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普查是一项重大国情国力调查,是国家了解国情、摸清家底的重大举措,是国家提高科学决策和管理水平奠定基础所进行的全面性调查,也是国家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制定国民经济发展规划的重要参考依据。开展经济普查,首先就要编制单位清查底册,单位清查底册就是根据部门行政登记记录资料和统计基本单位名录库信息整理、合并、剔重生成,是普查员开展“地毯式”清查的重要参考依据。单位清查底册作为经济普查的基础资料,直接影响着普查数据质量,决定着经济普查的成败。本文就如何发挥好基本单位名录库和部门行政登记记录资料的作用,高效开展单位清查,提高经济普查的数据质量浅谈几点看法。
一、部门行政记录资料的作用与弊端
(一)部门行政记录资料在经济普查中的作用
部门行政记录一般是指市场监管、税务、编办、民政、农业农村等主要部门登记、审批的各类单位和个体经营户的行政登记记录信息资料。在经济普查中,各级普查机构收集以市场监管、税务、编办、民政等部门行政记录为主和以交通、公安、卫健、教育、文广、旅游、司法、住建等部门行政记录为辅的登记审批资料。通过收集大量的部门行政登记记录资料,可以弥补统计基本单位名录库日常维护数据资料收集的不足,充实了普查底册资料的收集范围和内容,做到底册单位资料不重不漏。
(二)部门行政记录资料在经济普查中的弊端
1.部门行政记录资料标准和格式不统一。各职能部门的行政登记记录资料格式是根据自身部门工作需要与自身特点而设计,提供的记录数据各有侧重,难有相同的唯一标识,共性指标少,即便是有几个共性的指标,也会由于部门资料内容、格式不统一导致单位资料信息不易关联,导致生成清查底册统一格式的工作量加大,工作效率低。
2.部门登记记录资料没有定期更新维护。许多部门提供的单位基本信息资料更新不及时,有许多信息是企业注册使用,变更经营地后未更新,提供过来的资料有很多陈旧的信息。比如税务部门的登记记录资料,有很多单位的名称、地址等信息都很陈旧,未能做到及时更新。同一单位的信息在各部门的登记记录资料中存在漏录入、名称不规范、地址不一致、数据信息不同步等问题。如有的企、事业单位一直正常经营,在税务部门数据库里已显示注销,这些单位信息提供过来后需要基层人员花费大量精力进行实地核查,影响工作效率。
3.部门提供的登记记录资料不详实、不完整。特别是单位登记详细地址(注册地址)、联系方式不准确,有些部门提供的登记记录资料信息不全,生成底册后很难划分到普查小区进行实地查找,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工作效率。
4.部门登记记录资料信息维护周期长,数据利用率低。许多部门提供的单位基本信息资料更新不及时,有许多信息是企业注册使用的,变更经营地后未更新,而非部门唯一标识的其他信息资料不全面、不准确。有的部门提供的资料仅仅是单位名称,也无地址、联系方式等,比对合并很难确定单位的唯一性,缺少必要的地址信息,很难划分到乡镇一级进行实地查找。
5.同一单位多部门发证。存在同一个单位同时在编办、市场监管领取登记证的情况,给普查员的识别判断造成困难,不懂登记哪个证照为好。
6.部门登记审批条件放开,不实单位增多。部门登记审批只管生,不管死,有些无法维持经营的企业关停后却不去部门注销,隐形消失;有些企业领营业执照只是为了贷款,但不开展实际业务;或者一个自然人注册几家企业但未有实际经营的企业;或者一个地址上成立了多家公司;有些企业多年未年检;有些名存实亡的企业没有进行及时核减;有的是由于注销程序复杂,不愿意去申请注销;有的是由于债务、资产处置等原因无法注销等等,这些单位依然存在部门登记记录资料库中,部门在提供登记记录资料时全部提供过来,增加了统计人员查找难度,也影响清查登记的正常填报率。
