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责编:张湘钧审核:发布日期:2022-06-28
个人基本情况
范琳(1965~),女,博士(后),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人工智能与人类语言重点实验室多语言脑科学研究中心主任,语言认知与语言教育实验室负责人。为中国认知神经语言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阅读与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教育语言学专业委员常务理事、语言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委员等;曾为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培养人员。研究方向为心理语言学、神经语言学、二语习得。
在CognitionandEmotion、FrontiersinHumanNeuroscience、Sustainability、FrontiersinPsychology、PloSOne、JournalofLanguageandSocialPsychology、JournalofGeneralPsychology、DigitalScholarshipintheHumanities、PsyChJournal、外语教学与研究、当代语言学、现代外语等期刊发表论文100多篇,出版学术专著5部。主持国家级、省部级以上项目6项。获山东省社会科学、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山东省高等学校、浙江省高等学校等12项科研成果奖。担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通讯评审专家和鉴定专家、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通讯评审专家、中华学术外译项目通讯评审专家、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网上评审专家和鉴定专家等。
担任国际期刊InternationalJournalofTranslation,InterpretationandAppliedLinguistics联合主编、《教育语言学研究》编委等;担任JournalofBilingualism:LanguageandCognition、FrontiersinPsychology、JournalofNeurolinguistics、JournalofAppliedPsycholinguistics、DigitalScholarshipintheHumanities、InternationalJournalofMultilingualism、ChineseJournalofAppliedLinguistics、InternationalJournalofbilingualEducationandBilingualism、JournalofGeneralPsychology、Journalofpsycholinguistics、《外语教学与研究》、《心理学报》、《现代外语》、《外语与外语教学》、《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中国外语教育前沿》、《山东外语教学》等SSCI、CSSCI等期刊匿名审稿专家。
根据《2009年版中国期刊高被引指数》,入选“学科高被引作者”名单,位列“外语学科”第9位。根据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发布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最具影响力学者排行榜(2017版,2020版)”,入选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最具影响力学者。
教育背景
1982.9--1986.7曲阜师范大学外语系,获学士学位;
1989.9--1992.1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获硕士学位;
2003.9--2006.12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获博士学位;
2008.12--2011.12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博士后流动站博士后;
2009.10--2010.4美国亚利桑那大学语言学系高级访问学者。
讲授课程
为博士、硕士研究生开设:
《心理语言学》《第二语言习得》《语言学研究方法》《英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为本科生开设:
《语言学导论》《英语语言教学》《高级写作》《英语词汇学》《英语精读/泛读》《英语听力》《语言与心理》
研究方向
心理语言学、神经语言学、第二语言习得
学术兼职
中国认知神经语言学研究会副会长
中国阅读教学与研究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会长
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教育语言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
语言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神经语言学学会理事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通讯评审及鉴定专家(2012.2,2013.1,2014.6,3次被认
定为认真负责鉴定专家)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通讯评审专家
中华学术外译项目通讯评审专家
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科通讯评审专家
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网上通讯评审及鉴定专家
教育部文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国外语教育与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
主要论文
英文论文(带*范琳为通讯作者)
15.Jiang,J.X.&Fan*,L.Visualizingtheknowledgedomainoflanguageexperience:
Abibliometricanalysis,SageOpen,2022:2,1-17(SSCI).
14.Tian,L.Y.,Fan*,L.&Xu,F.UnbalancedTrilinguals’CognateProcessinginL2
inIsolationandSentenceContextEvidencefromBehavioralandEye-Movement
Studies,LanguageandCognitiveScience,2022forthcoming.
13.Wang,Y.,&Fan,L.Dyslexia:Theories,AssessmentandSupport,European
JournalofSpecialNeedsEducation,publishonline,Aug.4,2021(SSCI).
12.Yin,J.,Ding,Y.&Fan*,L.Languageideologies,practices,andkindergarteners’
narrativemacrostructuredevelopment:Crucialfactorsforsustainable
developmentofearlylanguageeducation,Sustainability,2021(13):1-13(SSCI).
