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互联网实现短期财务自由的人始终占绝少数,我们往往是创业维艰的大多数。那些赚过快钱的人,后来是如何沉下心来,耐心做业务的?
我本科在南大学习地理,硕士在中科院转专业到信息科学领域,期间被蓬勃发展的互联网所吸引(后来觉得,应该仅仅是对高工资的追求),定下了从业互联网行业的目标,最终在做数据挖掘和产品经理两个大厂offer中选择了后者,加入阿里成为一名产品经理。
这也在后来成了现实。
也算是经历了一次信仰崩塌的过程,其中无数次质疑过过程中每个策略的合理性,也感受到作为螺丝钉的渺小和无力,到现在这款曾经互联网人群里家喻户晓的产品已经消失下架了;
在正规军的两年,我个人都拿到了最好的绩效,也获得了不错的工资增长。
但是自己经历的业务都并没有获得很好的增长,这让我有一种焦虑感,明显感受到了职场能力和创业能力之间的巨大差异,同时也正式下定决心开始了创业之路。
当时已经有趣店、拍拍贷等公司发展的很快,而模仿者公司也是非常的多,国家政策、口碑的风向都还没有负面声音,市场一片大好。
当时的现金贷行业业务模式大多是1000元借7天收取50元手续费,在这样的模式下,实际上是每家公司比拼的是获客能力和风控能力,简单来说就是利息(服务费)、获客成本、坏账率之间的博弈。
到这个阶段,我们完全没有用到任何算法向的风控技术或者什么强洞察的产品需求点,就做到了接近百万的在贷余额(要知道一个人1000元,百万级别也就是不到1000的有效客户数),而且这里是有很大比例的人是会有不断的续借行为的,这样再次拉低获客成本,经过大概的计算我们就发现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生意,获客成本、坏账率如果能稳定,解决流量问题就可以实现高速的增长。
因此,在验证了盈利模式之后,我们开始考虑放量的问题。首先,产品能力已经明显出现了瓶颈,我们其实是拼拼凑凑上线的一款产品,大量的工作需要人工介入,我们非常需要一整套覆盖用户端、审核端、资金端、风控端的整体产品解决方案。
这时我们也发挥了自己的产品和数据优势,从无到有地建立起了这样的整套产品方案,产品技术团队也从几个人发展成了20+人的团队,同时数据也实现了很大的飞跃,在贷余额提升到了接近1000w的水平。
有些人可能觉得这样的速度非常夸张,但是其实在互金行业里,我们看到了非常多家成长速度是我们的10倍甚至百倍的公司,他们有的冲到了行业前几名,成功地赴美上市,也有的上市被卡在监管来临后铤而走险身陷囹圄。
市场的变化是怎样的呢?
随着入场玩家尤其是大玩家的增多,获客成本数以十倍的飙升;
主要用户群从正常的个人短期拆借行为慢慢被教育成了以贷养贷的资产转移行为;
骗贷组织也变得越来越专业;
随着坏账率的提升,行业的催收行为也变得越来越不可控……
总之,17年下半年到年底的时候,这个行业已经慢慢地失控了。如果想要继续做,为了弥补住疯狂上升的坏账,唯一的做法就是提升利息。这相当于劣币驱逐良币,把整个市场变成一个以贷养贷、以超利养高风险的不良资产交易市场。
我知道把业务变成超利贷等于活、无动于衷等于死,但也知道这已经超出自己能接受的生财之术的范围了。于是在监管的暴风雨来临前夕,我选择了安全退出。
在休整的几个月里,我接触了各种各样的生意机会,也梳理了自己的互联网观。
经历过这次创业,自己已经能够不再是一个不落地的产品从业者,并学会从生意的角度去看每一个互联网的生财机会,不拘泥于是否产品化,是否互联网。
我研究区块链的生意机会,研究游戏竞猜的生意机会,在进行尝试的过程中也警觉到自己不太正确的倾向——当你赚过容易赚的钱时,你很难再看得上那些不容易赚的钱。
这是人性的惯性,比如自从开了车之后你很难挤公交,住惯了五星级酒店你很难再住的惯一两百的旅馆。但是真实的创业环境是怎样的呢?99%的公司都在赚着很难赚的钱,九死一生,其中最优秀最有运气的那一批人也实现了财务自由。
与其在一个个暴力增长的热点机会里寻找暴富的机会,不如安下心来选择一个行业进行深耕。在综合了所有可选项之后,最终在18年我决定重回短视频行业进行创业。
内容营销之所以有效,是因为大环境下,主流媒体话语权的瓦解和传统KOL影响力的分散。
而中间商有像我们这样的营销机构给品牌做品牌向的投放和效果端的招商团长,也有做抖音培训、抖音生态工具、私域引流等路线。
我们的方向就是帮助品牌在内容营销赛道上做出正确的决策:这就包括数据分析、平台策略、内容策略、选人策略四个大方向。
在大品牌防御性投放主流KOL的背景下,中小品牌需要怎么做是我们在研究的课题。目前看来,死磕全平台的腰部及长尾网红,从效果出发测试内容、人选、转化成本,找到适合自己的可规模化的最优效果营销策略是每个想通过内容营销完成品牌/产品冷启动的思路。
1、如果你踩到了某个高利润行业的风口上(比如曾经的现金贷、币圈),你必须用比最快还快的速度成为行业前3甚至第1,否则请见好就收,切忌贪婪。
3、正规军创业,请落地,不要太爱惜羽毛,记住不管你选了啥赛道,和你一起竞争的人可能都是吃了上顿没下顿的可以和你玩命儿的。
4、学生想创业,去做运营,别做产品,大厂产品岗大部分还是纠结在设计和技术细节里的执行者,不太看得到大局,也不太看得到商业。
5、toB的创业,业务/需求要先行,产品后置。别自以为是的一上来就做产品,我没看到几个成功的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