7.保护地方市场主体。自从新冠疫情发生以来,全球经济受到很大影响,有些地方经济发展出现下滑,登记成立的企业数量同比出现负增长,地方市场主体数量明显减少。地方政府部门为了确保市场主体数据继续增长,绩效考评不被通报、扣分,从而登记注册了一批未开展正常经营的空壳企业,同时不会主动去核查吊销、注销“僵尸”企业。使用这样的部门登记记录资料,增加了单位数据对比的难度,也加大了生成清查底册的难度。
二、基本单位名录库数据的优点与缺点
(一)基本单位名录库数据的优点
基本单位名录库建设是统计“四大工程”之首,是统计工作基础中的基础,也是政府宏观决策的基础,更是行业管理部门实施行业管理、企业开展经营的信息平台。基本单位名录库能真实准确、完整及时地掌握各类法人、产业活动单位的数量及基本情况,对有效地组织实施统计调查、提高统计数据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实行“一月一维护”的模式,及时开展基本单位名录库更新维护
基本单位名录库更新维护是统计部门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也是一项涉及范围广、需要不断完善和更新的系统工程。现行统计名录库建设、维护与使用管理工作坚持“全国统一管理、地方分级负责、各方共同参与、信息资料共享”的原则,广西各级统计部门实行“一月一维护”的工作模式,以全国经济普查资料为基础,充分利用市场监管、税务、编办、民政等部门行政登记记录资料,及时开展新增单位实地查找登记、更新单位变更信息、剔除注吊销单位,建立一个统一完整、不重不漏、真实准确、及时更新的基本单位名录库。
2.全面推行基本单位基层统计网格化,推动基本单位名录库维护向基层延伸
3.利用部门登记资料信息更新基本单位名录库信息
各级统计部门加强对基本单位名录库中已有单位的日常核查,确保基本单位名录库单位信息准确。通过对基本单位名录库中单位的筛查梳理,利用广西企业信息公示系统等部门信息,对名录库存在市场监管不存在、市场监管已注销名录库存在、市场监管单位与名录库单位名同码不同、码同名不同、组织机构代码相同社会信用代码不同等情况进行核查对比,将单位中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机构类型、登记注册类型、营业状态等指标进行核实更新,重点核实重名重码单位,利用审核错误提示,将主要业务活动描述不规范和行业代码不准确的单位一一修改,并把营业状态为注销、关闭的企业做剔除处理。
4.不定期开展基本单位名录库专项核实
各级统计部门不定期开展基本单位名录库专项核实,重点对单位界定错误、主要业务活动、行业代码、运营状态、登记注册类型、机构类型等方面进行认真核实、修改,提高基本单位名录库数据质量。
2022年9月,广西组织全区基层统计人员开展基本单位名录库单位详细地址和行业代码清理规范工作。一是对名录库单位的详细地址,按照地名路名、门牌号、小区、楼座、单元、户室等六大要素,重新规范填写。通过开展地址清理规范,为经济普查更加精准采集建筑物、划分普查小区,精准高效开展入户清查打下基础。二是借助行业智能赋码程序,分阶段对基本单位名录库所有单位的行业代码进行重新编码,并按专业逐级审核上报。通过行业代码清理规范,形成更加精准的行业代码。
5.开展基本单位名录库数据质量核查
每年,自治区统计局组织各级基层统计机构开展基本单位名录库及一套表单位数据质量核查,核实单位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清理不符合在库标准的一套表单位,纠正单位错误信息,建立全面、真实、准确的调查单位库,夯实统计基础,提高调查单位数据质量,为经济普查打基础。
(二)基本单位名录库的缺点
1.基层统计人员流动不稳定,制约着基本单位名录库维护质量
目前基本单位名录库更新维护使用大量的基层统计人员和网格员开展动态维护,基层统计人员的变动和工作积极性等问题都会制约着基本单位名录库更新维护质量。
(1)基层名录维护人员不足。目前在县级及以下统计机构,名录库专业人员往往还兼做其他工作,特别是乡镇、社区统计机构情况更严重。这项在普查年份几十人专职完成的工作,在非普查年份往往只由一、二名兼职人员完成,力量明显不足。
