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阵子,派派一时兴起联系了一位老友,朋友十分惊讶,并问道:“怎么突然想起来找我聊天?”派派这才意识到,我们好像已经多年不曾联系了。
本期全媒派(ID:quanmeipai)向读者朋友们征集了一些真实的“失联”故事,看看网络时代的我们为什么会从亲密走向“失联”。
8位年轻人的“失联”故事:
一、传手写信的猫头鹰
@拉文克劳休息室管理员23岁研究生在读
高中时代我曾经有一个笔友,这位笔友是我在某个论坛上认识的。
当时因为我们都喜欢哈利波特系列的故事,也对哈利波特故事中“猫头鹰传手写信”的情景十分着迷,所以我们在论坛上私聊几句后,就爽快地决定通过手写信的方式每月互相写信。
信的内容依托哈利波特的世界观而展开,讲述着我们在想象中的魔法学校霍格沃茨生活学习的故事。这样的情形大概维持到高中毕业,期间我们写过的信件大概可以组成一部哈利波特番外篇了。
我曾经也一度希望我们回到当时互相写信的状态,或许他也是,但经历了彼此走向前台的身份袒露,似乎再回到这种状态难免多了几分尴尬,因此也就再未提起此事。
因此,让我体会到“失联感”的最大因素,不是真的失去了彼此的联络方式,也不是因为某些冲突而“老死不相往来”,而是一种戈夫曼意义上的“前台”与“后台”界限消弭后,对舒适社交距离感的打破。
社交媒体的出现扩展了我们与人连接的广度,但却打破了某种应该存在的距离感乃至神秘感。社交媒体似乎总是想方设法地让我们保持联络,但它却消解了许多微妙却十足默契的关系,我与笔友之间的“失联感”或许也来自于此吧。
现在,我只能怀念那段高中时代,那段每月第一天奔向信箱,在干净的桌子上读着对方的信件,用漂亮的字体一笔一划写下自己奇思妙想的时光。
二、赛博分身与明月
@悬罄23岁互联网民工
自从X上次在群里说话,已经过去半年了。
这可能也算不上什么新鲜事儿,全中国大概每时每刻都在发生这样的事情。不过亲身感受一个人的逐渐消失,确实不是一种好受的滋味。
想想看,我们和一位旧友的联系居然只剩手机这个小玩意儿而已。它是如此的方便,又是如此的脆弱。一旦一个人抛弃掉这些赛博空间的身份,即使是出于偶然,这个人对于你来说就约等于完全消散了,成为朋友圈照片里的一个影子。
到了这个时候,线上社交好像成为了数亿个赛博分身之间的交谈,嘈杂又虚无,每个人都可以抹掉这些分身,脱离一个群体,就像换一身衣服一样简单。
但是从接到这个小题目开始,我觉得好像这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恐怕比起我这个刚毕业一年的年轻人来说,真正的失联故事要深刻得多。实际上这种线上意义的“失联”就是个伪命题。在没有手机的年代,失联不过是常态罢了。
即使是古代常常以“知己”相称的诗人们,一生往往也见不着几回面。大家哪回碰上了喝点酒,写点诗,拍拍屁股接着游山玩水去了。看看,多潇洒,还能借着酒劲儿整点“桃花潭水深千尺”弄到自己的诗集里头去,指不定就流传千古了呢。
到头来,一个人最大的责任就是走好自己的路子,至于有没有机会走到一块去,那确实是缘分的事情。
所以没有什么好忧愁的。
明月尚在,自古天涯共此时。
三、说句“想你”并不容易
@小泰迪想长头发23岁研究生在读
2013年,我认识了和我一起保送高中的两个女生A和B。她们俩来自一个初中,是闺蜜;我来自同区的另一个初中。因为我和她们彼此之间早就听说过对方,所以在保送后的活动中面基时感到格外亲切和兴奋。她们俩很有趣,所以我们很快成为了很好的朋友。
后来高中入学,我们在三个不同的班级,尽管还是挺好的朋友,但是毕竟有了各自的朋友圈,加之A高二就出国了,B的性格也变了很多,所以我们的关系不如往日亲昵了。
高中毕业后,A和B之间还是闺蜜,偶尔会见面。但我和她们之间几乎就处于“失联”状态了。毕业后我与A只见过一次,与B只见过两次(有一次B约我被我“意念回复”了,sad),本科毕业后就更没有联系了。现在我们偶尔还会朋友圈互赞,但是没有再聊过天。
就我来说,她们躺在我的通讯录里,在我的朋友圈里,其实找个说话的由头也不难,但是点开她们的头像准备打字时,我会纠结:我这样做会不会太突然了?她们会想联系我吗?我们可以聊点什么呢?于是,又默默地关掉了对话框……
我认为在网络时代,拾起一段“失联”的关系看似更容易了——手段上更便捷,实则更费劲了——感情上更别扭。
对比一下,如果在大街上与一位曾经很亲密、但很久没联系过的好朋友重逢,我们会很欣喜、感慨,因为这个人站在面前,是很立体、生动的形象,我们能直接看出她经历了什么。对女生来说,可能是化妆技术进步了、气质更好了、(头发更少了)等等,很容易找到聊天的话题。
但如果是在线上重新开启联系,面对的是朋友圈中只言片语拼凑的对方,我们无法确认对方真实的生活状态和情感需求,加之文字聊天的局限性,我很担心聊天不仅不会重拾我们曾经的情感联结,反而会加深多年不联系的代沟,甚至产生误解。
写完这一段我觉得很难过,很想念她们。但是在我们的共同回忆微乎其微、她们已经很久没发朋友圈我也不知道她们在忙什么的前提下,我突然联系她们说一句“想你”,不是太怪了吗?
