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体育早在去年就是风口浪尖的热点话题,纵观梳理,希望能给各位带来帮助。长文预警,本文约1.4万字,阅读完毕约20分钟。
整体背景
随着最近两年国家政府对于体育市场释放了积极明确的鼓励信号,以及经济水平和健康意识的提升,体育市场正进入加速成长期。据易凯资本估算,2016年中国体育市场规模约为1.5万亿元,其中“观赏性体育”的市场规模为2895亿元,体量十分可观。体育已不仅仅是单纯的运动竞技,在多个产业的推动下,体育产业也和娱乐、游戏、影视等结合在一起,并推动了其他产业的发展,而体育IP就成了创造这一切的先决条件。目前,中国体育市场正呈现出欣欣向荣、蓬勃向上的景象。
先来看一段腾讯2016年Q1财报里的话: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各路资本纷纷进军体坛。而对于体育媒体平台来说,最核心的资源是内容,也就是重大体育赛事的转播权。于是,各家巨头都把重金花在了购买体育IP上,也就不难理解了。
行业问题
当前体育类产品,无非以下两种模式:有的是官方合作有转播权,有的则是作为赛事直播信号源收集。无论哪种模式网站,在过去的几年里,各平台都获得长足发展。毕竟中国用户实在太多,某些场精彩比赛,一个直播平台可能压根不能同时支撑海量用户收看直播。
环顾各大平台,或许都曾有这样几个类似问题:
3.线上未能贯穿平台。没有完整支付体系,线上交易难以串联。
从互联网角度来讲,体育平台独家直播权签约费用其实就是拉新用户的费用,总价还是相当可观的。用户来了之后,能留下才是关键。过去,我们在一个平台看视频,可能还要切换到另一个网站发表赛后观点,这也是用户流失的症结所在。
另外,目前还有比较知名的体育用户社区网站,比如虎扑体育,论坛内容做的非常棒,也能在合适的时候营造赛事话题,用户黏性及活跃度均较高。虎扑此类网站也面临问题,其一,海量用户流量得不到有效转化,仅仅是在就各大联赛赛事讨论骂战,偶尔卖个运动装备,还要用户多次跳转,无形巨大营收。其二,内容做的太深,产品功能单一,线上交易及博彩业务只能算是平台边角料。
横向分析,无非2个核心问题:
2.未能有健全的支付体系。体育门户其实离钱很近,增值服务、运动装备、赛事体彩,无一不是吸金利器,3大类网站面临核心问题是没有健全的支付体系,用户消费成本过高,未能营造用户冲动消费场景。
因此,仅仅站在用户角度来讲,用户其实是想能长久留在一个体育平台的,因为体育赛事充满不确定性,可能每天都有奇迹发生。在一个平台,可能某个用户对某支球队非常了解,而另一个用户则对其他球队的历史及现状了如指掌。这时候,社交及沟通的价值就能体现出来。
对体育平台来讲,核心的不是说某个平台有多少家业务,而是是否能将用户有效串联在平台内的各个业务之间,最终形成实际用户收益。这点,在当前大环境下腾讯无疑是当之无愧的王者。
腾讯体育:NBA、国际蓝云旗下赛事等;
乐视体育:中超、法甲、意甲、NCAA、温网、ATP、MLB等;
苏宁:西甲等;
爱奇艺:法网、澳网、美网、中网、WTA、高尔夫美巡赛等;
阿里体育:NCAA中国赛、NFL等。
腾讯体育
Slogan:从此不再错过;
产品定位:强媒体定位,以视频为特色;
优势:依托腾讯大平台,体育投入巨大,以NBA为基础不断探索体育,IP运作方式;