11.Feng,W.S.,Wang,W.J.,Wang,Z.&Tian,L.Y.Fan*,L.Neuralcorrelatesof
causalinferencesindiscourseunderstandingandlogicalproblemsolving:A
meta-analysisstudy,FrontiersinHumanNeuroscience,2021(15):1-15(SCI).
10.Wang,W.J.,Fan*,L.,Wang,Z.,Liu,X.P.&Zhang,S.M.Theeffectsof
phonologicallooponinferentialprocessingduringChinesetextreading,PsyCh
Journal,2021(10):4:521-533(SSCI).
9.Liu,J.&Fan*,L.ReviewofTheRoutledgeHandbookofLanguageandEmotion,
JournalofLanguageandSocialPsychology,2021(3):424-426(SSCI).
8.Fan*,L.,Ma,F.,Liu,Y.M.,Guo,L.&Wang,L.N.Riskfactorsandresilience
strategies:VoicesfromChinesenoviceforeignlanguageteachers,Frontiersin
Education,2021,1,1-10(ESCI).
7.Xu,F.,Fan*,L.Wang,Z.,Wang,W.J.&Meng,J.Hemisphericprocessingof
predictiveinferences:theeffectsoftextualconstraintandmetacomprehension
monitoringcompetence,JournalofGeneralPsychology,2021(4):451–470(SSCI).
6.Li,C.C.,Fan,L.&Wang,B.Post-EncodingPositiveEmotionImpairsAssociative
MemoryforEnglishVocabulary,PlosOne,2020(15):4(SCI&SSCI).
5.Liu,J,Fan*,L.,&Yin,H.S.ABolometricanalysisoncognitiveprocessingof
emotionalwords,DigitalScholarshipintheHumanities,2020(35):2:353-365(SSCI,A&HCI).
4.Fan*,L.Xu,Q.Wang,X.X.Xu,F.,Yang,Y.P.&Lu,Z.Theautomaticactivation
ofemotionwordsmeasuredusingtheemotionalface-wordStrooptaskinlate
Chinese-Englishbilinguals,CognitionandEmotion,2018(2)(SSCI).
3.Fan*,L.Xu,Q.Wang,X.X.Zhang,F.Yang,Y.P.&Liu,X.P.Neuralcorrelates
oftask-irrelevantfirstandsecondlanguageemotionalwords—Evidencefromthe
face-wordStrooptask.FrontiersinPsychology(Cognition),2016(7)(SSCI).
2.Fan*,L.,Wang,Z.,Hong,N.,&Liu*,Z.Q.Exploringthelexicalcompetitionand
repetitionprimingeffectsduringL2verbgeneration.CogentPsychology,2018(5)(ESCI).
1.Wang,W.J.Fan*L.&Xu,F.HemisphericProcessingofInferencesDuring
DiscourseReading:AReviewoftheLiterature,AmericanJournalofPsychology
andBehavioralSciences,2018(3).
