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部分社区,甚至也出现了教老年人写回忆录的培训项目。
截至2023年底,全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2.96亿人,占总人口的21.1%。“银发经济”的蓝海中,代写回忆录真是一门“好生意”吗?
“靠给老人写传记,赚了18万”
但其实这一行的门槛并不低
找人写回忆录的老人们大多出生于1950、1960年代。
他们生活的时代波澜壮阔,个人故事的背后往往是时代变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想要诉说。早些时候,回忆录可能是企业家、名人的专属,可后来随着网络普及技术发展,越来越多普通人也可以参与其中。
相册中的照片记录了老人们的一生(图源自网络)
2024年,一大批人从各行各业加入这个“风口”,称之为“银发经济的新赛道”。他们中有找兼职的白领、谋求转型的自媒体人、养老行业上下游从业者和每一个风口都摩拳擦掌的投机者……
目前也有初具规模的公司或员工人数在10人以内的工作室和小团队,但仍是少数。
写作者@明微
虽然主动联络、希望留下回忆录的老人往往不“普通”,但在明微看来,普通人的精神品质也值得在时代中留下印记。
自由撰稿人汤小白
“客户大部分是小老板、退休干部”
浙江温州的汤小白成为自由撰稿人的8年间,已经写作了近70本回忆录,他感受到如今的年轻人越来越重视老人的精神需求。“每次去采访老人,他们讲着讲着就哭了,情绪很容易波动。很多老人的故事其实很丰富,但很少有人陪他们聊天。他们心里是有这样的需求,但孩子不主动和他们沟通,这个想法就在心里埋没了。”
“八九年前,我还在东莞一家工厂做流水线工人,学历不高,只能做体力活,感到身心俱疲,看不到发展前景。于是决定练习写作,后来还开了淘宝写作店铺,代写主持稿、演讲稿、人物故事与商业软文。”汤小白告诉记者,刚开始入行写作时,将近一年没有收入,后来“选对了正确的写作类型”——商业文案和为老人写回忆录。
“找我写传记和回忆录的客户大部分是小老板、退休干部这类人,在整个社会层面或许不算很有名,但在他们家族,都是了不起的人。”汤小白认为,比起写作技巧、文笔,“找到这类客户才更重要”。
为了寻找潜在客户,汤小白还常去公园、养老院与老人聊天,不错过任何“推销”自己的机会。
全职写作者朱家轩
“部分正职写手月入一万不到”
编导专业出身的朱家轩,自2015年开始为老人代写回忆录。
只需数千至1万元出头
AI写回忆录,可行吗?
一位从业者介绍,AI写作回忆录往往只需数千至1万元出头,不到一个月就能完成撰写。目前,市场上已出现多种AI编写软件,使用者戴上耳机回答问题,AI会根据使用者回答中的关键词调整提问,从用户提供的照片、文字和其他资料中提取信息。完成资料收集后,AI写作,之后,人工编辑进行校稿审核,审核通过后,用户可以查看,并继续使用AI修改章节内容。
更多写作者对AI的介入表示怀疑。汤小白尝试了AI生成文字后选择放弃,“虽然有时候AI可以提供给你一个写作框架或比较华丽的措辞,但真正的核心——故事的构思和结构还是要靠自己去创作。AI只能是辅助手段,我不太愿意用。”
多位代写回忆录的写作者表示,回忆录固然具有传承意义,但在文字成品之外,晚辈、写作者与老人闲聊时提供的情绪陪伴,或许才是他们更需要的。“陪伴带来的情绪价值,AI大概无法替代人类。
北京师范大学老年心理实验室的研究提到,“人生回顾法”是一种重要的老年人心理治疗方法。对老年人来说,写一本回忆录,价值或许不仅来自最终的文稿,更来自撰写过程得到的耐心倾听,甚至,老年人如果能够自己加入写作,这一过程本身就是一种疗愈。
醉翁之意不在回忆录?
背后或有一波生意...
一位在上海高校从事创意写作教学的青年教师表示,很多开写作课的人,本身并不靠写作挣稿费,在互联网上宣传“代写回忆录很赚钱”这件事,有点接近这个套路,可能主要也是靠教别人如何赚钱来赚钱。变现途径包括但不限于培训课程、写作提纲,更有人已经开出“AI+回忆录写作训练营”。
图为部分网友留言截图
所谓的写作培训课程售价上百元
“不要让老人觉得,只有付钱才有人愿意听他们讲故事。”听说网上流行“代写回忆录”并做了一番研究后,“00后”大学生小屏决定,“今年寒假回家,为家里健在的长辈做一份轻量级的回忆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