劣势:社区质量较低,在NBA领域面临虎扑等垂直媒体竞争;
年龄分布:20-39岁的中青年人群是主力军,占据了超过70%的比例;
性别分布:男性用户均占比达到90%以上;
核心需求:观看赛事直播;
次级需求:浏览体育新闻,交流互动。
例如,避开和乐视体育的正面交锋,通过与甘肃卫视的台网合作,腾讯体育切入到中国足球的最顶级IP资源——中超联赛。目前,甘肃卫视的中超直播正是由腾讯体育团队进行编排、包装和制作的。对于即将到来的里约奥运,腾讯体育以互联网独家合作伙伴的身份,投入“百位记者+十人明星+21家中外媒体”的报道团队、打造近千平米的前方演播厅,推出一系列围绕奥运冠军和知名运动员的互动节目。
因此,新的NBA中国网络独家转播权签出,意味着在未来几年,腾讯体育是中国大陆地区唯一一家合法的NBA直播网络媒体。对于腾讯体育平台来讲,赛事直播或许只是第一个切入点,赛事直播之后的体育用品线上交易、用户社区等多个环节才能组成体育大餐。
ESPN加入战局
先来看一组百度指数:
新浪体育作为老牌豪门媒体,仍然遥遥领先,说明新浪已沉淀了一批用户群,这为其日后东山再起打下了根基。不过,乐视体育增速强劲,正加大马力开疆拓土,向竞争对手发起攻击。
除此之外还可观察到,在某些特定的日期,趋势图上会出现陡峭的波峰,如4月14日、5月29日、6月20日等。这些日子有什么特殊含义吗?
其实,这些日期都与NBA有关:
4月14日,是科比退役前的最后一战;
5月29日,是季后赛西部决赛第六战关键战役;
6月20日,是总决赛第七站决胜场次。
而最有意思的恐怕就是ESPN携手腾讯加入战局。
站在双方立场上,此次合作能够达成的原因,一方面是腾讯和ESPN有着相似的身份,它们均为NBA赛事在不同地区的独家转播和信号制作商;另一方面,作为各自领域的领军者,双方有资源置换的诉求。ESPN借助腾讯平台建立、运营其专有板块,对数字化内容进行分发,扩大其在中国的影响力;而腾讯同样目标明确,借助ESPN夯实基础,提升媒体平台内容的丰富性和专业程度,由此来吸引用户并产生粘性。
在技术上,ESPN的加入也给球迷的观赛体验带来更丰富的感受。ESPN在直播NBA比赛时采用的一些新的科技手段,例如用于增强现实的“Virtual3”技术,腾讯也在学习和借鉴。
而这一切的一切,仿佛都在告诉用户:腾讯体育我来了,但是我不是一个CCTV5,我有我自己的东西。
腾讯生态
腾讯从过去传统体育报道的图文资讯、视频集锦形式进化到现在的高品质赛事直播,体现在开辟三千平的演播室。将许多其他媒体在世界杯、奥运会才启用的3D分析和VR技术常规化、组建明星解说阵容、打造原创体育节目等。
因此,腾讯体育的赛事内容能够通过PC端门户网站、移动新闻客户端、视频客户端、大型游戏平台、搜索引擎等多个渠道,迅速抵达用户观看的屏幕,形成了一个巨大的产销闭环。“全面”是一个相对概念,其他的同类竞争对手,在腾讯面前,很难再用“全媒体”进行自我定义。
体育+社交:提供参与式服务
体育+游戏:延伸IP价值链
在游戏产品的布局上,腾讯体育做到了尽可能全面的覆盖。在游戏类型上,腾讯基于NBA开发出了竞技游戏(NBA2K系列)、动作游戏(NBA梦之队2)、卡牌游戏(NBA梦之队)角色扮演、模拟经营类游戏(NBA范特西)、休闲游戏(NBA大冒险)等。此外,还覆盖到PC端游、手游、页游等各端,针对不同程度和不同使用场景的玩家。
盈利模式