主要中文论文:
88.刘佳,范琳,汉语失语症的语言学研究:回顾与展望,《山东外语教学》,2022年待刊(核心)。
87.王震范琳张静,非熟练汉--英双语者动词产出过程的重复启动效用实验研究,《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22年第1期(CSSCI)。
86.陈贞霖范琳,双语经历与神经可塑性:回顾与思考,《第二语言学习研究》,2021年第2期。
85.范琳孙莉王震,老年人阅读推理认知和老化机制研究:回顾与展望,《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学报》,2021第3期(核心)。
84.尹洪山、范琳.《汉语第二语言习得》述评.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21(1)(CSSCI扩展版)。
83.张姣范琳王震汉英双语者情绪词理解过程的语码转换研究,《外语学刊》,2020(4)(CSSCI扩展版)。
82.尹静,范琳*,儿童语言认知与语言发展---基于社会经济地位(SES)的研究视角,《外语电化教学》,2021年第3期(CSSCI)。
81.徐飞范琳,祈令语的解读和新界定,《青岛科技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9年第2期。
80.王震范琳,生物语言学视角下语言机能争辩与思考,《北京航空航航天大学学报》,2019年第3期(核心)。
79.范琳刘佳,任务类型和效价对英语二语情绪词加工影响的ERP研究,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9年第3期(CSSCI扩展版)。
78.刘振标范琳李亮张庆云,翻译能力的行为学评价研究,《泰山学院学报》,2019年第2期。
77.李梦莉范琳批评语言测试视角下的高考英语改革刍议,中国考试,2019年第3期(CSSCI扩展版版)。
76.刘晓萍范琳,翻译的跨学科研究新探——《口笔译的心理语言学及认知探究》评介,《外语教学》,2019年第1期(CSSCI)。
75.刘晓萍范琳,视译过程的眼动研究十年瞰览,《翻译季刊》,2018年第3期。
73.范琳王震,语篇阅读推理及语言学习者语篇推理能力的培养,《当代外语研究》,2017年第6期。
72.范琳,大学教师韧性发展:基于教师韧性影响因素研究的视角,《江苏高教》,2017年第6期(CSSCI)。
71.范琳洪娜王震,中国学生汉英动词产出过程的词汇竞争及其重复启动效用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2017年第3期(CSSCI,权威)。
70.范琳魏蓉夏思,语言水平对中国英语学习者词汇推理加工影响的研究,《外语教学》,2017年第4期(CSSCI)。
69.范琳李梦莉史红薇梁俊君,高校英语教师自我概念、教学效能感与职业倦怠现状及关系研究—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社会心理因素的研究,《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7年第1期(CSSCI)。
68.范琳王珍,我国二语词汇推理研究二十年:统计分析与展望,《外语界》,2016年第5期(CSSCI)。
67.范琳张希春,基于TPACK视域的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中国大学教学》,2016年第3期(CSSCI扩展版)。
66.刘雪丽范琳,语言学习者词汇推理加工过程的跨语言问题研究,《山东外语教学》,2016年第4期(核心)。
65.李梦莉范琳,联结抑或动态:二语习得中的联结主义理论与动态系统理论,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版),2016年第2期。
64.吕新博范琳,语篇句法复杂度对中国英语学习者词汇推理加工影响的研究,《外国语文》,2016年第4期(核心)。
72.范琳何漂飘魏泓,中国学生汉英跨语言词汇推理加工发展研究,《外语研究》,2015年第4期(CSSCI)。
63.范琳张淑静,汉-英-日三语者语言产出过程中语码转换抑制加工——基于转换代价不对称性的研究,《外语学刊》,2015年第1期(CSSCI)。
62.范琳卢植,双语语言产出过程中语码转换加工机制—从行为研究到神经认知研究,《外语与外语教学》,2015年第1期(CSSCI)。
61.范琳杨杰瑛,高校英语教师职业倦怠及应对策略探究—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的视角,《外语教学》,2015年第2期(CSSCI)。
60.范琳王小茜王震,中国学生英语叙事语篇主题推理加工个体差异研究,《外国语文研究》,2015年第3期。
59.范琳张姣,汉语词汇化对英语词汇推理加工影响的研究,《外语与外语教
学》,2014年第6期(CSSCI)。
58.范琳夏晓云王建平,我国二语词汇学习策略回顾与展望—基于23种外语类期刊15年文献的统计分析,《外语界》,2014年第6期(CSSCI)。
57.范琳王震,词汇重复模式理论与语篇阅读过程的词汇推理策略,《山东外语教学》,2014年第5期(核心)。
56.王震范琳,双语语码转换加工理论及理论模型研究述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科版),2014年第6期(核心)。
55.洪娜范琳,汉英双语者动、名词产出过程竞争机制研究,《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4年第8期。