四、人海中走散的我们
@Echo26岁自由职业者
高中不在一个学校,大学她去了喜欢的南方,很远。
尽管高考结束还一起去旅游过,但是当时也觉得不似从前了。大学毕业聚过一次也没什么火花。后来就再没有联系。
失联的人不只这一个,其实大部分失联还是因为没有共同话题,或者不是互相需要。毕竟能存在于好友列表里的,原本也不都是好友。
有一部分人在社交软件上存在,从来不说话,只是一个维持表面关系的纽带,说明我们认识。第二类人,偶尔有事才说话,是为了利益,或者叫做互相需要。第三类人,点赞之交,说明还愿意看一看,对对方还算认可。
要说想要联系谁,没有。
因为想要联系的只有真的好朋友,这样的友谊也不需要偶尔营业或者努力经营。
五、近在咫尺,远在天涯
@trbl26岁劳碌的搬砖工人
小的时候,没有这些电子产品,但是我们却很开心,每天都会和朋友一起愉快的玩耍,和家人一起愉快的生活,白天到黑夜,享受四季的轮回。那是一种隔着屏幕无法拥有的感觉。
现在的我们享受着科技的便利,远隔万里一个视频可以见到想见的那个人,但这好像也没有见面来的亲切。
六、地图上的四颗棋子
@文文25岁新媒体小编
毕业一晃两年多了,曾经大学的室友也各奔东西,四个人呆在四个城市,相同的专业从事着不同的职业。
从前我们有一个群聊,取了四个人名字中的一个字,每天聊八卦、吐槽听不懂的课程、不靠谱的男朋友、问问要不要带饭上来,突然从毕业那一天起,群里陆陆续续不再那么热闹了,最开始我们约定好每周都要视频一次,后来成了逢年过节的问候,再后来就变成了生日的祝福群,原来的置顶也在工作群的挤压下,默默取消了。
突然一天一个姐妹工作中受了委屈,在群里说自己不开心,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的又活络起来,各自说着自己最近的事情,最后点开了视频群聊,聊着聊着眼里都泛起了泪光。
想想原因,生活的环境不同,工作的性质不同,就算在北京,从南边到北边也是难以聚齐,何况我们四个姐妹就像四颗棋子摆在地图上。
几千公里的距离,隔开了面对面的寒暄,但隔不开心底真切的关爱,或许,不应再纠结于过去,亦或恐惧未来种种,把握当下就好啦。
七、万物互联,包括初恋
给大家讲一个只存在于我朋友圈的、关于初恋的故事吧。
初恋是我的小学同班同学,我们一直都是很要好的朋友。我是个大大咧咧的女生,和男生们很玩得来。我和他一起在本子上创作各种游戏(类似于现在的桌游),一起玩四驱车,一起玩陀螺,一起耍溜溜球……一起做了很多很多的事情。
他其实只是个普普通通的小男孩,成绩很差,体育也不怎么好,长得其实也一般,但他在我心里,一直发着光。
记得六年级的时候,他说要和我考同一所初中,我很感动,但我知道,他考不上。
六年级的暑假,我给他在校门口的精品店买了情侣项链,他也给我买了情侣戒指,我们第一次牵了手,也是最后的一次。
小学毕业后就没有联系了,今年我已经27岁。我谈过几次恋爱,但好像都找不到小时候的那种感觉。
在朋友圈中,我知道了他现在是个老二次元宅男,朋友圈里全是他精心购置的各种手办。现在的他,已经不再让我心动,但是,也还是很可爱。
偶尔能看到他的生活就够了,就像我,偶尔会怀念起那种懵懂的心动感。现在大家都各有各的生活,就这样远远地看着,互不打扰,挺好的。
过去,这段故事被我归类在了我的童年回忆里。现在,它可以偶尔在我的朋友圈里出现,发着光。
八、静默的“小红点”
@张纸篓24岁商业运营
小时候的社交圈子不过学校和家庭,可能方圆不过几百里;长大以后社交距离就越来越远,可能是几百公里的两个城市,可能是几千公里的两个国家,好在时代赋予我们的红利是靠着互联互通的网络,连接了信号的两端。
但是也就在这信号的两端,多少关系疏于沟通,变成陌路,多少浓茶烈酒的感情,变成了点头之交的寒暄。
过了一会儿班主任发了一条语音,问大家最近都在干什么,群里也就两个男生回了消息,大概其他人也和我一样,看到了却不知道如何开口吧。
梅罗维茨认为:“对人们交往的性质起决定作用的并不是物质场地本身,而是信息流动的模式。”[1]电子媒介的出现导致了新的信息流动模式,从而生成了新的场景,而新的场景产生就意味着新的社会行为。
网络和社交媒体的发展无疑是想要帮助人们实现更好的连接,它将真实的人际关系带入到了虚拟世界,与物理空间构筑的地域限制不同的是,网络上存在着海量信息,可以分化出大量的网络场景,但它却在人与现实生活之间形成了一道屏障,这就使网络成为一种新的地缘限制。[2]
或许我们还是会想念曾经无话不谈的亲密时光,但大概率也仍然会选择让那些名字静静躺在通录讯中,不去打扰。这种感觉就像是——我简单拥抱了一下月亮,然后把它放回了星空。
1.梅罗维茨.消失的地域: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2.程光鑫.网络媒介对社会行为的新影响——《消失的地域: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读后感[J].西部广播电视,2017(19):10-11
本文由@全媒派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