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家孩子常玩手机游戏或平板游戏吗?
最近有一位读者妈妈提到,去年孩子的爷爷听说益智类的手机游戏对孩子的成长好,他特意在孙子生日时买了一个手机,专门给孙子玩手机游戏。如今6岁的孩子很爱玩手机里的游戏,家里人觉得孩子爱玩是好事,因为手机上的游戏应用,不是英语学习的,就是拼音学习和算术学习类的益智游戏。
但这位妈妈有些焦虑,因为她发现孩子有些沉迷,虽然没近视,但是孩子除了玩手机游戏外,对其他事情皆不感兴趣。玩具不爱玩了,连以前喜欢的手工也不碰了。其实,沉迷手机游戏不仅仅只是分散孩子的注意力。
什么是益智类游戏?
符合儿童相应年龄,有助儿童思维灵敏、开发智力,锻炼脑眼手的游戏。比如上面提及的,学习英语、拼音、汉字和算术的手机小游戏,还有迷宫、拼图、涂颜色、点读、认知、解谜、辨别形状……等适合幼儿玩耍的手机游戏。
值得注意的是,如今手机游戏、平板游戏只有一个触摸屏,大部分时候,孩子只需要用某根或某一两根手指滑动屏幕便能玩耍,而不需使用过多的手指。正因为手机游戏和平板游戏这个特征,会给孩子带来负面影响。
除了会导致孩子近视外,过度沉迷手机游戏、平板游戏,即使是益智类的,也有危害。
最新研究:孩子未来容易出现“书写困难”
书写困难(Motordysgraphia),即孩子有不爱书写、书写生硬、笔触疲软或容易书写疲劳、错字层出不穷等症状,直接表现在写作业上,就是写作业特别慢、书写字迹糟糕,书写错漏是常态。英国对此有过专门的研究,英国一所名叫EnglandfoundationNHSTrust的机构经过调查发现,孩子学龄前玩得过多手机和平板的游戏产品,长期沉浸其中,会导致孩子小学阶段出现手指肌肉无力而陷入书写困难。最近十年这种情况越来越普遍。
根本原因是孩子学龄前过度沉迷手机或平板游戏,导致孩子双手手指的灵活度低,手指的肌肉没能得到足够的锻炼,所以孩子在抓握笔时,便出现书写生硬或笔触疲软的现象。相比之下,幼年时期多做手工或其他玩耍玩具、帮忙做家务等较多手指活动的孩子,出现书写困难的问题比较少。
除此之外,下面2个危害,父母们也要重视:
1、孩子容易抗拒手工活
精细动作发展,是每个婴儿出生后的重要任务。大脑研究专家经常提及,人体的每一个部位、每一块肌肉,在大脑都有对应的神经细胞群。如果一个小婴儿从小注意频繁使用双手,特别是运动到各个手指的精细动作,比如抓、捏、抚摸、扔、倒手……稍大后,孩子叠垒积木或拆装玩具等进行复杂度高的精细动作,大脑中对应的神经细胞群就会不断地得到持续的刺激而变得发达。可以说,精细动作发展得好的孩子,动手能力也比较好。
难怪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智力发展体现在手指尖上。”
2、孩子容易情绪糟糕,缺乏理性思考能力
美国有一位名叫吉夫娜的妈妈,她的儿子在一次生病期间对平板游戏沉迷上了。小男孩不仅远离了其他小朋友,脾气也变得古怪,爱叫喊、爱乱蹦乱跳、神情急躁,有一次甚至把他深爱的宠物狗从2楼阳台丢了下去。
想起了一位幼儿园园长曾经跟我说过的一个规律:那些爱做手工的孩子,常常也是脾气好的孩子。她给我举了一个让人印象深刻的例子。
新生入学没多久,在一次小小班剪蝴蝶的手工课上,很多孩子在教室里走动。有些孩子左看看,右瞅瞅,但有一位小女孩吸引了所有老师的目光。她从一开始就非常专注地跟着老师的步骤剪纸,刚开始时,她剪的蝴蝶左右不对称,小女孩一点也不生气。她尝试了很多次,每一次都是那么小心和专注,跟旁边吵吵闹闹的孩子形成了巨大的反差,有些孩子因为剪不好还发脾气。后来小女孩终于剪出了一个相当对称的蝴蝶,她贴到纸上,还自创性地剪出了一朵朵小花,贴在了蝴蝶周围,真的好看极了。有小朋友觉得好看,趁她不注意偷偷揪走了她的小花,她反而乐呵呵地帮周围的小朋友剪起了花朵。
小女孩爱做手工,她的情绪自控和理性思考能力比同龄孩子更成熟。
孩子玩益智类游戏,如何才能不“过度”?
一般来说,孩子玩手机和平板游戏,每天不应该超过1小时,年龄越小的孩子应该越少。2004年澳洲有过专门的电子游戏研究,研究者邀请了3000个孩子参与,最后的研究结论是:每天超过1小时电子游戏的孩子,会出现无法专注和情绪暴躁的行为;而每周不超过4小时电子游戏的孩子,在读写和算术上却有不错的表现。
所以,孩子的大脑有一个“天平”:多了会太多,少了会太少,刚刚好才是智慧!
关键字:手机游戏、益智游戏、手指发育、动手能力、家庭育儿、早期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