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郑州市的一名外卖小哥正在配送订单物品。
新华社记者郝源摄
不少人愿当“斜杠青年”
“打零工”一般指短时用工、临时用工、灵活用工等非标准的就业形态。由于零工具有灵活性和兼职特性,吸引了不少人参与,在本职工作之外获得额外收入。
共享经济发展让传统的零工劳动向互联网平台零工劳动转变。国家信息中心发布的《中国共享经济发展报告(2021)》显示,目前中国平台上活跃着近70万名自由职业者,在50多个城市上线灵活就业岗位超过300个。另据某外卖公司数据显示,56%的“骑手”拥有第二职业,其中26%是小微创业者,21%为技术工人。
从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催生的区块链工程技术人员、智能制造工程技术人员,到受“线上经济”影响而兴起的网约配送员、直播销售员……技能型、知识型、创意型零工劳动逐渐成为新就业形态。有专家认为,这些零工岗位带来的数字化新挑战、不菲的收入和较好的职业前景,对年轻人颇具吸引力。
在四川成都某医院工作的晓月是一名“90后”护士,每天下班后,她扛起三脚架、相机当主播,通过直播或视频为网友推荐成都各种好吃的、好玩的,收入明显增加。在她身上,人们看到,现在的年轻人不再满足于“单一职业”的生活方式,更愿意当一名“斜杆青年”,根据自身兴趣爱好选择尝试多种可能。
互联网平台零工劳动为啥受追捧?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胡莹认为,互联网平台的出现和算法技术的运用,实现了以平台为中介的劳动力供需双方的大规模精准、高效匹配,零工劳动的范围和规模也突破了以往地域性、偶然性限制,呈现规模化发展的趋势。
精准匹配供需信息
由于零工具有零散、灵活、临时等特点,劳动力供需双方信息的精准高效匹配十分重要。人社部、民政部等5部门近日发布《关于加强零工市场建设完善求职招聘服务的意见》,提出强化零工市场信息服务,将零工信息纳入公共就业信息服务范围;完善信息化应用支撑,加强“互联网+”、大数据、云服务、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运用,提升零工信息服务水平等。
各项支持政策越来越多。人社部近日印发《关于开展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稳就业促就业行动的通知》,提出创新发展灵活用工服务,支持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运用数字技术创新开展劳动力余缺调剂、人力资源服务外包等服务,开发灵活就业平台、参与零工市场建设。截至7月3日,正在举办的“百日千万网络招聘”专项行动已发布各类岗位需求近1500万人次。广东中山市在招聘会里专设了“妈妈岗”,带动需要照顾孩子的女性多渠道灵活就业;广西出台政策,鼓励和支持劳动力市场、人才市场建设线上线下零工市场,通过政府购买服务、运营奖补等方式,依托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和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开展专业化、市场化运营,为零工人员提供求职招聘、技能培训等综合服务。
第三方平台在吸纳零工就业方面作用不小。例如,数字化就业平台企业好活科技以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为平台企业和劳动者提供数字化招聘、权益保障、职业培训、共享匹配等服务。
专家认为,伴随着数字经济发展、劳动者各项权益保障措施逐步完善和人们就业观念变化,零工劳动将迎来更大发展。
制度创新提供保障
“天气热得很,得尽快到防暑驿站休息一下。”入夏后,在浙江杭州美团工作的“骑手”王伟常提醒自己注意劳逸结合,有空去附近的防暑驿站领面罩、吃西瓜、喝绿豆汤。在深圳、杭州、成都等城市,健康体检车开上街头,及时检测“骑手”身体状况。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人力资源研究所副所长初浩楠建议,对于零工市场里侵害劳动者权益的行为要加强监管,打通申诉和信息渠道,提升监管精准度和及时响应度;还要支持技能培训,“互联网+”型企业对零工劳动者技能和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应整合政府、社会和企业资源,打造具有专业性、综合性的培训平台,为新型零工经济发展提供高素质、高技能的劳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