54.王建平范琳,认知语义学视角下的“吃+NP”语义研究,《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4年第5期。
53.范琳李绍山,汉-英-日三语者语言产出过程中语码转换抑制加工研究—--基于刺激反应设置影响的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2013年第1期(CSSCI,权威)。
52.魏蓉范琳,第二语言词汇推理加工研究述评,《当代外语研究》,2013年第7期。
51.范琳刘振前,工作记忆容量对中国学生主题推理加工影响的研究,《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科版),2013年第4期(核心)。
50.范琳杨赛王震,中国英语学习者汉英词汇推理加工模式研究,《现代外语》,2013年第3期。
49.李梦莉范琳,机助口试理论模型、任务特征和评分标准研究——新托福网络口试和PhonePassTMSET口试对比分析,《中国考试》,2013年第8期(CSSCI扩展版)。
48.洪娜范琳,温州方言句末语气词的易位现象研究,《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3年第4期。
47.王建平范琳,认知语义学视角下的“吃+NP”语义研究,《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4年第5期。
46.王震范琳,双语语言理解过程语码转换加工机制研究,《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3年第2期。
45.范琳刘振前,右脑语言功能研究的进展,《当代语言学》,2012年第3期(CSSCI人大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应用全文转载,2012.11)。
43.王震范琳,语篇阅读过程的词汇推理研究进展,《外语教学》,2012年第3期(CSSCI)。
42.张姣范琳张彦彦,轻动词理论视角下的使役结构,《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2年第4期。
41.李梦莉范琳,话语分析与口语测试效度验证,《外语测试与教学》,2012年第1期。
40.于润箐范琳,语篇阅读过程的词汇推理策略及其教学意义,《中国电力教育》,2012年第22期。
39.张彦彦范琳张姣,英汉“脚/足”的多义网络对比研究,《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2年第4期。
38.范琳徐梦灵,《心理语言学视角下的双语研究手册》评介,《现代外语》,2011年第2期(CSSCI)。
37.周红范琳,语篇阅读认知研究回顾,《中国海洋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1年第4期(CSSCI)。
36.周红范琳,语篇阅读推理研究方法综述,《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CSSCI)。
35.徐梦灵范琳,文本语义表征的认知心理学模型建构——基于“情景语境对语义理解的影响”,《现代语文》,2010年第7期。
34.范琳刘振前,英语叙事语篇因果连贯对中国学生实时主题推理影响的研究,《外语研究》,2009年第1期(CSSCI)。
33.范琳刘振前,英语叙事语篇标题启动条件对中国学生即时主题推理影响的研究,《外语学刊》,2008年第4期(CSSCI)。
32.范琳刘振前李旭奎,非英语专业学生词汇记忆策略训练研究,《外语教学》,2008年第1期(CSSCI)。
30.范琳刘振前,阅读理解过程的眼动研究,《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年第4期(CSSCI)。
29.王怀贞范琳,谈学习策略教学,《中国成人教育》,2007年第1期(核心)。
28.范琳刘振前,从情感纬度上优化大学英语教材内容的实验研究——运用心理匹配策略和发掘情感策略,《外语教学》,2005年第6期(CSSCI)。
27.范琳刘振前,语篇阅读推理模式研究综述,《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CSSCI)。
26.范琳高德新,情绪调节教学模式与第二语言课堂焦虑调控,《外国语文》原《四川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核心)。
25.范琳李祥云,论外语教学应该与学习者的认知风格相匹配,《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05年第10期。
24.范琳杨一秋,基于Internet网络教学模式的探讨与思考,《中外学术导刊》,2005年第2期。
23.范琳张德禄,外语教育语言学理论建构的设想,《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年第4期(CSSCI)。
22.范琳李玲,认知灵活性理论与英语Internet教学,《外语电化教学》,2004年第3期(CSSCI)。
21.范琳朱立霞,国外写作构思心理研究的进展,《外语教学》,2004年第4期(CSSCI)。
20.李旭奎范琳,英语专业学生课外视听情况调查研究,《外语电化教学》,2004年第1期(CSSCI)。
19.杜国宁范琳,动物习语研究,《外语教学》增刊,2004。
18.李旭奎范琳,短文类型与听力理解,《外语教学思辨和实践》,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3。