本赛季的常规赛阶段,“科比告别战”这个热点大事件,被腾讯NBA和起亚演绎成了一次体育热点与汽车电商的深度联动经典。赛前以预约见证进行预热、赛中直播以贴片、演播室口播、中插等多种方式强曝光、赛后数据延续热度,共获得了超过1.2亿次以上的总曝光;而通过“得分立减”等优惠方式开展的电商活动,交易金额超过了1750万,优惠3万的15台车在20秒之内就被一抢而空。
另一家汽车品牌Jeep自由光,则在腾讯NBA的直播平台上定制了“3D战术分析”的品牌投放。通过新的技术对比赛过程进行专业解读,从而将Jeep自由光的专业形象和理念传递给直播用户,完成品牌理念与赛事的高度统一。
当欧文掷出那个绝命三分的时候,全世界的骑士球迷都欢腾起来!而在遥远的中国,观看腾讯NBA直播的球迷则多了一份期待,这是因为魅族同腾讯NBA合作的“魅族三分时刻”承诺:总决赛前五场,每进一个三分球送一部魅族手机,第六七场每进一个球即送出一部魅蓝手机。魅族这种简单直接的玩法,因为腾讯NBA这个强大平台所具备的足够强大的用户辐射力,产生了超出预期的良好效果。
从宏观上看,体育产业的一个明显特点是“资源依赖性极高”。围绕核心赛事、重大赛事转播权展开的体育产业资源争夺,以及由此带来的商业公司高价垄断现象,几乎遍及整个产业。
然而一场比赛的承载能力毕竟有限,要获得更多的收益还得直接面向用户收费。现阶段腾讯体育的变现模式多为会员增值服务,付费采取渐进式。
主要为以下三个方面:
1、更多比赛数量,会员能看到的场次多出50%,包括多场焦点大战;
3、更多互动玩法,未来将上线道具服务。用户可以通过购买道具为主队支持喝彩或者在更换主场时拉响主队警报。
核心社区
还有不少幸运的社区网友被选中,通过腾讯体育社区举办的线下活动得以直面库里、霍华德、汤普森为首的多位球星。在库里中国行上海站的活动上,社区就选出了6名幸运网友与库里进行4对4的篮球比赛。而这次中国行活动腾讯体育通过视频进行了直播,因而这些球迷享受了与NBA超级巨星同场竞技并全国直播的超级待遇。正是这种史无前例的互动方式,使得腾讯体育社区迅速获得了广大NBA球迷的高度认可。
腾讯与康师傅冰红茶开发“我师主场”的概念:提出年轻人在哪里,哪里就是主场,共同打造一个专门给年轻人参与的虚拟社区。而在腾讯体育举办的线下“校园疯会”活动中,康师傅也来到了现场,与年轻人进行近距离互动,让品牌全方位融入于年轻人的生活。
在总决赛期间,“校园疯会”在全国三地的高校中组织总决赛观赛活动,现场请来腾讯体育当家解说、人气主播、NBA球星和娱乐明星,并将NBA赛场经典的KissCam、拉拉队等环节搬进校园,让大学生们一起现场看球、一起呐喊,体验到“在现场”的观赛感受。
当体育和娱乐巧妙结合,体育人群和娱乐人群的壁垒就被突破,对这两项媒介的受众同时进行针对性营销,多层次地卷入用户参与,将腾讯体育的营销价值发挥到极致。
通过活动帖的征集形式,总共给社区网友送出了200多张中国赛球迷日门票,更有多张价值千元的NBA中国赛正赛门票,圆了很多NBA球迷的一个梦想。
球鞋、签名照、Q币等其他社区球迷专属福利也是一波接一波,被腾讯体育社区不遗余力地发放给网友们,极大地满足了球迷们对球星和赛事之外的周边产品的兴趣和硬需求。此外,“我师主场”的共建双方腾讯体育和康师傅还联合打造了全社区流通代币系统K币,成为球迷们社区互动、看球、竞猜、社区活跃的流通社区货币。
“每个平台都有自己的价值,你拥有的平台越多,你在购买转播权的谈判中就拥有更多的话语权。”NBA前总裁大卫·斯特恩曾如此说,这也就可以解释NBA为何最终选择了腾讯,而非乐视。
