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央企的薪资等属于商业有偿置换信息,类似于薪酬机构会做保密使用,一般不会做公开披露,想了解这方面的信息比较可行的渠道为:
1.“看准”、“职伴”、“职友集”、知乎,在行网等职场信息平台;
2.国家公示系统,国家征信系统等;
此类国家级的专业系统可以查到营业信息,年报和有没有违规情况等,直接明了的了解企业债务情况,公司实力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3.主动询问
4.善用校内资源
问:目前推荐哪些前景较好行业的国央企名单呢?
发展前景好的国央企,除了将目光三大运营商,中国电网,中国烟草等,不同城市国企选择应该都不一样,在这里不建议大家讲国企局限在排行名单内,而是结合个人专业领域和企业地域特点再去做评估;
问:如果跨专业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吗?
跨专业求职,建议的是相近岗位求职,可行性更高,跨行需要的是“天时地利人和”,
举个例子:营销这个大类,其中又包含销售,市场推广,活动策划,在其中进行子岗位之间的调整,相反如果是营销突然做技术类的转行,那么我们需要进行审慎的评估,你是不是具有可迁移的能力,专业A和专业B的关联度是怎样的,是否属于大类的岗位群,如果是那么才有较大的成功率,如果不是,则需要实习经历项目经历来佐证自己的可迁移能力。
问:哪些专业国企求职更有优势
问:很多国企要求党员,但是我不是党员,如何筛选,几率会大一些呢
有部分岗位像合规风控岗,党务岗是有明确的身份底线的,如果你的身份不是党员,我们可以投递时绕开显示党员优先的岗位,其次就算是写了“党员优先”的条件,我们也可以尝试投递,原因在于业务类/技术类,一般都不在意这点,对于身份不做需求;
国企岗位筛选取决于专业能力的评估,投递几率要看党员身份属于该岗位的必要条件还是充分条件,这是根据具体岗位而定,英语能力同理;
问:投简历得不到反馈怎么办,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了(简历已经修改好多次了)
首先求职者和招聘者的需求其实一直处于不对称的状态;
1.院校级别的筛选
例如校招网申投递中,收到的简历非常多,企业如果不进行院校级别的筛选很难进行下一步,那么这里企业可能有合作院校,或985,211的需求,你可能没有进入院校的目录清单;
2.真实的招聘计划不符
真实的招聘计划有限,我们经常看到JD上写招聘10-20名,那么具体的是10个还是20个,若干是多少,真实的招聘计划到底是有还是没有?这一部分也是一个客观原因;
3.招聘计划改变
在校招中经过层层筛选,可能企业颗粒无收;也可能企业招聘计划更改,岗位需求比较急改为社招,这样等待的时候会缩短为一个月,而不是需要等待应届生明年毕业才能到岗,等等不一的计划改变都有可能发生;
那么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怎么改善?
1.主动询问
2.多投递多尝试
我们一直形容求职之路就像倒金字塔的形状,我们常投递很多份简历才能得到少部分的面试邀约机会,那么我们能做的就是提高分母的企业投递范围,把面拓宽才能成功,我们可控的是个人经历人岗匹配;
问:应届生没有实习经验应该怎么写简历?
//笔面试及求职规划类//问:国企的性格测试往哪方面选会比较好呢,国企喜欢什么样的求职者?
在我看来这属于无效问题,不要对国企招聘做刻板认识,如果因为在进行性格测评中无法和单位达成一致,应该庆幸;毕竟职业之路很远,建议忠于自己去做职业选择和规划;
国企喜欢专业过硬的求职者,几乎所有国企到了面试阶段都会经历:无领导小组面试和1v1面试,无领导小组面试需要大家有整体大局观,单面给大家的建议则是提前做面试模拟,面霸都不是一天成长的,面试需要反复的复盘和总结优化;
:就业,考编和二战怎么抉择,要不要先凑合一下进一个没那么满意的公司呢?
关于就业和考编:
目前大部分的国考省考已结束,事业编目前还在进行中,如果你已有保底offer,首先不建议混着,第一份工作很重要,即便你将来要跳槽,跳槽也需要你的工作内容来证明你的能力,这份offer需要考察的是工作的成长性和可持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