17.范琳张其云,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与英语教学改革的契合,《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年第4期(CSSCI)。
16.范琳房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CAI英语教学,《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3年第2期(核心)。
15.范琳,英语词汇学习中的分类组织策略实验研究,《英语词汇学习策略实证研究》,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14.范琳,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外语教学思辨和实践》,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3。
13.范琳王庆华,英语词汇学习中的分类组织策略实验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年第3期(CSSCI,权威)。
12.范琳,认知方式差异与外语的因材施教,《外语教学》,2002年第2期(CSSCI)。
11.范琳李玲,课堂教学内容的有效延展和补充,《山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
10.范琳,语料库、语料库语言学对外语教学的促进作用,《山东外语教学》SE,2002年第3期。
9.范琳房荣,Internet与英语教学,《外语电化教学》,2002年第4期(CSSCI)。
8.范琳杜国宁,语言潜能及其对语言学习的影响,《山东外语教学》,2001年第2期(核心)。
7.范琳范玫,国外学习策略研究探微,《山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
6.范琳,浸入式教学模式及其对我国英语人才培养的启示,《山东外语教学》,2001年第3期(核心)。
5.范琳张其云,情绪调节教学模式与英语课堂教学,《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年增。
4.范琳,试论人文主义外语教学法,《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年第1期(CSSCI扩展版)。
2.范琳,语码转换述要,《中国海洋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1998年第4期(CSSCI)。
1.范琳,在英语写作中培养英语思维,《山东外语教学》(语言教学与研究专刊),1996年第3期。
审稿中及备投出论文
11.Liu,J.,Fan*,L.,Tian,L.Y.L.,Li,C.&Feng,W.S.Theattention-distributed
basedneuralmechanismsofChineseemotion-labelandemotion-ladenwords:
EvidencefromemotionalcategorizationandemotionalStrooptasks,Language,
CognitionandNeuroscience,underrevision(SSCI).
10.Jiang,J.X.,Fan*,L.,Liu,J.&Liang,M.H.&YuW.Semanticfunctionof
Chineseepistemicmodalityduringpredictiveinferenceprocessing:Evidencefrom
anERPstudy,FrontiersinHumanNeuroscience,underreview(SCI).
9.ZhaoF.,&Fan*,L.ReviewofReadingDevelopmentandDifficulties:Bridging
theGapbetweenResearchandPractice,Dyslexia,underreview(SSCI).
8.Fan*,L.,Zhang,J.,Wang,J.P.&Wei,R.Across-linguisticstudyoflexical
inferencingduringtextreading:EvidencefromChinese-English-JapaneseTrilinguals,inpreparation.
7.Zhang,J.,&Fan*,L.ExploringtheroleofexecutivefunctionsinChinese-English
bilinguals’emotionalwordcomprehensionduringlanguageswitching,inpreparation.
6.Sun,L.Fan*,L.Exploringtheeffectsofanimacyandverbtypeontheprocessing
asymmetrybetweenSRCandORCamongChineseEFLlearners,inpreparation.
5.Wang,Z.&Fan*,L.Xu,M.L.&Tian,L.Y.RepetitionPriminginVerb
GenerationamongNon-proficientChinese-EnglishBilinguals,inpreparation.
4.Chen,Z.L.,Fan*,LandXu,F.Effectsofcentralexecutiveonseniorpeoples’
predictiveinferenceprocessingduringChinesetextreading,inpreparation.