同样,拥有的平台越多,自身产出优质内容的内力越强,在变现方面的优势同样巨大。乐视体育目前仍然是烧钱的无底洞,尽管腾讯体育也未能真正依靠内容实现盈利,但其在NBA付费会员上所走出的道路,显然比乐视靠卖电视捆绑付费要让人信服得多。
奥运布局
借用奥运之父顾拜旦的一句名言“奥运会最重要的不是胜利,而是参与。”
互联网发展到今天,“参与”这个词在互联网精神里被频频提及。它意味着什么呢?它意味着“我在现场”、“我去感知”、“我跟你交互”、“我需要公平”、“我需要去权威化”。这种精神无论是在以前还是现在的80、90后,抑或在接下来的一代中都更加强烈。
其中,以不错过每一块金牌的诞生为目标的“荣耀之心”版块,注重最新赛况资讯实时推送、赛事点播,以及摇一摇贴片、道具弹幕等互动观看方式的创新。《奥运早晚报》、《金牌时刻》等栏目推出,将进一步满足用户对于获取奥运资讯,参与互动的需求。
而立足参与的“热血之心”,则着重建立互动社区、展开活动与网民全时交互。第一人称冠军发声,打造奥运赛时最强社交关系链传播。摇一摇互动将贯穿用户赛事全程体验,多终端呈现全民奥运狂欢。PC端+移动端全产品平台也将同奥运新闻打通覆盖。
纵观全网体育平台,也整理出相应信息以供参考:
新浪:2015年12月8日“心动里约”;
新浪体育占据着流量排行榜第一的宝座;
以全球最具影响力的中文社交媒体平台——微博平台为基础,通过新浪移动平台(手机门户、新浪体育APP、新浪新闻APP),PC等全媒体平台向亿万中国互联网用户及时全面传递奥运信息;
签约3个中心,27支国家队:与排管中心、举摔柔中心和自剑中心达成战略合作共识,成为中国女排、举重、摔跤、柔道、击剑、自行车、马术、铁人三项、现代五项等27支国家队的独家互联网赞助商;
拥有阵容强大的明星团队,中国奥运一哥林丹,金牌教练郎平,将分别担任新浪体育的奥运形象大使,王丽萍、叶钊颖、孙英杰等20多位前奥运世界冠军、世界冠军、王牌达人将担任新浪奥运解说嘉宾,近百位各界专家点评,脱口秀海选活动的冠军将和明星搭档助阵。
金字塔布局线上线下。
2、大家新闻乐见的篮球项目;
3、有更多人可以参与的跑步项目;
4、打造六大视频栏目包括《金牌访谈》、《明星播报》、《里约最前线》、《冠军厨房》、《里约大冒险》等;
微博更是形成了由“看”、“聊”、“玩”为一体的奥运互动战略,全民看奥运,实时互动,发微博红包,打造特色平台;
腾讯:2015年10月29日“四全奥运”;
2013-2020年中国奥委会唯一的互联网服务合作伙伴,并同时成为中国奥委会合作伙伴、中国体育代表团合作伙伴、中国体育代表团互联网服务合作伙伴;
享有中国奥委会为中国奥运代表团设置的《中国之家》独家演播室资源,多项官方活动参与以及到访政要及运动员采访权;
联合15家国内媒体组成捷报联盟,并联合6家国外媒体组成国际媒体联盟;
网易:2015年10月19日“身边总有竞技场”;
重点与水上中心进行合作,2015年10月下旬,宣布和中国游泳协会以及宁泽涛合作,也涵盖了泳协旗下游泳队、花游队和水球队,希望能让亿万观众游起来;
通过奥运系列报道、系列主题策划、系列下线活动,打造“深度报道”、“平台联动”、“特别策划”三位一体的模式;
搜狐:2016年4月7日“我的奥运一起玩”;
