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5月,达州日报社重新组建印刷厂时,接受北京大学科研团队的指导,一出手起点就很高,在达城率先使用激光照排系统,不再经过拣字、拼版、打纸型、浇铅版等一系列繁琐的铅排工序,彻底告别了铅与火。
1983年,我到达州日报社当记者,经常与印刷厂打交道,熟悉做报纸的流程,深感将稿纸上的文字变成铅字的艰辛。见到印刷厂的工作环境一步跨千年,感到特别惊喜。
激光照排技术的核心是电脑,得将汉字一个个输入到电脑里,也就是常说的“用电脑打字”。那时的电脑可是稀罕物,达州日报社建起了微机室,摆了几台“大屁股电脑”,可一般的人是不准摸的,因为电脑太娇贵,怕被摸坏了。能摸电脑的,只有几位录入员。记者和通讯员写的纸质稿子,编辑编好后,交给录入员,由录入员输入电脑,再进行激光照排。
我经常跑微机室送稿,看到录入员将稿件拿到手后,“噼噼啪啪”,荧光屏上显示出一行行汉字,个别文字录入错漏,稍加停顿,就立马改正过来。有些技术熟练的录入员,1个小时就能处理几千个汉字。既然用电脑打字这么快这么方便,我能不能学学呢?如果我也学会用电脑打字,将自己从繁重的誊抄工作中解放出来,那将是一件幸运事。
“我能不能学习用电脑打字?”我试探着问一位熟悉的录入员。
“学用电脑打字,先得会背《五笔输入法口诀》。把五笔输入法学会了,再学着摸键盘。”那位录入员告诉我。
“哪里能搞到《五笔输入法口诀》?”我马上追问。
“北大方正有一本书,专门介绍‘五笔输入法’的学习技巧。”
“快帮我搞一本来!”我迫不及待。
我拿到北大方正这本书,如获至宝,先把书细细地通读了几遍,接着硬啃五笔输入法口诀:“王旁青头戋五一,土士二干十寸雨,大犬三羊古石厂……”天天早上,像老和尚念经般背诵口诀。
书有了,口诀也会背了,可还没有摸过键盘,因为微机室的键盘不让我们摸。怎么办?我就找了张牛皮纸,照着书上的图形,画了一个键盘,在上面标上英文字母,权当键盘,“啵啵啵!”在纸键盘上敲击起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不敲击真正的键盘,不摸真正的电脑,只搞“纸上‘弹’兵”,恐怕一辈子都学不会电脑。我下定决心,必须自己掏钱在家里装一台电脑。
任何先进的东西,刚刚流行时价格都昂贵。1994年3月推出的第2代奔腾处理器,1995年初要价高达16700元,在当时加点钱就可以买一辆奥拓车,再加点钱就可以买一间小门市。当时每月的工资才500来元,“宰”得人心痛啊!
价格的贵贱与需要成正比,如果特别需要,再贵的价格也就不觉得是“挨宰”了。我咬咬牙,将电脑从成都搬回了家。
家里仅装上电脑还不够,那时没有互联网,发稿件还得打印。为了配套,又花几千元买了打印机、打印纸和墨盒,这才开始正规地学习操作电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