3.梁牧寒范琳,汉语违实条件句前小句加工的ERP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审稿中(CSSCI)。
2.张姣范琳,冷、热执行功能对汉英情绪词理解过程中语码转换加工的影响——
基于抑制控制能力和情绪效价的研究,《现代外语》,审稿中(CSSCI)。
1.范琳赵峰,视觉叙事的推理加工研究:回顾与展望,《外语教学》,审稿中(CSSCI)。
学术专著
5.《中国学生跨语言词汇推理加工机制研究》,第一,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6。
4.《二语语篇阅读推理的心理学研究》,第一,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5。
3.《ThematicInferencesofL2NarrativeTextProcessing:AStudyofChineseEFL
Learners》,独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8。
2.《二语习得与外语教学研究》,独著,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7.12。
1.《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中国英语教学》,第三,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10。
译著、教材、教辅
1.《剑桥插图英国戏剧史》,山东画报出版社,译者,2006.11。
2.《英语听力指南》,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副主编,2003.6。
3.《实用英语教材》(上、下),编委,青岛出版社,2003.11。
4.《大学英语语法疑重点详解》,石油大学出版社,副主编,99.1。
5.《全新大学英语六级模拟试题集》,石油大学出版社,编委,98.6。
6.《大学英语1-4级听力新编》,石油大学出版社,编委,96.9。
7.《大学英语阅读技巧与解析》,山东大学出版社,编委,93。
软件系统研发
在学校支持下,研发了汉语发展性阅读障碍儿童阅读能力干预训练系统(也可应
儿童语言层面干预训练软件系统:
1.儿童语素意识干预训练系统V1.0
2.儿童语音意识干预训练系统V1.0
3.儿童阅读流畅性干预训练系统V1.0
4.儿童正字法意识干预训练系统V1.0
5.儿童语言能力诊断与干预训练管理系统V1.0
儿童认知层面诊断与干预软件系统(也可应用于老年人认知能力干预训练):
1.注意力诊断与干预系统V1.0
2.记忆力诊断与干预系统V1.0
3.视觉诊断与干预系统V1.0
4.听觉诊断与干预系统V1.0
5.理解监控诊断与干预系统V1.0
6.认知诊断与干预管理系统V1.0
科研项目
33.北京外国语大学双一流重大项目(全球语言领域)“多语词汇认知机制及神经基础研究”,2022.3-2024.3.
32.语言障碍儿童多模态语料库建设及基于脑科学与人工智能的语言研究,2021北京外国语大学校级培育项目,2021.6-2023.6(主持)。
31.北京外国语大学双一流重大标志性项目“汉语发展性阅读障碍儿童阅读能力康复训练平台系统”(2020SYLZDXM040),2020.1-2022.6(主持)
30.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8BYY088)“老年人阅读推理的认知老化机制研究”,2018.6-2022.6。(主持)
29.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2BYY046)“跨语言视角的汉英词汇推理加工机制发展研究”,2012.6-2017.2。(主持)
28.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规划基金项目(12YJA740013)“第二语言学习者汉英词汇推理加工机制综合研究”,2012.2-2015.5。(主持)
27.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规划基金项目(07JA740007)“中国英语学习者语篇阅读推理机制综合研究”,2007.11-2011.3。(主持)
26.山东省社科规划基金项目(07BWXZ04)“中国英语学习者语篇阅读推理机制综合研究”,2007.12-2010.2。(主持)
25.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10CGWW11YB)“中国学生汉、英词汇推理加工发展模式研究”,2010.8-2012.11。(主持)
24.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重点项目“汉语语篇阅读推理认知加工机制的ERP研究”(2017JJ001),2017.1-2019.6。(主持)
23.北京外国语大学2018年年一流学科建设项目“中国学生汉英词汇加工机制研究”,2018.1-2019.12。(主持)
22.教育部文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中国英语教育基金项目(WY20030912)“非英语专业本科生词汇记忆策略训练研究”,2003.9-2005.12。(主持)
21.教育文科重点研究基地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心项目“中国英语学习者语篇阅读推理机制综合研究”,2007.11-2009.11。(主持)
20.浙江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外国语言文化研究中心”项目(JDW1106)“中国语境下的英语教学与研究”,2011.12-2013.6。(主持)
19.浙江省外国语言文学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项目(JDW1305)“中-英-日三语者语言产出过程中语码转换抑制加工研究”,2013.7-2015.3。(主持)
18.国家基础实验中心外语教学研究资助金项目(JJWYYB2006088)“中学生英语词汇记忆策略训练综合研究”,2006.9-2010.3。(主持)
17.山东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J06S66)“第二语言学习者语篇阅读推理研究”,2006.9-2008.12。(主持)
16.中国海洋大学文科人才工程项目(H0407RC16)“非英语专业本科生词汇学习策略训练研究”,2004.9-2006.12。(主持)