邀请众多名嘴大咖进行观赛和点评,自制《奥运早新闻》、《明说奥运》等视频节目,并在搜狐新闻客户端、手搜网、搜狐网、搜狐视频和视频客户端打通传播;
签约中国男篮、女篮等运动队,视频专访男篮和女篮,组建体育明星和主持人阵容,包括姚明、王治郅、高敏等将提供权威的赛事点评;
推出全新的大型线上线下整合互动活动,包括“里约冠军”、“跑向里约”,与奥运会选手展开异地实时PK。
新浪体育和搜狐今年都是以移动端为主要阵地,其中新浪体育发动新浪网的矩阵优势,打通新浪新闻APP、新浪体育APP、手机新浪网、新浪门户网站、新浪微博、秒拍等6大平台,结合积分、打赏、竞猜、商城等互动产品,并推出3V3篮球黄金联赛等精品原创IP赛事,为网友带来线上线下打通的体验。
搜狐也是以移动端为主战场,搜狐视频、搜狐新闻客户端、搜狐微博等进行全平台传播,其凭借“全景式内容、强互动产品和娱乐化体验”,用来吸引用户一起“玩转里约”。网易也依靠网易新闻客户端、网易云音乐等移动APP整合在一起,打造24小时不间断的奥运。
美中不足
纵观整个体育行业,硬伤为每个体育项目均会有相应赛季,既不会像新闻联播那样每日每周重复播放。而体育界,均为半年左右,而在互联网界,半年足够更换N轮用户。
以上足够了吗?还不够,当下力推参与,休赛期合理让用户结合适当话题背景,不正可以走出家门,参与线下运动,完成核心目的。例如,参照keep、小米运动、薄荷等形式,加入多重运动提醒,比如“今天该打篮球啦?今天还没跑步”等,并利用熟人社交关系链下沉特性,加入排行榜,引发熟人之间竞争,产生进一步粘性及推动力。而由此为中心,从此场景为延伸,可横向纵向延展。例如,可在线预约健身教练、召集球友,实时下单在线支付预定场地、售卖运动装备及运动周边产品等,从而延展至场景电商。
由此,完成传统线上粘性手段,常规召回手段,特色模式手段,线下熟人手段,线下陌生人手段完整组建休赛期促活拉新生态圈(当然比赛日也可以采用)。
展望未来
对于当下市场,依然又是一片“红海”,不禁思考到出路在哪里。而当前,国外体育IP一片火爆,放眼望去,国内体育IP除了中超、中网、CBA以外,其他却少得可怜,而如何发展国内体育IP也成了首要问题。也许,这将是体育平台的下一个机会。
首先,一谈到国外的体育IP就是奥运、世界杯、欧洲杯以及NBA、英超、意甲、四大满贯网球赛等。而为什么这些体育IP火热且经久不衰呢?主要由一系列优良环境及可持续机制作为前提条件然后加以经营。
而要打造国内体育IP首要之处就是建立与用户的情感,形成一代人的情怀。而情感和情怀是体育的核心,就像科比是我们这一代人青春的回忆一样,这才是终极目标。
未来,国内体育IP将走向何方?仍未可知,谁先闯出一片天?谁才更有机会地抓住未来?但一定的是,国内体育IP一定是由互联网体育平台主力打造。
总结
在当下,如何可以进一步提高我们体育用户的幸福指数?比如结合VR、AR等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技术的运用和平台终端的整合,让现场的感觉更强,让互动的体验更加好,让更广泛的中国人参与和感受真实的体育精神才是互联网精神的最佳诠释。
也许有人会说,在移动互联时代已经变天了,不再是内容为王。其实并非如此,内容依旧将是体育媒体的核心竞争力。只不过,内容的呈现形式将从文字变为视频,同时要有更强的互动性,能满足年轻人的真正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