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汉语听力课教学的方法与技巧。
听力课是一门独立的语言技能课,即听力技能训练课。自20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普遍分技能设课教学以来,听力课作为一个独立的课型一直被认为是一门比较难上的课。这主要是因为,第一,“听”基本上是被动行为,学生的主动积极性难以发挥,课堂气氛不易活跃;第二,有的新老师找不到启发、引导学生听、解的方法,找不到分析讲解的切入口,上课时没话可说,容易造成放录音带、对答案了事,课堂气氛沉闷,学生觉得枯燥无味;第三,听力水平的提高是缓慢无形的,往往不易察觉,学生不容易看到进步,容易失去信心。
汉语听力技能训练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听力技能,包括识别汉语的语音和理解词义、句义、篇章等,通过各种有意识的教学手段来帮助学生听懂所给的材料,培养和提高学生听的能力,从而达到沟通和交流的教学目的。
1、初级班听力课的教学设计
初级班听力材料难度:短对话、小短文为主,字数在200字以内,较少的生词。
教学过程:复习旧知识à学习生词à听正文à做练习à总结
其中,听正文和做练习是教学重点,具体操作流程如下:
听第一遍录音,听完针对该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提出问题,不急于回答;再听第二遍,听完第二遍再回答;听第三遍录音,听完后做练习。对练习中比较复杂或者学生难以理解的问题,老师可口头重复或给予提示。之后,对答案,讲解,分析。最后,听第四遍反复刺激,巩固记忆。
微技能操练:辨音辨调、联想猜测
2、中级班听力课的教学设计
中级班听力材料难度:中长篇语料,叙述性文体、书面语体,字数800-1200个左右,生词30-65个,一般在45-48个之间。
根据听力材料的实际情况,以一段或若干段语料为一个教学环节,逐个环节展开教学过程。应根据听力材料的上下文关系或大意进行语料切分,灵活安排语料,有些精听,有些泛听。对习题的安排也要心中有数,必要时可调乱顺序。教学过程可分三种:
(1)生词à课文à习题
(2)课文à生词à习题
(3)课文à习题à生词
听、讲生词:让学生提前预习生词,可增加学生理解听力材料的有效输入。但如果课文中出现的生词,可以从上下文理解得出答案,则不布置预习,更能够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言语交际技能,因为交际中本来就不可能总是预先了解听到的内容。不过,如果不安排预习,听完材料后的复习环节则尤为重要。在讲解生词时,多举例,让学生借助例句熟悉该词在听力材料中的意思。讲解生词还应注意听后的模仿、跟读,以加深记忆。
听、讲课文:比较常用的方法有串连法(句子的主要语法成分串连、生词串连、关联词语串连、数字串联等),句型类比法,提纲提示法。
做、解习题:练习和听材料应交叉进行,边听边练,听一段做一段。练习题目的次序可以依照正文理解的需要,灵活安排,有增有减。总结概况性的题目放在最后完成。
微技能操练:检索监听、义群理解、语流切分
听力课教学技巧可总结为“三有三忌”:
1、课前有准备(备课)
教师应对课程的基本内容有充分的了解,基本内容包括课程教材、教学对象、课时安排、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等。
应对课程有完整的设计,包括讲解内容、活动顺序、板书/PPT等。特别是在上新课前,要对前一课的内容有所了解,在教学时保证知识的连贯性。对核心课程(综合课)的教学内容也应有所了解,特别是语法点,做到融会贯通。对课程的练习部分应提前熟悉,如发现问题,应有针对性地准备解决方案。适当准备补充材料和练习。
2、课上有讲解(有分析、有重点、有变化、有交流)
听力课也应该有讲解,不能只是放录音、对答案。在课程设计时,要针对课程内容,有重点地针对某一听力技能、某一句型、某一语言点进行安排。要根据教学内容适当的变换每节课的教学方法,要让学生有新鲜感。课程讲解时,要注意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多实践、多操练。
3、课后有要求
要给学生留适当的课后练习,特别是课后复听语料。
4、忌单调刺激
课程要有变化,要以听为主,说、读、写、译相结合。
5、忌反复死听
听力课并不是把录音从头放到尾,中间什么地方不懂了,就重播什么地方。应该在教学中启发和引导学生,随着练习检查学生的接受程度,随时调整教学节奏和进度。
6、忌上课“放羊”
要根据学生的水平,有针对性地设计提问,让每人都有开口说话的机会。对于程度相对较低的学生,要让他们学会学习方法,如先预习,课前熟读语料等,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鼓励学生主动回答问题。
练一练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A:这种药孕妇忌服。
B:医生已经跟她说了,现在她改吃别的药了。
问:她怎么了?
A.头晕B.病快好了C.还吃原来的药D.肚子里怀着孩子
1、该听力练习训练了学生以下哪一项微技能?
A辨音辨调B语流切分C检索监听D义群理解
2、以下对该练习题设题立意的描述,错误的是:
A“头晕”选项为音近干扰项
B设置“病快好了”选项是为了检查考生的表达和应用
C原文未提及“还吃原来的药”,该选项是干扰项
D“肚子里怀着孩子”是正确选项
3、关于汉语听力课教学的方法和技巧,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听说结合”是在“听”的基础上加强说,在训练中注意训练学生捕捉声音、抓住重点和在理解记忆基础上自由表达的能力
C“听辨结合”训练学生识别差异的能力,让学生有效区分不同的声音和意义
D“听记结合”锻炼学生的记忆能力,有助于学生将短时记忆转化为长时记忆,储存语言知识,提高学习效率