①县级配备人员情况。大多县级统计局配备一、两名人员负责基本单位单位名录库维护工作;配备的人员都是兼职,从事二个或多个专业;配备的人员中大多是合同制人员或者协统员,人员不稳定,随时有考公务员后调走或者辞职不干的可能。
(2)网格员工作补贴发放不及时,严重影响网格员工作积极性
这几年来,由于受疫情和经济大环境的影响,各级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大幅度减少,财政开支特别困难,统计经费也受到很大影响。目前各地方的网格员工作补贴基本上没有发放到位,网格员工作积极性受到影响。在和网格员聊天了解到,他们每月都按工作要求上门实地登记调查,工作辛苦且累,特别渴望工作补贴每月能及时到位;同时基本单位统计网格化调查大量的工作任务是落在城关镇的社区中,每月新增单位调查任务都很重,有些网格员甚至表示宁愿不要这些工作补贴,也不愿意接手现在的统计工作任务。
(3)网格员身兼数职,影响工作效率
2.部门提供登记记录资料上不实单位数量多,核实填报难度加大
3、单位难以查找,部分企业配合度不高
三、前四次经济普查收集、整理部门行政登记记录资料生成清查单位底册的做法
以第四次经济普查单位清查底册为例,很多单位经过各级基层统计人员反复核实、查找不到,通过基本单位名录库特殊处理或者直接剔除,但这些单位在部门行政登记记录资料库里依然显示是正常的单位,没有删除。由于经济普查是使用部门行政登记记录资料库(相当于是个“死库”)作为基础,正常开展维护的基本单位名录库(“活库”)为辅,生成的单位清查底册中基本单位名录库特殊处理或者剔除的“僵尸”等单位就直接出现在清查底册里,单位清查底册质量不高。广西第四次经济普查单位清查工作经过众多普查员开展“地毯式”清查登记,清查结果显示清查底册单位正常填表率58.7%,有些市单位正常填表率仅仅44.6%,不正常填表的单位中许多部门注册未经营、关闭、注吊销、查找不到等情形的单位大比例存在,不仅浪费普查员的精力和辛勤劳动,还达不到单位清查的目的、意义。
经济普查这种以使用部门登记记录资料为主的清查底册生成模式,弃用了耗费基层统计人员大量人力、物力更新维护的基本单位名录库单位信息,实际应用效果不是很明显,同时也会让基层统计人员感觉到辛辛苦苦维护的基本单位名录库作用不大,而且还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经费去维护,得不偿失,还不如平时不再认真做基本单位名录库更新维护,普查年份就直接用部门登记记录资料合并生成清查底册。
四、整合部门行政登记记录资料和统计基本单位名录库信息,生成统一、有效的清查底册,高效开展单位清查
近几年来,基本单位名录库开展实时更新维护,各项专项核查工作剔除了很多破产倒闭但在部门未注销、注册未经营等不实单位;同时统计基层网格化的延伸实施,基本单位名录库单位采集数据来自基层统计,大大提高了基本单位名录库数据的真实性、有效性。在明年第五次经济普查,清查底册一定要以基本单位名录库数据为基础,部门行政登记记录数据为辅,这样的清查底册才能真正体现价值。
(一)开展部门行政登记记录资料清理整顿
(二)建立部门联动机制,定时更新登记记录资料
(三)压实部门职责,加大部门参与经济普查工作力度
(四)强化部门行政登记记录资料应用,突出查遗补漏效果
(五)分类施策,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清查底册的填表率
在广泛搜集职能部门行政登记记录资料的基础上,按清查登记难易程度将清查底册单位分类标注为A、B、C三类单位,核准底册单位信息,分类施策。A类单位清查难度较小,如机关事业单位、“规上”企业;B类单位查找不难,但财务不健全、数据填报不易把握,主要是非一套表中规模相对较大的单位;C类是小型、微型企业,不仅单位不好找、数据也难以提供登记。各级普查机构认真按照分类标注,集中精力做好B、C两级单位的清查和登记,提高清查底册的正常填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