15.宁波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预研究项目(XYY11001)“跨语言视角的汉英词汇推理加工机制发展研究”,2011.11-2012.10。(主持)
14.国家社科基金项目(01BYY009)“大学生英语学习策略与训练”,2001.7-2006.8。(参与)
13.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3BYY083)“应用认知语言学视域下的英语教与学实证研究”,2013.6-2016.12。(第一参与者)
12.浙江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外国语言文化研究中心”项目外语语言学理论研究(JDW1104),2011.11-2013.12。(参与)
10.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项目(Y201017041)“口语效度测试研究-话语测试的视角”,2010.6-2012.6。(参与)
9.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项目(Y201120818)“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学生自我评价研究”,2011.10-2013.10。(参与)
8.中国海洋大学文科团队建设工程项目(H0310TD03)“第二语言习得与中国英语教学”,中国海洋大学,2003.7-2007.12。(参与)
7.中国海洋大学校级重点科研项目“英语教学与教学管理综合研究”,中国海洋大学,2003.7-2005.7。(参与)
6.宁波大学人才工程项目“认知语言学的应用研究”,2011.4-2013.12。(参与)
5.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项目(Y201120818)“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学生自我评价研究”,2011.10-2013.10。(参与)
4.宁波市教育规划课题(YGH024)“基于多模态的话语的翻译教学研究”,2010.4-2012.12。(参与)
3.应用认知语言学学科定位之探析(ZX2013000157)2013.4-2014.11。(参与)
2.中国外语教师思维特质研究(ZX2013000159)2013.4-2014.11。(参与)
1.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项目(Y20132693)“动态系统理论视角下的二语习得研究”,2013.10-2015.10。(参与)
学术奖励
12.《ThematicInferencesofL2NarrativeTextProcessing:AStudyofChineseEFLLearners》(二语叙事语篇主题推理研究),浙江省第十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2012.1,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选委员会,独立。
10.《ThematicInferencesofL2NarrativeTextProcessing:AStudyofChineseEFLLearners》(二语叙事语篇主题推理研究),浙江省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2010.12,浙江省教育厅、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优秀成果评选委员会,独立。
9.从情感纬度上优化大学英语教材内容的实验研究,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2006.11,山东省教育厅优秀科研成果评选委员会,排名第一。
7.《二语习得研究与中国英语教学》,2008.9,青岛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青岛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选委员会,排名第三。
6.从情感纬度上优化大学英语教材内容的实验研究,2006.9,青岛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青岛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选委员会,排名第一。
5.外语教育语言学理论建构的思考,青岛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2005.9,青岛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选委员会,排名第一。
4.英语词汇学习中的分类组织策略实验研究,青岛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2003.12,青岛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选委员会,排名第一。
3.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与英语教学改革的契合,青岛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004.12,青岛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选委员会,排名第一。
2.从情感纬度上优化大学英语教材内容的实验研究,2004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外国文学优秀博士生论文奖,国务院学位办、教育部学位管理处、研究生教育司,2004.10,排名第一。
1.图式理论及其对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的启示,山东省大学外语教学科研成果奖三等奖,2003.6,山东省大学外语教学研究会,排名第二。
其他奖励和荣誉
1.天泰优秀人才,中国海洋大学,2005.9
2.宁波大学“阳光教授”,2009.12
联系方式
通讯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2号100089北京外国语大学外国语言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