折。他们以敏感的笔触,将平生所见、所闻、所思,上升到文学创作的高度,诉诸于笔端,最终成为打动人的文学作品。
被誉为“文化昆仑”的钱锺书,他写《围城》那么传神,其实许多素材取自他留学英国、执教北大、西南联大,以及善于观察身边形形色色的人有关。那些不平凡的阅历,为写作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的创作灵感。
获得2004年第三届鲁迅文学奖的陈应松,本是一名机关工作人员,组织上派他到湖北神农架挂职锻炼,善于观察生活的他,惊喜地发现了这块神秘的土地上,有太多未为人知的秘密。他把这些感悟写出来,以一篇《松鸦为什么而鸣叫》脱颖而出,斩获国内文学大奖!
笔者还观察到一个奇怪的现象,当代比较成功的作家,有许多都是远离故乡,在遥远的他乡蛰伏以后成名的。烙在他们大脑中的故乡,往往都只能成为文字里的记忆。
所以,笔者也常常冒出游历东南亚、欧洲的冲动,梦想在哪个小城住下来,每天看着不同种族的人群,经历不同状态的生活,那该是多么有意思的事情,可惜兜里的钱包不允许。
常年旅居加拿大的女作家张翎,她创作的小说《余震》后来被冯小刚改编成电影《唐山大地震》。她的本职工作,其实是加拿大的一家听力诊所的矫正师,不断地听到来来往往、各种肤色的人讲故事,从而为她的写作一直注入新鲜的灵感。
当然,也有不需要特殊人生阅历的作家。比如上世纪八十年代一举成名的卢新华,他以“上山下乡”为背景写的小说《伤痕》,激起有无数有相同经历人的共鸣,形成一个新的“伤痕文学”类别,而那时卢新华仅仅是24岁的复旦大学中文系学生。
但我们作为普通人,如果没有活出多样的生活体验,到哪能写出有意义的作品呢?那就只能看书,体验生活,观察生活,有持续的信息输入,才能有输出。
因此,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知名媒体人郭玉洁说,她进入学校的第一堂课上,中文系主任就坦言:“北大中文系从来不培养作家”。你看人家北京大学的著名教授就是不一样,头脑多么清醒!
三、网络平台作者如何成为作家
假如你是一位热爱写作,有持续输出能力,在头条号、百家号、大鱼号、网易号或其他平台有成熟的作品,或者报纸、杂志等平面媒体发表有一定数量的作品,那么恭喜你基本符合加入作家协会的条件。
作家协会是官方组织,加入作协意味真正找到“娘家”,有了一个相互沟通交流的平台,也表明成为文学创作的正规军。
而现在,基本上设区的市都成立了作家协会。笔者摘录某市作家协会《章程》中,有关加入作家协会的必备条件:
上面的三个条件当中,第一、第二个都是软指标,大都可以具备。
第三个条件是“硬杠杠”。如果没有公开发表过作品,那就基本上先不要去想这码子事了。当然如果从事文学编辑、翻译、文学理论研究的,也可以加入。
实际上,每个城市作协对于入会条件略有不同。但大体上至少要求在市级以上报纸、刊物上发表8-10篇以上散文、小说、诗歌等纯文学作品。一般不包括新闻、报告文学等“非虚构作品”的,如果这方面比较特长,建议还是找记者协会问问看,能不能入会。
只在网络平台发表过作品的作者,达到一定字数和点击量,可以加入网络作家协会。
当然,具备上面的条件以后,正式加入作协还得走三个流程。
第一个流程:提出申请。你得填写入会申请表,网上可以下载,最好当面去作家协会,找工作人员索取书面申请表,主要是混个脸熟啊。在申请表里把自己的个人情况填写清楚,再交上照片、别忘记提交作品复印件等等。
记住,你还得找到两个以上的会员作为入会的介绍人。有人可能会说:我找不到介绍人怎么办?你可以向作协工作人员求助,初审的同志觉得合适,也会帮忙帮你联系介绍人。
第二个流程:申请资料提交作协理事会或者常务理事会。这事由作协的工作人员去做,你要做的就是在家里等消息。
第三个流程:初审通过的表格,提交到作协主席团讨论。一般来说一个季度,或者是半年批准一批会员。主席团审批通过后,作协会通知你,接着会发给证书。
三个流程走完,拿到会员证以后,恭喜你,终于成为作家协会的会员了。加入作家协会以后,最直接的好处是,头条号终于可以加“黄V”了。
但实际上作协仅仅代表一个圈子,并不会因为入会以后,写作水平跟着窜上去一个层次。最终还得靠自己多向前辈学习交流,平时多阅读、勤写作,还要记得多多投稿。如果不努力,辛辛苦苦得来的会员证,可可能会轮为一张废纸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